传播学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及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及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及答案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控制实验2.法兰克福学派3.维基经济学4.结构功能主义5.滚雪球抽样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比较传播学定量研究中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3.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

4.什么是大众传媒麻醉的负功能,在新媒体时代,这个负功能还存在吗?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偷菜”是互联网上非常火爆的一款游戏,也因为其对传播伦理和公民道德的挑战而有着众多争议。

从2010年8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制定网络游戏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并在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网络游戏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请从我国网络游戏管理与传播伦理道德角度谈对“偷菜”游戏的看法。

2.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试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理解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控制实验答:控制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方法由卢因和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

传播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拉斯韦尔C. 诺依曼D. 施拉姆答案:C3. 以下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A. 政治传播B. 健康传播C. 国际传播D. 教育传播答案:B4. 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者对受众的影响被称为()。

A. 个人差异B. 传播效果C. 传播动机D. 传播策略答案:B5. 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人际媒介D. 网络媒介答案:C6. 传播学研究中,以下哪个概念与“议程设置”理论无关?A. 新闻框架B. 新闻价值C. 媒体偏见D. 媒体控制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

A. 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B. 在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C. 媒体的编辑和记者D. 政府的决策者答案:B8.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方式C. 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D. 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他人的影响答案:C9. 传播学中,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关于受众的?A. 两步传播理论B. 选择性接触理论C. 媒介依赖理论D. 传播效果理论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方法?A. 内容分析B. 深度访谈C. 焦点小组D. 案例研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的定性方法?A. 深度访谈B. 焦点小组C. 内容分析D. 案例研究答案:ABD3. 以下哪些理论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受众的理论?A. 认知一致性理论B. 选择性接触理论C. 意见领袖理论D. 议程设置理论答案:BC4.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媒介的理论?A. 媒介依赖理论B. 媒介效果理论C. 媒介偏见理论D. 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答案:ABD5.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研究中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A. 议程设置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两步传播理论D. 选择性接触理论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学教程各章节往届考研真题分布

传播学教程各章节往届考研真题分布

《传播学教程》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1、传播2、大众传播3、传播学4、信息二、简答题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2、简述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3、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4、传播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三、论述1.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2.从北京蓝急速网吧纵火案及此后的政府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引导下的传播业发展的利弊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简答题1.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2.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试简述之。

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

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二、论述题1.论述“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

2.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的成功。

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符号2.编码和解码二、简答1.请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三、论述1.论传媒与文化2.谈谈你对易中天现象的看法第四章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名词解释1、受众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3、线性传播模式二、简答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它的提出者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三、论述1.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传播、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际传播2.米德二、简答1.人际传播有那些基本功能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组织传播2、群体压力3、流言二、简答题1、什么是CIS战略?2、流言及其传播特点是什么?3、简述言语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有那些长处何短处?三、论述1、组织进行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那些?2、组织和公关人员应如何建立健全的媒体关系。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 播【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 播【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答:传播学是指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华中农大2011研;四川大学2008研;辽宁大学2008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网络传播时代答: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

仅有社会的需要和可能,网络传播时代仍然是不会到来的,必须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简言之,支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技术主要有:有线电视(光缆)、卫星通信、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

二、简答题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答:(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它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从文字的出现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发展。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一章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一、名词解释1.威尔伯·施拉姆答: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士课程;他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

施拉姆在衣阿华认可了那些有助于建立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

就传播学的博士课程来说,就他于1947年在厄巴纳所创建的传播研究所来说,施拉姆在衣阿华新闻学院的大众传播课程是一个导航性的计划。

在伊利诺伊,施拉姆使传播学的学术工作范式启动起来,这些范式一直持续存在到今天。

2.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清华大学2007研]答: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老爸”布莱尔答:“老爸”布莱尔是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非正式的奠基人,1873年生于密尔沃基的一个报人家庭。

1912年,他帮助创建了美国新闻学教师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第一届主席。

他通过主持美国新闻学院和新闻系协会课程委员会(AASDJ)的工作,影响了其他大学的新闻学课程。

布莱尔是新闻问题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担任美国新闻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

布莱尔通过以一个更加学术性的方向改造新闻学院的途径,帮助新闻学院生存下来。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A. 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过程D. 传播内容答案:C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施拉姆D. 霍夫兰答案:A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尔-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施拉姆D. 霍夫兰答案:A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报道重点会影响公众的()A. 信息获取B. 信息处理C. 信息记忆D. 信息理解答案:A5.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选择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A. 信息需求B. 社交需求C. 娱乐需求D. 所有上述需求答案:D6. 传播学中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群体内部的互动B.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C. 群体与环境的关系D. 群体的决策过程答案:A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理论认为,意见领袖在群体中的作用是()A. 提供信息B. 影响他人C. 决策制定D. 社会控制答案:B8.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认为,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的影响A. 传播者B. 信息内容C. 受众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9. 传播学中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人们依赖媒介是因为媒介能够满足他们的()A. 信息需求B. 社交需求C. 娱乐需求D. 所有上述需求答案:D10. 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理论主要关注的是()A. 文化产品的生产B. 文化产品的传播C. 文化产品的消费D. 文化产品的批判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内容分析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包括()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答案:ABCD3.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包括()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答案:ABCD4.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移动电话答案:ABCD5. 传播学中的“传播受众”研究包括()A. 受众的分类B. 受众的接收行为C. 受众的心理特征D. 受众的社会影响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答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传播过程、传播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效果六个要素构建。

传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由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或双向流动,包括编码、传输、解码和反馈。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他们通过选择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来影响信息的传递。

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方,他们的解码过程受到个人背景、心理状态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信息是传播过程中传递的内容,可以是事实、观点或情感。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和数字媒体等。

效果是传播活动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传播学理论框架还包括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如线性模式、互动模式和系统模式等。

题目二:论述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答案: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为公众提供新闻、知识、娱乐和教育内容。

其次,大众媒体具有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报道社会事件和问题,促进社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此外,大众媒体还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塑造公众意见和审美标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大众媒体也是经济活动的推动者,通过广告和市场推广,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最后,大众媒体在政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政治新闻和选举活动,影响政治过程和公众的政治参与。

题目三: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答案: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和全球化。

互动性指的是新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

即时性体现在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满足了用户对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个性化指的是新媒体能够根据用户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

全球化则是指新媒体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信息传播跨越国界,影响全球受众。

这些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内容生产和分发策略,以满足用户需求。

传播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旨在解释和理解人类社会中不同传播行为的原理和机制。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广泛,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口碑营销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试题和答案:1. 请简要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定义为研究信息在社会中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口碑营销等多个传播行为和载体。

2. 解释“传播过程”的含义并列举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一个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个接收者的过程。

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发送者、信息内容、传播渠道、接收者和反馈等。

3. 请解释“传媒”和“媒介”的区别。

传媒是指以专业技术和设备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如报纸、电视台、广播台等。

媒介则是指用于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第二章:传播学的理论与模型传播学的理论与模型对于解释传播现象和分析传播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些涉及传播学理论与模型的试题和答案:1. 解释线性传播模型并说明其不足之处。

线性传播模型是一种简化的传播过程描述方式,假设信息由发送者直接传递给接收者,忽略了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和意见的影响。

因此,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全面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简要介绍符咒模型,并说明它的应用价值。

符咒模型是一种较为综合的传播模型,将传播过程视为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强调信息的符号性和文化背景对传播过程的影响,能够更好地解释跨文化传播和符号交流。

3. 请简要介绍网络理论,并说明它在现代社交媒体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理论关注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流动。

在现代社交媒体研究中,网络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用户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传播的路径,对于理解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信息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来评估传播行为的效果。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考研大潮中,新闻传播实务这一科目对于众多学子来说,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机遇。

而一本优质的考研题库,无疑是学子们在备考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圣才出品的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套题库的章节设置。

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紧密围绕着新闻传播实务的核心知识领域。

从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到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再到新媒体传播实务等等,每一个章节都精心编排,涵盖了该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在新闻采访章节中,题库不仅涵盖了采访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考生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比如,如何与不同性格和背景的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挖掘出关键信息等。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考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新闻写作与编辑章节则着重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编辑思维。

通过对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要求和规范的详细讲解,以及对优秀新闻作品的剖析,考生能够逐渐掌握写出吸引人、准确传达信息的新闻稿件的技巧。

同时,对于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稿件修改和版面设计等方面,题库也提供了丰富的练习和指导,使考生对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有全面的把握。

新闻评论章节是考验考生独立思考和观点表达能力的重要部分。

圣才出品的题库在这一章节中,收集了各种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引导考生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清晰、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提供了优秀评论范文供考生参考学习,帮助他们提升评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广播电视新闻章节顺应了当今多媒体融合的趋势,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传播特点以及相关法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

考生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和练习,能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掌握拍摄、剪辑和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而在新媒体传播实务章节,更是紧跟时代步伐,聚焦于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2.传播谋略3.技术信息论4.传播媒介5.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5×3=45分)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

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

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

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者【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者【圣才出品】

第七章传播者一、概念题1.媒介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媒介责任理论是指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

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

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暨南大学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北邮2008研;北师2008研;华南理工大学2008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上海交大2007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5研;浙大2004研]答: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传播理论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它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即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即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社会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一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一章

1、传播有哪些特性?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实物传播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象行为伴随性:日常行为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携带发送信息极端重要性(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从传播的定义出发,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者过程。

从这个定义可以发现,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两位一体,传播是信息的运动,信息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用无信息的传播。

两者一为形式,二为内容,密不可分。

3、传播有哪些类型?(1)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此种分法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

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传播的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各手段的传播方式。

优点:简明扼要缺点:大笼统(2)四分法——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此种分法着眼于传播者的范围、规模。

•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以及发泄、陶醉等均是自我传播。

基本上可以说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属于自我传播的范围。

因此,自我传播属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人际传播: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

基本要求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内外进行的,非组织目的的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组织传播的规模大于人际传播,它与后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传播活动都是有组织目的的。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化、电子化、受众非个性化。

它是社会化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年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双重偶然性(北邮2009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6年研)答:双重偶然性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这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4.内容分析法(南京大学2017、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

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

5.重点访问(北大2009年研)答: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

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

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6.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

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7.控制实验(北大2011年研)答:控制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方法由卢因和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

控制实验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实验的环境;控制实验的对象;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

控制实验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三个条件:①能否建立一个包含因果联系的假设,这一联系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②被观察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能与其它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其它。

③自变量是否能够被操作或改变。

8.概率抽样答:概率抽样是指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即任何要素都要具有同等的、独立于任何其他事件的被抽到的概率。

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在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9.滚雪球抽样(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北大2011年研)答:滚雪球抽样是一种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抽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目标未知或特定群体成员难以找到时的社会研究,如总体单位的信息不足或观察性研究。

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

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形成一种滚雪球的效果滚雪球抽样的优点:便于样本量的控制,易于控制抽样成本。

滚雪球抽样的不足:由于采用人际间的提供介绍等方式,样本(被访者)之间可能十分相似,样本可能无法很好地代表整个总体。

因此,这一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

10.随机抽样答:随机抽样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随机抽样技术:①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②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③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④多级抽样。

也称为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11.信息污染答: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从更深层次讲,信息污染也是对有利、有用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的干扰,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

12.发展传播学(北大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

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

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二、简答题1.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复旦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内容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华南理工2011年研)(2)简述定量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并指出其特点。

(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北大2007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

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该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过程。

①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③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意义。

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2.简述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和联系。

(北大2009年研)答: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而问卷法是其中包括了问题和其他类型的项目、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它来获取和分析相关的信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法主要在抽样调查研究中使用,但同时也可以在实验、实地研究和其他观测方法中使用。

(1)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访问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问卷法是定量研究方法中的一种。

访谈法在收集事实资料时并不明确是要得出什么结论,或没有具体假说,当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研究者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结论。

所以,访谈法虽然有一定的访谈问题设计,但非常灵活。

同时,访谈的具体环境对访谈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也导致了可能每个访谈者被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