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概念题

合集下载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

第26讲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必修2]1.3山东一模卷第10、11题;浙江卷第3、4题;上海卷第12题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思考]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一定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吗?说明理由。

提示人口增长还可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在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是一种常态。

而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一般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增加。

2.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1)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人口问题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二、人口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成正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人均消费水平:成反比(3)三种观点观点 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乐观者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悲观者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间者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思考]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它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示 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过进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出口本国产品,提高了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类型例析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类型例析

考试研究
2 ,则表明结构失衡 、过度集中。根据所学知识 ,我们 知道 ,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市体系完善 ,
2 0 1 3年 第 7期 黑 |
: 堡 垒 鲎 ■ l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 向数值低的地方凸起 ,表 示
甲处属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即玉米气候生产潜力
较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凸起部分为东北平原 ( 地形
城 市首位度一般小于2 ,发展 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 , 由于城市畸形发展或者过度膨胀 ,城市首位度一般大于
2 。全面把握 了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后 ,这组试题解答起
平坦 、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故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 凸出的主要 因素是地形 ,所 以第5 题应选C;再从等值 线的变化规律看 ,大致是向北递减 ,且平原地区数值较 大 ,这与东北地区的 ≥1 0 ℃积温等值线分布差不多 ,故 第6 题应选A 。
最 可 能是
A. 甲 B.乙 C.丙 D . 丁
【 答案 】 1 . D
2 . A
D. 政策优 惠 ,集 中发展 首位城 市
3 . 造 成从8 4 年到9 7 年的 1 3 年 间 ,广 东的城 市首位 度
大 幅 度 降 低 的原 因
解析 :该题提 出的两个新概念 “ 人 口算术密度 ”
1 9 9 7 丘
人 口生理 密度 ( . , K . / k m2 )
3 5 3 5 0 3
中部 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l广东 平均值 I 湖北 平均值 I青海


1 2 9
2 4 1
9 3 4
9 6 3
3 3 I 5 . 2 2 2 . 5 1 l 7 . 6 2 4 . 9 6 I 1 0 2 6 9 9 I 3 . 8 5 2 . 3 2 l 5 . 8 8 4 l 7 l 8 3 9 1 . 下列 国家城 市的首位度 与青海省情 况最接近 的是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

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
8.
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睛】
该题需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明白图中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区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从而才能把握这组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答题方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 )
【点睛】
该题难度大,属于新概念试题,需要对岳桦结实线和林线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
12.(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9.A
10.C
11.D
【解析】
【分析】
9.
根据材料提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所以选A。
10.
根据材料提示: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所以选C。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6 构造地貌的形成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6 构造地貌的形成 含答案解析

考点16构造地貌的形成一、选择题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

读汤加位置与新岛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汤加附近洋面新岛的成因可能是()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海底火山喷发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海底火山喷发C.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海底火山喷发D.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张裂,海底火山喷发2.紧邻汤加东侧的海底地形名称为()A.大陆架B.海沟C.洋盆D.海岭3.从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经汤加到南极大陆边缘一线,洋底地壳年龄大致是()A.年轻→年老B.年老→年轻C.年轻→年老→年轻D.年老→年轻→年老地质剖面图能示意局部地区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及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第4~6题。

4.上图甲处岩石的特点是()A.可能含有大量化石B.颗粒细小,有明显的层理构造C.有流纹构造,多气孔D.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材料5.图中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火山喷发B.流水溶蚀C.风力侵蚀D.地层沉陷6.图示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岩浆岩1→石灰岩→砂岩→岩浆岩2B.石灰岩→砂岩→岩浆岩1→岩浆岩2C.岩浆岩1→石灰岩→岩浆岩2→砂岩D.石灰岩→岩浆岩1→岩浆岩2→砂岩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

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

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A.1次B.2次C.3次D.4次8.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A.地震B.泥石流C.火山喷发D.滑坡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C.⑤是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10.图中区域()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1~12题。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类型例析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类型例析

作者: 奉明茂
作者机构: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学,423000
出版物刊名: 地理教学
页码: 50-5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地理概念;类型;高考;综合分析能力;地理事象;学生
摘要:利用文字材料或图表提出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对这一新概念新名称的分析理解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这种地理新概念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因为该类试题立意新,有深度,有难度,利于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理解、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新概念题常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2023年海南省新高考地理试卷

2023年海南省新高考地理试卷

2023年海南省新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

如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

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A.A B.B C.C D.D4.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抵御外敌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D.美化环境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

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如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6.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A.东部低西部高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递减D.自南向北递减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新概念:“沙波”及其考题

高考地理新概念:“沙波”及其考题

高考地理新概念:“沙波”及其考题前言本专栏,主要讲解高考地理试题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地理专业术语,这些地理专业术语并不是新创的,而是原本就有的,只不过对于一些高中生来讲,却可能是全新的一种概念——课堂上老师们讲得少抑或不曾讲过——学生们碰到这些地理术语时,经常被搅得云里雾里的。

所以,在这里特别汇编一些高考试题(含各地模拟题)中出现地理专业术语及对应练习题,命名之“高考地理新概念”,供大家参考、训练。

今天的要介绍的是——沙波。

△沙波一、概念解析:定义一:沙波,又称“波痕”。

是指广布于河滩、海滩、湖滩及风成沙地表面的波状微地貌。

定义二:沙波,亦称“床面形态”。

是指河床表面在水流作用下形成的形态较规则且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泥沙堆积体。

按照发展的状态,可分为沙纹、沙垄、沙浪、急滩和深潭等。

△沙波地貌二、形成原理对于沙波的成因,至今仍无公认的理论解释。

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沙波的形成是河床组成的不均匀性与水流的不稳定性(脉动)的综合结果。

由于河床组成的不均匀性以及河底流速的脉动,在瞬时流速大的地方,细颗粒泥沙被掀起,在瞬时流速小的地方,这些被掀起的泥沙又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沙波的雏形。

这种雏形的沙波形态,进一步加剧水流的脉动,从而形成沙波。

另一种是:认为“沙波”与“交界面失去稳定形成波动”有关。

水流底部推移质泥沙,所在流程和上层水流含沙量不同,可以看成两层密度不同流体做相对运动,当相对运动达到一定程度,交界面就会失去稳定而产生波动,从而形成沙波。

这与水面风成水波、沙漠中风成沙丘等现象类似。

——上门的论述是不是有点拗口?难以理解?不用担心,请看下面的“学习要点”→三、学习要点:作为中学生,关于沙波及沙波运动,我们只需记住:(1)沙波是一种流水地貌。

它的形成与形态与水流的脉动息息相关。

流水脉动的不稳定性,带动泥沙运动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了形态各异的沙波地貌。

(2)沙波有顺行沙波、逆行沙波之分。

要注意区分这是考试最喜欢考的地方→(3)沙波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则为顺行沙波。

17 自然灾害-【新情境新概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点情境知识扫盲+考向预测

17 自然灾害-【新情境新概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点情境知识扫盲+考向预测

17 自然灾害-【新情境新概念】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点情境知识扫盲+考向预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

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

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

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

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C.沟口内空间较大D.土壤含水量较低3.PQ切面堆积物为()A.B.C.D.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

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

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

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

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型的解答技巧分析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型的解答技巧分析

东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2.33 5.22 1.99 3.85
中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湖北 2.51 7.62 2.32 5.88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青海 4.96 10.26 4.17 8.39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城市化 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 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 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下图中左图示意某特大城市道路 密度等值线,右图示意其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读图后 完成4—5题。
4.甲地的值可能为( A ) A.4.6 B. 5 C.3.1 D.3.8 5.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 B ) A.十字路口 B.绿地 C.卫星城 D.商业区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 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 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 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 完成1~2题。 1 . 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 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气候生 产潜力
降水
水 蒸发
天气系统 洋流 下垫面
河湖
人类活动
1、找出题目中的新概念;
2、结合图,找出与之相关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关键)
3、调动已学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相关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 等值线
同线等值 同图等距 等值线 疏慢密快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023高考新课标ⅱ地理试题解析

2023高考新课标ⅱ地理试题解析

2023高考新课标ⅱ地理试题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解析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的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选择题解析1. 下列城市中,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有的是?A. 银川B. 大庆C. 青岛D. 兰州正确答案:C. 青岛解析:沿海开放城市是指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开放条件和发展速度快的城市。

青岛是一座拥有海港资源和较好的开放条件的沿海城市,因此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2. 以下哪个行政区不属于中国的直辖市?A. 北京B. 上海C. 海南D. 天津解析:海南是我国南海海域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不属于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是我国的三个直辖市,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

二、填空题解析1. 我国的国土面积为________万平方公里。

正确答案:960解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2. 中国位于东经_______至东经_______,北纬_______至北纬_______之间的地理位置。

正确答案:73.33;135.05;3.51;53.33解析:中国位于东经73.33至东经135.05,北纬3.51至北纬53.33之间,跨越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解答题解析1. 请简要解释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影响?答: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物质和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构造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很大影响,例如构造作用可以导致地壳运动、地震等地质灾害,侵蚀作用可以改变地表地貌结构,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等地貌系统。

2. 请解释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

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为减少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发展绿色建筑等。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地理新概念类试题探究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地理新概念类试题探究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地理新概念类试题探究作者:***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1年第11期摘要: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素养的考查。

在高考试题中,新概念类试题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高考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新概念类试题相对于地方卷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考查的新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概念又包括人文地理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新概念;高考试题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开展了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新概念类试题,文中涉及的新概念指教材以外的概念,包括新名词、新术语等。

笔者在下文中着重分析了核心素养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解答新概念类试题难度较大的原因及对策,并总结归纳了较为重要的地理新概念。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这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由人教社主编韦志榕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正式收录地理核心素养,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组成,四个方面紧密联系,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

高考地理新概念题

高考地理复习新概念试题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

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与其年龄结构特征。

下表示意20XX部分国家与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后,据所学知识作答1-2题。

国家日本巴西瑞典尼日利亚中国韩国世界平均年龄中位数44.6 28.9 41.7 15.2 35.2 37.9 28.4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 B.表中各国,日本是人口最老的国家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 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 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 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

下图中左图示意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等值线,右图示意其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读图后完成3-4题。

3.甲地的值可能为A.4.6 B.5 C.3.1 D.3.84.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A.十字路口B.绿地C.卫星城D.商业区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2),回答5~7题。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平均值XX 平均值XX 平均值XX 1984年2.33 5.22 2.51 7.62 4.96 10.261997年1.99 3.85 2.32 5.88 4.17 8.395.下列国家城市的首位度与XX省情况最接近的是A.德国B.澳大利亚C.日本D.阿根廷6.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7.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XX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①④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7 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7 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 含答案解析

考点47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一、选择题荷兰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人口1740万,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地狭人稠,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

1927年开始修建的长达30千米的须德海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大坝上建有泄水闸,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

1996年,荷兰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拢以关闭河道。

读图,完成第1~3题。

图11.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主要目的是()A.修大坝发电,缓解能源紧张状况B.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C.使大坝内部形成库区,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D.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2.须德海大坝修建后,艾瑟尔湖湖水的盐度变化及其原因是()A.变大库区封闭,水分蒸发量变大B.变大河流携带的盐分不断在库区集聚C.变小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D.不变河口区本来就是淡水3.莱茵河河口修闸有利于()A.提高通航能力B.减轻风暴潮的危害C.保护河口生态环境D.增加土地围垦面积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川加速消融,北极地区不再寂静。

下图示意挪威某探险家为见证北极冰川消融,于某年6月23日到9月23日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航线。

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该探险家此次航行的叙述,可信的是()A.从甲地到乙地探险的途中遇到了大量浮冰B.大部分行程是顺风航行C.沿途不断遇到大型运矿船D.看到海冰上的北极熊同类相残5.北极地区不再寂静的主要原因是()A.北极航线的开辟,海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B.世界各国为争夺海洋资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C.北极考察等活动急剧增加,打破了原有生态的平衡D.冰川大规模融化使海底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质活动进入活跃期二、非选择题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部,长1850千米,面积75万平方千米。

该半岛地质古老,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全半岛,厚度达到3000米。

半岛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达数十万个。

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水系分布图。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

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

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

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

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

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

新高考的地理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的地理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的地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 1年B. 1月C. 1日D. 1小时答案:C2.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 1日B. 1月C. 1年D. 1世纪答案:C3. 以下哪个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A. 海拔高度B. 纬度位置C. 地形地势D. 洋流答案:B4. 以下哪个地区属于热带气候?A. 欧洲北部B. 亚洲中部C. 非洲中部D. 北美洲北部答案:C5. 以下哪个国家拥有最长的海岸线?A. 中国B. 加拿大C. 俄罗斯D. 澳大利亚答案:B6. 以下哪个国家是内陆国?A. 英国B. 法国C. 瑞士D. 荷兰答案:C7. 以下哪个城市位于赤道附近?B. 里约热内卢C. 开罗D. 基多答案:D8. 以下哪个国家以沙漠面积最大而闻名?A. 埃及B. 沙特阿拉伯C. 澳大利亚D. 纳米比亚答案:B9. 以下哪个国家拥有最大的淡水湖?A. 加拿大B. 美国D. 巴西答案:A10. 以下哪个国家是火山最多的国家?A. 日本B. 印度尼西亚C. 菲律宾D. 冰岛答案:B11.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A. 沙特阿拉伯B. 俄罗斯C. 伊朗D. 委内瑞拉答案:A12.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A. 中国B. 南非C. 加拿大D. 澳大利亚答案:B13.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A. 中国B. 美国C. 俄罗斯D. 印度答案:A14.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A. 巴西B. 哥伦比亚C. 越南D. 印度尼西亚答案:A15.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A. 中国B. 印度C. 斯里兰卡D. 肯尼亚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 简述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0分)答案: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量较大,冬季受冷干气流影响,降水量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新概念试题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

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龄结构特征。

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读后,据所学知识作答1-2题。

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B.表中各国,日本是人口最老的国家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是因为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

下图中左图示意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等值线,右图示意其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读图后完成3-4题。

3.甲地的值可能为A.4.6 B.5 C.3.1 D.3.84.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A.十字路口B.绿地C.卫星城D.商业区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2),回答55.下列国家城市的首位度与青海省情况最接近的是A.德国B.澳大利亚C.日本D.阿根廷6.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7.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

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使资源富集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

有学者将此悖论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下图为中国能源资源诅咒分区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资源诅咒高危区A.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活动强烈B.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业为主C.依靠资源深加工技术,收入高D.边境贸易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资9.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A.上海应主要引进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更快发展B.青海省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建立完整工业体系C.广东省将钢铁工业向贵州省转移,促进其产业升级D.山西省应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谋求全方位多元发展下表是我国主要流域河流径流年际与年内分配情况表。

据表回答10—11题。

注:极值比表示河流年际径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0.下列说法能正确反映表中内容的是A.表中所列河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B.乙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C.表中各河均可能有地下水补给D.甲河补给以季节性冰雪融水为主11.乙河流域最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土地沼泽化C.森林锐减D.水土流失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下表我国1998—2004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回答12—13题。

12.上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1998年B.1999年C.2003年D.2004年13.几年间,引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①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⑤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⑤区位指数是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区位指数是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据此及下图(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B.乙地区位指数很小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C.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D.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15.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A.老工业基地基础好,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C.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农业历史悠久D.科技水平最高16.“绿色GDP”是指从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我国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A.与国际惯例接轨,便于国际比较B.使GDP与国民收入趋于一致C.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D.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据此回答17—18题.17.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D.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18.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图中是昆明附近河川径流系数(年径流量/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中数值为百分比。

据此回答19—21题。

19.A、B、C、D四点中,河川径流系数<30%的是A.AB.BC.CD.D20.与贵阳相比,昆明附近河川径流系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偏多B.蒸发旺盛C.喀斯特地形D.地表平坦21.根据河川径流系数分析,昆明附近地区发展种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B.耕地面积少C.地表缺水D.气温偏低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人口负担系数即(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完成22—24题。

22.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A.1970年前后B.1990年前后C.2010年前后D.2030年前后23.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A.20年左右B.40年左右C.60年左右D.80年左右24.“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25—27题。

美国10.3 6.7 -3.6 秘鲁1.6 7.7 6.1英国5.2 1.7 -3.5 澳大利亚9.0 14.0 5.0日本4.3 0.9 -3.4 巴西3.1 6.7 3.6 25.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A.0.4B.—0.4C.2.0D.—2.026.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27.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

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开花日期)。

据此完成28-29题。

28.关于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及影响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南向北推移—-—气温B.东部早于西部—-—降水C.由南向北推移—-—光照D.西部早于东部—-—湿度29.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A.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大B.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C.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D.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日较差大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

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

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

据以上材料,回答33~35题。

30.日常食用的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应该大力推广A.蓝色农业B.彩色农业C.绿色农业D.白色农业31.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其分布应为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C.接近资金充足、科技发达的地区D.接近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区32.在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为了身体健康尽量多食用蔬菜,少吃肉产品B.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C.购买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蔬菜D.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3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

2009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9%,呼包鄂经济发展水平已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肩。

材料二区域资源禀赋可以衡量特定区域内某区域对某种资源在这特定区域中的优势程度,要素禀赋系数是衡量资源禀赋差异的重要指标,(Vi为某区域拥有的i资源,Vwi为特定区域拥有的i资源;Yi为某区域的GDP;Ywi为特定区域GDP总和)。

下表为2006年呼包鄂各城市禀赋系数。

(1)根据材料三,描述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特点。

(3分)(2)简述呼包鄂发展经济的优势区位条件。

(10分)(3)根据材料,简述呼包鄂三地土地、劳动力及资本禀赋系数的结构特征,并指出三地可采取哪些措施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