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

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答案】(1)D(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庾信①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⑤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

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

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

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意象阔大雄浑,情调苍凉悲壮。

B.诗的三,四两句借用典故,意在说明这些南征陈国的将军,都是从塞外得胜归来的名将。

C.诗的七,八两句既写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起首二句,又隐喻北周军列阵严整,行动迅捷。

D.这首诗结构十分别致,诗人用“闻道”一词,一笔就将时空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把时空分散的北战南征事件连在了一起。

(2)这首诗描写了北周大军时空迥异的“三部曲”,请用小标题概括“三部曲”。

(3)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4分)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②,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

②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③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尾联“寒无睡”“百遍开”刻画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7.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情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了曾皙的问题。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4分)(2)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4分)5.司马光对待孟尝君养士持有的态度和司马迁有所不同,司马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此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清)赵翼只为名心鉥①肺肝,纷纷梨枣②竞雕刊。

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回大海澜。

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

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③地看。

注释:①鉥shù:导,引导②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③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后来用“擎天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认为众人因名利之心引导思想,故纷纷竞相刊印诗集,期望能扬名立万,导致了诗人泛滥。

诗人对此持怀疑批判态度。

B.颔联诗人用连续问句,表明众人皆如恒河沙一般,谁能力挽狂澜谁就能脱颖而出,诗人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持赞赏钦慕的态度。

C.颈联表明时代更迭延续之久远,后代年份应远超今朝以前的年份,因而诗人认为当下的诗人名垂青史比前人更加困难。

D.尾联表明诗人对诗歌难以传世的悲痛与无奈,但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在此情形下更应担起时代重任。

7.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与季羡林对话时说到:“清代赵翼诗:‘如何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是何等地沉痛和无奈!……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

请从本诗中分析,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文化身份的命名者”的时代重任,创作出传世佳作?(6分)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经典基础题一、古代诗歌阅读(2020·楚雄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①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①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远行友人的悲伤离愁。

B.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

”统指荆山楚水,展示辽阔雄奇境界。

C.“江上几人在”句想象归客一个人归还将遇见哪些故人,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及对故交的情意。

D.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当此送别之际,设想他日重逢,开怀畅饮,更见惜别之情。

2.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021·清原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

4.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2020·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①夹明镜,双桥②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 ①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②双桥:指横跨溪水的凤凰桥和济川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晴朗秋天的傍晚,诗人登楼远眺,满目是如画的风景,放眼皆是万里的晴空。

B.诗人以“望”字领起了中间四句,选取典型意象,绘形绘色,勾勒出深秋的轮廓。

C.颔联将溪水比作明镜,双桥比作彩虹,写出了双桥倒映水中的画面,想象丰富奇妙。

D.诗人追忆着在北楼度过的时光,遥想着先贤诗人谢朓,可惜无人领会他登临的慨叹。

(2)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请赏析本诗的“转”之妙。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9分)寄沈鄱阳①王安石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②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惟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注] ①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江东提刑,巡按各地,工作结束后作此诗。

②《汉书·王尊传》载: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来阝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

及尊为刺史,至其阪……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作者此次巡按的时间和工作的艰难,从夏到秋,至九月底才完成任务。

B.颔联详细介绍了一天劳累的行程,既写了水陆的转程,又道出一天行程耗时之长。

C.作者一路考察下来,听到了许多对各地官员的不实评价,独对沈鄱阳是一致好评。

D.这首诗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简洁明快,描写具体可感,直抒胸臆,意味深长。

(2)对王安石的诗作,前人向有擅说理,精修辞,善用典之评论。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6分)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释】①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②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仙如幻的联想。

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国水中挂帆起航。

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之外的天台山。

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

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

(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②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

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②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

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五首,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五首,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御行秋日怀旧劳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敲,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违通(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5分)(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6分)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春怀示邻里①陈师道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案趁两衙④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余党罢职回家。

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粘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

③僧:作者自指,自嘲自己像个游方和尚,经常浪迹在外。

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6 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有人说“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2022·海南·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高三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①,江空月静。

【注】①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两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三、(2022·陕西·永寿县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中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有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有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古诗词阅读练习题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①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金]元好问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②。

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

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

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

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

盖世韩彭③,可能只办,寻常鹰犬。

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注]①商帅国器:完颜斜烈,名鼎,字国器。

曾任元帅,镇商州,故称商帅。

②赤羽:旗帜。

千夫膳:千夫之膳食。

两者合起来是指军队人数众多,阵容盛壮。

③韩彭:指韩信和彭越。

两人都是西汉初著名武将。

④天山箭:唐薛仁贵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用了李广射虎的典故,衬托出商帅国器这位狩猎主人的威猛。

B.词的上阕句式短促,渲染了围猎场面的气势雄大,吻合了射猎的情势。

C.下阕开头扣住“残月”和“鼓角”意象,勾勒出寂寥空旷的古城夜景,动静结合。

D.本词空间转换自然,下阕从野外之事自然转人室内之事,并对此加以着力叙写。

12.商帅国器这个人物很有风采,下阕是如何体现的?请具体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杨万里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

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

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①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

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

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楼李攀龙①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

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

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瓢摇落酒杯。

【注】①李攀龙(1514~1570):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之首,“白雪楼”系其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隐居时所筑别业,取“阳春白雪”之意以名。

②长白山:地处山东邹平南,章丘与淄博市之间,因山中常年云气缭绕而得名。

③懒慢:懒惰散漫,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纵逸来久,情意做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伏枕四望,林间一片细雨空蒙,顿觉精神大作,于是决定登台览胜,不仅交代了写作的相关背景,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炼字精妙,“抱”与“邀”运用比拟手法,展现了眼前水山相依、日影返照的美丽风光,语言灵动传神,画面富有生气。

C.颈联诗人以魏晋名士嵇康、陶渊明作比,点出自己与他们二人有着完全相同的精神气质和人生选择,委婉表达了其独特的志趣和追求。

D.本诗选取“空林”“浮云”“大清河”“长白山”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审美体验。

16.清代学者钱谦益《虞山诗约序》云:“古之为诗者,必有深情蓄积于内。

”你觉得本诗蓄积着哪些“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B 16.①对高洁雅正志向的坚守。

诗题用宋玉对楚王问时讲述的“阳春白雪”故事展现了作者曲高和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②对山林美丽风光的喜爱。

颔联将“大清河”“长白山”拟人化,“抱”“邀”二字传神而富有情谊,表达了诗人对眼前佳山秀水的依恋之情。

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用嵇康和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自己仰慕前代名士、渴望归隐林泉的人生追求。

④对功名富贵的释然。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画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画类)(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题画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宋】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

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唐】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

②(sǒng):挺立。

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

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

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

2.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注】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

“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B.颔联使用借喻、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

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C.颈联中的“故国”指前明,表达故国之思;“销沉”即“消沉”,情绪低落之意,指抗清志士在清廷强力围剿下因牺牲过多而显得意志消沉。

D.尾联“龙蛇”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抗清而到处奔走的漂泊之态。

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在年年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

8.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居庸关【注】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

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

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

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

10.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屠”字下得尤为精妙。

“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

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

③若为:怎能。

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

⑤大手:大手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1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刘三复拟占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花县到时铜墨①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遥知布惠苏民后,应向祠堂吊汨罗。

【注】①铜墨:指铜印黑绶,借指县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目简单明了,“明府”就是县令,朋友黄晔要去岳州湘阴那里做县令,诗人在为他送行。

B.首联“拟占”表明黄晔很有才华,志向远大,曾想着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一展抱负。

C.颔联“万里投荒”极言距离之远,黄晔本想着在边疆大展宏图,没想到要离开边疆,很是失意。

D.尾联“苏民”是说黄晔到任后会采取惠民措施,教化百姓,使他们改变。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