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

1. 胸高形数具有随 树高 增大而减小并随 胸径 增大而减小的特性。
2.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 胸径 、 树高 、 胸高行数 。 3. 伐倒木材积测定时,区分段个数越多, 误差 越小。 5. 使用布鲁莱测高器需要量测者至树木之间的 距离 。 7. 当树高相同时,f1.3随q2的增大而 增大 。 8. 调查林分时, 8cm 为起测径阶,径阶大小为4cm,则实测的最小直径为 6 cm。 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行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2、一、填空题
1. 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 天然林 和 人工林 ,又根据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 同龄林 和 异龄林 。
2. 地位指数是根据 林分年龄 和 优势木平均高 而确定的。 3.森林调查的最小测定单位是 林分 。
4. 标准地的种类分为 临时标准地 、 固定标准地 。
5. 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和指标很多,通常有依据 土壤因子 、 指示植物 、 林木材积 或 树高 等划分立地质量的指标。
二、概念题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site class)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3、一、填空题
1. 异龄林分中,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 增大 ,林木株数开始 减少 ,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为 近似双曲线形式的反J形 曲线。
2.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性的 山状 曲线。
3.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 增加 而 减小 ,分别形成 反J型 曲线变化规律。
4. 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 形高 ,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 增加 。。
5. 胸高形数受 干形 和 树高 双重影响,而实验形数则只受 干形 影响,因此,实验形数比胸高形数相对稳定。
6. 材积按径阶的分布序列与林木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序列一样,具有 近似正态分布 曲线的特征。

二、概念题
1. 林分直径结构:在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直径结构(Stand diameter structure),亦称林分直径分布(Stand diam

eter distribution)。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stand height structure),亦称林分树高分布(stand height distribution)。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的林分,称作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4、一、填空题
1. 地位指数是根据 林分年龄 和 优势木平均高 而确定的。
2. 地位级表是依据 林分平均高 与 林分平均年龄 关系编制的,其编制原理、方法及过程基本上与编制地位指数表相同。
3. 密度对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林分平均直径 越小 ,直径生长量 越小 。
4. 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 小 ,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 大 。
5. 在林分优势树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 林分优势树高 随林分年龄 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线称作导向曲线。

二、概念题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
2. 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3. 地位级:地位级是反映林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度量指标,它是依据林分条件平均高与林分平均年龄的关系,按相同年龄时林分条件平均高的变动幅度划分为若干个级数。
4. 地位指数:地位指数是指在某一立地上特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值。
5. 疏密度:疏密度是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值。
6. 立木度:立木度是现实林分的密度(可以用株数、断面积或蓄积量表示)与最理想林分的密度的比值。
7. 林分密度指数:林分密度指数是现实林分的株数换算到标准平均

直径(亦称比较直径)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林木株数。
8. 树冠竞争因子: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积的比值称为树冠竞争因子。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sample—plot)。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5、一、填空题
1.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 断面积 、 树高 和 形数 三要素构成。
2.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 面积 测定。
3.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 提高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4.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的理论,当两株林木的胸径相同,而两株林木的树干材积不相等时,这是由于两株林木的树高或树干 形状 不同所引起的。
5. 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 最短 处的距离。
6.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株数及林分蓄积量完全相同的两个林分,其材种出材量却不一定相同、且可能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其 直径结构 可能不同。
二、概念题
1. 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
2. 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称为标准木法
3. 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4. 二元材积表:根据胸径、树高两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二元材积表。
5. 三元材积表:根据胸径、树高和干形(形率级、形数级)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三元材积表。
6. 立木材积三要素:立木材积三要素是指构成立木材积计算的胸径、树高及胸高形数三个因子。
7. 立木材积表: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单株平均材积的数表称为立木材积表。

6、一、填空题
1. 实际造材法中样木的确定方法可分为 机械抽样法 和 径阶比例法 。
2. 根据削度方程与材积方程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 一致性削度方程 和 非一致性削度方程 。
3. 本材标准分 国家木材标准 和 地方木材标准 。
4. 原木检尺工作包括 原木长度检量 和 原木直径检量 。
5. 材种出材率曲线是以 径阶 为自变量, 材种出材率 为因变量绘制的。
二、概念题
1. 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 造材:对树干或原条进行材种划分的加工称作造

材。
3. 材种出材率:材种材积占其相应的总带皮材积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值即为材种出材率。
4. 原木:原条按照用材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尺码的木段称作原木。
5. 材种:原木经过割锯,加工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锯材,这些木材品种称作材种
6. 木材标准:国家为了合理使用和正确计量木材,对不同材种的尺寸大小、适用树种、材质标准(材质等级)以及木材检验规则和用于计算材种材积的公式或数表等都作了统一规定,这种规定称为木材标准。
7. 杉原条:在木材标准中规定,经过打枝、剥皮、没有加工造材的杉木(含水杉、柳杉)伐倒木,称为杉原条。
8. 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通常为1m)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9. 削度方程:表示树干上各部位的直径(带皮或去皮)d为该干径位置距地面高h、全树高H及胸高直径D的数学函数,称为削度方程,即d=f(h,H,D)。
10材积比:材种材积与其树干带(去)皮材积之比值称作材积比。

2.树木生长包括 细胞分裂 、 细胞延长 、 细胞分化 基本过程。
4.树木生长量分为 总生长量 、 连年生长量 、 平均生长量 、 定期生长量 、 定期平均生长量 等五类。
5.某解析木长7.9米,用一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 0.9 米。
6.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 定期 生长量。
7.总平均生长量是 总生长量 被 年龄 所除之商。
8.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是呈 S 形。
9.树木生长率是某调查因子的 连年 生长量与 总生长量 的百分比。
10.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 胸径 、 树高 、 胸高形数 。
二、名词解释
1.树木的生长方程:是指描述某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y(t)随年龄(t) 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2.理论生长方程:在研究生长模型中,根据生物学特性做出某种假设,建立关于y(t)的微分方程或微积分方程,求解后并代入其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从而获得该微分方程的特解。
3.树干解析:将树干截成若干段,在每个横断面上可以根据年轮的宽度确定各年龄(或龄阶)的直径生长量。在纵断面上,根据断面高度以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可进一步计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等树木生长过程的方法称为树干解析。
8、一、填空题
1.林分生长的四个发育阶段 幼龄林阶段 、 中龄林阶段 、 近熟林阶段 、成、过熟林阶段 。
2.在 幼龄林 阶段由于林木间尚未发生竞争,自然枯损量接近于零,所以林分的总蓄积是在不断增加。
3.林分生长量分为 毛生长量 、 纯生长量 、 净

增量 、 枯损量 、 采伐量 、 进界生长量 等六类。
4.林分纯生长量是 毛生长量 减去期间内 枯损量 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5.应用材积差法应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要有 经过检验而适用的一元材积表 、 要求待测林分期初与期末的树高曲线无显著差异 。
6.林分表法的核心是 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 。
7. 林分表法 、 材积差法 和 一元材积指数法 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生长锥测定过去的直径定期生长量和用经过检验符合调查地区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8.双因素法的两个因子为 总断面积生长量 、 平均高生长量 。
9.随机过程以其状态可分为 连续型 、 离散型 类型。
10.一元材积差法是将测定的 胸径生长率 ,通过 一元幂指数材积式 转换为 材积生长率式 ,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 材积生长量 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1.林分生长: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林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
2.材积差法:是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生长量。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3.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4.双因素法:是利用总断面积生长量和平均高生长量两个因子来估计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
5.林分直径状态结构函数:在林木直径生长的随机过程中,某林分平均年龄为t时,林分在单位面积上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函数 表示林分在t时刻的直径结构。则称 为该林分的直径状态结构函数。

9、一、填空题
1. 角规 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
2. 角规测定 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 原理是整个角规测树理论体系的基础。
3. 角规测树时,Fg越小,测量误差 越大 。
4. 在角规控制检尺条件下可测定 Dg 、 G/hm2 、 M/hm2 和 N/hm2 。 5.常用角规测器为 棱镜 角规和 杆式 角规。
6.确定望点位置比较方便的仪器是 林分速测镜 。 7.扩大圆的半径与 树干直径 之比等于角规杆长与角规缺口之比。
8.当使用棱镜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时,镜片中的树干影象与镜片上缘外的实际树干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出现3种情况: 相割 、 相切 、 相离 。
9.在大面积森林抽样调查中,角规点数的确定取决于调查总体的角规 计数木株数变动系数 和 调查精度 的要求。
10.日本的平田种男(1955)提出用垂直角

规绕测林分平均高的方法,被称为 垂直点抽样 。
二、名词解释
1.角规控制检尺:用角规进行绕测时,对计数的树木要实侧其胸径,并按径阶登记计数株数的工作。
2.同心圆原理:绕测一周计数的与视线相割(或相切)的树木直径大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已为不同大小直径的树木分别设立了半径大小不同的同心样圆(严格地说,若林地上有N株直径大小不同的树木,则有N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因此,这种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的原理叫做同心圆原理
3.可变样地:这种面积依树干胸径大小而变的样圆可称作可变样地
4.一致高:从样点绕测3600,观测出角规缺口刚好与胸高以上树干相切处的树干距地面的高度,此高度为一致高。
5.进测木:这种树在前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零,而后期的每公顷断面积为 Fgm2,因而在n年间隔期内的每公顷断面积生长量为Fg m2,这种树我们把它叫做“进测木”


10、一、填空题
1. 林分生长量 和 林分收获量 是从两个角度定量说明森林的变化状况。
2.林分收获量包含两重含义即 林分累计的总生长量 和 采伐量 。
3. 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影响人工林林分收获量的因子为 年龄 、立地条件和 林分密度 。
4.收获表的种类有 正常收获表 、 经验收获表 和 可变密度收获表 。
5.Munro(1974)将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分为全林分模型 、径阶分布模型 和 单木模型 三种。
6.林分年龄相同并具有相同林分密度时,立地质量越好,林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 越高 。
7.单木生长模型又分为 与距离有关 的单木生长模型和 与距离无关 的单木生长模型两种。
8.单木生长模型的建模方法大体上可分为 潜在生长量修正法 、 回归估计法 和 生长分析法 。
9.可变密度收获模型的建模方法可分为 基于多元回归技术的经验方程 、 林分蓄积预估方程 和 基于理论生长方程的林分收获模型 三种
10.径阶或单木枯损模型从枯损原因上分为 正常枯损模型 和 非正常枯损模型 ;从预估结果是否为林木株数的确定值分为 确定性枯损模型 和 随机性枯损模型 ;从研究林分对象上分为 人工林枯损模型 和 混交林枯损模型 。
二、名词解释
1.林分收获量:指林分在某一时刻采伐时,由林分可以得到的(木材)总量。
2.全林分生长模型: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的生长过程(如平均直径的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称为全林分生长模型
3.正常收获表:最早的林分收获量预测工作是在所谓的完满立木度林分或正常林分(法正林分)中进行。反映正常林分各主要调查因子生长过程的数表,称作正常

收获表
4.经验收获表:以现实林分中的具有平均密度状态的林分为基础所编制的收获表,称作经验收获表。
5. 参数预估模型(PPM):是将用来描述林分直径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之参数作为林分调查因子(如年龄、地位指数或优势木高和每公顷株数等)的函数,通过多元回归技术建立参数预测方程,用这些林分变量来预测现实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收获量。
6. 林分枯损方程:将单位面积林分中存活木的株数与林分年龄的函数关系称为林分枯损方程。
7. 单木生长模型:以林分中各单株林木与其相邻木之间的竞争关系为基础,描述单株木生长过程的模型,称为单木生长模型。
8. 径阶分布模型:以林分变量及直径分布作为自变量而建立的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简称为径阶分布模型。
9. 单木竞争指标:描述林木由于受周围竞争木的影响而承受竞争压力的数量尺度。
10. 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以林分密度为主要自变量反映平均单株木或林分总体的生长量和收获量动态的模型,称为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