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家乡大美青海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作业
从我的家乡大美青海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青藏高原,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青色草原,有蓝到纯净的天空,有美丽的文成公主经过的倒淌河,有圣洁的寺院,有淳朴的少数名族大家庭。
我们青海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以前温饱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城乡各民族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青海是藏族自治的省份,随著改革的不断深入,藏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保护和宏扬,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藏传佛教寺院和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和保护,受到藏区广大群众和僧众的拥护和欢迎。30年来,政府把改变藏区牧民生活和生产条件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政策和资金加大对藏区的扶贫力度,在藏区全面推行了草场承包和牲畜作价到户的政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在藏区开展以“定居、种草、草场围栏、暖棚养畜”为主的“四配套”建设,彻底结束了“坐拥千只牛羊,合家一顶帐房”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目前,藏区不少县牧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农业区农民的收入。藏区牧民从吃、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在青海省已经达到80%以上。
青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河湟文化、青海湖文化、昆仑文化、江河源文化、热贡文化和格萨尔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共生共荣,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唐卡、堆秀)、日月山日月亭、泽库和日经墙、天峻卢山岩画、都兰吐谷浑古墓、玉树文成公主庙等文化遗迹弥足珍贵、魅力无穷。二是有富集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盐湖
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储量可观,分布集中。改革开放后这些资源在国家的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下也给青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由青海进行的“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盛事,是一张展示青海形象、提升青海知名度的金名片。这次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青海,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发展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标志着青海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面貌扩大开放、融入世界迈出了成功的一步。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对内凝聚了人心、增添了自信,对外展示了形象、提高了知名度。青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越走越好。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物质基本得到满足,精神方面也在不断提升。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三十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四处吹响时,撒拉之乡各族群众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始了新循化的建设道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过是过眼烟云,但对于循化各族群众来说,这是一个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三十年,是一个从落后走向文明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黄河两岸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富裕、文明、和谐的西街村
地处循化县城郊的西街村,是撒拉、藏族、回族、汉族杂居村,
全村141户,565人,耕地面积199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分,改革开放前,群众连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为西街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街村先后建起两座提灌站,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按照“稳粮、抓果、增菜”的发展思路,开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率先在全县建起10个温棚,通过示范引导群众种植辣椒、西瓜、瓠子等高效温棚蔬菜使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要大发展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到九十年代,陆续富裕起来的西街村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开辟二次创业阵地,他们修建商铺发展商业贸易,亲帮亲、邻帮邻走出家门开饭馆、跑运输,涌现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各类专业户54家,其中在北京、深圳等地从事拉面经济的就有12家,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去年经济总收入达1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是全区有名的小康文明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民族团结进步村,第三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走进西街村,干净整洁的巷道,休闲的老人孩子,新式瓦房,都让人眼前一亮,手机、电脑成为新一代村民新的生产工具,个别家庭还养起了私家车……处处折射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曾有人嬉曰“循化县城一条街,一条街上两栋楼,东头掉根针,西头寻声找”。三十年过去了,循化县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1年,循化被列入全省十个“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县后,五
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超亿元,是前30年城镇建设投资的总和,相继完成了三纵五横的道路网络建设,县城街道从700多米增加到22公里,城区面积从2001年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4.5平方公里,铺设了1.1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架设路灯106盏,投资1054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广场、人民广场,投资784万元建起东门、西门两个农贸市场,终于结束了循化没有正规贸易市场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历史。每年实施的春秋绿化工程使城镇园林绿化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目标,做到了“一条街、一种树、一条线、一道景”,现在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7%,绿地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同时,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使县城服务设施空前发展,日供水能力从2001年的1500吨增加到7000吨,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排水管网15公里。目前,城内拥有面的400多辆,建成星级宾馆6个,拥有床位1100个,交通便利、吃住乘心,城市功能大步提升。
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犹如走进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生活画卷,高楼林立,游人如织,霓虹灯夺目,积石大街、黄河路、迎宾路等十余条街道纵横交织,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空气越来越清新,呼吸越来越顺畅,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上处处是悠闲的人群,大街小巷告别了昔日的坎坷展现出自由抒情诗般的优美流畅,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弥漫……
新农村建设焕彩夺目
积石山下一排排撒拉族民居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恬静幽然的山水
画。“人在村中,村在画中”是循化县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三十年来,新建村这个原本贫穷的傍依在黄河边的普通小山村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挖掘自身优势产业走上富裕道路,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新建村建成全县最大的辣椒种植基地,家家户户种植辣椒,仅线辣椒人均收入就增加1945元,村里还通过帮带形式组织240人外出从事餐饮服务业,户均年收入20---30万元,新建村还以“农户+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分工”的形式组织群众开创牛羊育肥新模式,实现了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小小新建村的变化只是循化广大农村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来,循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抓特色农业经济,强化农村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培育以核桃、花椒、线辣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特色农区养殖业,以餐饮、运输为主的劳务经济和以撒拉族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业。目前,全县牛羊育肥户达1007户,年贩运育肥牛羊25万头只,户均收入达万元;建起17个百亩以上线辣椒种植基地,种植线辣椒达1.86万亩;建立了百亩以上薄皮核桃种植基地10个,总面积达1.5万亩;按照“占边、进沟、上山”的发展思路,山山沟沟栽植的花椒经济林成为群众致富的又一渠道。
沐浴春风展新姿
徜徉在这片土地,茂密浓绿的树丛中风格独特的建筑错落有致,婀娜多姿的撒拉艳姑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田野上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