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

合集下载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

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

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

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

从“驷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p,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

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篇一: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穿梭于时光中,隔着千年,触摸那绚烂而又冰冷的文字,一种苦涩蓦地涌上心头。

是惋惜亦是悲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因忠心耿耿而被奸诈小人诬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沉静,无奈,失望,落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他尽情地书写着自己内心的抱负与惆怅,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于是,便有了震古烁今的名篇《离骚》。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宏图伟业的唐尧虞舜,遵循着时代的正道,一步步,稳稳地走着,用自己的耐心与辛酸的汗水铸成了永恒,斑驳成了历史的辉煌;“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狂妄邪僻的夏桀殷纣,踉跄在狭隘的土路,一拐一拐,仓促地走着,用自己的莽撞与残忍交织成了邪恶,斑驳成难以抹去的伤痕。

足音哒哒中,爱国的屈原愿楚国能像唐尧虞舜一样,一统天下,而将夏桀殷纣的失败作为明镜,不要再将历史的悲剧重演。

语气中,隐约透露着一份淡淡的无奈。

是对奸诈小人的不满,还是感叹自己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拥有耀眼光环的玉佩五彩纷呈,夺人眼目。

可是,雨飘中,为什么当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雨却无情地打湿它的翅膀,使它无力飞去?蝶,它是那样弱不禁风。

在雨飘的摧残中,好似天仙般曼舞着美妙的身姿无奈地飘落而下。

蝶殇翅,雪殇心。

那玉佩,或许也会因为小人的糟蹋,而落下这样的结局吧。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拥有华丽外表的玉佩,好精彩,好绚丽!可是,蓝天下,为什么总有些许飞鸟落拓地翩跹过天空,故意揉碎了那透明的蓝?微风在寂寥地歌唱,将片片蓝吹成了记忆花瓣,碎碎地飘散。

而那玉佩,或许也会因为小人的糟蹋,而落下这样的结局吧。

屈原想想楚国的现状,摇摇头,苦笑。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太阳冉冉地升起,在空中凝成了明丽的色彩。

清风徐徐地吹过,于是一阵阵的绚烂飘落,整个花园都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锡箔纸。

离骚读后感500字

离骚读后感500字

离骚读后感500字《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以抒发离愁别绪、感怀人生沉浮的长篇抒情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离骚》的主题是离愁别绪,它描写了屈原在流放途中,思念祖国和亲人的痛苦心情。

在《离骚》中,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在《离骚》中,屈原还对人生的沉浮和人生的无常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表现了对人生的痛苦和对人生的追求。

《离骚》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读完《离骚》,我深受感动。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离骚》中,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

在《离骚》中,屈原还对人生的沉浮和人生的无常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表现了对人生的痛苦和对人生的追求。

《离骚》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离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阅读《离骚》,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深情。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和人生的无常。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生感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读后感1《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

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1、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离骚读后感(10篇)

离骚读后感(10篇)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读后感1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

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

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

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

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

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

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

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中国诗书故事读后感

中国诗书故事读后感

中国诗书故事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诗书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读完这些古代诗书故事之后,我深
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也对自己的文化
认同感更加坚定。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以
及对人性、情感的真挚表达。

在读到《离骚》、《长恨歌》等诗篇时,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了古人对国家、家国
情怀的深沉思索和真挚表达。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号,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读到《兰亭集序》、《九成宫醴泉铭》等书法作品时,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所吸引。

通过这些古代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艺术的追
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
内涵。

古代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读完中国古代的诗书故事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更加坚定。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创新和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楚词离骚——《发现夏朝》读后感600字

解析楚词离骚——《发现夏朝》读后感600字

解析楚词离骚——《发现夏朝》读后感6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解析楚词离骚——《发现夏朝》读后感600字解析楚词离骚——《发现夏朝》读后感600字:解析的结论:《离骚》表达的意思:屈原在政治上和个人情感上失意于楚怀王,(有点象司马迁政治上失意于汉武帝),于是他想象自己去了夏朝故地(楚国先祖的祖籍地),在那儿追求传说中自五帝到少康时代美貌女子,同时在古埃及祭祖、返回祖籍地游历。

离骚读后感发言稿

离骚读后感发言稿

离骚读后感发言稿《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篇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阅读《离骚》这样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经典著作时,我们应该用一颗敬畏和虔诚的心去体味和领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

首先,我要感谢屈原,他用他的文学才华和生命的悲情,为后人留下了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的离骚,是对辛酉春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他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抒发的一种爱国热情,更是他对个人命运不屈不挠的悲壮诉求。

离骚中的作者,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对抒情的表达,从而使这首诗歌达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和超越。

其次,我要肯定《离骚》的文学价值。

屈原通过《离骚》表达了对人生和国家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首先,《离骚》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获得了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赏,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其次,离骚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首诗歌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的联想描绘,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我要说一说我个人的读后感受。

在我阅读《离骚》时,我被屈原那种对国家和生命的无比热爱、对悲苦命运的无尽哀叹所深深感动。

离骚表达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悲壮诉求,它的悲壮感是与生俱来的,是屈原对亡国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沉思所表达出来的。

最后,我想谈一下对《离骚》的启示。

《离骚》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屈原笔下的种种景象和人物,都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我们在阅读和品味《离骚》的时候,不仅要欣赏其文学价值,更要从中汲取对人生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离骚》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有激情和责任感,应该有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不屈的意志。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屈原老大哥那可真是一肚子的苦水和才华啊。

他开篇就自我介绍,说自己血统高贵,名字还特别有讲究,就像现在那些超级英雄,都有个超酷的身世背景一样。

然后他就开始大倒苦水,说自己多么多么热爱楚国,一心想把楚国建设成超级强国,可那些小人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整天在楚王身边捣乱,搞得他一腔热血没处洒。

他描写那些香草啊,什么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感觉他就像个花仙子一样,把这些香草当成自己的时尚单品,戴在身上到处走。

但其实这些香草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那都是他美好品德的象征呢。

他就用这些香草来表示自己的高洁,和那些小人的臭德行形成鲜明对比。

那些小人就像是烂泥里的臭虫,而他自己就是花丛中的仙子,这差别可太大了。

我读到他在诗里上天入地地寻找真理和知音的时候,就觉得他像个孤独的旅行者。

一会儿坐着龙拉的车飞到天上,一会儿又在地上四处奔走,可就是找不到理解他的人。

他对理想的执着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像现在那些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创业者,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也要坚持到底。

而且他在诗里那种悲愤的情绪,就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向我涌来。

他抱怨楚王的昏庸,痛恨小人的奸诈,又哀伤自己的命运。

我都能想象到他一边写一边咬牙切齿,然后又忍不住唉声叹气的样子。

【最新文档】《离骚》读后感1000字-推荐word版 (5页)

【最新文档】《离骚》读后感1000字-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离骚》读后感1000字《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离骚》读后感 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离骚》读后感1000字一每一个时代,尤其是动乱或是官员昏庸腐化得一塌糊涂时,都会有人无力地呐喊。

千回百转,或许,不仅仅是爱情的代名词,《离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似乎见到了那个行者,被放逐后,久久不忍离去。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他,此时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旧不影响其对于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

此刻的他,尽管已然明白,所有的遭际,都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不群。

即便了然于心,依旧深深眷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最无奈的自我慰藉。

心底被深深震颤了,“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司马迁对他的注解,并进一步阐释,“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而“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当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在那样一个“举世溷浊的年代,他,无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一路受挫,让“少年心事当拏云”的他,胸中郁积着一股难以消解的怨愤。

惟有文字,才能排解这份沉郁的执著。

于是,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样一座高峰,始终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胆怯。

心向往之。

走进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

记得那些时候,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无论站着,抑或躺着,脑海中出现的,尽是其中零碎的片段。

很想完整地记诵,却常常难以拼凑。

再次接近,增添了几分忧郁的喜悦。

离骚屈原对岁月的感悟

离骚屈原对岁月的感悟

离骚屈原对岁月的感悟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离骚》中的一篇,由屈原创作。

在这篇文章中,屈原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悟。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自己经历的苦难和挫折,他抱怨时光的流逝,感叹岁月的无情。

他说:“时维乎?时维舞者也!时维蹉跎,以及余力。

”他认为时间像是一个舞者,不停地转动着,而他却感到自己的力量和才华都被浪费掉了。

屈原把岁月比喻为“鲲鹏之翼”,他说:“岁者,岁之阴阳也;曰者,曰之阴阳也。

”他认为岁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鸟,它的翅膀不停地扇动,带走了一切。

他感叹自己的青春已经消逝,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

屈原还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时光的渴望和追求。

他说:“於余何待哉?拊心哀哉!”他希望能够抓住时光的尾巴,把握住每一刻的机会。

他渴望能够回到过去,重新开始,摆脱现实的困境。

总的来说,离骚这篇文章中,屈原对岁月的感悟是痛苦和无奈的。

他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感叹自己的苦难和挫折。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光的渴望和追求,希望能够抓住时机,重新开始。

这种对岁月的感悟,展现了屈原思想的深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文:离骚读后感

作文:离骚读后感

作文:离骚读后感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珍珠,闪耀着无穷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一位敏锐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屈原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对身世坎坷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拷问。

《离骚》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陷入了触动深思的沉思中。

《离骚》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离”意指心境的超脱,屈原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世间纷繁复杂之景的远离,以及对于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之思考。

全篇通过瑰丽的修辞和隽永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作品中的“舒情”与“壮节”流露出屈原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于自由的追求。

作者在创作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融入了充满哲理和独特的视角。

他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内心所经历的沉浮,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怀疑和对于自由、真理的追求。

正是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离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无尽的慰藉和思考。

《离骚》中还蕴含着对于人性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

屈原通过自身遭遇的跌宕起伏,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蕴含的无奈与矛盾,也进一步提醒每一个读者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并积极应对挑战。

对于屈原而言,命运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机遇,是一种超越自身的可能。

他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让我们明白命运的转变需要自己的努力与奋斗。

此外,《离骚》也给予了我对于审美和艺术的新的认识。

屈原在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借典、夸张、对偶、象征等,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中,屈原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瑰丽夺目的艺术效果。

例如“靡室悲女,言纷纷剧”,就以夸张的手法形容了自己心灵的纷乱。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而深入人心。

如此深远的诗作,无论是对于个体的音乐韵律,还是对于个人心灵的震撼,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离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屈原的才情与智慧,也激发出了我对于文学艺术的更深层次的兴趣与热爱。

离骚读后感(精选10篇)

离骚读后感(精选10篇)

离骚读后感《离骚》是一篇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辞赋文学作品。

其作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知名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全篇艺术高妙、哲思深邃,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灵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阅读《离骚》令我犹如梦游往返于历史与文学的巨型宇宙中。

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中,屈原巧妙地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和象征等多种文学手法,与天地、人事、政治、国家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诗性表达出世、人生和自我意识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审美感受。

在每一句话里,我都找到了灵光闪烁的精神寄托,仿佛身心沉浸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礼赞与冥思妙想之中。

《离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内涵。

全篇谈论的主题是关于屈原对楚国政治暴力的批判、对世事变迁的反思、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爱情、自由、正义和寻求真理的观照,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例如,“心之谷中,有桃之夭夭者,有狃之执执者”,这些字眼意味着人们的心灵是多元的,多彩的、充满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这提醒我们要对人性保持宽容和包容的态度,不能把人们简单地归为黑白分明的两种类型。

因此,《离骚》不仅是文学佳品,更是思想精华。

在阅读《离骚》的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了些许与众不同的思考。

屈原在文中亦提到了自己和他宠爱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的不公,这令我思考到人类和世界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

为避免再发生类似的历史过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若我在替班时观察到团队中某些组员感到不平等,我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它们,让人们能够资源共享,并创造公平、安全、舒适的工作氛围。

我也相信屈原的思考方式将会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离骚》深情品味人生,反思人间,抒发了人类与世界之中的关系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具有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生命感悟。

它历经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激励着我们珍视世界、关爱亲人、思考人性和寻求真理。

离骚读后感500字

离骚读后感500字

离骚读后感500字《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屈原所作,是中国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

在这部作品中,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读完《离骚》,我深受启发,对屈原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被屈原对国家兴亡的关注所震撼。

在《离骚》中,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期许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复兴和繁荣。

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和社会。

其次,我被屈原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所感动。

在《离骚》中,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欲报之德,靡所适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奋斗,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种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最后,我被屈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所折服。

在《离骚》中,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他在诗中写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蕨。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奋斗,才能够实现理想世界的建设和实现。

这种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让我深受折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总而言之,《离骚》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屈原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通过阅读《离骚》,我深受启发,对屈原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追求和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楚辞选离骚读后感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被屈原那华丽丽的词藻给震撼到了。

这家伙,真的是太能写了,感觉他的词汇量就像宇宙一样没有边界。

什么香草美人啊,那描述得细致入微,我都能想象出他笔下那些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花草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不过呢,读着读着,我就开始心疼屈原了。

他满心满脑都是对楚国的热爱,那热爱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怎么扑都扑不灭。

他想把楚国变得超级强大,像个绝世大侠一样称霸江湖。

可是呢,现实却给他来了一顿胖揍。

那些小人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整天在楚王身边说屈原的坏话。

屈原呢,就像一个被冤枉的小孩,心里那叫一个委屈啊。

他在诗里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的,感觉他的灵魂都在到处飘荡,寻找一个能理解他的地方。

我就在想,要是他能穿越到现代就好了,我一定得拉着他去吃顿火锅,跟他说:“老哥啊,那些不识货的人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咱换个地儿发光发热去。


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高得吓人,就像一个超级完美主义者。

他总是把自己和那些美好的品德捆绑在一起,容不得自己有一点污点。

这要是放在现代,估计他得是个强迫症晚期患者。

但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执着,才让他的痛苦更加深刻。

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在那片浑浊的池塘里,莲花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目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思屈子丹心怀故楚,偏遭宵小暗谗伤。

经霜竹叶绿尤翠,耐霜梅花艳更香。

博得芳名传万古,赢来清誉遍千邦。

当年报国捐躯日,长使后人吊讧江。

长风起处是潇湘,翠竹情怀梦亦香。

兰蕊今宵深梦里,心花一瓣为谁扬?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离骚》读后感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

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

骚,愁也。

」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

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后感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

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

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

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

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

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

(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

)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

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

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

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

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离骚》读后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

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

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

“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

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

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

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

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

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眼中屈原]《离骚》读后感写《离骚》读后感对我来说是件很头痛的事情,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读懂。

通读的工作一共做了三次,当读完第三次,发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感触基本和读第一次没什么差别时,我选择了放弃。

而我又总想通过对细节一一品味理解之后再做出某种概括,不习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读书,也不想在交作业的时候还给老师一些他的思想,这就使写读后感的工作对我来说显得很尴尬。

但最终我还是决定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写,写一些仅读三遍之后浅薄的感想。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

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

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

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

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

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

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

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

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

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

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

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

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

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