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爱国主义运动,因
其对中国的革命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首先,五四运动是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反对。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控制,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受到严重侵犯。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强烈反应和抗议,呼
吁国家独立、民主和进步。
这场运动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抵抗精神,并促使中国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其次,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封建与压迫的反抗。
在当时,中
国社会仍然被封建传统和旧文化束缚,人民面临着重重的不平等和
压迫。
五四运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和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这些思想的传播
引发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革命精神的复兴,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奠定
了理论和理念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革命与国家独立的标志。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使中国人民对革命和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场运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崛起。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和内部不公平现象的强烈抗议,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并为中国革命和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史上的转折点

两次转折

(二)两次转折冲破了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成为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第一次:1935~194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 纠正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1931~1935)左倾错误, 从而 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伟大 胜利。
第二次:1978~1997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纠正社会主义长达20多年(1957~1978)的左倾错 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开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第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充分肯 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 科学体系
第二,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实 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需要一个坚强的、 成熟的领导集体,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 利的根本保证
(四)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妥善解决党内矛盾,是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两次转折形成了两代成熟的 领导集体,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二、异同
(一)相同点
1、指导思想的相同--都是在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召开的
2、反对的错误倾向相同--都是纠正违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左倾错误
3、组织处理的方式相同--都对人的处理 采取慎重的态度
(二)不同点
两次伟大转折比较研究
一、历史地位
(一)两次转折决定了中国革命与 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1、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一,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转危为安
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作文1000字

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作文1000字84年前的黔北重镇遵义,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一次历史性抉择,中国革命实现从“谷底”步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经过激烈争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会议通过”,2月1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
《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地点、主要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和对中共以后的影响和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1935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
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作者:刘武生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历了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个“伟大转折”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的转折。
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在这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前两者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后者是社会经济体制性质的转变。
无论是两个“伟大转折”,还是三次“历史性转变”,都使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一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转折”,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独立自主地批判了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战略错误,决定采取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完毕后中央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
”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就使工农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它战胜种种困难而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入节节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遵义会议被公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关于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有关文件和参加遵义会议当事人的回忆讲话、笔记和文章,都有所论及。
红军长征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历经多年的斗争,而红军长征则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长征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格局,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的意义。
首先,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生存之路。
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寻求生存的最后一次努力。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红军被迫放弃了原有的根据地,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
长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政治斗争和思想革命。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功突围。
这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实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红军长征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格局。
长征过程中,红军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成功地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同时也加强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
红军在长征中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大大提高。
这种战略转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此外,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还体现在思想觉醒方面。
长征过程中,红军领导层对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他们认识到农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觉醒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使红军领导层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还在于其国际影响。
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征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象征,鼓舞了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斗志。
长征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赢得了国际声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总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长征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格局,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重要转折点(全)

中国近代史重要转折点(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这场战争由于英国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剥夺中国的贸易自主权等不公平行为引发。
中国的战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并割让香港、开放数个港口等,这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的时代。
中法战争(1884-1885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是由于法国对中国的越南进行侵略引发的。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割让琼州和台湾,使得中国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这场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标志着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浪潮。
这次运动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利益的不公平待遇而爆发的。
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总结中国近代史中的这些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标志着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经历了挫折与奋起。
这些转折点的发生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稳定和繁荣的道路,铸就了中国近代史的丰碑。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摘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关键词:遵义会议;毛泽东;张闻天;中国共产党;转折点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革命的历史的转折点。
但有人曾提出这次会议确定的主要打击方向仍然是蒋介石、国民党,还是停留在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范畴,没有变国内革命战争为民族革命战争,因而不能称其为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转折点。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历史转变,有的是革命性质的转变,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有的是不同阶段的转变,如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有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不同路线的转变,如从错误路线到正确路线的转变。
在这些历史转变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转折点。
而且,由于历史转变的多样性,也必然存在各种不同内涵的历史转折点。
的确,遵义会议没有变国内革命战争为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成为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转折点,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不同路线的转折点,即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转变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一个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兴衰存亡的历史转折点。
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思想路线看,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大家知道,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全党的革命积极性很高,领导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直接的积极成果, 是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军事教条主义路线, 在实际上开始重新确立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会议,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自从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
第一, 遵义会议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教训, 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
在王明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张指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出现了一片混乱,由于“左”倾冒险主义主观蛮干,使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上都受到严重损失。
至1935年,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党组织除少数地方外都已破坏殆尽。
在中央苏区,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们放弃积极防御的方针,反对“诱敌深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
失败后,又转而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受到了极大损失,不得不开始了战略性的大转移(即长征)。
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
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
革命中国的历史转折点

革命中国的历史转折点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曲折和变革,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转折点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
本文将重点探讨几个革命中国的历史转折点,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和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一革命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又一次历史转折点。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为中国爆发领导人在全国范围内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供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农村革命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
土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增强了农民的阶级地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此外,土地改革运动还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引进外来的资本和技术,促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改革开放还逐步开放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和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了自由和尊严的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背景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酷侵略。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压迫和屠杀。
这种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各阶层的人们纷纷加入到抗日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了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共产党还领导人民开展了游击战争,以小股力量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队,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945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创始大会,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牺牲,但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这些人的出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武装斗争,逐步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胜利,更体现在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意识的转变上。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力量的重要性。
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抵抗,而是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还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
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

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中国革命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场伟大革命,其标志性的转折点之一就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这个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从农民中心转向了城市工人阶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
一、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之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农村是主要的革命力量来源,因为中国的农民阶级受到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工人阶级的地位逐渐提高。
城市工人阶级在工厂中遭受着资本家的剥削,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工作环境和低工资待遇,因此他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级斗争的转移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之二是阶级斗争的转移。
在农村地区,中国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主要的。
然而,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阶级斗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城市。
城市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他们经常举行罢工、示威和抗议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这些工人运动,从而使城市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阵地。
三、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之三是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农村地区,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农民们普遍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
然而,城市的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更加接受和认同。
他们对剥削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使得共产主义思想在城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影响力。
四、组织形式的变革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准之四是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农村地区,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农民协会、农民组织和农村秘密结社等形式开展革命活动。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城市中建立工人阶级组织,如工会、工人协会等,这些组织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城市工人阶级组织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革命的组织力量,还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更多的革命资源。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场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也为中国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没有带来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随后的历史转折点推动着中国革命进程的演进。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开始,探讨中国革命在历史上的关键节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
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思潮,尤其是中国人民对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剥削感到愤怒。
辛亥革命的核心领导者孙中山发起了反清起义,广泛动员了各阶层的力量。
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国内各地的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以及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的不断涌现,使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的局面。
二、五四运动:觉醒与抗争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民抗议巴黎和约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移交给日本的情况下,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正式觉醒的标志。
这场运动由学生和知识分子主导,他们不仅对帝国主义进行抗议,也对中国封建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指责。
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是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这场运动在整个中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为中国革命寻找了新的方向。
三、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对抗北洋政府和各地军阀的一场战争。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了联合统一战线,推动整个国家向前发展。
北伐战争以国民党胜利告终,南京成为了临时首都,国民党开始全面推进各项政治、军事和社会改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力量在国内的主导地位确立,也为中国革命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与影响中国革命的生死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与影响中国革命的生死转折点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行动。
这次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革命转折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就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和失败时的一次重要战略调整。
在长征中,红军团结一致,不畏艰险,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逐步形成了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为将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逐渐巩固其领导地位的重要过程。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突破敌人的封锁,巧妙地利用地形和伪装等手段,保持了党的组织的完整性和纪律性。
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的稳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斗争红军长征过程中,红军壮大并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途中,红军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可行性,给中国的农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这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声望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更多的威信和声望。
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这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影响了中国革命的生死转折点红军长征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生死转折点。
长征过程中,红军不仅成功保全了自己,还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对国共内战的形势起到了巨大的扭转作用。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秋收起义:改变中国革命历程的转折点

秋收起义:改变中国革命历程的转折点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小小的秘密组织,成功地转变为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同时,秋收起义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革命斗争的形式和发展方向,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和发展。
一、秋收起义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组织。
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内部的矛盾和分化问题也非常突出。
同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愈演愈烈,使得中国的革命事业一度陷入停滞和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即通过农村革命的方式,实现中国的革命事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开始秘密地组织和动员广大的农民群众,加强对农村的组织和控制,使得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始在农村间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秋收起义的爆发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二、秋收起义的过程秋收起义的爆发,是在湖南省辰州县大冲山一带的,农民群众先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反封建斗争。
1930年9月7日,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率领部分红军和工农革命军800多人,在大冲山一带发动了为期两周的秋收起义。
在这场起义中,红军和工农革命军克服了不利的环境和孤立无援的困境,最终在国共两党军队的重重围困之下,成功突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秋收起义的胜利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利用这次胜利,积极发动了更广泛的农民群众组织起义,形成了大批的红色政权。
同时,他们也在自己的党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三、秋收起义的意义秋收起义的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意义上讲,秋收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形式和发展方向。
通过秋收起义的成功,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政治威望的政治组织,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进展。
从现实意义上讲,秋收起义对于当前的中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述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1000字

论述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1000字1. 引言1.1 概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至2月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其次,我们将介绍遵义会议召开前的背景和中国革命形势的紧迫性,包括国共合作与红军长征以及遇到的困境与挑战。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遵义会议的召开经过和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上的重大影响、革命力量调整与军事路线确立等方面。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讨论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进程之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加强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党内民主生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探索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遵义会议的历史贡献,强调其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上的意义,并展望遵义会议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深入分析该会议对中国革命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展示其在党史中独特地位。
通过研究遵义会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发展,进一步认识革命者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勇气。
此外,本文还将试图提供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2. 遵义会议的背景:2.1 国共合作与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两党曾一度进行了合作。
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的反共势力上台,并对共产党进行大规模围剿,国共合作不再可行。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发起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路线、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展示了红军的无畏和顽强。
2.2 中国革命形势的紧迫性遵义会议召开之时,中国革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长期而复杂,经历了多次转折点。
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共产党的影响、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组织的力量等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中扮演的角色。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自184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败和国家危机。
而到了20世纪初,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变革的冲击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兴起。
然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政治力量无法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国革命亟需一种新的思想和组织形式。
二、共产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和解放的事业。
共产党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党通过不懈努力,在中国社会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有效地塑造了革命的核心力量。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思想的传播,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和分析框架。
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之一。
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组织网络,有效地策动和组织了一系列的革命行动。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共产党都能够迅速行动并动员民众参与革命,形成了一支逐渐壮大的革命队伍。
五、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组织和行动策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命运,也为全世界的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
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的行动之一:南昌起义是___创建的第一支正规军队,也是___领导下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行动。
此举标志着___从地下斗争转
向公开的武装斗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唤醒了全国人民:南昌起义激发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斗争意识
和参与革命的热情。
起义后,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大规
模的抗日游击战争,动员了广大人民的力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3.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南昌起义的成功鼓舞了___和人民解放军的起义信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昌
起义后,___领导的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保卫中国革命的中坚
力量。
4.引起___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警觉:南昌起义的爆发使___和日
本帝国主义对___的实力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其采
取更加严厉的镇压政策。
这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艰苦的斗争阶段。
综上所述,南昌起义不仅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后来的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都起到了扩大和巩固___的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会议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月。《遵义会议文献》,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始终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一线,非常熟悉中国社会实际,深刻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主张,而且在斗争实践中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切,决定了历史的潮流必然要将他推向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正如聂荣臻所说,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已经提到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了!”(《遵义会议的光芒》,第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上述一系列组织调整完成了遵义会议的决定。如果没有遵义会议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很难想象毛泽东能够进入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
在调整组织的同时,中共中央于2月8日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决议深刻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系统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相应的战略战术,强调指出:“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面对优势敌军的“围剿”,“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而“左”倾教条主义者,“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决议认为:在战略转移与突围问题上,“左”倾领导者“同样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在内线作战已经极少可能甚至完全没有可能取胜的情况下,没有适时转变战略方针,实行战略退却以保存有生力量,而是继续与敌人拼消耗;在突围行动中,“基本上不是坚决的与战斗的、而是一种惊慌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动”,从而造成红军的重大损失。决议还对博古、李德取消军委集体领导,发展惩办主义、压制不同意见等粗暴恶劣的作风作了严肃批评,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对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要负主要责任”。(《遵义会议文献》,第130—13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此时虽然身处逆境,无权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但他为挽救危局,一再向中央提出扭转被动局面的战略性建议。红军进入湘南后,毛泽东建议中央抓住各路国民党“追剿”军尚未靠拢的有利时机寻歼敌之一部,以摆脱被动。博古、李德却置之不理。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在红军即将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途中,布下20万大军张网以待。在党和红军又一次面临险境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力主红军西进贵州,到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寻求发展。经过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的激烈争论,在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支持下,毛泽东的主张最终被采纳。这一重大战略决定,不仅使党和红军避免了可能遭受的覆没危险,也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原有部署,为中央红军赢得了主动。但博古、李德仍不愿意放弃原定计划。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又于1934年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在猴场召开会议,通过《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强调“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是“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红军长征·文献》,第19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再次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同时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同上,第194页)这实质上是限制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川滇黔交界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里进行分工。在毛泽东的提议和坚持下,由张闻天(洛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周恩来回忆说,“当时博古等继续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有人服了。本来理所当然归毛主席领导,没有问题。洛甫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换领导,他说博古不行。我记得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们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毛主席硬是让洛甫做一做看。人总要帮嘛。说服了大家,当时就让洛甫做了”。(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党史通讯》1985年第1期)3月4日,中革军委成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中旬,为适应作战需要,又在贵州鸭溪、狗坝(今苟坝)一带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又称新“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在当时作战胜败直接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严峻环境中,三人军事小组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然而,人们在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遵义会议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并没有担任党内和军内的最高领导职务,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要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党和红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执行结果及历史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答案只有一个,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
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到遵义会议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和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存危机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毛泽东等人还总结创立了一整套机动灵活的红军作战原则。运用这些原则,红军以弱胜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有毛泽东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这成为广大指战员有目共睹的事实。李维汉回忆说:“毛泽东在党、军队、政府里的威信是很高的,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是很高的。那么大的中央苏区,是他领导搞起来的。”(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第339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这种很高的威望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毛泽东最终能够成为党和红军领导核心的深厚基础。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巨大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的鲜明对比,使广大指战员“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日益显著,湘江战役,到达了顶点”。(《红军长征·回忆史料》,第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说:“指战员们怨声载道,有的骂娘,责怪中央领导不力。”(《遵义会议的光芒》,第2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指挥岗位上来,成为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呼声。经过毛泽东因势利导的说服,党内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从惨痛的教训中醒悟过来,深感只有纠正错误的军事指挥,党和红军才能摆脱被动。党内高层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保证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
然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教条主义者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迷信本本和外国经验,把毛泽东等人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斥为“狭隘经验论”,排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等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红军作战原则,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为了筹划战略转移事宜,中央成立了由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实施的“三人团”,全权领导党和红军。长征初期,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继续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出发时的8.6万余人渡过湘江后已锐减至3万余人。
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张闻天根据与毛泽东、王稼祥事前共同拟定的提纲,代表毛、王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系统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随后作了重要发言,深刻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具体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今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王稼祥紧接着发言,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等多数与会同志都同意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意见。“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周恩来传》上,第34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张闻天也认为,“在目前这种险恶的情况下,只有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红军,才可能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纪念馆采访吴亮平的记录,1979年6月13日。转引自费侃如:《对张闻天同志在遵义会议上任职问题的认识》,《党史研究》1980年第6期)陈云回忆说:“毛主席在会上讲得很有道理,内容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那篇文章里讲到的那些。”“会上大家都发了言,一致拥护毛主席。”(《陈云文集》,第3卷第43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与会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充分表明,由毛泽东出来领导党和红军,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从1932年宁都会议毛泽东被排斥出党和红军领导岗位后,他的意见就很难对党和红军的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了。但是,长征改变了这种状况。通道会议开始讨论毛泽东的意见,黎平会议以中央政治局决议的形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猴场会议重申毛泽东的意见,并限制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这表明,在长征这样一种没有后方依托、完全在新区流动作战并时刻面对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只会亦步亦趋照搬书本或国外经验的教条主义者已经完全丧失领导中国革命冲破困境、转危为安的能力。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重新选择能够适应严酷斗争和复杂形势需要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