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合集下载

黑龙江西部地质构造

黑龙江西部地质构造

落马湖岩群: 北宽河岩组 嘎拉山岩组
额尔古纳 地块 (Pt)
大古里河微 地块(Pt)
呼里胡特南 微地块(Pt)
构造单位 地层单元 及代号 额尔古纳 兴华渡口 岩群 地块 (Pt1Xh) 大古里河 微地块 呼里胡特 南微地块
原岩建造 碎屑岩— 基性火山 岩—中酸 性火山岩
变质建造 片岩—变 粒岩—大 理岩—斜 长角闪 岩—片麻 岩

叠 合 盆 地
黄斑脊山 组 (O1h)
库纳森河 组 (O1k)
粉砂岩—泥 灰裼色钙质粉砂岩夹绢云板岩; 岩——火山 偶夹片理化酸性凝灰岩 碎屑岩
复成分砂砾 黄褐色、灰白色变质中粗粒— 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杂 岩 砂岩、凝灰砂岩和含砾酸性凝 灰砂岩夹砾岩、粉砂岩和板岩

上叠盆地 (S-D)
额尔古纳 地块 (Pt)
蛇纹岩—滑石岩—变质 具变质变形 橄榄岩 结构的地幔 橄榄岩
Pt3υ
额尔古纳 地块 (Pt)
塔源岩浆弧 Pt3-∈1 )
新林蛇绿岩 (Pt3)
大古里河微 地块(Pt)
呼里胡特南 微地块(Pt)
构造 单元
塔 源 岩 浆 弧
地层单位
倭 勒 根 岩 群 吉祥沟 岩组 Pt3∈1 j 大网子 岩组 Pt3∈1 d
岩浆单元
岩性
同位素年龄 岩石成因 大地构造属性
早白垩纪 花岗岩
晚三叠世 —早侏罗 世花岗岩 二叠纪 花岗岩 石炭纪 闪长岩 志留纪 超基性 —基性岩
花岗斑岩、 花岗闪长斑 岩 正长花岗岩 190、211 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正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闪长岩
辉长岩 超基性岩 433、432、 304
岩石圈 断裂
呼里胡特南 微地块(Pt)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本文节选自:潘桂堂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发表于《中国地质》2009年2月第36卷第1期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一、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黄汲清先生《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而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也作为古亚洲造山区的一部分。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

这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应在遥相对应的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带称对接消减带,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地块移离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称之为叠接消减带。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作者:李月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8期摘 ;要:黑龙江处于我国东北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复杂,主要由水面、平原、台地以及山地构成。

第四纪主要包括全新世与更新世,是新生代时期中最新一个纪,在这期间,生物界已经逐渐进化,形成了现代面貌,灵长目生物也由猿转变为人,现结合黑龙江的地理情况,对其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情况展开研究,并分析具体的沉积环境,提供相应地理信息。

关键词: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单元,其在生物特征、化学以及物理方面都与其他的地貌单元存在差异,黑龙江受到第四纪地层的影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以第四纪层为切入点展开对其的全面剖析,着重分析划分地层的方法,并结合沉积物形成的原因,分析其沉积物类型,把握沉积环境与第四纪地层之间的联系。

1 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概述第四纪地层是第四纪地壳发展过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记录。

有关第四纪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都应该以地层作为基础。

由于第四纪时间相对短暂,地球气候、沉积过程、地壳新构造运动及与此相关的地球表层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工作中,既沿用一些前第四纪地层学方法,也要注意第四纪地层的形成特点。

2 划分黑龙江的第四纪地层的主要方法2.1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概述该区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高山区有冰川和冰缘堆积,河谷平原边缘及河流两岸出露冲积的砂砾和粘土沉积。

沉积物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地表一般有2m厚黑土堆积;火山活动频繁。

松辽平原的第四系较厚,湖相和湖沼相堆积为主,厚数十至200余米。

大兴安岭冰积为主。

一般分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更新统大青山组,上更新统诺敏河组。

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布于松辽平原,埋深100-120m。

上部为棕褐色砂质粘土、含少量铁锰结核、砂砾和碎石;下部为砖红色磨圆度较差的砂砾、卵石及白色细砂层,夹高岭七透镜体,厚5-80m。

(整理)黑龙江省崩滑流地质灾害研究

(整理)黑龙江省崩滑流地质灾害研究

黑龙江省崩滑流地质灾害研究李智慧摘要: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成因及其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为单元,进行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析,论述了它们的分布规律;诠释了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危害;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因素;阐明了防治这些地质灾害的措施。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黑龙江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省会位于哈尔滨。

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此地就有人类活动。

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

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另有同名河流,位于黑龙江省境内。

目前,我省已查清崩塌255处、滑坡38处、泥石流178处(见图1)。

图1黑龙江省崩滑流地质灾害患点统计表(引自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

对城镇、农田、交通干线、工矿及水库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

一、黑龙江省地理情况概述(一)地理地貌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区域气候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从l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一5℃~5℃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

C等值线。

A3版哈尔滨地层表

A3版哈尔滨地层表
区内地表无出露,广泛分布于姚家组之下。





K1q
0-2013
顶部灰绿色泥岩、棕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上部棕红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向下多见砂砾层,中部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夹灰白、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下部灰白、紫灰、紫红色砂岩与暗红色砂岩、紫褐色泥岩互层,夹紫红、灰紫色砂质泥岩、含砾砂岩。
分布在河谷高漫滩及沟谷及较大湖泡周围。








Qp33g
3-25
岩性明显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粗碎屑砂、砂砾石;上部为粉质粘土、黄土状粉质粘土。下部为河床相掺有牛轭湖相沉积,上部为冲洪积边滩相沉积,表现出完整的正旋回沉积韵律。该组产丰富的动物化石,即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种属超过70种。
(万年)









上全
新统
Qh43
<2
由细砂、粉质粘土、粉土、砂砾石组成。
分布在河谷的现代河床、沼泽湿地及低平原顶部。
中全
新统
Qh42
0.5-1.5
由粉质粘土、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细砂、砂砾石组成。
分布在各级河流的高漫滩顶部、各平原顶部、湖泡的周围。
下全
新统
Qh41
1-10
上部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下部为砂、砂砾石。
区内地表无出露广泛分02013顶部灰绿色泥岩棕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上部棕红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向下多见砂砾层中部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夹灰白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下部灰白紫灰紫红色砂岩与暗红色砂岩紫褐色泥岩互层夹紫红灰紫色砂质泥岩含砾砂岩

哈尔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

哈尔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


2 活 动 断 裂 带 19. 9 3 据前人资料及黑龙江省地研所 1 8 9 0年出版的 110 构造体 [ 初 本 君 等. /0 万 2 】 黑龙 江省 第 四纪地 质 与环境 【 . M1 北京 : 洋 出版 社, 海 系图和 1 0万黑 白卫片解译 ,哈尔滨地 区所发育 的活动断裂 均为 1 8 : 5 98 . 隐伏于前第 四系地层 以下的基底 断裂 , 进入新生代以来具有继承性
作者简介 : 于献章( 9 34 )男 , 18 ,一 , 汉族 , 籍贯 河北省肥 乡县 , 助理工程师 , 究方 向: 研 矿产地质。
科 技论 坛
・ 1・ 9
哈尔滨地 区构造地质特征
于 献 章
( 黑龙 江 省 地 质调 查研 究总 院 , 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黑 5 0 0
摘 要: 依托 15万哈 尔滨市 区域地质调查项 目, : 综合分析 、 究 了哈 尔滨地 区的大地 构造 分 区及活动性 断裂 , 研 通过对二者的研 究 探讨 了哈 尔滨地 区中生代 中期以来的地质发展 史。 关 键 词 : 尔滨 ; 地 构造 分 区 ; 哈 大 活动 性 断裂 ; 质 发 展 史 地
活动 , 断裂构造主要展 布方 向为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有松花江断 裂、 呼兰河断裂和阿什河断裂 。 21北东 向断裂 . . 松 花江断裂为北东向断裂 。 该 断裂呈北东 6 。 , 0 沿松花江一级 阶地前 缘及河谷展 布 , 贯穿 哈尔滨地 区向两侧延伸 , 向北西 , 倾 倾角 >7 。。 0 在航片上线性 影像

哈尔滨市是 中国东北北部政治 、 经济 、 文化 中心 , 是联结 国内外 明显 , 两侧影像 差异 显 著, 基本 为两地貌单元 接触界线 , 陡坎接 呈 的重 要交通枢纽 , 自然资源丰 富 , 具有较强 的经济 实力 和广 阔的发 触 。沿断裂方向有带状积水洼地、 沼泽分布, 南盘沟谷、 河流有明显 展前景 。为 了适应哈尔滨地 区近期开发建设和长远规划的需要 , 开 的牵引现象 。据航磁重 力资料推测该断裂深至 2 k 0 m以下。该断裂 展 区域性城市地质研究成为一项非常重要 的工作 。 依托 l 5 哈尔 与阿什河断裂交汇部位 在划 分潜在震源和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价 中 :万 滨市 区域地质调查项 目, 对哈尔滨地 区的构造地质特征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 意义 。 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22 北 西 向 断 裂 . 哈尔滨地 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松嫩拗 陷带中 的中央坳 陷区带 呼兰河断裂及阿什河 断裂属此方向断裂 。 和东南隆起 区内 , 包括朝阳沟阶地 、 长春岭背斜带 、 宾县 一王府 凹陷 221呼 兰河 断 裂 .. ‘ 区及青山 口背斜带 。 呼兰河断裂呈北东 向沿呼兰河谷发 育 , 南延部分呈北西 3 。展 0 11朝 阳沟 阶地 . 布, 向南其可能与阿什河断裂相连接 。 航卫 片解译该断裂属张性 , 断 其基底 面貌复杂 , 起伏较大 , 有一 系列斜坡 和凹陷, 向南南西呈 裂两侧牵引构造影像 明显。 断裂两侧地貌景观有差异 , 在呼兰区内, 带状 展布 ,第 四系覆 盖层 由黄 褐色 粉质粘 土及 砂 、砂砾 石厚 度 断裂两侧分别 为低河漫滩及顾乡屯组 , 向北呼兰河断裂的西侧则 出 2— 0 5 4 m左右 。下伏 白垩纪地层 , 由嫩 江组第 二 、 、 三 四段 ( ) 露 白垩纪地层 , K 泥 东侧为第四系, 向上游通肯河段也有类似现象。 航磁 岩、 粉砂岩夹砂岩组成 , 基底埋深 5 0 4 0 m。 0—50 重力测量结果深度在 2 k 0 m以下切穿古生代地层 , 属于基底断裂 。 1 . 2长春岭背斜 带 在 呼兰 区腰 堡社 区北砖 厂采土坑 内顾 乡屯组粉砂质 粘土 中发 长春岭背斜带基本 构造特征为北坡 比南坡缓 , 向为北东 向的 现局部有 张性 断裂存在 , 走 地表 出露高度 62m, . 5 出露宽度 88 真实 . m, 长轴背斜 , 且是反转构造 , 并 背斜长轴近 5 k 短轴 5 1k 背斜 宽度 约 8 m。其 间节 理较 为密集 ,节 理倾 向 10 ,倾 角 4 。 0 m, 0m, . 5 7。 5 向北东方 向倾 没 。构 造 幅度差异 较大 ,构造 高部位海 拔 一4 40 9。 , 0 将粉砂质粘 土切割成 2 3 mm厚 的片状 , -0 节理 间看片状粘土 70 0 m。背斜北 斜坡 的构造低部位海拔为 一 10 南斜坡的构造低 间有微小位移并呈张开状 。 10 m, 推测其可能与松花江断裂或呼兰河断裂 部位海拔为 一 6 0 10 m。 有关 的较 近期构造的活动有关 的断裂。 第 四系 覆 盖层 由粉 质 粘 土 和 砾 质 中粗 砂 互 层 组 成 ,厚 度 222阿什河断裂 .. 2—0 0 5 m左 右。下伏上 白垩统嫩江组第 四段 ( 2 ) Kn 地层 , 由棕红 、 灰 呈 北西 3 。方 向沿 阿什 河河谷 展 布 ,倾 向北东 ,倾 角大 于 0 绿色泥岩与灰 白色粉砂岩 、 砂岩互层组成 , 基底埋深 5 0 3 0 m。 0~50 7。 , 0 属于扭性断裂 。 卫片解 释构造两侧构造影象 明显 , 北东盘里有 1 _ 3宾县王府 凹陷区 断层三角面 , 东北侧地层抬升幅度较大 。钻孑 岩芯揭露 白垩系有断 L 第 四系覆 盖层 由黄 褐色粉 质粘 土及 砂 、砂砾 石组 成 ,厚 度 层擦痕 , 根据 区域地质和航 磁异 常分析 , 断裂属基底断裂 , 该 深度可 6 一 1 。下部 白垩系地层 由嫩 江组一至 四段( n 组成 , 0 l0 m K ) 岩性为 达康 氏面 。 红 、绿 、灰黑 色泥岩 及砂 岩 、粉砂 岩 、油页 岩组成 ,基 底埋 深 从 阿什 河断裂错 断最 新地层哈尔滨组 与断裂带两侧 第 四系错 50 17 0 0 — 0 0 m。呈 北东 向条 带状 向两侧 展布 。本 凹 陷区在 区 内宽 断距离分析 , 该断裂在早更新世 以来一直活动 , 距今 1 3万年以来 活 2 — 5 m, 度 4 k 左 右 。 5 3k 长 5m 动增强 , 活动速率约在 01mma . 5 /。断裂全长在 8k 0 m左右 。 1 . 4青 山口背斜 带 根据上述分析 , 可初步确定 阿什河断裂在划分潜在震源和地壳 背斜呈北东 、 南西 向弧形带状展布。覆盖层由第四系黄褐色粉 稳定性评价时应予充分重视。 质粘 土及砂 、 砂砾石组成 , 5— 0 下部 白垩系地层 由姚家( ) 厚 0 9 m。 、 哈尔滨地 区第 四纪地质发 展史是严格受新 构造 的震荡 运动所 嫩 江组一至 四段 ( n 组成 的红色块状泥 岩或砂岩 、 K ) 泥岩互层 , 黑 控制的。本地区的新构造是古老构造的继承和延袭 。中生代 晚期 以 色页岩夹油页岩及灰绿色泥岩 , 砂岩 、 红色泥岩互层组成 , 基底埋深 沉降为主 , 进入新生代早期全 区普遍 上升 , 从而缺失古近 纪和新近 50 0—2 00 。 4 m 纪地层 , 四纪以来 , 第 直到晚更新世 以前 , 本地 区长期处于 间歇性缓 从上述基地和盖层地层 的发育说明 , 哈尔滨地 区中生代 中期开 慢下沉阶段 , 沉积 了近百米厚第四纪地层 。 晚更新世后期 , 总体来说 始大面积沉降 均处于以上升为主 的震荡运 动。 生代早期 该区开始缓慢上升 , 进入第 四纪 以来 , 表现 为间歇性的升 参考文献 降运动。 [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 1 ] 黑龙江省 区域地质志[ . M]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黑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基本特征

黑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基本特征

-56-科学技术创新2019.14黑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基本特征国永久(黑龙江省煤田地质——O勘探队,黑龙江双鸭山1551()())摘要:本文论述了黑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分岩石圈断裂(深断裂)和壳断裂(区域性大断裂)及一般断裂。

阐述了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为深断裂的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

断裂的生成时代以晚元古代末、寒武纪中晚期、早侏罗世中期及中三叠世为最重要"断裂构造具明显的多期活动及继承性活动,关键词:断裂;岩石圏断裂;壳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黑龙江省地区地质历史悠久,地壳构造经历了大陆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Ar-Pt),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G-P3),滨太平洋大陆边缘和陆内块断升降大阶段(包括新生代时期西环太平洋构造带)(T-Q)。

经历了麻山运动、兴东运动、晋宁运动、张广才岭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等大型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发展多阶段.构造错综复杂。

省内岩石圈断裂共有10条,现分述如下:1得尔布干岩石圈断裂位于本省西北部,由内蒙古延入本省,经碧水、塔河、依西肯向北东延入俄罗斯境内,走向北东60。

-70°,省内长度240km o断裂在地貌上反映明显,其北西侧多为陡峻高山,南东侧为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4-0056-02平缓丘陵,航卫片上表现为一清晰的线性构造带,断裂两侧在不同地段也具有不同的区域地质特征:其北东段在中生代以来北西盘相对下降,沉积了巨厚的中上侏罗世火山一碎屑岩建造,南东盘相对上升。

出露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及元古代、古生代侵入岩,断裂两侧多处见有擦痕及错动现象,局部见有角砾岩化岩石,显示为压剪性;南西段两侧的差异升降不明显。

两侧均分布有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塔河一带沿断裂有小的基性岩体分布该断裂是蒙古弧东延主干断裂之一,内蒙古发育有蛇绿岩。

总括省内外的地质资料认为:该断裂形成于早华力西期,早燕山期复活,晚燕山期以来渐趋稳定。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格架划分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格架划分

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带 矿床成矿系列 矿床成矿亚系列
I-1 与燕山晚期中—中酸性火山
表 2-5-1 成 矿 组 分 主 要 Au Cu Au 次 要
矿床式 砂宝斯 二十一站 奥拉奇
额 色 尔 金 古 属 纳 成 金 矿 、 带 有 铁 大 、 兴 钨 安 、 岭 银 中 、 段 金 华 、 力 钼 西 、 、 铜 燕 成 山 矿 期 带
2、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 早寒武世时,西林、金银库等地为稳定的陆表海沉积。中晚寒武世隆升, 无沉积。 早、中奥陶世时期,伊春—延寿洋盆经历了扩张、闭合,隆升为陆的演 化,同构造期岩浆活动强烈。 早中泥盆世时,伊春—延寿地区在加里东期构造带边缘拉张裂陷,于中泥盆 世晚期局部推积了陆相磨拉建造。晚泥盆世—中石炭世,该区处于隆升。晚 石炭世形成陆内断陷盆地沉积。 早、中泥盆世时,在稳定地块边缘,在宝清—密山地区发生拉张、裂陷 形成滨海沼泽相—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晚泥盆世上隆。早石炭世海水侵 漫后又退出,地壳抬升。晚石炭世陆内断块坳陷。 二叠纪晚期古亚洲洋闭合,陆—陆碰撞造山。三叠纪至早侏罗世,完达 山板片与佳木斯地块拼贴,同时火山岩、花岗岩岩浆活动强烈,地壳垂向增 厚,各陆块联为一体,古亚洲大陆形成。 3、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和陆内块断升降大阶段 (1)陆内盆岭构造发展阶段 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中生代本区产生了一些大断裂和深断裂, 断陷导致了松嫩、三江、乌云—结雅等盆地的形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中 基性—中酸性火山的喷发和花岗岩的侵位。
(一)、区(带)内重大地质事件、地质构造发展阶段的划分
Ⅱ-2— 小兴安岭 — 老爷岭成矿带 : 包含松嫩 — 佳木斯 — 兴凯陆块
(Ⅰ12)和完达山—锡霍特活动带(Ⅰ21)两个Ⅱ级大地构造单元。 1、大陆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 (1)麻山古陆核形成阶段 晚太古代时,在麻山地区形成了一套孔兹岩系的麻山群,麻山运动使 麻山群产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系,褶皱断裂 构造发育,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形成,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 (2)佳木斯原始古陆形成阶段 古元古代时,古陆核周缘产生裂陷,形成海槽,并有兴东群、东风山群陆源沉积。 (3)佳木斯古陆克拉通化阶段 中元古代时,佳木斯古陆裂解形成裂陷槽。黑龙江运动使裂陷槽闭合, 陆陆碰撞,双峰式火山喷发及蛇绿岩块构造侵位,导致佳木斯地块垂向增厚。 新元古代时,佳木斯、松嫩地块间裂陷形成海槽。张广才岭运动使各 海槽闭合,张广才岭同造山期花岗岩侵入,最终使佳木斯、松嫩联合陆块形成。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陆、大洋、岛屿等构成。

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对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地质构造的分类和划分。

它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资源分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划分结果。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是地壳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包括断裂、褶皱、地块等。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岩溶构造特征联系密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2. 地壳构造特征地壳是指地球表面到几十千米深度的地球部分。

不同地壳构造特征反映了地质历史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作为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依据。

例如,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皖南-赣北造山带,是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结果,可以作为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3. 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等,与地球内部结构有关。

通过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联系和界限。

例如,中国北方的华北克拉通是一个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壳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1.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构造单元,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它的特点是海拔高,地形复杂,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

2. 辽东半岛辽东半岛位于中国东北部,是鸭绿江与辽河之间的地带。

它是中国大陆边缘带的一部分,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

这个地区的构造造山带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之一。

3. 扬子地块扬子地块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一个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

它的特点是地壳稳定,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山对应关系地区之一。

4.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

它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地壳相对稳定,地震少,农业资源丰富。

5.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组合特征

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组合特征

第一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主要包括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及那丹哈达岭陆缘增生带等构造区域(图1-1)。

根据地质发展历史及大地构造位置,将研究区的地质演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古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

图1-1 黑龙江省区域构造略图(据赵春荆等1996,修改)第一节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黑龙江东部前寒武系基底主要分布于佳木斯—兴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在前寒武纪曾有过统一的地层组成和演化(MA米什金、赵春荆等,1990;AA符鲁布列夫斯基,1994),由于后期敦密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使两地块错开,分离而位于现金位置(赵春荆等,1996);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向北与俄罗斯境内的马门地块相连,研究区内大部分被松辽盆地和张广才岭中生代盖层所掩盖,基底情况研究较差,与佳木斯—兴凯地块之间以牡丹江断裂相接触,两地块的拼合时间为志留纪末期(张兴洲等,1999)。

一、佳木斯—兴凯地块结晶基底的形成佳木斯—兴凯地块内发育有黑龙江省最老的结晶基底—麻山岩群,麻山岩群为一套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沉积岩和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以往地质工作依据该群中紫苏辉石斜长麻粒岩的Ar40\Ar39年龄(2539Ma,白景文,1987)将其时代厘定为新太古代,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吴福元等,2001;Simon A Wilde等2000、2001;宋彪等,1997;Dirsett—Bainetal,1996)证实麻山岩群原岩形成时代不早于古元古代,其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500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

党延松等(1993)和金山岩(1982)报道的麻粒岩和碳酸岩的Pb\Pb 年龄(2250.8±3.6Ma和2275Ma)被认为是麻山岩群的原岩成岩年龄(Simon A Wilde等2001),因此麻山岩群的形成时代最有可能为古元古代早期。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富克山一带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富克山一带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富克山一带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肖洁【摘要】富克山一带金矿矿床主要赋存在中生代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接触带上,成因类型多样,有斑岩型、热液脉型、接触交代型、脉状充填型,低阻高级化平稳磁场区,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区,与矿化有关的火山岩及变质岩区域为其找矿标志.【期刊名称】《中国金属通报》【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找矿标志【作者】肖洁【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1 区域地质概况调查区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黑龙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属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Ⅰ级),额尔古纳地块(亚Ⅰ级);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Ⅱ级),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良好,矿产有铜、金等。

1.1 地层区域三叠纪之前为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为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大兴安岭地层小区。

区域内地层有新元古界--前寒武统倭勒根岩群吉祥沟岩组((Pt3-∈1)j)、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

1.1.1 新元古界--前寒武统倭勒根岩群吉祥沟岩组((Pt3-∈1)j)该组是区域出露最早的地层,在区域零星岀露,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活动大陆边缘型边缘海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变砂岩、千枚岩、板岩等。

1.1.2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该组地层主要在区域中部零星岀露,岩性为灰色、黄白色、暗紫色空落相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溢流相流纹岩、流纹英安岩等。

1.1.3 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该组主要在测区东北部分布,岩性较复杂,主要为一套灰黑色、灰绿色、灰色、溢流相英安岩及空落相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溢流相流纹英安岩等。

1.2 侵入岩区内侵入岩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发育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归属3个侵入期,其时代分属于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

黑龙江省地质构造

黑龙江省地质构造

个旋回;古生代的华力西期、加里东期两个旋回;元古代的张广 才岭期、晋宁期、兴东期三个旋回;太古代的麻山期一个旋回。

其中:山期岩性以斑岩、碱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
花岗岩等组成;印支期岩性以碱长一碱性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华力西期岩性以碱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 长岩、二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加里东期岩性以碱长花岗岩、二 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混染花岗岩等组成;张广才岭期岩性以花岗 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组成;晋宁期岩性以白云母绿帘石花岗岩、 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兴东期岩性以花山岗岩、花岗闪长岩、 混合花岗岩等组成;麻山期岩性主要以混合花岗岩、辉石花岗岩、辉 石岩、角闪石岩等组成。

(三)地质构造
浓江组
40.00 60.00 80.00 100-200
248
中 更 新 统
下更新统四 段
段 林— 甸 组二


泰康组 冲湖积层
标签:分类:活到老学到老杂谈
植被分布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地质条件及地貌等因素的控制。

中、低山寒温带地区以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覆盖率达70%以上;低山与丘陵温带温润地区为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及东部老爷岭、张广才岭和那丹哈达岭,大小兴安岭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中东部老爷岭、张广才岭和那丹哈达岭受人为强烈活动影响,植被覆盖率稍差,达40- 50%左右;半湿润地区为森林草原,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西南部、大小兴安岭山前地带和松嫩平原中部低平原;在平原半湿润地区为疏林草原(平原周边),半干旱地区为草原植被和灌木草原植被。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松嫩盆地岩石地层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松嫩盆地岩石地层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松嫩盆地岩石地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二〇〇八年八-九月前言1997年7月由曲关生任主编的《黑龙江省岩石地层》一书出版并重新建立了从晚元古代开始至第三纪末结束的以“组”为基础的地层层序。

从此各单位陆续以新确立的地层开始做基础性工作、修编以往的基础性图件和修改基础性报告。

由于本书出版数量有限,使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人员很难得到此书,也很难遵从此书所确立的地层单位进行工作,所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地质人员,特别是从事矿产勘查的地质人员,急切希望得到一本有关描述“地层组”岩性特征方面的书籍,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松嫩盆地岩石地层》一书,就是为齐矿勘总院地质工作者和修改1:20万地质图的急切需要而编写的。

它是依据《黑龙江省岩石地层》一书,按照矿床地质工作者需要的主要内容进行选编而成。

因此,对于地层地质工作者来说,其内容显得很不足,尤其缺少古生物化石属种、岩相和层型剖面等资料。

如果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请查阅《黑龙江省岩石地层》的有关内容。

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和松嫩盆地岩石地层》一书中将“兴华渡口群”划归中元古界是依据《黑龙江省岩石地层》一书的意见和该群中的同位素年龄(两个Sm—Nd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157Ma和1252Ma)资料确定的。

新生代第四纪地层是按照《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的内容和地层代号编写而成。

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遗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热诚希望使用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8年9月目录一、地层区划及其界线 (1)(一)地层区划 (1)(二)区划界线 (1)二、北疆-兴安地层大区(I)兴安地层区(I2)的岩石地层 (3)(一)中元古代 (3)⒈兴华组(P t2x) (3)⒉兴安桥组(P t2xn) (3)(二)晚元古代—早寒武世 (4)⒈额尔古纳分区(I12) (4)⑴吉祥沟组(Pt3∈1j) (4)⑵大网子组(Pt3∈1d) (4)⒉东乌-呼玛分区(I32)和乌兰浩特-哈尔滨分区(I42)。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章成矿区(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第一节、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根据基底的稳定程度,古生代以来的地质建造特征,可以划分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六个三级构造单元、二十一个四级构造单元、五十一个五级构造单元(详见黑龙江省构造单元划分表:表4—1,黑龙江省构造分区图:图4--1)。

两个一级构造单元是天山--兴安复合造山区和滨太平洋造山区,前者包括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五个三级构造单元,是黑龙江省构造单远的主体,自新太古代以来长期活动,主要表现为西伯力亚板块南缘活动区特点,古生代主要为北方型生物;后者实际只包括完达山板片一个四级构造单元,主要活动历史为晚三叠纪—早侏罗纪,生物主要为特提斯大区分子。

天山--兴安复合造山区内两个二级分区是内蒙—兴安活动区和松嫩--佳木斯地块区,前者为古亚洲洋活动的产物,后者为西伯力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即古吉黑褶皱系(拼贴板块区)。

以下以三级构造单元为主简述地质构造特征。

一、额尔古纳地块(Ⅰ)属额尔古纳—马门地块的一部分,北部靠近蒙古—鄂霍茨克活动带。

地块具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兴凯期陆缘增生带,早古生代为隆起区,晚古生代局部有海相碎屑岩—碳酸岩沉积,侏罗纪北部发育有裂谷盆地型碎屑岩沉积,晚侏罗—早白垩纪有大规模的双峰式火山活动。

包括四个四级构造单元。

额木尔山隆起带(Ⅰ2)位于地块的中部,北西西向展布,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和兴东期、张广才岭期侵入岩;新林兴凯陆缘增生带(Ⅰ3):位于地块南缘,北东向展布,主要由新元古代—早寒武纪倭勒根岩群、蛇绿混杂岩、兴凯期(早加里东期)花岗岩组成;上黑龙江中断凹陷带(Ⅰ1):位于地块北部,北西西向展布,主要由侏罗纪额木尔河群碎屑岩组成;大兴安岭中燕山火山活动带(Ⅰ3)北北东向叠加于上述三个构造单元之上,由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双模式火山岩组成。

二、大兴安岭早古生代陆缘构造带(Ⅱ)以塔源—兴华缝合线与额尔古纳地块相接,具有兴凯期(落马湖)微地块;加里东期岛弧型、弧后盆地型沉积;华里西期裂陷槽型沉积;燕山期以板内钙碱性岩浆活动和山间盆地型火山碎屑含煤沉积为特点。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作者xxxx------------------------------------------日期xxxx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

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

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

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

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

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

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

黑龙江省岩石地层概况

黑龙江省岩石地层概况

黑龙江省岩石地层概况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一是有关黑龙江省构造单元和底层区划问题,这部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即可;二是黑龙江省地层概况,包括地层单位概况、划分对比依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大家对黑龙江省地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三是重点地层单位介绍,主要是大家工作中涉及的一些地层单位,包括岩石组合、区域分布与划分对比等内容;为避免重复,二和三放在一起介绍。

一、黑龙江省构造单元与地层区划简介1、黑龙江省构造单元划分情况(主要指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黑龙江省构造格架主体由三个相对的稳定地块和三条活动带组成。

其由北西自南东依次为:1额尔古纳地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新元古代陆缘增生带、侏罗纪前陆盆地沉积和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2大兴安岭活动带(前古生代残块、古生代活动带型沉积、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3松嫩地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新元古代陆缘增生带、晚古生代上叠盆地沉积、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系);4张广才岭活动带(前古生代残块、古生代活动带型沉积、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5佳木斯—兴凯地块(新太古代—中元古代结晶基底、晚古生代盖层沉积、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6完达山活动带(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深海沉积、三叠纪蛇绿混杂岩、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

对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划分方案:(1)黄汲清先生的划分1)额尔古纳褶皱系;2)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内蒙优地槽褶皱带);3)吉黑褶皱系(松辽凹陷、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佳木斯隆起);4)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属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5)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属锡霍特褶皱系)。

(2)黑龙江省地质志划分1)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一级),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2)兴凯湖—布列雅山地块区(一级),包括老爷岭地块、完达山—西锡霍特地槽褶皱系。

自然地理亚区

自然地理亚区

第三节自然地理亚区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是黑龙江省面积广大、地势平坦的低平原区。

其地域分异作用较明显,区域差异性较大。

根据地貌形态和其他地理结构特点以及改造利用状况,可分为6个自然地理亚区。

一、小兴安岭东侧低山丘陵亚区小兴安岭东侧低山丘陵亚区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三江平原的过渡地区。

包括鹤岗市、汤原和萝北县,有12个国营农场。

土地总面积2296.5万亩,耕地面积636.2万亩,林地1152.1万亩。

由于地势较高,坡度较大,水热条件不同,适于农、林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丘陵区以暗棕壤为主,其面积约占小兴安岭东侧低山丘陵亚区土类46%。

林木蓄积量是三江平原较高的地区。

有林地为638万亩,森森复盖率达30.5%,蓄积量达4904万立方米。

平原区多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

≥10℃积温高达2530℃,无霜期135天,年降水量达到600毫米,水热条件较好,适于种植麦、豆、稻。

二、佳绥高平原亚区佳绥高平原亚区大部分属于松花江冲积平原。

包括佳木斯市、桦川、集贤、绥滨、富锦等,有7个国营农场。

总面积为1628.9万亩,耕地面积939.4万亩。

土质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黑土层厚30-100厘米,年降水量520-530毫米。

地下水丰富。

松花江沿岸提水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灌溉,在沿江地带水稻种植发展很快。

牧业用地占全三江平原23.5%,养羊头数占三江平原自然地理区25%,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牧业基地。

三、同抚低平原亚区同抚低平原亚区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的三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地势低平,面积广阔,土地总面积为5727.8万亩,占同抚低平原亚区总面积的38%,耕地为1598.3万亩。

包括同江、抚远、饶河、富锦等县,有17个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

同抚低平原亚区总人口仅有103.9万人,农业人口只有86万余人。

地广人稀,今后发展潜力很大。

水热条件好,≥10℃积温达到2340℃,日照时间较长,5-9月日照时数1100-1230小时,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