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稀缺》有感六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稀缺》有感六篇
篇一
不去轻易评判事情的对错,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好与坏并存,利与弊同在。

《稀缺》这本书亦是如此。

我很少阅读经济类的书籍,好在这本书内有大量的生活案例贯穿其中,且一个问题会在书中不同章节阐述多次。

透彻或是繁琐,这就又有了两种不同观点。

《稀缺》一书是由经济学家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联合而作,稀缺简单的解释就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那稀缺缺的是什么?时间和金钱。

但说它是一种心态,是因为这本书将它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一个资源问题。

书中讲到了它的“得”与“失”,弊端和优点,还讲到了它的专注和管窥。

专注、管窥、带宽,还有余闲。

大量的“文化词”出现在书中,不同的读者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作者认为,稀缺的本质就是少了余闲,在管窥的心理下,因没有适当增加带宽而导致的一种负面循环,即贫穷与忙碌。

这样的描述,很多人乍看可能看不太懂,或者说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

一句话概括,稀缺心态和心智带宽,就是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迎刃而解。

拆开来解释是这样的,稀缺的反面是余闲心态,余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是遇事周转的空间;管窥是说关注当下而忽视管子之外其他重要的事,专注的“得”和管窥的“失”行成鲜明对比;带宽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它是人心智的容量。

我们说,书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指导,是理论带动实践的载体。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怎样去避免稀缺的问题?又如何走出这些问题?这才应该是从书本当中汲取的重要知识。

笔者认为,长远来看稀缺弊大于利。

那么打破稀缺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一定量的余闲,时间不安排过于紧凑,减少无谓的任务量,合理利用带宽提高做事效率,集中精力,去做能创造收益的事情。

篇二
读《稀缺》这本书,今天读了些,引言还没读完。

读后,我感觉真正的稀缺不一定真的稀缺,而看每个人在乎重视的是什么。

你重视,你在乎,你拥有的少,你就会觉得稀缺,而你不在乎,不重视,就不会觉得稀缺。

就像,很多女孩喜欢金银首饰,男友,丈夫给他们买再多,他们都觉得不够,而对于我来说,我压根对这些没感觉,也不喜欢带这些,结婚的也是需要买才买,结婚这几年来,我从来没有用各种方法或是自己去买这些东西。

有钱,我宁愿给孩子多买点书看,对于书,准确的地说是知识常识,我总感觉自己很稀缺,所以买书给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喜欢,自己觉得缺的很多,所以这方面我就有些把控不住,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对老师,对群里的学习那么热衷,那么着魔,一方面因为孩子,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很稀缺,所以才会想要跟着学更多更多。

读的时候,我也想到老师针对给孩子吃零食的做法。

我也有点理解老师为啥教我们:越是不想让孩子吃的东西,越是要买多些给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如你所愿,不要吃了。

也许这和稀缺心理有关,你越是限制孩子吃,孩子心理上越
觉得珍贵,越觉得稀缺,就要吃。

而你买很多,他觉得无所谓,时间长了,他也不会惦记着吃了。

如大人越觉得钱重要,孩子看到也会觉得钱很重要,也是同理。

大人越是不让孩子吃的,玩的,孩子心理上越觉得珍贵,稀缺,所以越惦记着。

要想不让孩子觉得稀缺,最好的办法就让你讨厌孩子-吃的东西,玩的东西没那么稀缺,多了,孩子觉得无所谓了自然不会总惦记着,反而朝着你不愿意看到的那个结果去发展。

既然稀缺是心理上的原因,那如何才能不觉得稀缺呢?是不是要从心理上真正的能把稀缺的东西看的那么稀缺才能不再觉得稀缺?如果是,如何能真正的看轻那些稀缺的东西?需要继续读这本书。

篇三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

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

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

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

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

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

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

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臵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

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

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

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

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

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

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

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

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

在设臵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

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

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

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

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

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

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

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

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

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

面对稀
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

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

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

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

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臵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臵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

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

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篇四
看到《稀缺》的引言部分,就被吸引住了。

时间稀缺,觉得这是我最需要了解的。

开头一句是:“假如蚂蚁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觉得这里写的,就跟我自己的生活写照一样。

自己就是一天到晚的忙碌,简直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

我看别人也是一样的上下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时间做自己爱好的事,都有自己自由搭配的时间,也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

而自己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多做家务还是少做家务,我每天就感觉自己没有一刻清闲的。

即使有时看到应该有很多时间可以做点别的事情的,到最后时间还是一样没有多出来呢?总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少,而要做的事情却很多。

书中也写到,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紧迫感,没到截止日期,时间前都晃悠着去做。

但是因为没完成,所以也总是挂念着。

总是在时间不够用无法逃避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去做这件事,然后其他一些事情就会被忽略。

就跟每晚的写作
文一样,本来可以早点完成的,却总得到最后一刻才去写。

有时想着我要早早完成,可是还是没做到,到了晚上,因为没写完作文,又会因为这件事而影响别的事情。

最后因为时间稀缺,才急急忙忙的去完成。

资源稀缺不可怕,最怕的是有稀
缺的心态。

这是开始读本书的一点体会,希望读完本书,自己能改变过来。

篇五
听了李维老师解读的《稀缺》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身有体会,在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的朋友都应该和他是如影随形的。

其中我觉得最形象生动的就是书中讲解救火的那一段,救火不仅仅会导致失误,而且还会导致完全可以被预见的失误类型:重要但并不紧急的问题会被人们所忽略。

顾名思义,救火行为就是忙着去补救最紧急的问题,其他问题,无论重要性有多高,都会被最紧急的事务所掩盖。

就象我们的很多企业老板的状态一样,每天都被紧急的琐事缠身,没有余闲去独立清醒的思考企业更重要的战略问题,因而企业的问题就变得层出不穷,一直陷在问题中。

了解了救火型组织的逻辑以后,我们就能明白:余闲能降低我们进入救火陷阱的概率。

对救火型组织而言,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

消防队还有一些人可以不用去灭火,他们看上去闲着,他们就有经历去做防火的工作。

还有就是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
提醒不仅限于金钱,例如健身,我是深有体会的,日理万机的人会忘记健身,健身就是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聘请一位私人教练,就能缓解这一问题。

私人教练会给你打电话,提醒你什么时候来健身,从而将健身这件事拉回“管子”视野之中。

这样,去健身就成了无法被你忽略的事情,因为教练会主动闯入了你的“管子”视野,询问你这周什么时候去锻炼。

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你如果老是忘记一件事,你就把它设臵成默认的状态,比如加入一个自动储蓄计划,这个计划每个月会自动从你的工资中转存10%,虽然你每日的行为似乎是对储蓄完全忽略,但是转存余额却在增长。

这会很好的解决你未来的金钱稀缺问题。

比如如果你总是打完滴滴而忘记支付打车费,老是有人打电话来催你缴费,那你就设臵成“免密自动支付“,司机一结算你就自动支付,忘了就等同于默许自动支付,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稀缺会产生宽带负担,因此节约利用带宽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对稀缺,要在带宽富裕时开始行动。

更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如果你早已预料到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该在日程安排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以便应对突发的时间稀缺。

如果是关于金钱的,那么就应储存一份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算你手头没有那么阔绰,也要尽量储蓄。

因为就算你知道突发事件的稀缺状态迟早会到来,但在资源充裕之时,你不会有这种感觉,不会意识到未来会有突发事情。

所以稀缺给人造成的负担非常沉重,而只有了解了稀缺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尽量缓解其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遭环境进行“稀缺防御”。

就像房间里安装烟雾报警器一样,如果烟雾达到一定浓度,它就会报警,这些一次性的努力很可能会让我们收获持久的回报。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时刻杜绝稀缺问题,保持时间的带宽的富余,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不去重复应对稀缺的问题。

投放户外广告也
是同等道理,提前做好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为打开市场做好前期铺垫,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做到事半功倍,不被稀缺所控制。

篇六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

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

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

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

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

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

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

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

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

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

百家笔记网()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

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