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谶语的研究
《红楼梦》谶语研究
《红楼梦》谶语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因其独特的谶语艺术而备受研究者关注。
谶语,作为一种富含象征和隐喻的语言形式,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它们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也暗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结局。
因此,对《红楼梦》中的谶语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本分析和细致的解读,探讨《红楼梦》中谶语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文章将首先梳理《红楼梦》中谶语的类型和分布,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角色和作用。
接着,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谶语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以及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还将从文化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红楼梦》谶语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影响,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谶语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和命运的无常。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谶语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邃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研究者。
其中,谶语作为《红楼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手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谶语,即通过暗示、隐喻等方式,预先揭示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等关键信息,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莫测的韵味。
在《红楼梦》中,谶语的使用十分广泛,涉及到人物性格、命运、家族兴衰等多个方面。
这些谶语往往以诗词、歌谣、对联等形式出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这些谶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进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
谶语在《红楼梦》中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红楼梦》中的谶词与隐语
重点分析人物:司棋
• 迎春的大丫鬟名司棋, 从总体设计上讲, 她 从属于琴、棋、书、画总的排列顺序, 排行 第二。 • 就命名反映主人的情趣来讲, 迎春确实喜欢 下棋, 所以“司棋”乃是她的职责, 命名取 义亦是在在有因。 • 迎春虽然会下棋, 但却对自己生活的这盘棋 局做不得半点主张, 其丫鬟名司棋而实不 “司棋”, 其可悲也夫!
《红楼梦》中的谶词 与隐语
谶词
• 谶词,又称谶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 化现象,从形式上看,基本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政治事件将要发生的警示,一 种是对于人生的预言。
• •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 下大吉。
《红楼梦》中的谶词分类
隐语
• 在《红楼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 隐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存在于人物的 命名中,人名本身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 元迎探惜——琴棋书画
由名生景:画面感的出现
• 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乃是“因书生墨”; 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则是“因画生屏”; • 夏金桂与宝蟾——蟾宫折桂 • 宝钗与莺儿——同寓“金”字 • 王熙凤与秋桐——凤栖梧桐
丫头命名之中隐含主人身份
• 贾母的六个贴身丫鬟名琥珀、珍珠、鸳鸯、 鹦鹉、翡翠、玻璃, 象征着贾母的尊贵和长 寿,“此等名字, 方是贾母之文章”, “婢名 琥珀, 以喻长在松根”。 • 丰年好大雪的皇商家庭女主人薛姨妈的丫 鬟名同喜、同贵, 是跟她的皇商家庭以及她 想和贾家联姻的愿望相符合, 同时“见其依 炎附势, 人喜亦喜, 人贵亦贵而已”。
• 一、带有预言性质的 • 代表:金陵十二钗判词 •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 子空牵念。(又副册) •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副册)
试论《红楼梦》中的谶谣表现艺术
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 于 《 红楼
梦) 的创作之 中。
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粱空巢也倾 “ ”尔今 死去依收葬, 卜 未 依身何 日 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
《 红楼梦》 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 ( 图谶。 一) 即配有图画的谶谣。 红楼梦》 回中 《 第5 关于金陵十二钗及香菱 、 晴雯 、 袭人的判词就用了图 谶的形式 它有图画、 有解说文字 、 有判诃, 类似于古 代图谶《 推背图》 如“ 金陵十二钗 正册第二图:只见 “
“ 此花必非好兆”“ ,必是妖孽” 。
谶谣 是制作者根据 自己对未来的感受而编制 出
年来辨是非 ,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 虎兔 相逢大梦归 ” ’ 这与《 推背图》 2 第4 象就极为相似: 圈 为一女子抱琵琶, 后有一免, 旁立弓一张 颂日:西方
女子琵琶仙 , 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 闹乱
君臣几万般” “ 。 图说 “ 云:据此象是骊姬, 褒姒之流于 女色乱 国也 浑迹朝市 , 由微贱而起 是否兔象者, 想 是卯年。此女受嘉乐之宠光 , 则其破除黎老之祸可胜 记哉! 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后面的《 红楼梦曲》 等 于是对相应图册判词的解说 , 当于《 相 推背图》 中的 图说 ” 。这种相似决不是偶合, 脂评就指出了《 红楼 梦》 回的描写与《 第5 推背图》 的关系:世之好事者 . “ 争
语, 在作品中还可以找到很多, 不赘。 ( 梦谶。 四) 就是通过梦幻形式预言未来吉凶祸福
的谶语 , 亦即谶与梦的结合。如《 红楼梦》 回所写, 第5
有道理的, 那祠中神秘的长叹之声 , 正是贾府 福泽之
将斩” 的预兆。 再如第7 回写晴雯死前 , 7 怡红院中的一
红楼诗词《散花寺“王熙凤衣锦还乡”签》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散花寺“王熙凤衣锦还乡”签》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散花寺“王熙凤衣锦还乡”签》原文及赏析【导语】:《散花寺王熙凤衣锦还乡签》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
试论_红楼梦_中的谶谣表现艺术
谶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隐含未来信息,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符号。
它无疑是一种迷信心理和活动,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一些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家,却能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谶谣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创造性的运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
曹雪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一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
《红楼梦》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一)图谶。
即配有图画的谶谣。
《红楼梦》第!回中关于金陵十二钗及香菱、晴雯、袭人的判词就用了图谶的形式。
它有图画、有解说文字、有判词,类似于古代图谶《推背图》。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图:“只见画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也有一首诗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与《推背图》第"#象就极为相似:图为一女子抱琵琶,后有一免,旁立弓一张。
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几万般”。
“图说”云:“据此象是骊姬、褒姒之流于女色乱国也。
浑迹朝市,由微贱而起。
是否兔象者,想是卯年。
此女受嘉乐之宠光,则其破除黎老之祸可胜记哉!”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后面的《红楼梦曲》等于是对相应图册判词的解说,相当于《推背图》中的“图说”。
这种相似决不是偶合,脂评就指出了《红楼梦》第!回的描写与《推背图》的关系:“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也非常人供谈之物。
此回悉借其法为女子运数之机,几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甲戌本第!回眉批)从脂批中可知,曹雪芹是有意借《推背图》形式来暗示书中人物的命运。
(二)诗谶。
即用诗词韵语形式预言未来的谶谣。
换句话说,就是诗与谶的结合,其形式是诗,其功能是谶。
这是《红楼梦》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典型者如林黛玉的自挽歌《葬花吟》,虽为吟咏桃花的诗,但又蕴含着浓浓的谶味:“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
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曹雪芹《红楼梦》的诗词鉴赏「篇一」引导语:《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下文是红楼梦诗词鉴赏:晚韶华,欢迎大家阅读!红楼梦诗词鉴赏:晚韶华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说明]这首曲子是写李纨的。
曲名“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已经晚了。
[注释]1.“镜里”二句——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谁料到儿子的功名、自己的荣华,也像梦境一样虚幻。
2.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
3.绣账鸳衾——指代夫妻生活。
4.“只这戴珠冠”三句——是说待李纨可享荣华时,死期也就临近了,这是得不偿失。
只,即使,即便是。
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
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
5.阴骘——即前曲所谓“阴功”,指暗中有德于人。
积儿孙,为儿孙积德。
6.簪缨——古时贵人的冠饰。
簪是首饰,缨是帽带。
7.金印——亦贵人所悬带。
《晋书·皇后纪论》:“唯皇后贵人,金印紫绶。
”8.“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
[鉴赏]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中,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这也许正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的——荣国府的大嫂子,一个恪守封建礼法、与世无争的寡妇,从来安分顺时,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
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已可作为她的一篇小传:“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赏析
袭人娇嗔
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演戏,演小旦的演员龄官像黛玉。凤姐 提示后,大家心中有数不说。独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这 一下惹了祸。宝黛湘又扯开了皮,你猜我妒,一场女人之间的 情绪(撕逼)战争又开了火;把夹在其中的众矢之的贾宝玉弄 得狼狈尴尬,导至这位女人国的头目灰心丧气。《山门》中有 戏词“寄生草”,意思是说当和尚的乐趣。宝玉听了,觉得在 黛玉、湘云等一夥女人中间难得做人,不如去当和尚。(一个 男人与多个女人在一起,女人间的争风吃醋很厉害,夹在中间 的男人要学会平衡矛盾术。)
贾元春命太监送了一个灯迷出来,各个姑娘都封了自己的迷底由太 监带回宫,并且还要和一个迷语送进宫。晚上,贾政与孩子们一起玩猜 迷,贾宝玉给出的迷语其迷底是爆竹、迎春给出的迷语其迷底是算盘、 探春给出的迷语其迷底是风筝、惜春给出的迷语其迷底是海灯。猜了以 后,贾政觉得这些迷语有不祥的意思,伤悲感慨,借故推辞就早回去了。
结果他真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
Q:曹雪芹为什么这样 不厌其烦地写女人纠葛?
(#‵′)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中国的知识分子,事业无成,功名无望,怀才不遇,或对现 实不满,常采取逃避主义:或寄情于山水,如李白;或隐居于田 园,如陶潜;或出家为僧(尼),如刘勰;或到酒中去寻醉,如 刘伶;或到女人中去寻安慰,即曹雪芹。曹氏最绅士,到女人堆 里混日子,像《董西厢》所唱“秦楼谢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 价;携一壶儿酒,载一朵儿花”,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曹氏生 前必定在女人堆里混过日子,熟悉过她们,研究过她们,爱过她 们,享尽艳福,对她们中的少数人爱得发痴发狂。在书中才会这 样地把她们写得真实生动,才会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她们的吵架, 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睡觉穿衣,吟诗作赋,争风吃醋,甚至充 当她们的灵魂审判官,将她们的内心世界的一切隐秘,揭露得淋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谜语解析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谜语解析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谜语解析导语: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回目为何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下面就让小编来解析一下吧!所谓“谶语”,说白了就是“预言”、“征兆”,无非是古时人们因从事某种迷信活动而得出的卜辞。
因为不意感觉到了元迎探惜四姐妹作所做灯谜,都是不详之物(对于来说),只觉众人以此为戏,实是大大的不妥!所以悲此谶语。
先看之谜语。
政老之谜,谜面曰:身自,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谜底经宝玉耳语告知之后再由贾母道出:“砚台。
”这里,所出这谜所打之物,倒真的不是什么“不详之物”,不过值得注意的却是他那谜面,说仔细一点,该是那谜面的后两句——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脂砚”曾在此处作出了二十字左右的批语,其中有数字很值得我们推敲,批道是:“必”字暗隐“笔”字。
这一来,联系到原文之中,那么“有言必应”岂不就成了“有言笔应”,而再加上先头四字,则可读成“虽不能言,有言笔应”。
众家需要留意了,虽“必应”、“笔应”仅一字差别,然而一经结合上下文语境,其意思却完全不同了——“必应”说的当然还是那砚台,而“笔应”则实在是说作者雪芹呀!在这里竟借助贾政之口向吾等读文者道出:一些事情“虽不能言”,但“有言”可借“笔应”!试问这是何等言语?这不就是对于通部“石头”的又一句“自批”么!以一篇贾政之谜作“开场白”,委实也有助于我们在后面进一步探究“四春之谜”——按照贾政的“提示”,对于后面由元春姐妹所出的谜语,我们就不会再草览而过了,必定要仔细揣摩之。
1、先说头一篇“元春之谜”,此间我们姑且图一省事,原诗不作照搬了,只将比较重要的文字拿出来分析即是(后面诸诗皆作如此)。
“元春之谜”中的“谶语”不过也就是在后面两句,是为: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当贾政看过谜面后,即时便猜到这是爆竹。
关键处倒不是这谜底为何,而是以上那一句“谶语”,仔细读来,不禁恍然大悟,那可不正是在说元春乃至整个贾氏宗族的繁盛景象将不久长矣,正如那爆竹一般,虽燃炸时能放出惊彻天地的巨响,然而响动过后,却不过都只化作了一团飞灰。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
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
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
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
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
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
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词鉴赏】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
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
红楼梦诗词鉴赏谶语的研究(最新)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
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喻惜春出家当尼姑。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
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之后又和妙玉成了朋友。
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
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判词“子系中山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
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
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
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
之后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
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
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
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
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判词“欲洁何曾洁”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诗词鉴赏】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
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
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一个终生从事诗词教研的工作者,小说不是我的教研范畴。
但我写过一本书叫做《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而王国维写过一篇《红楼梦评论》,所以我也写过一篇对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评论。
有一次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周策纵先生主持一个国际红学会议,他是因为我写过一篇《红楼梦评论》的评论,把我也约去了。
但我不是真的红学家,我除了是因为研究王国维而偶尔写过这么一有关《红楼梦》的文稿以外,没有再写过关于《红楼梦》的任何文字。
南开大学举行这次《红楼梦》翻译的研讨会,组织者约我讲讲《红楼梦》中的诗词。
而我手边一本《红楼梦》的书都没有,所以就临时借了一本题为《〈红楼梦〉诗词》的书,找了几首诗词,想随便谈一谈。
在开始讲《红楼梦》诗词前,我想先讲几句话,是因为我是讲诗词的,而《红楼梦》中确实有很多诗词。
对我们这个古典词,有的年轻人没有那么高的兴趣,而对于《红楼梦》兴趣却比较大。
所以我也常常在讲课中被学生提问:“老师,您常常讲诗词,那《红楼梦》中的诗词怎么样呢?”借此机会,我就回答一下大家的好奇的问题。
我首先要说的,在我的感受里,在过去教诗词的体验中,我觉得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
古代的诗人词人,像杜甫、李白写的诗,苏东坡、辛弃疾写的词,这些诗人、词人的作品,如果说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那些诗人、词人中去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
但这样的衡量是不公平的,是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的小说里面的诗词。
而如果作为小说里面的诗词来看待,那我觉得《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以为,作为小说的诗词,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诗词里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说这都是《红楼梦》里面的诗词,不能这样看。
这三种类别,若是以诗词标准来说,我认为还是有高下之分。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从《红楼梦》中的诗歌浅析人物命运
文 学暑 。文学评锯
千 红 一 哭 , 艳 同 悲 万
— —
从《 红楼 梦》中的诗歌 浅析人物命运
张淑媛
( 西北 大学 文 学 院 , 西 西 安 70 2 ) 陕 1 17
摘 要 : 红楼梦》 《 整部 作品 中, 有大量的诗词作 品, 而这 些诗 歌 的创作不仅仅是表现 出了大观 因中众位女子 的聪慧才情. 在这 些诗歌 中同 时也 蕴含 了书 中人 物 的 性 格 特 征 与 命 运 结 局 。 本 文 即从 《 红楼 梦 》 的人 物 判 词 与 第 6 中 3回 的 花 签 上 所 写 的 诗 歌 出
诗话 的象征手法 《 红楼梦 》 中的最 引人人胜 , 使人解读不 完 的艺术手法莫过于象征手法 的运用。这种象征手法 , 使作品像诗 样具有含蓄、 朦胧 的特 点 , 为读 者留下 了更多 的想象空间 。比 如, 书中黛玉所住的“ 潇湘馆 ” 馆 中林立 的翠竹则象征 了黛玉的 , 孤标 傲 世 的 人 格 。 而 在 6 3回 中 , 玉 所 掣 中 的 一 根 “ 蓉 ” 黛 芙 花 签 。签上 写 的是 “ 露 清 愁 ” 系 着 一 句 诗 “ 怨 东 风 当 自 嗟 ” 风 , 莫 ?
《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赏析
《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赏析《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赏析《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往往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
在第七十回中,湘云见柳花飘舞,偶成小令,宝钗、黛玉看了,都觉新鲜,请来众人趁兴填词,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拈阄决定。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希望对你有帮助。
湘云写的是《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以拈来柳絮借喻占得春光,实为对湘云未来的暗示。
湘云后来嫁给卫若兰,新婚美满。
但此词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预示着她所谓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
探春拈到《南柯子》,只写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拈到《蝶恋花》,写不出来想认输,读了探春这半首,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探春只写半首,原因之一是,“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在前半阙四句中说完,原因之二是,“空挂”、“难羁”也可预示宝黛将来生离死别,即使宝玉填出词来,别离内容难免重复,“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莺愁蝶倦晚芳时”就是说“红颜老死”,“隔年期”说得隐曲,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
黛玉拈到《唐多令》,写的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寄寓着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以柳絮之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隐含黛玉对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
宝钗拈到《临江仙》,写的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一向高洁,在欢娱之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她的`处世、她的思想性格与黛玉不同,黛玉死后,客观上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宝钗最终不免被弃,词中“本无根”即寓此意。
红楼梦里的谶语
《红楼梦》里的谶语:应验与问号《红楼梦》里用多种谶语形式揭示人物的命运、情节的走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妙趣横生;又使人从中深味人生的无奈、宿命的悲哀。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太虚幻境薄命司里的那些判词,论者对此探究已多。
除此之外,书里还有很多谶语,一,诗词曲赋之谶;二,灯谜酒令之谶;三,日常话语之谶。
诗词曲赋之谶:佳句非自得,天意假汝手诗言志,词缘情。
字字句句,是心灵所寄,也是天意幽微难明,而假人之手以见之。
第27回,林黛玉作《葬花吟》,寄情于落花,凄清暗淡,血泪凝结,正是自为诗谶。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预言了自己被摧残、扼杀的悲剧命运。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黛玉死去;“人亡”,宝玉遁去,亡,逃遁也。
宝黛结局,就在这一联里。
第78回,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哀思切切。
下一回里,黛玉嫌“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联里的“红绡帐”有点“熟滥”,一番讨论后,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
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这么一改,就不是宝玉祭奠晴雯,而是宝玉祭奠黛玉了,悲夫!可知宝黛悲剧无可避免,只是一个已有预感,一个尚在懵懂。
第70回,以柳絮为题,各自填词,宝钗拈到《临江仙》,写的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可知宝钗后来凭借贵人帮助,而青云直上,但得意不久,因为“本无根”嘛。
第51回,薛宝琴写有十首怀古绝句,其实都是诗谶。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所怀係孙刘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古事。
同时是个谜语,谜底应该是河灯。
——揭示贾家将灰飞烟灭,众芳将香消玉殒,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人,独自哀伤悼念。
浅析《红楼梦》中的谶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谶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许多谶语,它们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谶语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一种把某种事件或现象比喻成另一种事件或现象的
文学手法。
《红楼梦》中的谶语,大多是把某种社会现象比喻成自然现象,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例如,比喻“梅花开放”来表达“社会变革”,比喻“桃花盛开”来表达“社会繁荣”,比喻“荷叶凋零”来表达“社会衰败”等。
此外,《红楼梦》中的谶语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它们不仅可以表达作者对社
会的看法,而且可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比喻“落花流水”来表达“人生无常”,比喻“桃花潭水”来表达“人生短暂”,比喻“梅花飘香”来表达“人生美好”等。
总之,《红楼梦》中的谶语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它们可
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也可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是一种深刻的文学手法。
红楼梦中的谶语
红楼梦中的谶语《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谶语,这些谶语不仅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也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宿命的悲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谶语及其赏析:1.判词谶语:在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对各位主要女性角色命运的高度概括与预示。
例如,“情天情海,情是何物?”这句判词暗示了林黛玉一生为情所困的命运。
2.诗词曲赋之谶:书中多次通过诗词曲赋来预示未来的事件或人物的结局。
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那首曲子,就隐含了他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3.灯谜酒令之谶:在各种聚会游戏中,灯谜或酒令往往含有深意,隐喻着未来的发展。
比如,元春省亲时出的灯谜,实际上暗指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
4.日常话语之谶:书中人物的日常对话中也常常包含着谶语,这些看似无意的话语最终往往成为现实的预兆。
例如,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你放心”,就是一种深情的承诺,也是对他们关系的一种预示。
5.物品谶语:某些物品的赠予或出现也具有谶语的作用,如宝玉送给黛玉的帕子,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
6.梦境谶语:书中的梦境往往具有预示作用,如宝玉梦到的“焦尾琴”预示了黛玉的悲惨结局。
7.名字谶语:有些人物的名字本身就蕴含了谶语,如“凤姐”中的“凤”字预示了她的权谋和不幸。
8.图画谶语:在薄命司中的图画,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9.花名谶语:大观园中的姐妹们抽签得到的各种花名,也预示着她们的性格和命运。
《红楼梦》中的谶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预言艺术,通过各种形式的谶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欣赏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宿命的不可抗拒。
红楼梦的传统文化的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的传统文化的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赏析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楼梦的传统文化的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谜语十首【贾环谜语】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诗词鉴赏】第二十二回书中写元妃从官里派太监到荣府送谜语让大家猜;同时荣府的小姐、少爷们也都编了谜语让太监带给元春猜。
到了晚上,元纪派太监来颁赐奖品,独迎春;贾环没得。
元妃还批评贾环这首谜语“不通”,根本没猜,贾环十分难堪。
据贾环说,他这首谜语的谜底,一个是枕头,一个是房脊上的兽头。
【贾母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
【诗词鉴赏】元妃有兴致特意从宫里送出谜语并赐物,使贾母特别高兴,于是组织了个灯谜会,连贾政也来“承欢取乐”,在上房悬灯结彩,“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为荣华富贵的生活又添了一番情趣。
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又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看下面诸谜语便知。
这是贾母带头作的谜语,谜底是荔枝。
这首谜语不难猜,也不高明。
因为是“老祖宗”作的,贾政“便故意乱猜别的”,让贾母罚他,逗贾母高兴。
这种“尽孝”的方式,只令人觉得做作。
猴子身轻站树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此时此刻,贾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们还都在树梢上无忧无虑地嘻闹,丝毫没有“树倒”的危机感。
作者用这句谜语又作了一次讽刺性的暗示。
【贾政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诗词鉴赏】贾政念出这首谜语后,立即把谜底告诉宝玉,暗示宝玉告诉贾母,所以贾母一“猜”便着:“是砚台!”这首谜语和贾政的身分相称。
他从封建阶级的标准说,还算有“德”,同乃兄大恶棍贾赦作风不同,不膘不赌,恪守“忠孝”之道,俨然是位道学先生,这就是“身自端方”。
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和贵族家庭传统上,他是死硬派,对宝玉的“叛逆”行为深恶痛绝,把宝玉打得死去活来,够得上“体自坚硬”了。
红楼梦谶语
• 《满床笏》是一出清代传奇剧,说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岁大 寿时,七子八婿来祝寿的故事。因为七子八婿都是朝高官,手 中都有笏板,拜寿时就把笏板放在床头,是谓“满床笏”,意思 很明显,说的是郭子仪享尽荣华富贵的故事。“满床笏”后来也 被比喻为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 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 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 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 梦。
第二十九回
活动
道士设坛做法事,求福禳灾的法事
清虚观打醮,神前拈戏
• 这里贾母与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占了东楼。众 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 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 “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 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 言语。贾珍退了下来,至外边预备着申表,焚钱粮,开戏,不在 话下。
•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 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 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 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 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 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 鞋破钵随缘化! •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 谶语”
•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 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 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 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因让薛姨妈王 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 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 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 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 接出扮演.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 深醉闹五台山》.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作者:杜峦洲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0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是激荡着诗歌美丽的浪花。
这一切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终于有一个叫曹雪芹的人,集诗词歌赋精华于一身,走进了《红楼梦》,让这部小说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
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
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
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
”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
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的谶语研究内容提要:“谶语”指的是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将来能够应验的预言、预兆。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创作者,自然知道该书中的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而他在书中那些透露人物的最后结局的判词、诗歌、谜语等,我们就可以称为谶语了。
因为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是在后文必然要实现的。
《红楼梦》一书大量地运用了谶语,前面以各种形式隐约地委婉地喻示出家族和人物的命运,在后文中则一一予以兑现,这样用草蛇灰线法,前后以暗线紧密相连,就使全书显得更紧凑,更像一个完美的整体。
从第一回起,作者就开始布下谶语,将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一一暗示给读者。
不过,这些谶语大部分都写得比较隐蔽南昌不是那第直白,让读者多读几遍才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多用谶语是《红楼梦》一书的一大写作特点,形容这些谶语,有得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现在我们一担起《红楼梦》,无不称赞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的确,它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及对已走入末路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是古代其它任何小说都无法相比的,它还具有极为高超的艺术成就:客观存在的结构是那么的呷具匠心的完美;它的语言是那么的鲜活和流畅;它刻画的人物形象又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大量地运用了谶语的表现形式,用谶语来暗示书中家族和人物的结局,这在其它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
该书描写的人物极多,只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就不下数十人;而头绪又极纷繁复杂,但它的中心意旨又是极为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贾家及书中人物的命运来折射末落的封建制度的命运。
大量地运用谶语来暗示人物结局,会让读者对全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头绪可抓,从而能提高读者对本书感知的整体性。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由于《红楼梦》自八十回之后手稿尽失,这些谶语就成为我们研究后面人物及故事情节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对书中所发现的谶语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在书的开端,第一回中,就有癞头僧人对抱着女儿的甄士隐说过这么几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切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实际上是对士隐的女儿英莲(后改名香菱)的预示。
英莲在一个元宵佳节由家人霍启带着去看灯,结果被人贩子拐走,之后一直在人贩子的打骂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
后来她被“天下第一弄性尚气”的“呆霸王”薛蟠看中,抢到自己家中做了小妾,并由宝钗改名为香菱。
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妾的地位与奴隶无异,且薛蟠对她时打时骂,最后惨死,所以说是“菱花空对雪澌澌”。
菱花本在盛夏开放,但面对着澌澌盛雪,除了凋零,还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一回全书尚未进入正题,作者已为全书定下了极不悲惨的调子,涂上了凄凉的色彩。
另外在本回中还有贾雨村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出句对句一玉一钗,暗示黛玉跟宝钗,句末一“价”(即“贾”)一“时飞”,合成了雨村的名字。
贾雨村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才干优长”、“侍才侮上”,与“堪怜咏絮才”的黛玉颇似;且他又胸怀大度,被罢官后仍能做到“嘻笑自若”,去“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一点又酷像“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宝钗。
因为全书后稿尽失,雨村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是否由此能推断出此什么呢?第五回是作者大量运用谶语的一回,在本回中,作者让宝玉梦中游历幻境,并以判词及歌词的形式奖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一一作了交待。
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预示了一人,就是晴雯。
判高速是这样写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困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个判词中的每一句在后文都有照应。
“雯”的意思是有花纹的云彩,所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喻了她的名字并点明了她的悲剧结局;““风流灵巧招人怨”:她是大观园中最漂亮的丫头,并且心灵手七,那么多的丫头仆人就她一个人会“界线”,寿夭多因毁谤生”:王夫人将她逐出大观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了那些小人的挑拨;“多情色子空牵念”:她死后宝玉曾为她作了一个很长、很“新奇”的祭文。
则此可以看出,判诩对人物的命运预示十分明了,后面的行文中对人物的处理,的确没有与判词不一致的地方。
因而高鹗续书中不合作者原意的地方就一目了然了。
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既点明了她那懦弱的性格,又预示了她后来嫁给优伶蒋玉菡为妻的结局;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既流露出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怜爱,又点出了她最后被金桂折磨死的悲惨命运(“两地生孤木”,两“地”即两“土”,两个土再加上一个木,就是桂字,暗示夏金桂)。
后面的判词也一一点明了十二钗的命运。
而全书也就在这个悲剧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看龄官戏唱得好,便让她“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便是了”,贾蔷便让她作《游园》、《惊梦》两出,但龄官不肯,定要作《相约》、《相骂》两出。
这四出戏实际上都是出自《西厢记》,且《相约》、《相骂》还暗示了龄官与贾蔷后来的那段不平常的关系,并且,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龄官那坚韧、执着与自主的性格。
到了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作者就更明确地点出了各人做的这些灯谜实际上就是各人以后的命运。
迎春作的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运无功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是贾政认为“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其实迎春嫁给孙绍祖之后家里何尝不是“乱如麻”?没出一年,这位“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小姐便在孙绍祖的棍棒之下魂返金陵墓。
探春作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贾政认为这是“飘飘荡荡之物”,“游丝一断,风筝有去无回,再难归来,预言了探春最终要远嫁海外,难归故国。
惜春作的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哥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佛前海灯,贾政认为这是”清净孤独之物“,它预示着这位绣户侯门女最后要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在书的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即便是在行酒令的签上,作者也见缝插针,在这上面重复抽签人的悲惨结局,来再一次地烘托全书的悲剧气氛。
如探春抽的那支签上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都,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探春说这是混帐话,大家也拿她开玩笑:“我说是什么呢。
这签原是闺阁中取乐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样的话,并无别样,这又何妨。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这其实是正话反说,是作者用的障眼法,这就说明探春以后还真就有可能成为王妃,只不过不像元春那样是在本国,而是远嫁到了外邦。
也只有这样的结局,才符合判词及她在第二十二回作的风筝谜。
至于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原由远嫁他乡,由于原书后半部分佚失,推测起来有些困难。
在这里我想到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探春远嫁的处理:由于战争,南安郡王被俘,王妃到贾府请求贾母按外邦的要求用探春换回郡王。
以她的远嫁来换取了一时的和平。
这有点类似“昭君出塞”,但这样处理也有其依据。
第五十一回宝琴那首《青冢怀古》就有暗示探春的意思:“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借汉代的昭君出塞来讽刺当时的朝廷。
这一点奖在后文涉及。
黛玉抽的那支“莫怨东风当自嗟“更是她自身的写照。
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明妃去明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本是离恨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才得以修成人体,此番下界是为了还泪??这是她报恩的独特方式。
因此她无论怎样哭泣,怎样流泪,也是她心甘情愿的:宝玉挨打时,她哭得眼“跟桃儿似的”,她事事替宝玉着想,为宝玉担心,她把宝玉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宝玉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她从不为自己着想,全不顾惜自己,所以她的“泪尽而逝”也只应该“自嗟”,而不能怨到别人身上。
她的死,完全是出于后来为宝玉担惊受怕和看到心爱的人受苦自己却无法解救,而绝非为自己跟他的爱情不能实现。
她对宝玉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她为心上人的痛苦而让泪珠长流,最终以全部的泪水报答了平生唯一的知己。
可见,“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关系到黛玉以后的命运,尤其是她的死因。
至于续书中写的她临死前直着脖子叫“宝玉,宝玉,你好……”那简直就是笑话了,??这是“自嗟”呢,还是在怨别人?可见高鹗在续书时没有好好地把握书中的谶语,领会雪芹的原意。
不还有袭人那支“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不仅预示了这位花姑娘以后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带了作者的讽刺之情。
这句诗出自宋代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贾家败落之后,袭人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就寻“桃园”去“避秦”了,她寻的“桃园”就是蒋玉函,这与前面提到的大红汗巾子的事相照应,在她看来,做不成贾二爷的姨娘,与那位小白脸“桃开二度”也蛮不错的。
作者对她的这促做法为不齿,所以处处流露出对她的讽刺,就是在第五回的判词上,,画的那幅代表袭人的席也是“一床破席”。
其实,不只是在这些判词、谜语及令签上,就是在书中大量出现的诗歌里,作者也安排了一些谶语,甚至有的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物的感受和命运,并暗示出了其结局,这一点最突出的当属黛玉的那首《葬花词》了。
这首长诗实际上是黛玉的人生写照。
也是其内心悲苦心情的淋漓抒发,更是其悲惨命运的预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位美貌预想弱的潇湘妃子,似照水姣花,只可惜姣花易落,风吹残花片片飞散,这凄凉的境况有谁了解,又有谁怜惜?黛玉父母早亡,客居贾府,然这里也没有多少温情,再别上她那傲的性格,就导致了她的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不但发出了“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疑问,而且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寒剑严相逼“的感慨。
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复杂变幻的世事,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世态的炎凉,只有宝玉才是她唯一的安慰的牵挂,但又由于当时婚姻不能自主,又有什么“金玉之论”,而她跟宝玉也不能互相表白,因而心情是极度的苦闷的,便发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哀音。
实际上,她也真的做到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即使后面有与宝玉成亲的机会也不能够再复活转来,难怪雪芹的好友明义在他的《题红楼梦》组诗的第十八首中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明义是看过《红楼梦》全书的,知道后面黛玉确有与宝玉“续红丝”的机会,但他也只能慨叹颦卿无法“起沉痼”了。
另外在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她虽称这都是些谜语,但我们不能真的认为那就是些单纯的谜语,因为曹雪芹既然下了功夫替她作了那十首诗谜,就绝不会让众人“猜了一回,皆不是”,因为那样就太没有意义了,也绝不像《红楼梦》的写法。
关于这十首诗谜,蔡义江先生认为这也是些谶语,并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对它们作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