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合集下载

《平均数》团队说课稿

《平均数》团队说课稿

《平均数》团队说课稿————红旗小学四年级团队思颖: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们是四年级团队,今天我们团队展示的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

下面我们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单元加以解读,首先是教材分析:成芬:一教材简析1、单元教材分析平均数属于统计部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统计的知识,有序的安排在每一册中,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简单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基础上学习的。

春波: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简单平均数、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表。

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喜欢的打篮球和立定跳远为素材,为平均数的意义、复式统计表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本单元共设有2个信息窗信息窗一: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

信息窗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

海霞:2、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庆帅:2.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复式分段统计数据。

成芬: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1、一至三年级所学数据统计的初步知识。

2、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平均分的知识。

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并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并运用简单的平均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并运用简单的平均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并运用简单的平均数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并运用简单的平均数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它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一个常用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将介绍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认识并运用简单的平均数,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识平均数的概念(100字)引用名言:“众人拾柴火焰高。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项数值之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

它能够呈现数据的整体特征,相当于数据的中心点。

平均数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代表性或趋势。

二、计算简单的平均数(200字)在小学三年级,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计算简单平均数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 首先,列出一组数据,例如10、12、8、15、9。

2. 求出数据之和,即10+12+8+15+9=54。

3. 再将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即54÷5=10.8。

4. 最后得出平均数为10.8。

通过以上计算过程,学生可以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注意力。

三、认识平均数的应用(300字)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在家庭作业中,老师可能会要求计算某个学生的平均得分;在购物中,我们可以计算一件商品的平均价格,以便作出更好的购买决策。

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平均数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应用。

例如,一支足球队的进球数可以用平均数来描述,以衡量整个球队的攻击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一组队员的进球数据,计算出球队的平均进球数,从而判断球队的整体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了解一座城市人均收入、学生平均身高等具体数据,进而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300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将进行一些练习。

1. 给出一组数据,如15、20、25、30、35,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 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平均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是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目标要求。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因此,《平均数》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出示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情境,并把数量统计在了条形统计图上,教材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我们再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呈现了两个小组投球的成绩记录,通过比较两个小组哪组的成绩好,引出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亮亮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统计表和“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并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2、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5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境;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青岛开发区崇明岛路小学李媛媛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75---P77《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本册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计算平均数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

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教具准备:课件、篮球、磁板和磁吸、学生用的条形统计图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游戏:拍球比赛。

2.出示课本情境图及图中7号和8号队员的比赛得分统计表.(设计意图:当双方人数相等时,可以用总数比较两个队的实力强弱;然后再以求总分不能解决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两个队平均每场的得分才能比较。

2.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求平均分。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想出用移多补少办法求平均分。

3.重点学习用先和后分的方法求平均分。

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几场得分的总分数,再平均分给每一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和后分”。

4.谈话交流明晰平均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平均数说课稿12

平均数说课稿12

三下《平均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及教学特色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背景分析:首先看教学背景分析:《平均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选择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平均数》现在不再归入应用题范畴,而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教学平均数。

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既可以代表“不同对象呈现的的一组数据”(比如,一组同学的平均分),以反映这一组对象的整体水平,也可以代表“同一对象某几次呈现的数据”(比如,某个同学平均一分钟跳绳多少下),以反映这一个对象在参差变换的随机数据背后所潜伏着的一般水平。

这两种情形究竟哪种更利于学生顺利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呢?我认为前者在某种情形下,完全可以用总数来表征他们的整体水平,而对于后者,求总数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而找出这组数据的代表値,用代表值来刻画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才显得合情合理。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思考,我制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一)建立平均数的意义一上课我就询问学生喜欢玩什么游戏,引出周末我们家举行了一场夹玻璃球的比赛,看一分钟谁用筷子夹上来的玻璃球个数最多。

首先出场的是我女儿的小姨,她一分钟夹了5个,但她感觉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提出再夹两次的要求,得到我们的许可。

这样使学生凭直觉体验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仅用一次比赛成绩很难代表一个人的整体水平,因此可以多收集几次的数据。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篇数学说课稿由()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四.教学的重、难点: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教材和学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

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和敏感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计数器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学校篮球队比赛的图片,介绍球队成员的身高情况。

队员 1:175 厘米队员 2:170 厘米队员 3:168 厘米队员 4:172 厘米队员 5:165 厘米2、提问:如果要从这 5 名队员中挑选一名代表球队参加比赛,你认为应该选谁呢?(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数小组讨论:如何确定代表队员?学生可能会提出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

教师引导:把 5 名队员的身高加起来,再除以 5,得到的就是平均身高。

列式计算:(175 + 170 + 168 + 172 + 165)÷ 5 = 170(厘米)讲解:170 厘米就是这 5 名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问:平均数 170 厘米代表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举例说明:比如平均身高 170 厘米,并不是说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17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高于 170 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低于 170 厘米,但整体的平均水平是 170 厘米。

3、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出示另一组数据:小明 1 分钟跳绳的次数分别为 120 次、135 次、125 次,求小明平均 1 分钟跳绳的次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一.教科书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统计量。

在传统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实际问题来讲授的,其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去理解平均数,这就把平均数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简约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造成了只知道不理解。

现行教材在统计学中安排平均数,明显强调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突出其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它既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大致状况,又能比较不同组的数据,看出组间的差异,所以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课讲授平均值,包括平均值的含义和算法。

它是在同学知道可能性、条形图并能依据统计图做出简约数据后教授的。

从整个学校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是一个连续的学习内容。

到了五班级,同学要学习略微繁复的平均数,六班级要学习众数和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同学学会求简约平均数,更重要的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引导同学掌控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与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一组数据的状态和特点,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详细问题丰富的状况下,求平均值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通过进一步的运算和思索,可以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约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说明简约生活现象和解决简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和处理数据,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进展统计学概念。

3.进一步加强与人沟通的意识和技能,体验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第二个是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的目标,第三个是情感和立场的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和计算平均数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平均数的教学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思索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约数据的平均数;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和认识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篇数学说课稿由()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十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

2、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例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再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利于突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丰富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研究的具体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次,你能套中几个?他们谁套的准些?学生任意猜一猜。

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观察三年级第一小组男、女同学套圈的统计图。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青岛版平均数教案引言:平均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值的个数。

在数学教材的学习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关于青岛版平均数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含义;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2. 笔记本电脑或黑板笔;3. 青岛版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示范,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平均数;2. 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并解释正确的定义;3.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0分钟)1. 教师通过例子和练习,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 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a. 如何计算一组数值的总和?b. 如何计算一组数值的个数?c. 如何计算平均数?3. 教师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示范给学生。

步骤三:巩固练习(3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检查并给予反馈;3.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四:应用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解决问题;2. 学生小组合作,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四、教学评估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情况;2. 教师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 探究更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问题,如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与其他统计概念的比较,如中位数和众数;3. 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或体重。

2024《平均数》的说课稿范文

2024《平均数》的说课稿范文

2024《平均数》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基本运算,并掌握了一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数据分析等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我将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班级同学们参加了一次长跑比赛,我们要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平均数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和计算方法。

现在我会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让他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会问学生:平均数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平均数?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环节三、引入新知,概念解释。

在学生已经回顾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后,我会对平均数的定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我会展示一些实际的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环节四、演示求平均数的步骤。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我会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通过具体的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求平均数的过程,包括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3、并能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4、极度热情,全力以赴,人人参与,激情投入,实现共同达标。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变式:1、
2、
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二)做一做
填空
(1)某校举办“我与名著”演讲比赛,9位评委给一号选手评分如下:
9.3、8.9、9.2、9.5、9.2、9.7、9.4、8.8、9.0.
3、根据导纲的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部分,梳理知识、规律、方法,记录自己不能解决或发现的有价值问题。然后小组内解决个性问题,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和有价值问题由组长记录在问题卡上。
课堂教学:
一、学习目标
1、能熟练进行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
目标认定方法:
课堂上教师指定一学生朗读。
学生回答
变式学生有可能不会,需要教师指导。并让学生会用,举例让学生做,熟练掌握公式。
为基础数
第二题用平均数的定义
第三题用加权平均数
小组合作
小组交流,并叙述理由
(2)学生用可能
让学生讲列式子的依据。
(二)合作探究
议一议
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步行的速度是5km/h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h,然后又步行了1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h,然后步行了3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举出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几个实例。
(三)拓展提高
某校举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平均数》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一样寻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课标中叶将“统计与概率”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信息窗中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课件展示红蓝两队进行篮球比赛的激烈场面,蓝队比分落后,教练准备安排替补上场,抛出问题:根据统计表,你认为哪一名队员的总体水平高一些?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

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

在了解学习内容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2、怎样求平均数?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和计算,得出7、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进而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同时,探索出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方便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意义之后,我设计了练
习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回顾
回顾整理一节课知识,充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述后将知识梳理好,统一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