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98bd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4.png)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更是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朝文化。
一、周朝礼乐制度的背景解析1.1 礼乐制度的起源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了周朝,他们重视礼乐,将其视为巩固王权、统一民心的重要手段。
1.2 礼乐制度的特点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乐在周朝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政治、教育、婚嫁等。
其次,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义务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奖惩。
再次,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加强了各个封建等级之间的联系。
二、周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2.1 礼制制度周朝的礼制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和仪式,如祭祀、宴饮、婚嫁等。
其中,祭祀是最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
周朝的天子和诸侯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此外,周朝的宴饮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用来巩固各国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2.2 乐器制度周朝的乐器制度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在周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
周朝的乐器种类繁多,如钟、鼓、箫等。
其中,周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钟,它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庄重场合,代表了王权的崇高与庄严。
三、周朝礼乐制度的意义分析3.1 维系社会秩序周朝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
周朝统治者通过规定各个封建等级的礼仪规范,使人们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2 表达尊重与感激之情礼乐制度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周朝的祭祀活动和宴饮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神灵和他人的表示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
3.3 传承文化传统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传统。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af6cf8763231126fdb1154.png)
道道周往的礼乐制度之阳早格格创做正在尔国文化的死少历程中,西周是一个政事文化制度大变动的时期,它上启近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开中原礼乐文化的先河.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付履历的延绝,又是对付此之前文化机制的反映,共时也开收了后世人文粗神战理性思维.由于礼乐是西周那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肯定限制于社会表层的活动,果此,为了相识西周的礼乐制度,有需要先相识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效率的社会表层结构.《左传》纪录:“国之大事,正在祀与戎.”也便是道,正在仆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二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戴兵挨仗.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止王政.为了坚韧其统制,他依照周国本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仆隶制统制的制度.西周统制的坚韧,与那套宁静的制度很有闭系.其中有四大制度:启修制、宗法治、礼乐制、井田制.根据启修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把爵位、土天连共住户分启给诸侯;诸侯对付天子有纳贡、从征等负担,然而可把土天及住户分赐给卿大妇;卿大妇之下又有士.那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妇—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第制.为了贯串启修制度,西周还产死了按血缘闭系构制起去的家属制度——宗法治,确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可由嫡少子继启,并修坐以世界最下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启修制是西周的政事制度,也是其统制的核心.井田制是保护启修的经济制度.宗法治度、礼乐制度,则是保护启修的社会制度战文化制度.从履历上观察,商代便有分启诸侯的局里,果为收土大了,分启便于统制.然而商代不把自己的共姓启到各天去.周代也搞分启,该当道是与法于商的,然而周人的分启,绝大部分启的是共姓,也便是把周的族人分启到世界各天去成为当天的统制者.果此周代的分启诸侯,是把“宗法”与“启修(启侯修国)”分离起去的搞法,由此便产死了盘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周到等第闭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付于那个周到的宗法等第网的强调战牢固.某一等第的人,才搞享用那一等第的礼乐.便乐而止,等第的真量包罗有对付乐舞款式,乐器品种战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千万于规定,超出规格便是宽沉犯法.正在各等第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础采与所确定的俗乐,,无疑能正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瞅面,产死“天下一家”思维的效率.2礼乐制度的真量周代是最早对付“礼”(祭祀等仪式)战“乐”(伴伴“礼”举止的乐舞)做确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道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传闻那一要害步伐是周初的大政事家周公颁止的.确定了凶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止军,出征)、宾礼(往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好、尊亢有别、少幼有序,真止所谓的「刑不上大妇,礼不下嫡人」.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制者等第制度的政事规则、公德典型战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厥后死少为区别贵贱尊亢的等第教条.果此,“礼”并不是“规矩”,“礼节”那样简朴.“礼”的真量是好别,用去隐现社会中各等第之间的好别,也便是道,贵与贱,尊与亢,少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按照各自的止为典型,千万于不可以殽杂.那样便产死了君臣,女子,兄弟,妇妇之间的上下尊亢闭系.周公把“尊礼”瞅做真止德政的要害真量.如果违背了“礼”,便是“僭越”.所以孔子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止,非礼勿动.”然而是,一个社会只道究好别,不道战共,社会便出法战谐.果此,周公正在制“礼”的共时又做“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协共各贵族举止礼仪活动而创制的舞乐.“乐”,天然是音乐,然而是它超出了音乐,戴上了浓薄的政事色彩战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共享受的级别脆持普遍.“礼”与“乐”不克不迭殽杂,有着真量的辨别.《乐记》中道得佳:“共则相亲,同则相敬”.意义是道,“乐”的战共使人们相互敬爱;“礼”的好别使人们相互尊敬.“礼”,道究好别;“乐”,道究战共.果此,“礼”与“乐”,亦即“同”与“共”,二者缺一不可,可则社会便会得衡.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化.三礼乐制度的死少与效率礼乐制度的效率从其后几千年背去到浑代中断,每个时代的简直真量本去不相共,然而表里上皆与周公的礼乐制度是普遍的.礼乐文化正在周代赢得了下度的死少.起初,周文化降后于商文化,厥后继周往修坐之后,吸支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赶快死少起去,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分歧.大司乐是周往修坐的尔国履历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往继启战吸支上古保守乐舞战创做乐舞粗华之体现;八音分类法的出现,是古代音乐开初加进一个较下死少条理的反应;西周树坐“乐悬制度”(乐舞等第制度),对付于维护西周仆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制秩序的宁静战文化圆里的创制起到了主动天效率,西周的俗乐,则将乐舞形态推背了无以复加的天步.所有那些,皆是尔国仆隶社会音乐文化死少时期的产品.标记占着音乐战政事完好分离的礼乐制度正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收挥战完备.到秋秋时期,礼乐制度真足瓦解了,随即仆隶制度开初趋背衰降,“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表层修筑周到解体瓦解的标记.天子至下无上的权利职位受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拨.曾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俗.北山》)的周天子职位一降千丈,不但丧得了统制诸侯的本收,反而成了”小国之君“,时常被人利用.那反应正在音乐文化圆里,周王室把持战主宰文化的局里一直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赶快天伸展死少起去,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往家,人们的审好概念爆收了极大的变更.礼乐制度符合了当时的政事需要(即统制阶级的央供),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宁静了统制秩序,歉富了人们的娱乐死计.然而是它也有限制性,它忽略了下层群众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竭死少的,不可能永暂停顿正在仆隶社会,也不可能便惟有礼乐制度那一种音乐文化.按礼乐制度确定不克不迭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近逝,纵然是贵族也已越去越对付之感触隔膜,渐渐把它们瞅成不过“古乐”而已;西周俗乐的政事效率将与其有趣的“古乐”所有萎缩、僵死,是不可预防的履历运气.。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8a46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b.png)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仪式礼乐制度是周朝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统治者权力展示的手段,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途径。
在周朝的统治下,仪式礼乐制度呈现出多种形式,包括宴会、祭祀、封爵、朝见等。
这些形式既显示了周王朝的威严,也展示了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本文将从宴会、祭祀、封爵、朝见四个方面探讨周朝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一、宴会在周朝,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能彰显富贵贵族的身份,还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机会。
宴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欢宴、祝酒、赋诗等。
欢宴是以丰盛的菜肴和饮料,为来宾提供丰富的饮食享受。
祝酒是周王朝重要的礼仪之一,在祝酒时,统治者会以美酒敬神、敬宾,以表达对神灵和来宾的敬重之情。
赋诗则是宴会上贵族们展示才艺的机会,通过吟诵诗歌,表达对统治者的敬意。
二、祭祀祭祀在周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它既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手段。
周朝的祭祀分为宗庙祭祀和社稷祭祀。
宗庙祭祀是对先祖的尊重和纪念,通过祭祀来祈求祖先保佑和国家兴旺。
社稷祭祀是对地方神灵的敬奉,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礼仪和敬意。
在祭祀活动中,统治者会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统治权威,同时也加强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三、封爵封爵是周朝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封爵能够将功臣、亲信等杰出人物封为诸侯或相关职位,用以展示统治者的威严和授予特权。
封爵不仅能够激励功臣,也能够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在封爵仪式中,统治者会亲自赐予封号和爵位,并颁发书籍和璧物作为封赐。
封爵制度在周朝通过奖励和荣誉,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四、朝见朝见是周朝统治者与百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周朝的朝见制度具有明确规定和仪式化的特点,有早朝、午朝和晚朝等不同的形式。
在朝见仪式中,百姓需要向统治者行礼,并向其报告国家的邦域、土地、人民状况等。
统治者则通过朝见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权威,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民情,为国家的统治提供参考。
总结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在宴会、祭祀、封爵和朝见等方面表现出多种形式。
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15e9b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d.png)
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乐,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7c7c9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d.png)
周朝礼乐制度内容1. 周朝的礼乐制度里,那个祭祀之礼可太重要啦!就像咱们过年要隆重地贴春联、放鞭炮一样,周人对祭祀那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比如说,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准备各种丰盛的祭品,还要有特定的仪式和舞蹈,这难道不神奇吗?2. 还有那宴饮之礼呢!你想啊,咱现在吃饭也有各种规矩,周朝更不例外呀!在宴会上,不同身份的人坐的位置都有讲究,难道不像咱们现在重要场合的座次安排吗?这就是一种礼仪的传承呀!3. 音乐之礼也很有意思呢!你知道吗,周朝有专门的雅乐,那可是高大上的音乐呀!就好比现在的高雅音乐会,可不是谁都能随便演奏和欣赏的呢!比如天子听的音乐和诸侯听的就不一样,多有意思呀!4. 周朝的婚礼之礼也超级繁琐但又充满意义呀!从纳采到亲迎,一步一步都有严格规定,这和现在结婚的各种流程也有点像呢!不精心准备怎么行,这可是人生大事呀,不是吗?5. 丧礼之礼更是不得了!那一套套复杂的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就好像亲人去世后,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缅怀一样,周朝人把这种情感体现在了严谨的丧礼中呢!6. 朝会之礼也很有看头呀!大臣们见天子的礼节,那可是马虎不得。
这不就跟现在去见重要领导得注意言行举止一个道理嘛,那种庄重感真的能感受到周朝的威严呢!7. 军礼也很关键呢!出征打仗前得有一系列仪式,鼓舞士气。
这就像咱们现在体育比赛前要喊口号加油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更有斗志呀!8. 宾礼更是体现了周朝的好客之道呀!对待贵宾要有特定的礼节,这和我们热情接待客人有啥区别呢!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呀!9. 那时候的嘉礼,包括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登基呀、立后呀,都是盛大而隆重的。
这就如同现在我们庆祝重大节日一样开心又热闹呀!周朝的礼乐制度真的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它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有规有矩,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呀!。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6a24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5.png)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
下面是有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西周的礼制有细致而完整的规范,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祭祀工具和礼仪工具,也在规范之列,故又称礼乐制度。
西周对天子在不同的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歌、舞、乐器的配套和规格作出了严格的规范。
如祭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祀山川,则“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
又如,天子接见牧伯(诸侯之长),用《肆夏》;周王宴享诸侯,用《湛露》、《彤弓》;诸侯相见,用《文王》等。
西周还对以前的乐舞加以改造,将黄帝《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周武王之《大武》归总称之为六乐,前四个乐舞为文舞,展示文德,后二者属武舞,展示武力,舞蹈时要手执干和戚(盾和大斧)。
六乐为最高规格的乐舞,为天子专用。
周代专门管理乐舞的机构叫大司乐。
西周乐器仅《诗经》中出现的就有29种,包括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拨弦乐器,以新出现的青铜编钟最为引人注目。
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虢国公墓地出土有编钟8只,北赵晋侯墓地、陕西扶风等都出土有编钟或编磬。
作为敲击礼器的铜铙是商代最重要的青铜乐器,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的商墓的一件铜铙,属悬持式扁钟,底部为半月弧形,铙面两侧各有三排,每排三个突出分明的尖形铆钉,并细刻有云纹。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悬挂式鼓钟,底部椭园形,两侧边沿自上而下为回纹锯齿形,顶部两侧为凤鸟装饰,面全部以凸凹回字纹、云卷纹和牛角纹雕刻而成,十分精美。
另外还有1975年出土于鹰潭地区的西周墓的甬钟,椭园形,口朝上,遍体锃亮。
因铜壁很薄,奏乐时,其音清脆悦耳。
青铜商铙和西周甬钟,不仅出土于新干县和鹰潭地区,同时在萍乡、靖安、万载、新余、吉水等地,都有所发现。
商亡周继之后,最高统治者天子为观察各诸侯国政教得失,在宫廷开始设制专门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谣的采诗之官“行人”。
周代的礼乐制度
![周代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59d94f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周代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高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b0244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f.png)
⾼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1、⽬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不同的礼仪。
3、作⽤: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赞⽈越⾏为的⼯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以嫡长⼦世袭,其余诸⼦由周天⼦将⼟地、庶民和奴⾪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继承,其余诸⼦接受分封,成为卿⼤⼤。
卿⼤夫再依次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贵族之间因为权⼒的继承问题发⽣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的⼯具。
“礼”和“乐”: “礼”:构成了西周⽂化的主构架,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际关系的规范。
“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的感染⼒。
“礼”、“乐”是当时⽂明创造中最为⾼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具。
制定⽬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的之⼀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乐的发展。
但它⼜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乐成为以礼为中⼼的模式⾳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统治阶级为了推⾏“统治”制定了⼀整套⼗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乐。
不同场合,不同⾝份的⼈,不但礼仪有别,所⽤的⾳乐也不⼀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吕,舞《云门》”;祭地⽰,“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d652f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0.png)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aa8b66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5.png)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制度,它是周文王在建国初期通过改革制定的,是历史上最为完美、科学、成熟的一种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着重强调礼仪、乐曲、音乐等,其中有许多具体细节,下面结合西周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重点介绍一下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一、礼仪1.王者礼仪:西周的王者是大礼仪的主持者和执行者,他要定期举行各种祭祀和宴会,以表示对上天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王者还要举行巡游,拜访其它国家,以表示友好和互助的精神。
2.宗庙礼仪:宗庙是周朝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在宗庙中,会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宗庙”、“宗教仪式”等。
所有的祭祀活动都要按照周礼规定的程序和礼仪进行。
3.官吏礼仪:周朝的官员倡导谦虚、恭敬、守规矩、廉洁奉公等美德。
周礼规定了官员履行职责和管理人民的礼仪标准。
官员必须出席公开宴会和祭祀活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穿着朝服礼制,以示尊重。
4.婚姻礼仪:周礼规定了结婚的礼仪程序。
首先是订婚,然后是赠送婚房、彩礼等,接着是交换相信物,最后是进行婚礼,宴请亲朋好友。
5.丧葬礼仪:丧葬是成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周礼规定,除了殷商时期留下来的一些葬礼习俗外,其他的拘泥陋习的丧葬习惯都被取缔了。
周礼规定的丧葬礼仪,不仅尊重了死者,而且也防止过度丧葬危害家庭的财产和繁荣。
二、乐曲1.礼乐原则:在周朝,乐曲是礼仪的组成部分,礼乐合一是周朝乐曲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当时,乐曲的演奏和歌唱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以及庆祝胜利、丰收等。
2.乐种:周朝有许多乐曲,包括“雅乐”、“颂乐”、“舞乐”等。
雅乐是祭祀天地、祖先以及王者登位等场合使用的乐曲,颂乐是庆祝功绩、胜利、和平等场合使用的乐曲,舞乐包括舞剧、酬唱等。
3.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周朝用了许多乐器,包括“钟”、“鼓”、“磬”、“瑟”、“琴”等,其中“钟鼓”是周朝宗教祭祀场合中的主要乐器,王者登位时富有震撼力的钟鼓声,让人们感到郑重庄严。
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48e1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d.png)
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历史上,周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在周代政治文化的背景下,礼乐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周代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周代礼乐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周代礼乐制度的起源礼乐制度最初源于商代的祭祀礼仪和音乐活动, 在周朝礼乐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鲁国在“乐正”之职位上的地位非常高,而被誉为“乐正”的音乐家们,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物,他们皆有一定的音乐才华,且在其作品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当时象征祥和、美满和亲和的音律。
周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商代沿袭而来的,但也吸收了其他地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二、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周代礼乐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周代礼乐制度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娱乐性和体育性等多种功能,它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周朝,社会地位高的人都会参加周王的宴会,而且会因为在场助兴而受到周王的嘉奖,这种仪式在当时被称为“射礼”。
在音乐方面,周朝乐曲的演奏形式从单一的吹奏演变为吹奏、弹奏、歌唱和舞蹈相结合,形成了音乐演奏的多样性。
此外,周代乐器、歌曲和舞蹈的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每个都富含了相应的文化内涵。
在礼仪方面,礼仪具有非常高的规范性和仪式感,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礼节、膜拜、尊重和礼品等方面的规矩,这些规矩都被认为是神圣和重要的。
三、周代礼乐制度的影响由于其严谨的规范性,周朝礼乐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周朝礼乐制度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其影响和感染力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音乐方面,周朝的音乐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普遍,而中国古代音乐的许多特点和唱腔都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乐曲。
尤其是在京剧和昆曲等现代音乐与旧式音乐交汇的文化背景下,周代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仍然非常显著。
周朝礼乐制度的体现
![周朝礼乐制度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e3edc1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0.png)
周朝礼乐制度的体现篇一: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
周公礼乐制度
![周公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d6573f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3.png)
周公礼乐制度
周公礼乐制度是指在周朝时期,周王依据典籍规定,每年举行的一系列礼乐活动。
这些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祭祀、祈祷、宴会和舞蹈。
祭祀是周朝时期最重要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祭祀时,会烧香、祭祀牲畜、献礼品等。
祈祷是祭祀的一部分,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祈求良好的五谷丰登、家庭和睦、子孙昌盛等。
宴会是周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活动,是为了庆祝重大节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也是官员们展示自己地位和权力的一种形式。
宴会上会有各种美味佳肴、葡萄酒和各种乐器演奏,以及各种舞蹈表演。
舞蹈是周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是一种表达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和祖先祭祀的方式。
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狮、舞龙、舞鹤等。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52877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1.png)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乐制度也是非常完备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将礼制和音乐相结合,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内涵。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一步:礼的制度在西周时期,礼制是相当成熟和完备的。
古代的礼制是国家的基础,也是民众的道德准则。
在西周的礼制中,大规模的礼节活动通常是一些祭祀和宴会。
而这些活动中的礼仪、礼节等规定都是非常详尽和具体的。
比如,祭祀时必须要用特定的祭器、燃特定的香火,并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同时宴会也有明确的礼仪和排场。
另外,西周时期也有一些特殊的礼仪规定。
例如,犯禁律者被处死后,其家人必须要进行哭礼,而且必须要哭到一定程度才算哭好。
西周的礼制是相当严谨的,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礼仪之母,对于后代的礼仪制度影响和影响非常深远。
第二步:乐的制度在西周时期,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一种精神、人性和物质的结合体。
西周时期的音乐种类繁多,有舞曲、戏曲、雅乐等。
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雅乐。
西周时期的雅乐是走进普通百姓家庭的,它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音乐,也是朝廷宴会、祭祀等高级活动中的必备音乐。
当时的雅乐曲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总体的抒情、奔放、清慎和婉转的特点一直都是非常鲜明的。
第三步:礼乐制度的意义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内涵。
西周的礼乐制度更是为后代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自身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文化的历史渊源。
因此,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精神源泉。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047f00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png)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礼制:西周时期,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礼制也逐渐成型。
礼制是指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包括各种仪式、礼仪、礼节等。
在西周时期,礼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2. 乐制:西周时期,乐制也逐渐成型。
乐制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在西周时期,乐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3. 宗法制度:西周时期,宗法制度逐渐成型。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权利制度。
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4. 诸侯制度:西周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了分封制度时期,诸侯制度逐渐成型。
诸侯制度是指国家对地方领袖的任命和管理制度。
在西周时期,诸侯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成为了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5. 官职制度:西周时期,官职制度也逐渐成型。
官职制度是指国家对官员的任命和管理制度。
在西周时期,官职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 1 -。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ec65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0.png)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古代礼乐制度篇一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乐的定义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
周代礼乐制度
![周代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78960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周代礼乐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是指周朝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所推行的重视礼制和音乐的政策和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其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秩序的高度重视和规范化管理。
下面就来具体介绍周代的礼乐制度。
首先,周代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尊崇礼仪的重要性。
在周朝的社会中,礼仪被视为一种符号,代表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周朝制定了丰富的礼仪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
例如,周朝建立了五礼制度,包括宗庙祭祀、朝会礼仪、封建爵位、婚丧嫁娶和军事礼仪等,通过这些礼制,周朝希望能够加强君臣之间的威信和对等关系,维系国家的稳定。
其次,周代的礼乐制度中特别重视音乐的作用。
音乐在周朝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周朝制定了音乐教育的课程和考试内容,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
同时,周朝还建立了官方的音乐机构,如乐府和宫廷乐队等,以保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被视为一种凝聚力量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周朝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周代的礼乐制度体现了阶级和等级制度的差异性。
周朝的社会由君王、贵族和庶民等不同等级组成,因此在礼乐制度上也有所不同。
贵族阶层享有更多的特权和优待,他们可以参与更高级别的礼仪活动和音乐表演,并享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和艺术修养。
庶民阶层则参与较低级别的礼乐活动,并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
最后,周代的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所倡导的礼制和音乐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后世的礼制和音乐制度奠定了基础。
封建社会和古代王朝继承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周朝的礼乐制度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总结起来,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一个重视礼仪和音乐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尊崇礼仪、重视音乐的价值观。
这一制度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差异化处理,维系了周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对后世的礼制和音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12ee2f4bed5b9f3f80f1c2d.png)
谈谈周朝的礼乐轨制在我国文化的成长进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轨制大变动的时代,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奠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个中礼乐轨制既是对汗青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系体例的反应,同时也启示了后世人文精力和理性思惟.因为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代消失的,其确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运动,是以,为了懂得西周的礼乐轨制,有须要先懂得其特定的社会布景及起重要感化的社会上层构造.《左传》记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度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奠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周武王逝世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按照周国原有的轨制,制订了一整套保护奴隶制统治的轨制.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固的轨制很有关系.个中有四大轨制: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依据封建轨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把爵位.地盘连同居平易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皇帝有进贡.从征等责任,但可把地盘及居平易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这就组成了皇帝—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为了维系封建轨制,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轨制——宗法制,划定从皇帝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续,并树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皇帝为焦点的层层藩屏.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轨制,也是其统治的焦点.井田制是保持封建的经济轨制.宗法轨制.礼乐轨制,则是保持封建的社会轨制和文化轨制.从汗青上考核,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国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本身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应当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是以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开国)”联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环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周密等级关系. 礼乐轨制,恰是对于这个周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折衷固定.某一等级的人,才干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目,乐师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制,超出规格就是轻微违法.在各等级贵族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运动中根本采取所划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准时代内起到增强宗族不雅点,形成“世界一家”思惟的感化.2礼乐轨制的内容周代是最早对“礼”(祭奠等典礼)和“乐”(陪同“礼”进行的乐舞)作划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订礼乐.假如说商代人爱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爱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划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施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周公所制订的礼,是保护统治者等级轨制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轨制的总称,后来成长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是以,“礼”并不是“礼貌”,“礼节”那样简略.“礼”的本质是差别,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照各自的行动规范,绝对不成以混杂.如许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伉俪之间的高低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履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假如违反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一个社会只讲求差别,不媾和同,社会就没法协调.是以,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合营各贵族进施礼节运动而制造的舞乐.“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出了音乐,带上了浓重的政治颜色和社会颜色.“乐”的功效是,以音乐激起共识情感.舞乐的范围,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与“乐”不克不及混杂,有着本质的差别.《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互相友爱;“礼”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礼”,讲求差别;“乐”,讲求和同.是以,“礼”与“乐”,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成,不然社会就会掉衡.西周的礼乐,也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三礼乐轨制的成长与影响礼乐轨制的影响从厥后几千年一向到清代停止,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其实不雷同,但理论上都与周公的礼乐轨制是一致的.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成长.起先,周文化落伍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树立之后,接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敏捷成长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合.大司乐是周朝树立的我国汗青上第一个范围巨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朝继续和接收上古传统乐舞和创作乐舞精髓之表现;八音分类法的消失,是古代音乐开端进入一个较高成长层次的反响;西周确立“乐悬轨制”(乐舞等级轨制),对于保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治秩序的稳固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地感化,西周的雅乐,则将乐舞形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成长时代的产品.标记占着音乐和政治完美联合的礼乐轨制在这一时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完美.到春秋时代,礼乐轨制完整崩溃了,随即奴隶轨制开端趋势式微,“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周全解体崩溃的标记.皇帝登峰造极的权力地位遭到了列国诸侯的挑衅.曾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周皇帝地位江河日下,不单损掉了掌握诸侯的才能,反而成了”小国之君“,经常被人应用.这反响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势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敏捷地膨胀成长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人们的审美不雅念产生了极大的变更.礼乐轨制顺应了当时的政治须要(即统治阶层的请求),社会须要,经济须要,文化须要,必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秩序,丰硕了人们的娱乐生涯.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疏忽了基层人平易近的文化须要,并且人类社会是不竭成长的,不成能永远逗留在奴隶社会,也不成能就只有礼乐轨制这一种音乐文化.按礼乐轨制划定不克不及变动的音乐,跟着时光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觉得隔阂,逐渐把它们算作只是“古乐”罢了;西周雅乐的政治感化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路萎缩.僵逝世,是不成防止的汗青命运.。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77b14c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a.png)
谈谈(一)周朝的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
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
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
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在各等级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观点,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2礼乐制度的内容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
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
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
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
“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
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
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
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
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
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
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
《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
因
此,“礼”与“乐”,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
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
三礼乐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礼乐制度的影响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与周公的礼乐制度是一致的。
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起初,周文化落后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建立之后,吸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大司乐是周朝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朝继承和吸收上古传统乐舞和创作乐舞精华之体现;八音分类法的出现,是古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应;西周确立“乐悬制度”(乐舞等级制度),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西周的雅乐,则将乐舞形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时期的产物。
标志占着音乐和政治完美结合的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
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
曾经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小雅。
北山》)的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不但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反而成了”小国之君“,常常被人利用。
这反应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面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迅速地膨胀发展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礼乐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忽略了下层人民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就只有礼乐制度这一种音乐文化。
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到隔膜,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