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形式
壮族婚俗
![壮族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5b0f403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3.png)
不落夫家
不落夫家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 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 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 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 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 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 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 “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 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壮族婚俗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 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 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
“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
恋爱方式
抛绣球
对歌
打木槽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 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有很 多色色的歌词啊!),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汉族对儿女(特别是女儿)的约束是有名的。所谓 的“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是也。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壮族社会中,男女 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 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 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家乡的婚俗习惯江西九江
![家乡的婚俗习惯江西九江](https://img.taocdn.com/s3/m/931f52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4.png)
家乡的婚俗习惯江西九江江西九江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有着独特且令人着迷的婚俗习惯。
本文将会介绍江西九江的家乡婚俗习惯,从婚前的准备到婚礼的进行及婚后的规矩,一一为你揭开神秘的面纱。
1. 婚前准备在江西九江,准备婚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首先,未婚男女需要向两家长辈表达婚意,并且寻找媒人协助牵线。
媒人在江西九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根据双方的家庭背景、学历、职业等信息进行对接。
一旦男女双方达成共识,就会进行下一步准备。
2. 婚礼仪式江西九江的传统婚礼通常采用三朝请礼的形式。
在婚礼开始前,新娘会穿着鲜艳的婚纱,由媒人护持下抵达新郎家。
婚礼主持人会宣布婚礼开始,并由家长代表宣读婚书,见证双方的婚约。
接下来是行礼环节,新婚夫妇会向双方父母敬酒致谢。
随后,双方家长会交换贺礼,表示彼此家庭的友好和谐。
最后,伴郎和伴娘为新娘和新郎递上金银花环,象征着美丽、纯洁和永恒的爱情。
3. 婚车队伍在江西九江的婚礼中,新人及婚礼高潮之一便是婚车队伍。
新人选择一辆豪华车作为主车,由伴娘和伴郎手持鲜花簇拥在周围。
车队会带着新人绕行城市主要道路,让人们欣赏到幸福的景象。
这个时刻也是新人向朋友和亲人展示幸福的时刻,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喜悦。
4. 婚礼酒宴江西九江的婚礼酒宴有着丰富的菜肴和各种仪式。
酒宴通常以宴席形式进行,宾客们围绕新人共同进餐。
在宴席上,主持人会为新人表演精彩的节目,以庆祝他们的婚礼。
这些节目包括歌舞、相声等,在场宾客可以参与其中,营造欢乐的氛围。
同时,婚宴上也有贴环节,新人会发放红包,以示对亲友们的感谢。
宴会的最后,还会有幸运抽奖环节,让宾客们互动起来,增加婚宴的乐趣。
5. 婚后规矩江西九江的婚后规矩主要体现在新娘的接待礼仪上。
新娘在回娘家探望父母时,需要带上一份礼物,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同时,新婚夫妇需要按照家庭长辈的安排,进行探亲访友,并主动照顾家中老人。
中国文化之婚俗
![中国文化之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251f863167ec102de2bd894d.png)
传统婚俗(一)婚姻的定义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
(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
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2、“夫昏礼,万世之始。
”(《礼记》)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1、祭祀;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
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
“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
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
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各民族婚俗
![各民族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5049c7db80eb6294dd886c66.png)
法国婚礼:浪漫简单
•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 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 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 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 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 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 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 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 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 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 时之间。婚后大宴宾客。
彝族婚俗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 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 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 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 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 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 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 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 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 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 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 自己的心上人了。
“新娘”嫁青天
因为娶的对象是蓝天,所以又称“戴天头”。实 际上,娶青天为“婿”的“戴天头”仪式,是 藏族姑娘们的成年礼仪式。 姑娘举行了"戴天头"仪式后,便表示已长大成人, 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力,不但可以自由地谈情说 爱,而且可以把所爱的男子领回到家中同眠共 宿。
苗族的婚嫁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小家庭,男性 长者为家长,弟兄长大结婚后使可 分家,父母年老由助子供养。婚姻 有父母 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 通常女大男小,一般在姑娘有几岁 时,由男方父母送与幼女一套衣裙 等即为议定终身,此种情况,双方 多有亲戚关系,待姑娘长大正式结 婚时,男方要付一定银钱作身价, 娘家要以一头牛或一日猪作妆窗,
土家族的婚恋
![土家族的婚恋](https://img.taocdn.com/s3/m/1a60a6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c.png)
土家族的婚恋土家族婚姻制度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群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等原始婚姻形式,最后进入一夫一妻制。
土家人的现代婚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结婚仪式中领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
兄弟收继婚、姊妹填房制过去在土家族习俗中,如果哥哥死亡,弟尚未婚配,就可与寡嫂成婚,这叫“弟坐兄床”;若弟弟早亡,哥哥也可以和弟媳成婚,俗称“兄坐弟床”。
只有当弟弟或哥哥不愿娶寡嫂或弟媳、夫家族中也无同辈男子愿意婚配时,女子方可外嫁。
而如果妻子死亡,妻妹尚未婚礼,姐夫也可续娶妻妹,俗称“填房”。
这种兄弟收继婚礼和姊妹填房制是对偶婚在土家人现代婚俗中的遗存。
鄂西的“女儿会”,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的“挑葱会”,土家婚礼中的找“摸米”以及摆手活动后钟情男女之间的幽会也都带有对偶婚色彩。
“找模米”土语,译成汉语是找新郎代理人。
花轿迎娶,新郎不能随轿前往,只能派代理人去表示迎接。
陪新娘伴嫁的姑娘们,在男家花轿到来后,为看“模米”模样,蜂拥到迎亲队伍中找寻,找寻到了,就往他脸上抹黑锅烟。
姑娘们找“模米”,其他小伙子们装扮成“模米”,相互戏嬉,借此相识,暗择意中人。
“还骨种”1949年以前,舅权在土家地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表现在婚姻上,主要便是“还骨种”。
土家语地区有谚语:“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凡是姑家之女,择偶必须首先考虑舅家之子。
即使姑家之女已经到了婚龄,舅家之子尚小,也得等他长大成人。
姑家之女要外嫁,一定是舅家不要求还骨种时才有可能。
这时候,还得由男方提供丰厚的礼品给舅家,以代还骨种。
这种还骨种习俗与同时存在于土家地区的姨表亲等都是对偶婚婚俗的遗留。
“以歌为媒”在改土归流以前“以歌为媒”使土家青年对自己的婚姻有充分的自主权。
遇节日聚会或红白喜事,青年男女都穿戴得整整齐齐,打扮得漂漂亮亮,聚集一处,自由对歌、跳舞,借此选择意中人。
如果双方有意,便互相交往,最后请示父母,得到土老司许可,便可到土王庙祭拜成婚。
订婚、结婚都不索取任何钱财,娶亲不用轿,背负新人。
传统婚俗文化12345
![传统婚俗文化12345](https://img.taocdn.com/s3/m/76475f26f111f18582d05a0a.png)
传统婚俗文化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326932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4.png)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中国传统婚俗》课件
![《中国传统婚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2077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0.png)
传宗接代
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 延续家族血脉,因此夫妻双方
都有生育的责任。
忠贞不渝
夫妻之间应相互忠诚,白头偕 老,即使配偶去世,也要坚守
贞节,不再婚嫁。
婚姻仪式
提亲
男方家庭派遣媒人前往 女方家提亲,表达结亲
意向。
相亲
双方家庭安排子女相见 ,观察对方相貌、言行
举止是否符合心意。
下聘
男方家庭向女方家送去 聘礼,表示求婚。
婚宴礼通常在男方家或酒店举行 ,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新婚夫
妇的幸福时刻。
Hale Waihona Puke 在婚宴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宾客 敬酒、致谢,同时宾客也会送上 祝福和礼物,祝愿新婚夫妇幸福
美满、白头偕老。
回门礼
回门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新婚夫 妇回到女方家的仪式,是婚礼的
收尾部分。
在回门礼上,新婚夫妇要向女方 家长致谢并汇报婚礼情况,同时 女方家长也会设宴款待新婚夫妇
和宾客。
回门礼标志着新婚夫妇婚姻生活 的开始,也是男方家与女方家建
立良好关系的契机。
03
CHAPTER
传统婚俗文化
婚姻观念
01
02
03
04
婚姻神圣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是家庭 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夫妻
双方共同生活的起点。
父母之命
在传统婚俗中,婚姻多由父母 安排,强调门当户对,双方家
庭的地位和财富相匹配。
婚姻是家族延续的基石
婚姻不仅关系到夫妻双方,还关系到两个家族的未来发展。
家族势力与婚姻
在传统社会中,家族势力对婚姻的影响很大,往往涉及到政治、经 济等方面的利益。
婚姻对家族的影响
婚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声誉和利益,因此家族成员都非 常重视婚姻关系的维护。
茂名地区的婚俗
![茂名地区的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43b0e5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a.png)
茂名地区的婚俗茂名地区的婚俗人类的繁衍是通过男女的结合既婚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以此,婚姻乃是一生中的事件,男女双方通过这种形式走到一起。
男女相亲相爱,互相依赖,养儿育女,传宗接代,阴阳交接,有劳有逸,万物生长,繁衍不息。
结婚既然是人生的事件,那么就粗心不得,不能任凭对付,草草了事,于是乎,华夏子孙的祖先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规定”来维护“终生事件”的圣神性,即人们常说的婚俗习俗。
而我的故乡茂名的婚俗也有无数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在茂名的传统风俗中,婚姻程序普通都包括六个步骤,俗称“六礼”。
一礼:纳采(即今天的“问吉”)。
俗称“提亲”、“说媒”,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求婚的仪式。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家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礼记〃土婚礼》:“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古时候,人们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所有婚姻程序的开头。
纳采纳雁,象征顺乎阴阳往来之意,实际等于告知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现在纳采人们普通用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
人们把这种鸡称为“带路鸡”,寓意吉利如意。
若礼物被女方收下就说明这婚事有了眉目。
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来的礼品上退还男方。
二礼:问名(即今天的“过生辰八字贴”)。
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可以接着举行问名之礼节。
媒人代男方到女方家特长请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便和男方八字相合占卜是相合相生还是相冲相克。
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名帖”,由媒人直接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家送聘礼。
有的地方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
而有的地方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帖“禧”字,俗称“送头盒”。
若是相克则要退还八字庚帖,要放在一把新葵扇上用槟榔压着,喻意请女方重新挑选合意的夫郎“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预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同时,女家也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协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
贵州结婚风俗礼仪 贵州婚俗特点
![贵州结婚风俗礼仪 贵州婚俗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d71e2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e.png)
婚风俗礼仪贵州婚俗特点相信每一位小伙伴们都知道在我国的传统婚礼当中是有着非常多的风俗礼仪需要我们注意的,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婚现场,风俗礼仪相比平常普通的婚礼差距也还是非常的大的,如果我们之后将来要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举办婚礼的话,就比如贵州这样的城市当中的婚礼流程全部过程还是不太好找得到的,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相关的风俗资料内容,那么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贵州结婚风俗礼仪1.提亲。
说到贵州结婚风俗首先要说到的就是提亲,新郎家要请一个媒人来到新娘家提亲。
2.合八字。
在双方家长都同意婚事之后,在有媒人将两人的八字交换。
分别找人来为两位新人合八字,看看两个人适不适合婚配。
不过因人而异,有些人不相信这些,就直接跳过。
3.烧香。
下面就是商量彩礼的事宜,这时候也是要由媒人在中间周旋。
要商量彩礼多少钱陪嫁多少等等。
一般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有一些意见不合比较固执的家长那谈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4.家长见面。
两边对所以意见都统一了之后,就会出来互相见面。
在聊一聊婚礼上的细节问题,比如菜品、需要遵守哪些礼节或者酒席数量等等。
5.定时间。
一些比较注重礼节的人在选结婚日期的时候就会比较传统一些的,比如会用生辰八字以及生肖来选择结婚日期,但是一些思想观念较开放的人就看看黄历选一个周末好一些的日子就行了。
6.请客。
开始将请柬发出去,亲戚那边然父母去邀请,你们的朋友或者同事就要由自己邀请。
这是个细致活,看看那些人有联系什么人要请什么人不请。
在请宾客的时候可以列一份名单,这样就比较不容易遗漏和不会出错啦。
7.哭嫁。
在贵州女生在出嫁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哭嫁,还有一个哭嫁仪式,是用当地方言以诗歌的形式来哭嫁。
会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等等,虽然是哭但是却寓意着吉祥如意。
二、贵州婚俗特点1.闹房闹房从公布结婚信息、开始邀请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开始。
与男方年纪相仿的好朋友就会到男方家里喝酒、聊天、玩,直到深夜。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庆贺他们的朋友;同时也是为了趋走“不干净”的东西,让新房保持热热闹闹的局面;三是因为他们会在婚礼的时候帮助他们的新郎抢新娘和帮忙摆筵席。
白族婚俗文化资料
![白族婚俗文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bb7f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4.png)
白族婚俗文化资料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婚俗文化。
以下是对白族婚俗文化的资料整理和介绍。
一、婚俗前期准备白族的婚俗文化始于婚前准备。
在白族社会中,父母决定子女的婚姻。
一般来说,媒人会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选定婚姻对象后,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调查,以确保双方的家庭背景、习俗和观念的合适程度。
二、婚礼形式1.婚礼地点:白族婚礼通常在新娘家里举行。
新娘会在家中准备嫁妆,而新郎则要从自己家里迎娶新娘。
2.婚庆日期:白族人民尤其重视日子的选择。
他们相信选定吉祥日期可以为婚姻带来好运。
一般来说,他们会在农历节气的时间选择举行婚礼的日子。
3.婚俗仪式:白族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天地、祭祖、蒸香饱、喜宴等。
其中,拜天地和祭祖仪式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有助于祈求神灵的祝福和亲人的保佑。
4.婚车仪式:白族的新郎需要乘坐装饰华丽的婚车迎娶新娘。
而婚车上的装饰物,如鲜花和彩带,也是白族婚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婚礼习俗1.洞房花烛:新婚夫妇会在新房内进行洞房花烛之夜。
新娘在新房中摆放花环和保佑的装饰物,以祈求两人新婚生活顺利美满。
2.敬茶仪式:新娘会敬茶给新郎和新郎家中的长辈们,以表达对家庭的敬意和对长辈们的感激之情。
3.围巾拦挡仪式:在新娘入洞房时,新娘的闺蜜会拦住门口,并要求新郎交纳一定的费用,以示新郎对新娘的珍视和重视。
4.过河仪式:新婚夫妇在婚礼结束后,要经过一段布有鲜花和彩球的小船,象征两人坐船度过生活的起伏和困难,以及为未来共同面对挑战。
四、婚后生活白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后的生活。
他们努力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重视夫妻间的沟通和相互尊重。
另外,他们也会注意传统的养生习俗,如饮食调理和药膳保健,以及参加各种庙会和民间活动,增进夫妻间情感的深厚和家庭的幸福。
总结:白族婚俗文化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白族人民重视家庭的和谐和婚姻的美满,他们用各种独特而精致的方式来庆祝婚礼,展示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
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
![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385d51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e.png)
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婚姻习俗是民族常见的一种礼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民族的婚姻习俗却成为了一种即将被时间摧毁的文化。
婚姻、家庭问题,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西部彝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缔结基本是包办的和重彩礼的婚姻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主要形式。
而彝族婚姻习俗具体是什么样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族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云对彝族的整个婚礼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
彝族婚俗在寻找心仪对象时与汉族大同小异,都是从谈情说爱开始。
彝族的年轻人多数通过对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青年男女在劳动中、节日里,通过唱歌、对歌,相互结识,传达情意,也有请人说媒的。
虽然彝族青年男女拥有婚前的社交和恋爱自由,但他们的婚姻很多时候会受到父母的干预,彝族谚语有这样的说法:“恋不恋是自己的事,婚不婚是父母的事。
”提亲与订亲彝族男女双方通过结交后,如果感觉都有愿娶愿嫁的意向,那男方家接下来就要准备向女方家提亲。
提亲需要媒人,哪怕是自由恋爱的情况,提亲时由媒人提着麦面去女方家(因为原来提亲用麦面是最重的礼物,表示尊重)。
如果提亲成功,恋爱和婚姻能达到统一,双方共结百年之好;假如提亲失败,那恋爱和婚姻就是两回事。
男方家提亲如果成功后,便要开始定亲,定亲时需要男方家打彩礼,一般原来的彩礼以物品、布匹和衣物等为主。
而女方家招待前来定亲的'人,则需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以示隆重款待,也是一种重要习俗。
订亲以后未结婚以前,若是男方家提出退婚,聘金即不退还;若是女方提出退婚,则要悉数或加倍退赔聘金。
婚前认亲男女双方如果确定了婚姻关系,那在结婚的前一年,男方家必须要去女方家拜大年,只有拜了年后才能结婚;假如是预定的婚期太近而来不及拜年的,则要通过协商,来年补拜。
婚前拜年的礼也很重要,在女方族中人里,男方家需要向新郎的岳父辈以上的人送一半猪头,一家人一半,有多少家送多少份,与猪头放一起的礼还有麦面、面条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90fcf4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6.png)
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店铺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微躬,垂⼿致敬,等长辈⾛过再⾏;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互敬问候外,有的还⾏抱腰接⾯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晚上拜⼀次,为辞旧岁,年初⼀再拜⼀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般为西、中、东三间,⼤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南炕为⼩,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狗⾁;不戴狗⽪帽、不铺狗⽪褥,忌讳戴狗⽪帽或狗⽪套袖的客⼈。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订婚有两种形式。
⼀是男⼥青年的家长是熟⼈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给⼦⼥许订终⾝,有的是男⽅向⼥⽅求婚,有的是⼥⽅向男⽅求婚。
另⼀种是男⼥双⽅互不认识,托媒⼈为⼦⼥订婚,并由媒⼈转交双⽅的“门户贴”,开具双⽅的旗佐、履历、姓⽒、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定和放⼩定两种。
放⼩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家⾄亲时,得到财物。
放⼤定叫做“过⼤礼”,俗称“下⼤菜”,就是选择吉⽇,男⽅将聘礼送到⼥⽅家。
结婚前⼀⽇,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清晨,⼥⽅家⽤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盆上经过,俗称“过⽕避邪”。
为赶⾛或杀死随轿⽽来的⿁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057920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77.png)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苗族结婚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结婚习俗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相互对唱,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终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知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全都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预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情愿,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今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简单,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熟悉,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
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假如女方家情愿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4d1f4b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4.png)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而婚俗习惯则是各个文化中继承下来的重要传统。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多种多样,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反映着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进行探讨,分别从婚前、婚礼和婚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婚前习俗婚前习俗是婚姻的重要准备环节,不同文化中的婚前习俗也千差万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关系的延续,婚前习俗则体现了家族的重要性。
比如,在一些地方,要进行婚前的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婚姻幸福美满。
此外,还有订婚仪式、嫁妆准备等环节,这些习俗不仅让新人感受到婚姻的庄重与神圣,也凝聚了亲友们的祝福与期盼。
二、婚礼习俗婚礼是婚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人们对待婚姻的庄重态度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多种多样,但都以热闹喜庆为主旋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的婚礼往往需要进行婚礼仪式、宴请亲友和举办酒宴等环节。
婚礼仪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形式,既有道教、佛教的仪式,也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婚礼仪式。
而宴请亲友和举办酒宴则是为了分享喜悦和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富有。
三、婚后习俗婚后习俗是婚姻生活中的延续和巩固,也是夫妻间感情和互动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婚后习俗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夫妻间的互助。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新婚夫妻要举行“过大门”仪式,象征着夫妻共同进退,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还有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传递着对他人婚姻的祝福和希望。
此外,新婚夫妻还要在亲友面前做出一些吉祥的动作,如敬茶、分财祈福等,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福祉的期望。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对婚姻的认识和态度的表达。
通过婚前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婚姻作为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而婚礼习俗则展示了庄重和喜悦的融合;婚后习俗则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这些婚俗习惯凝聚着人们对婚姻的期盼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是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认识的体现,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底蕴,成为了社会的传统和家庭的纽带。
湖北仙桃婚嫁习俗
![湖北仙桃婚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4a573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8.png)
湖北仙桃婚嫁习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家都熟知的这则俗语就来自荆楚,可想而知荆楚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对婚俗礼仪的重视。
荆楚的婚俗礼仪,总体上来说是沿习先秦时代婚嫁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古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湖北仙桃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湖北仙桃婚嫁习俗一:纳彩纳彩,是古时指男女双方互赠礼物。
而现如今的纳彩则指的的男女订婚后的互送彩礼。
这是哪里都有的结婚习俗,但在湖北讲求吉利的荆楚文化就更加重视这个礼!男方要过大礼,女方则要回礼。
除了要准备礼金还有礼饼又称嫁女饼,古时要求是一担即400个如今则要带八个表示心意。
还要准备四到八式的海味以及三牲、鱼、椰子、酒、鞋、四京果、生果、茶叶、芝麻、龙凤烛、槟榔等而且各有讲究不能含糊。
海味即发菜意为发财,回礼要回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
鱼一对取其有腥(声)气。
回礼需给女婿的西装、长裤(长命富贵)或衣料、皮带。
椰子两对取其有爷有子一家康健回礼需扁柏。
生果,取其生生猛猛之意,回礼需有头生菜。
送茶是因为茶树不能移植所以以茶叶做礼物,祝种植不移之子,暗寓女子坚忠不渝,即喻为“油麻茶礼”。
回礼大甘蔗。
湖北仙桃婚嫁习俗二:上头将加冠礼(成人礼)与婚礼合二为一进行,是荆楚婚俗礼仪独有的特色。
而上头就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吉时进行上头仪式。
一对新人穿上全新的睡衣及内衣裤还要准备一把尺子,镜子及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蛟剪尺”,意思是光明继后。
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然后将扁柏及红绳系在一对新人头上便行,最后高叫“高升”才可起立。
湖北仙桃婚嫁习俗三:哭娘在湖北农村地区,向有嫁女哭嫁习俗。
即姑娘出嫁时,母亲和家人都要哭嫁,其中尤以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隆重和典型。
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与婚俗习惯
![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与婚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e16be2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e.png)
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与婚俗习惯小雪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22日至12月6日之间。
这个时候,天气逐渐寒冷,进入了冬季的前奏。
在中国文化中,小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借此时机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就包括传统婚礼与婚俗习惯。
一、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习俗1. 婚嫁酒小雪节气是婚嫁酒的一个重要时机。
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会在家中接受家族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祝酒。
而在小雪节气的婚嫁酒上,新娘会特别穿上华丽的婚纱,庆祝自己的新婚生活。
同时,亲朋好友也会为新娘送上祝福和礼物,以表达对她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2. 宴请宾客在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中,新郎家会设宴款待新娘一家的宾客。
这个宴席通常以喜庆的红色为主题,菜肴也精心准备,以示大喜之事。
宴席上,新人和客人会边喝酒边互相敬酒,并分享着快乐和幸福。
3. 古装婚礼小雪节气的传统婚礼中,有一种叫做古装婚礼的习俗。
古装婚礼是一种将婚礼场景还原到古代的方式,新人会穿上古代的婚纱和礼服,在传统道具的装点下,展现古代的风貌。
这样的婚礼形式,不仅能让新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也给了亲朋好友一个独特而难忘的婚礼体验。
二、小雪节气的婚俗习惯1. 孩童结婚小雪节气有一个古老而特殊的婚俗习惯,就是孩童结婚。
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乡间,小雪节气是当地的传统婚嫁季节,会有一些未成年的孩童通过举行婚礼来“结为夫妻”。
这种婚俗早期起源于儿童喜结姻缘的心理需求,这样相信能够保佑他们日后婚姻幸福美满。
2. 农村招亲大会小雪节气是农村地区举办招亲大会的时期。
当地的村民在这个时候会邀请附近或相邻的村庄的单身青年参加婚姻招亲大会,通过联谊相亲的形式,以寻找合适婚姻对象。
这个活动有助于减少农村地区的婚姻难题,也是一个促进农村发展的方式之一。
3. 新婚出嫁小雪节气也是女子出嫁的一个重要时机。
传统上,女子出嫁时会在冬季的节气选择经过小雪节气。
这样的选择有两层含义,一是认为小雪节气是天地交合的日子,有着更好的婚姻气氛;二是考虑到农村地区冬季还有一定的农事繁忙,女子出嫁之后可以陪伴丈夫分担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婚俗
一、已知的婚俗形式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1、旧时(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
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解放后,废除旧婚姻一切陋习,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亲属不得干预儿女婚事。
2、苗族婚俗: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
吉日结婚。
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
原版的古俗婚俗雷山苗族婚姻有其独特的形式和风俗。
虽然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
但嫁娶方式还保留古俗。
民族习俗,乡土风情依然非常浓厚。
3、回族婚礼: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
回族老人常常把
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
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
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
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4、藏族婚礼: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包办,
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新婚俗是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5、粤西婚俗:“狼人……俗亦善歌。
女子及笄,父母纵之山野间少年
从之歌者且数十,视女答歌之意为去留。
一人留则众人散。
男子镌其歌词赠女,女则绣囊锦带以答男。
”另,赵翼《檐曝杂记》载粤西边地风俗也说“:每春月趁墟场唱歌,男女各坐一边,……若两相悦,则歌毕携手就酒棚并坐
而饮。
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
”又,广西太平地区,男女“婚姻以唱歌踏青为媒”。
再,广西瑶族,“少年男女唱歌山坳,其歌男炫以富,女夸以巧,相悦订婚,宿于荒野,或会度衫三门源婚俗带长短相同,遂为婚。
次日告父母,方请媒行定。
”台湾高山族中亦有“男女于山间弹口琴,歌唱相和,意投则野合”的风俗。
二、当地的婚俗形式
我来自山东烟台,经常参加各种婚礼,其实城里的跟村子里的婚俗形式差不多,只不过村子里的更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
早晨婆婆家的人来接亲都是很早起程,赶在日出之前到。
到了新娘家,照例要吃过送行的饺子再接新娘出门。
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这个饺子是有大学问的。
平时北方人吃饺子要蘸蒜泥,但婚礼中的饺子是万万不能就着蒜吃的。
因为“蒜”当地方言谐音之一是“散”,这是一个吉庆的日子,大家都要祝福新人白头到老,不希望听到“散”的消息。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无论你是否了解新娘,无论新娘平时性格如何,婚礼这天,新娘一旦上了车,就不再多说话了,据说这样有口福。
一次参加姐姐的婚礼的时候我不停地追问姐姐的感受如何,姐姐只是微笑,却极少回答,现在看来觉得自己当时多此一举真是傻。
并且从娘家家门来时要抱着一面镜子和两棵葱。
婚车走到路程一半的时候,司机都要停下车,下来整理车上的花,其实这样做真正的目的只是示意到路程的一半了,但这个话是不能说的,即使这样,所有的人也都明白,这时新娘要把手中的镜子翻过来,司机也就上车继续前进。
到了婆婆家的村头,迎亲的人要在村头放鞭炮迎新娘。
婚车进村的路线也是事先定好的,那就是沿着贴在树上、墙上的喜帖走,一直到新郎家的门口,新郎家照例要在门口点上两挂大红鞭炮,迎接新娘进门,鞭炮响过,一地的红纸更是烘托了一种喜庆的气氛,这时,人们会向新人身上喷彩带撒彩纸。
迎亲的鞭炮是在新娘下车时点燃的,按习惯新娘不能脚落地,要新郎抱着,鞭炮响过也不能进门,要抱着新娘向围观的父老乡亲们致意,说是闹新娘,其实是闹新郎。
新房的炕是在新娘来之前由女性长辈铺好的,铺好后就不能进外人了,洞房就等着迎一对新人了。
闹媳妇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一般就是看热闹。
成年男子让
新娘点烟,却又变着法让她点不着。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婚礼,新娘划了差不多有二十根火柴还是没能点着,结果把新娘闹哭了。
闹房的形式还有很多,不过现在都逐步趋向文明,不再像以前那么粗放。
城市里的婚礼更是省掉了这个环节,只摆酒席,更加西化。
闹完新娘,大家就各自在已经安排好的酒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了,宾客的席位也是有大学问的,通常都是按照辈分来安排,还要有两个能喝会说的主陪、副陪来热闹一桌的气氛。
酒席大约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不断上菜,所以,如果你参加烟台的婚礼,绝对值!晚上关系近的亲戚还会留下来闹洞房,形式跟闹新娘差不多,不过要新郎一起参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最后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才纷纷不舍地离去。
充实而重大的一天完美落幕。
三、自我期待的婚俗形式
自从来了北京,我参加过两个姐姐的婚礼,虽然都是找一家酒店简单举行,但创意都相当好。
一个是阿拉伯风格,新郎新娘都是阿拉伯装扮,门口糕点自助,但酒席内容较传统。
另一个是西式风格,虽然没有教堂,但露天搭建了台子,都会按照教堂内容进行的,仪式过后大家集体西餐自助。
我希望自己的婚礼也能多些创意。
个人比较喜欢教堂,很神圣,不需要很多人参与,也不需要多热闹,虽然婚礼只是婚姻的形式,但也代表两个人对彼此的承诺。
我希望我的婚礼是平静的,神圣的。
但是考虑到家里人,这种形式并不怎么可行,之前在家里开玩笑提出来遭到一致反对。
所以我的初步计划是:
1、采取较为传统的形式,宴请亲朋好友,热闹一番,收取份子钱。
2、用份子钱进行一次旅行婚礼。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行结婚已成为普遍采取的一种婚礼方式,也反映出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迫求。
我希望去巴黎,找一个安静温馨的教堂,两个人彼此承诺。
婚姻本就是两个人的事,婚礼的重点也本不在是否足够盛大、足够热闹。
其实有没有人见证,有多少人见证都不重要,只要两个人彼此承诺并愿意遵守约定,努力给彼此幸福,深爱对方,这就足够了。
所以我希望未来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婚礼,两个人足够认真,记忆足够深刻,剩下的,彼此携手走下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