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系统了解和深入的学习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后,通过详细的讨论和周密的思考后,我们小组认为教育理论中的实用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对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于是依靠这两种教育理论依据。我们小组提出了相对直接法这一研究课题。
实用主义教育(progmatism education)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相互作用,是说有机体不仅被动地适应于环境,而且对环境起作用其结果,环境所造成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人的机体及其活动起反作用行动和遭遇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就形成了所谓“经验”。
从“经验”这个中心概念出发,杜威确认“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并着重指出,相信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地等同起来。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看出经验所引出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他在《经验与教育》(1938)一书里,详细阐明了经验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这两个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宣称,“教育即生活”,教育作为过程,即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
杜威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
杜威还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师可以袖手旁观,保持沉默,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杜威称“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他认为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便可得到某种经验;而“科学的”方法又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他把思维过程分为五步,与此相适应,教学也有五个阶段:①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即学生有兴趣的一些活动;②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③学生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用来对付这种问题;④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并将这些设想整理排列,使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⑤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对直接法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为理论依据,在教学思想上接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学思想,赞同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相互作用,是说有机体不仅被动地适应于环境,而且对环境起作用其结果,环境所造成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人的机体及其活动起反作用,行动和遭遇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就形成了所谓“经验”。因此,在运用相对直接法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主张创造适当的情景实施教学,将学习材料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习者面前,更好的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以及适当的运用。同时,在学习了新的材料后,学习者也要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情景进行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知识,达到学习者(有机体)与情景(环境)的相互作用,牢固掌握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杜威“经验”。
运用相对直接法教学时,选用教材需要贴近生活,具有典型代表特征,即杜威所说的源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又能作为知识内容的东西。在情景的设置过程中,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已解决学习者的实际交际为首要目的,这与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一致。
相对直接法遵循实用主义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不难看出,实用主义教学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没有重视学习者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同时对于经验的过分强求,也不免陷入唯心主义。所以,在此基础上,相对直接法还运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的一些思想,以克服实用主义的不足之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与实用主义教育相同。但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类似于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因此,相对直接法在实用主义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建构主义的认知结构思想,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运用。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喜欢接受教育。只因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简单灌输,抑制了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建构主义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其规律开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其次建构主义把学生看成是独特性的人。每个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与成年人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相对直接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习对象的自身汉语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的运用做适当的调节,在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基础上,也要对中介语的使用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学习者的“心理世界”,特别是文化背景差异下形成的代表不同文化素养的性格,由此导致学习者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在运用相对直接法教学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