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合集下载

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1、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要以“诱导”为主。

所谓“诱导”,就是教师要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悬念提出问题,创设疑难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探究新知,掌握规律,引导他们由已知向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地去认识事物。

3、在实际教学中,启发性教学法主要有:引导法、探索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4、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善于“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2)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促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手段进行训练,注重教学效果。

5、贯彻启发性原则要特别重视两个方面的教学环节: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6、运用启发性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并且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会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角色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要由注重结论的传授者转变为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的共享者。

学生要从被动的“听”、“记”转变为主动的“说”、“读”、“做”、“查”、“写”,把自己摆进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7、启发性教学不仅需要智慧的闪现,也离不开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的基础。

1、使用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特点,发掘学生的内在需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避免因繁琐化和教条化而削弱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摘要: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指将若干个数学概念、知识点与解题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单元,并通过设计与实施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将从大单元数学教学的定义、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一种有效的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

一、大单元数学教学的定义大单元数学教学是指将若干个相关的数学概念、知识点与解题方法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在大单元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发现和实践等方式,建立起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原则1. 整体性原则: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单元。

2. 渐进性原则: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的概念和知识点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更深入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启发性原则: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4. 综合性原则:大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验研究和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单元数学教学实施步骤1. 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大单元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2. 教学资源准备:搜集和整理与大单元数学教学相关的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源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

3. 教学步骤设计:根据大单元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

4.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验等。

5. 学生活动设计: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探究、实践和解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数学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许多学生感到困难的学科。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许多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

本文将介绍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原则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概念数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发现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和探索式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创造力。

二、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原则1. 问题导向原则: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 学生合作原则: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3. 探究性学习原则: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应用原则: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 提供启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代数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x=2,求2x+1的值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交流彼此的思考过程。

教师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策略。

3. 探索数学规律: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

例如,在学习几何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4.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的同时,适时地提供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解决与平方根有关的实际问题。

5. 总结和归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数学知识是有层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2.突出实际:数学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性的数学问题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实用性。

3.强调思维: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4.培养兴趣:数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5.贴近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产生学习的兴趣。

6.注重实践: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和探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7.多样化教学:数学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8.激发竞争:数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赛、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认知心理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6.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如幻灯片、电子白板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翻转课堂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课后通过作业进行巩固和反思。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过程。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力等。

以下是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实物模型、图形等多种形式,启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体验式原则
体验式原则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的体验和感受。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实物模型,让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通
过观察儿童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启发性、体验式、趣味性和个性化。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数学习题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数学习题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数学习题设置的原则是什么在数学教学中,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要使数学习题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习题的设置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数学习题的设置首先要具有针对性。

这意味着习题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单调性”这一内容时,习题就应该着重考查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求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就应该设置更多相关的习题来强化训练。

针对性还体现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来设置习题。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习题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难度不宜过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综合性习题,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二、层次性原则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水平和能力也各不相同。

因此,数学习题的设置应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层次性可以体现在习题的难度上。

可以将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

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所有学生都能“吃得饱”;提高题则在基础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吃得好”;拓展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优秀的学生“吃得精”。

层次性还可以体现在习题的类型上。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等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启发性原则好的数学习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启发性的习题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这样的习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启发教学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启发教学

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启发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启发教学是一种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教案中的数学启发教学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数学启发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如基本的数数、排序、对比、分类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创设情境在进行数学启发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商店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数学概念,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货币交换、价值比较等数学活动。

三、利用教具教具在数学启发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如磁性数字、积木等来帮助孩子们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通过触摸和操作教具,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

四、启发讨论在数学启发教学中,鼓励孩子们进行思维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三个苹果,你可以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分享吗?”,通过这个问题,孩子们可以思考分享的概念,并学习到简单的数学运算。

五、巩固与评估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孩子们进行巩固与评估。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或小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评估。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巩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六、家庭延伸学前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中,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境。

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与数学启发教学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建议,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游戏和探索。

通过家庭延伸,可以更好地巩固孩子们在学前教育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析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成就感,并具有追寻新知识的迫切愿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笔者在此着重谈论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看似偶然,实则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之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通过师生的课堂互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呢,关键是要先让学生产生“疑”。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手段之一,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求教师能充分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问题表述清晰精炼,学生能够理解,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中,能产生顿悟的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问题本身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能让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不能太易不能太难,把握好问题的度。

二、依据认识规律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同样,数学学习过程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面向高层面发展的过程,低层面的活动成为高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象;只有到高层面学习时,学生才会明白低层面活动的意义,产生新知,形成能力。

教师的启发,必须沿着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形成清晰而合理的思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引言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困难和挑战,教师们不断探索并创新各种教学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启发式方法被广泛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包括其定义、原则和应用。

一、启发式方法的概念及原则1.1 启发式方法的定义启发式方法是指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采用启示思维、探索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和探索,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促进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1.2 启发式方法的原则启发式方法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和积极的体验;(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方法;(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

二、启发式方法的应用2.1 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启发式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和解决方法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创新。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策略和探索解决方案,启发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

2.2 解决问题的策略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使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如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推理和演绎、归纳和逆推等。

学生通过运用这些策略,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2.3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是启发式方法的一大特点。

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教学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教学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教学设计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启发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运用启发性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如何进行启发性教学设计。

二、启发性教学理论基础1.学生为中心:启发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发展思维:启发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启发性教学强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合作学习: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初中数学启发性教学设计原则1.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启发思考:教学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践性: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初中数学启发性教学设计实践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设置有趣的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2.提出问题:教师应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讨论等方式,独立解决问题。

4.合作交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反馈评价: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持续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原则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原则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原则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下是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挑战,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二、目标导向原则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应该清晰、具体、可衡量,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目标的设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涵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这样的目标明确了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各个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设计时,要确保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组织,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讲授、练习、讨论、实践等方式,教学评价则可以通过测验、作业、口语表达等多种形式进行,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英语教学体系。

例说小学数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

例说小学数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

例说小学数学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作者:许太明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1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

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设置兴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

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

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教案

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教案

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教案【导读】本文是一篇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教案,主要内容介绍了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教学的目标、原则、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6中班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数字朋友6中班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 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原则本次数学教学遵循以下原则:1. 生活化原则: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2. 启发性原则: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3. 团队合作原则: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方程”。

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1. 热身活动:数学方程的游戏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方程游戏,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学生随机抽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解出方程的答案,并与同桌合作验证答案。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方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基本概念:什么是方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呈现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方程,以及方程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日常生活中的方程问题,如购物、游戏、体育比赛等,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可感知性。

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或熟悉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在碰到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时才能灵活运用适合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最大效率地发挥教学效果。

常见的好的教学模式有:(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公认)一、启发、讲授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要提倡的是讲授模式,并进一步演变成了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教学、讲授教学、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我们之前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就是对这五个环节要认真。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没有突出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逐步转变为以启发为主的启发讲授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中应当采用的主要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常采用启发式的讲授。

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启发理解—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要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启发方式:①归纳启发式归纳启发式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者是从特殊到一般。

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生运用直观法(和一些逻辑方法)把他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成新知。

归纳启发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如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

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应当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使这种概括得到充分说明。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

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手段。

而启发式问题设计则是指教师在教案中有意识地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将就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问题的特点启发式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开放性:启发式问题不仅仅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具备多个可能的答案。

这样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态度。

2. 引导性:启发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3. 探究性:启发式问题追求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4. 深入性:启发式问题常常是具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它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案中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教案中的启发式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与学习目标相契合: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应与学习目标相契合,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2. 渐进性: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渐进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通过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引发思考:问题的设计应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4. 多元性:问题的设计应多样化、多角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可以通过比较、对比、联系等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实例以下是几个启发式问题设计的实例:1. 地理课教案中: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能够被称为"地球之肺"?启发:让学生思考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了解其对环境的贡献,培养学生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的意识。

2. 历史课教案中:问题:为什么纪律严明的军队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启发:引导学生从军事战略、组织纪律等方面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启发式问题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的启发式问题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的启发式问题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的启发式问题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式问题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

1. 启发式问题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启发式问题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1 针对性原则: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1.2 层次性原则: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1.3 启发性原则: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4 趣味性原则: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问题设计的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行启发式问题设计:2.1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矛盾冲突: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矛盾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类比推理: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问题串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启发式问题设计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启发式问题:3.1 导入环节:问题1:你能总结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吗?问题2:为什么说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3.2 新课环节:问题3:如何证明勾股定理?问题4:请尝试用几何画板工具,模拟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3 练习环节:问题5: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问题6: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cm,一条直角边长为3cm,求另一条直角边长。

4. 总结启发式问题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方法论文

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方法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一)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启发式教学;(二)可以通过逐步分化进行启发式教学;(三)可以通过逐步总结进行启发式教学.关键词:启发;类比;逐步分化;逐步总结.【中图分类号】g633.6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脱离现实的数学问题是不存在的.为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纪充满竞争的今天,数学素养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这就给数学教育提出了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要求老师除了从数学思想,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要花大力气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不停地摸索,探讨,我觉得要想把学生教活,把死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为具体、通俗易懂的现实问题,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呢?一、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在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拿分式与分数进行比较启发,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样地,在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时,也可以先复习分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然后拿分式与分数进行比较启发,从而得出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还有,在学习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时,可以先复习合并同类项法则,然后得出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而它们合并的根据都是分配律.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类比启发式教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拿来类比的结构一定要具体、形象、有针对性.利用类比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就是启发学生先回忆起一个已知的判断(或理论),然后启发学生猜想到另一个新的判断(或理论),最后启发学生应用得到的新的数学知识,或推广、转移新的数学结构.事实证明,类比启发式教学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鲁班发明了锯子就是很好的见证.二、可以通过逐步分化进行启发式教学.逐步分化启发式教学,是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出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试着去探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然后增设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意识或化归意识.这样逐层逐层剖开分析、探索,直至达到目的为止.如在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先画△abc,使ab=ac,然后剪下△abc,并使ab与ac叠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跟着同学们的发现,提出探索性、概括性较强的启发问题一:在平面几何中,目前证明两角相等的常有方法有哪些?启发问题二:如果需要构造全等的三角形,三角形内有哪些重要线段可以使三角形一分为二?(增设条件,提出思维重点,引导思维方向.)启发问题三:由课前准备的演示来看,你可以添加什么线段,构造哪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证得两底角相等?(点明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行动.)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我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学生:①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abc,量出∠a、∠b、∠c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②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关系吗?③180°相当于一个什么角的度数?④怎样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⑤观察拼图,同学们发现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几种方法?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又是课堂的载体,问题的设计与呈现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流畅度、学生思维的激发与课堂的有效度.问题的设计是问题呈现的前提,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是问题呈现效度的关键.“问题链”使常见的一种问题设计方式,它将问题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来,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教学中随着“问题链”的逐一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问生答共同探讨,不知不觉中既解决了问题,有获得了知识或方法.这样,有高度分层次地逐层分解提问启发,有时运用演绎推理,有时运用逐步分析,来启发学生朝着目标深入思考.这样,既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使学生觉得新知识是他们发现的,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散思维能力.三、可以通过逐步总结进行启发式教学.数学中有许多结论和规律,都是靠观察、分析、综合才得到的,而往往复杂的过程却被省略。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性问题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性问题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性问题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案中恰当的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就教学教案中的启发性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I. 启发性问题的定义启发性问题是指那些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它们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II. 启发性问题的特点1. 开放性:启发性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解答;2. 引导性:启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认知的突破;3. 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III. 启发性问题设计原则1. 与教学目标一致: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2. 激发学生思考:启发性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启发性,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 考虑学生背景与能力: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力水平,避免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4. 多样性: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多样化,涵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5. 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要具备开放性和广泛性,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IV. 启发性问题设计实例1. 学科:数学教学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倍数和倍数关系的概念。

启发性问题: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倍数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倍数关系。

2. 学科:历史教学目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启发性问题:如果你有机会改写历史,你会选择哪一个历史事件?你认为改写后的历史将会如何影响现实社会?3. 学科:科学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启发性问题:为什么有些冰块会融化得更快?你觉得这与什么因素有关?4. 学科:语文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诗歌,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切实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和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设疑是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桥梁,可借助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探索、研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

析疑是关键,它能使学生认识学习研究的主题,构造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疑是动力,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问题的深化和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原则要注意三个方面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

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用就能产生很大效果的,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
1.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分清主次。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

教师在抓一堂课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分清时间。

进行启发式教学,
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

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

3.用启发性原则,要注意效率。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结合实践,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启发性原则
结合数学教材中有益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本人就数学课堂如何运用启发性教学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应用启发性原则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在良好的情境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学生期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出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例如,在引入复数时,让学生考虑如下问题:
师:设a+ =1,求a2+ 的值。

生:由a2+ =(a+ )2-2=1-2=-1,a2+ 怎么会小于零呢?
师:a+ =1实际上没有实数根,大家学习复数后就理解了。

复数是怎样一种数呢?
这样提问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学习复数的热情油然而生。

2.指导探索,指导研究。

当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时,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处。

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思维”的过程。

例如:已知椭圆 + =1的焦点为F1、F2,P是椭圆上的一点,且PF1⊥PF2,求△F1PF2的面积。

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S△F1PF2=20。

师:椭圆方程变成为(1) + =1,(2) + =1,结论如何?将结果填入下表:
师:观看上表及解题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S△F1PF2=b2。

师:这是一种巧合吗?
师:把问题变为:已知椭圆 + =1(a>b>0)的两个焦点为F1,F2,P是椭圆上一点且PF1⊥PF2,求证:S△F1PF2=b2。

以上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共同讨论得出,最后得以证明。

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得以最大的调动,从特殊结论得出一般结论,提高了创新能力。

3.整理归纳,点明主题。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
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通过老师必要的讲解,明确结论,并揭示这些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多方面、多侧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

而其中各方向、各侧面、各角度的来源为教师原有的经验和前一过程中对学生传递出来的信息的搜集。

4.设计练习,促进发展。

精心选择几道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与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受其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的讲解。

教师的分析重在联系,重在转化,重在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才能很好地实行启发性教学,从而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做事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平时数学教学中结合适量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抽象概括、提出假设、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将对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