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胡向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第三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第三章

• 力传感器
差动变压器式力传感
器原理结构图如图所
示。它是利用力作用
下引起弹性元件形变,
然后弹性元件的形变
带动差动变压器的衔
铁运动,从而产生相
2024/7/13 应地电流或电压输出
42
第43页/共62页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 差动变压器式电感测微仪
2024/7/13
43
第44页/共62页
3.3 电涡流传感器
• 它是在螺线管中插入圆柱形铁芯而构成的。其磁路是开放的, 气隙磁路占很长的部分。有限长螺线管内部磁场沿轴线非均匀 分布,中间强,两端弱。插入铁芯的长度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一般以铁芯与线圈长度比为0.5、半径比趋于1为宜。铁磁材料 的选取决定于供桥电源的频率,500Hz以下多用硅钢片, 500Hz以上多用薄膜合金,更高频率则选用铁氧体。从线性度 考虑,匝数和铁芯长度有一最佳数值,应通过实验选定。
第40页/共62页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 差动变压器式加速度传感器是 由悬臂梁和差动变压器构成, 其结构如图所示。
2024/7/13
振动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 1—弹性支撑 2—差动变压器
40
第41页/共62页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 力平衡式差压计
2024/7/13
41
第42页/共62页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2024/7/13
32
第33页/共62页
测量电路
• 差动变压器输出的是交流电压,若用交流电压表测量,只能反映衔铁位移的大小,而不能反映移动方向。 另外,其测量值中将包含零点残余电压。为了达到能辨别移动方向及消除零点残余电动势目的,实际测量 时,常常采用差动整流电路和相敏检波电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完整ppt课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完整ppt课件
xmin 100% YFS
.
6.稳定性。稳定性有短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之分。对于传感器常用长期 稳定性描述其稳定性。所谓传感器的稳定性是指在室温条件下,经过相当长 的时间间隔,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因此,通常又 用其不稳定度来表征传感器输出的稳定程度。
7.漂移。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量随着时 间变化,此现象称为漂移。产生漂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自身结 构参数;二是周围环境(如温度、湿度等)。
.
1.3.1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是指测得值与被
测量真值之差,可用下式表示: 测量误差=测得值-真值
若定义中的测得值是用测量方式获得的被测量的测
量结果,则得到测量误差的定义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

若定义中的测得值是指计量仪器的示值,则得到计
1.1.3传感器的分类 1.按输入量(被测量)分类 2.按工作原理(机理)分类 3、按能量的关系分类 4.按输出信号的形式分类
.
1.2 传感器的特性
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输入量X和输输出Y的关系通常可用多项式表示
静态特性可以用一组性能指标来描述,如线性度、灵敏度、精确度(精 度)、重复性、迟滞、漂移、阈值和分辨率、稳定性、量程等。
2替代法其实质是在测量装置上测量被测量后不改变测量条件立即用相应标准量代替被测量放到测量装置上再次进行测量从而得到此标准量测量结果与已知标准量的差值即系统误差取其负值即可作为被测量测量结果的修正先将被测量x放于天平一侧标准砝码p放于另一侧调至天平平衡则有xpl此时移去被测量x用标准砝码q代替使天平重新平衡则有qpl2l1所以有xq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

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高低。
传感器的选用主要取决于建模参数和被测 量、测量精度和灵敏度要求以及测量系统的 成本等因素。

(4) 传感器的品质参数 灵敏度 分辨率 准确度 精密度




重复性
线性度
灵敏度
灵敏度反映传感器对被测量变化的 响应能力。
O S I
输出变化量
输入变化量
分辨率
如果已知总体精度上限,要计算各部件的 误差,则假定各部件误差对总精度的影响 是均等的。
f N xi xi n
N xi f n xi
[实例]已知角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式 试求转速的不确定性。 [解]
F 5 0 0 3 1 6 . 2 3 m r 0 . 20 . 0 2 5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测量焊接电流
在标准的园环铁芯开一 小缺口,将霍尔元件放在 缺口处,被测电流的导线 穿过铁心时就产生磁场B, 则霍尔传感器有输出。当 测出的小于 规定的焊接电流时,可 控硅的导通角增大,焊接 电流变大,测出的电压大 于规定的焊接电流时,可 控硅的导通角减,焊接电 流变小,控制焊接回路的 电流。
性;
没有机械电位器特有的滑片,彻底解决了滑 片接触不良的问题;体积小,节省空间,易于装 配;寿命长,可靠性高。
数字电位器与机械式电位器的区别
类 特 型 性 机 无 械 源 式 数 有 字 源 式 电阻变 调节 位置 自动 化规律 方法 记忆 复位 连续 变化 阶梯 变化 手动 有 没有 使用 体 寿命 积 短 大
为减小零点残余电压的影响,一般要用电路进行补偿, 电路补偿的方法较多,可采用以下方法。
• 串联电阻:消除两次级绕组基波分量幅值上的差异;
• 并联电阻电容:消除基波分量相差,减小谐波分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课件第3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课件第3章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抗干扰能力 强、输出功率较大、分辨力较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并且 能实现信息远距离传输、记录、显示和控制,在工业自动 控制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3.1 自感式传感器
• 3.1.1 自感式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自感式传感器是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自感 L 的变化,通过一定的
3.2.3 互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 1.位移的测量
• 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可用于多种场合下测 量微小位移。
• 工作原理是:测头1通过轴套和测杆5相连,活动 衔铁7固定在测杆5上。线圈架8上绕有三组线圈 。中间是初级线圈,两端是次级线圈、形成三节 式结构,它们都通过导线10与测量电路相连。
• 2.力和力矩的测量
• 由上式可知,这时电桥输出电压,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 当铁芯向一边移动时,Z1= Z0 + ∆Z, Z2= Z0﹣∆Z,代入上式得
当传感器线圈为高Q值时,可得到输出电压的值为
同理,当活动铁心向另一边(反方向)移动时,则有
综合以上两式可得知电桥输出电压
差动式自感传感器采用变压器交流电桥为测量电路时,电桥输出电压 既能反映被测体位移量的大小,又能反映位移量的方向,且输出电压与 电感变化量呈线性关系。
当衔铁位于中心位置时,差动 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并不等于零, 通常把差动变压器在零位移时 的输出电压称为零点残余电压,
产生零点残余电压的原因
如变压器的制作工艺和导磁体安装等问题,主要是由传感器的两次级绕 组的电气参数与几何尺寸不对称,以及磁性材料的非线性等引起的。
为了减小零点残余电压,可采用以下方法:
•2. 相敏检波电路
• 相敏检波电路的形式很多,过去通常采用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 它可以利用半导体二极管或晶体管来实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件教学配套课件下载作者胡向东检测与控制检测与控制56.docx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件教学配套课件下载作者胡向东检测与控制检测与控制56.docx

《检测与控制》课程主要参考书:卢本、魏华胜主编,《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学时安排:总40学时,其中,讲课34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一部分检测技术(史玉升老师,1~4章,共四章。

讲课14学时)第二部分自动控制技术(樊自田老师,5~8章。

讲课18学时,总复习2学时。

)主要参考书:(同上)其它参考书:(1)秦养浩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2年3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2)任哲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7年8月,冶金工业出版社。

(3)孙亮、杨鹏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9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几点说明:平时成绩30-40% (到课情况、作业、实验等),课程结束考试60-70% (闭卷)。

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_、概述:1、引言: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一般可分为:古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1)古典控制理论古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它又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征法等。

古典控制理论局限性:只适合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对变系统、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无能为力。

(2)现代控制理论以矩阵理论为数学工具(即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在状态概念之上。

可满足现代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更加复杂、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控制理论适合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非线性系统,定常、时变系统。

(3)现代控制理论的新发展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预见性控制等。

2、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1)定义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使其某些物理量能自动地按照人们所预定的规律变化,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和对其实行自动控制的一些装置组成的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举例举例一:液位自动控制系统举例二:电炉炉温自动控制系统3、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术语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共同确定一些术语(详见参考书:93-94)(1) 被调量(或称输出量): (2) 被控对象(或简称对象): (3) 给定值(或称给定信号): (4) 扰动(或称干扰): (5) 输入量:(6) 反馈:有正反馈、负反馈之分,自动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负反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ch04-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ch04-1

f 20kHz T 30 C
15
例: 差动式电感测厚仪
16
电感式接近传感器
一、工作原理
两种状态:振荡、停振
17
二、特性及工作方式
1、检测距离与被测体尺寸的关系
1 2
3 4
1
L
S
L > 30mm,S 与 L 无关。 检测距离 S 因金属材料的不同而不同。
18
2、检测距离与被测体 厚度的关系 铝材料: 被测体厚度 > 1mm 时, 检测距离稳定。
3、机械手的限位
23
4、生产工件加工定位
5、时序控制
24
股道占用智能判别系统
1、股道占用
2、股道占用已有判别方法及不足:轨道电路
3、股道占用智能判别系统
25
电感接近开关的涡流工作原理? 根据差动式电感测厚仪的原理,说明如何判定 铁心移动方向? 用电感接近传感器设计股道占用智能判别系统。 (1)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过程。 (2)传感器选型: 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动作距离:20mm) (3)传感器在轨道上的安装方式。 (4)如何判断行进方向?
0 AW 2 2 0 1 2 0 2( 0 ) L0 0 L1 1 ( ) L 0 0 1 0 0
L
0

3
L1 当 1时, ...... L0 0 0 0 0
忽略高次项:
S
2 L0
0
提高一倍
5
3、螺管式自感传感器
4AW 2 L 107 ( H ) l
特点:测量范围大,数 百毫米,灵敏度低,大 量程直线位移。 4、差动螺管式自感传感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应变式传感器由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 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构成 结构:应变式传感器由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构成 应用:广泛用于力、力矩、压力、加速度、 应用:广泛用于力、力矩、压力、加速度、重量等参数的测量
3.1.1 应变效应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 •即 导体 或 半导体 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 即 导体或 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 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产生机械变形时 , 其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 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温度补偿的实现: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t=t-t0 时 , 两 温度补偿的实现 :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
个应变片因温度而引起的电阻变化量相等, 个应变片因温度而引起的电阻变化量相等 , 电桥仍处 于平衡状态, 即: 于平衡状态,
& U 0 = g ⋅ [ ( R1 + ∆R1 ) R4 − ( R2 + ∆R2 ) R3 ]=0
灵敏度系数K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应变片受力后材料几何尺寸的变化, 一是应变片受力后材料几何尺寸的变化, 即1+2μ 二是应变片受力后材料的电阻率发生的变化, 二是应变片受力后材料的电阻率发生的变化, 即 (∆ ρ/ ρ)/ ε。 对金属材料:1+2μ>>(∆ ρ/ρ)/ε 金属材料: >>( 半导体材料: >>1+2 对半导体材料:(∆ ρ/ρ)/ε>>1+2μ 大量实验证明,在电阻丝拉伸极限内, 大量实验证明,在电阻丝拉伸极限内, 电阻的相对 变化与应变成正比, 为常数。 变化与应变成正比,即K为常数。
R1R4=R2R3
或:
R1 R3 = R2 R4
电桥平衡条件:欲使电桥平衡, 其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应相等, 电桥平衡条件:欲使电桥平衡, 其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应相等, 或相对两臂电阻的乘积应相等。 或相对两臂电阻的乘积应相等。
∆ρ
ρ
= π ⋅σ = π ⋅ E ⋅ ε
式中: 半导体材料的压阻系数; 式中: π——半导体材料的压阻系数
σ——半导体材料的所受应变力 半导体材料的所受应变力; E——半导体材料的弹性模量 半导体材料的弹性模量; ε——半导体材料的应变。 半导体材料的应变。
因此: 因此:
∆R = (1 + 2 µ + πE )ε R
3.2.2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通常有线路补偿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通常有 线路补偿 和应变片自补偿两大类。 应变片自补偿两大类。 两大类
电桥补偿是最常用且效果较好的电阻片温度误差补 偿方法。 偿方法。
电桥补偿法
& U
电路分析
& U 0 = U a − Ub = R3 & R1R4 − R2 R3 R1 & & U− U= U R1 + R2 R3 + R4 ( R1 + R2 )( R3 + R4 )
小机械变形,应变片随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小机械变形 ,应变片随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同时应变 片电阻值也发生相应变化。当测得应变片电阻值变化量 片电阻值也发生相应变化。 为∆R时,便可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 根据应力与应 时 便可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 变的关系, 变的关系,得到应力值σ为 :
∆R K= R
第3 章
电阻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 3.1 工作原理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 3.2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 3.3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3.4 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3.1 工作原理
应变
物体在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现象
弹性应变
当外力去除后, 当外力去除后,物体能够完全恢复其尺寸和形状的 应变
dA dr =2 A r
材料力学: 在弹性范围内 , 金属丝受拉力时 , 沿轴向伸 材料力学 : 在弹性范围内, 金属丝受拉力时,
沿径向缩短, 长, 沿径向缩短, 轴向应变和径向应变的关系可表示为 :
dr dL = −µ = − µε r L
µ为电阻丝材料的泊松比, 负号表示应变方向相反。 为电阻丝材料的泊松比, 负号表示应变方向相反。
ε
σ=E·ε
3.2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
3.2.1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
由于测量现场环境温度的改变而给测量带来的附加误差, 由于测量现场环境温度的改变而给测量带来的附加误差, 称为应变片的温度误差。 称为应变片的温度误差。 产生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有下述两个方面。 产生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有下述两个方面。 1) 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 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 敏感栅的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敏感栅的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推得: 推得:
dρ dR R = (1 + 2 µ ) + ρ
ε
ε
定义: 电阻丝的灵敏系数( 物理意义) 定义 : 电阻丝的灵敏系数 ( 物理意义 ) : 单位应 变所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量。 变所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量。其表达式为
dρ dR ρ K = R = 1 + 2µ +
ε
ε
∆ρ ∆R K= ε = 1 + 2µ + R ρε
3.1.2 电阻应变片种类
常用的电阻应变片有两种: 常用的电阻应变片有两种: 金属电阻应变片 半导体应变片
金属电阻应变片
1 + 2µ
∆ρ
ρε
K ≈ 1 + 2µ
半导体应变片
1 + 2 µ << ∆ρ ρε
半导体敏感条
K≈
∆ρ
ρε
衬底
引线
分析: 分析:当半导体应变片受轴向力作用时 半导体应变片的电阻率相对变化量与所受的应变力有 关:
& U g= ( R1 + R2 )( R3 + R4 )
& U 0 = g ⋅ ( R1 R4 − R2 R3 )
可实现对温度的补偿。 可实现对温度的补偿。
g为由桥臂电阻和电源电压决定的常数。 为由桥臂电阻和电源电压决定的常数。 由上式可知, 为常数时, 由上式可知, 当R3和R4为常数时,R1和R2对电桥 的作用方向相反。 输出电压Uo的作用方向相反。 利用这一基本关系
Rt=R0(1+α0∆t)
式中: 式中
Rt——温度为 时的电阻值; 温度为t时的电阻值 温度为 时的电阻值; 温度为t R0——温度为 0时的电阻值; 温度为 时的电阻值; α0——温度为 0时金属丝的电阻温度系数; 温度为t 温度为 时金属丝的电阻温度系数; ∆t——温度变化值,∆t=t-t0。 温度变化值, 温度变化值
一根金属电阻丝,在其未受力时,原始电阻值为: 一根金属电阻丝,在其未受力时,原始电阻值为:
R=
ρl
A
当电阻丝受到拉力F作用时, 将伸长∆l, 当电阻丝受到拉力 作用时, 将伸长 ,横截面 作用时 积相应减小∆A, 积相应减小 , 电阻率因材料晶格发生变形等因素 影响而改变了∆ρ, 影响而改变了 ,从而引起电阻值变化量为 :
实验证明, 比 大上百倍, 可以忽略, 实验证明 , πE比 1+2µ大上百倍 , 所以 大上百倍 所以1+2µ可以忽略 , 可以忽略 因而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 因而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
∆R R =π ⋅E K=
ε
测量原理:在外力作用下, 测量原理 : 在外力作用下 , 被测对象产生微
弹性元件
具有弹性应变特性的物体
应变式传感器
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当被测物理量作用于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在力、力矩或压力等 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产生相应的应变或位移,然后传递给与之相 连的应变片,引起应变片的电阻值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变成电量 输出。输出的电测量方法:
当被测试件不承受应变时: 当被测试件不承受应变时: R1 和 R2 又处于同一环境温度为t的温度场中 , 调整电桥 又处于同一环境温度为 的温度场中, 的温度场中 参数使之达到平衡,此时有 : 参数使之达到平衡,
& U 0 = g ⋅ ( R1 R4 − R2 R3 )=0
工程上,一般按 选取桥臂电阻。 工程上,一般按R1 = R2 = R3 = R4 选取桥臂电阻。
L ρ ρL dR= d ρ+ dL − 2 dA A A A
dR dρ dL dA = + − 电阻相对变化量: 电阻相对变化量: R ρ L A
式中: 长度相对变化量, 式中:dL/L——长度相对变化量,用应变ε表示为 长度相对变化量
dL ε= L
dA/A——圆形电阻丝的截面积相对变化量, 设r为电 圆形电阻丝的截面积相对变化量, 为电 圆形电阻丝的截面积相对变化量 阻丝的半径,微分后可得 阻丝的半径,微分后可得dA=2πr dr,则 : ,
3.3 测量电路
3.3.1 直流电桥
1. 直流电桥平衡条件
A R1 B R2 C R3 D RL Io

Uo

当RL→∞时,电桥输出电压为: 时 电桥输出电压为:
R4
R1 R3 Uo = E R +R − R +R 2 3 4 1
E
图3.5 直流电桥
电桥平衡条件
当电桥平衡时, 当电桥平衡时,Uo=0,则有: ,则有:
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变片总电阻相对变化量为
∆Rt ∆Rα + ∆Rβ = R0 R0 = α 0 ∆t + K 0 ( β g − β s ) ∆t = [α 0 + K 0 ( β g − β s )]∆t
结论: 结论: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的附加电阻的相对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