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学问和聪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学问和聪慧教案苏教版

《学问和聪慧》教案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聪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要紧论证方式的作用。

课前预备:1.学生通读课文,把握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文句,并能尽可能的明白得其含义。

教学进程:一、导入:欣赏电影《刘三姐》中三姐与乡里秀才们对歌的片段:饱读诗书的秀才却被从未读过书的村姑对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缘故?今天咱们一路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聪慧》,文中为咱们揭露了答案,希望大伙儿认真琢磨,并能对咱们尔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忙。

二、初读课文,明白得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文句。

]2.请同窗朗诵课文,读完后试探:找出文中说明学问和聪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

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依照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慢慢得出其观点的?[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份,第一部份是第一、2自然段,讲解学问和聪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五、6自然段为第二部份,论述学问与聪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聪慧,聪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但是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现了正确的观点,也确实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式。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练地归纳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

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加倍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观点;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3.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3.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1、通读全文,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 2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二、预习展示:1、指名介绍作者罗家伦: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首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一名词。

2、给加点字注音:Array铢.(zhū)郤.(xì)窾.(kuǎn)犀.(xī)矻.(kū)骊.晦塞.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划下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三、探究学习:1、通读全文,圈画能体现作者看法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论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理清作者思路3、初步讨论,对全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作总体把握。

(1)交流圈画的语句,明确本文主要论述的话题:学问和智慧的关系(2)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第一部分:解说“学问”与“智慧”概的不同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4、理解课文第一部分:(1)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学问”是什么?“智慧”是什么?(2)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呢?(比喻论证,对比论证)5、讨论课文第二部分(1)思考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理清作者论述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的论断的?1)举例论证: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2)对比论证:给读者以启示的书和不能给读者以启示的书(4)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这一(多处比喻论证)(5)集体交流: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三、课堂盘点:1、你对学问和智慧又有了怎样更新的认识?文中哪些语句给了你深刻的启示?2、你在圈读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充满智慧: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四、课外延伸:提问:我们的学习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将两者隔离的?讨论:现在书本上仍然有不少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五、当堂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
基本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提升目标: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晦塞(sè)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
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谈谈本文论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结尾)
三、想一想
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追问: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四、练一练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

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作业:
1、积累: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初中语文】2018秋季学期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品备课资料: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初中语文】2018秋季学期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品备课资料: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二、走进作者
罗家伦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等职。著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等著作。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譬如犀锐陶冶
晦塞要塞瓶塞
探骊得珠矻矻穷年
鞭辟入里无关宏旨
寸积铢累新陈代谢
物竞天择字字珠玑
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4.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5.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7.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精读品析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初中语文】2018秋季学期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品备课资料: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

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阅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络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教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假设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那么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

”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906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市级公开课教案

906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市级公开课教案

市级公开课《学问与智慧》教案备课记载课题学问与智慧教法及教具仪器准备Ppt课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含义2、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联系3、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掌握品读议论文语言的方法。

重点1、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2、掌握品读议论文语言的方法。

难点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含义2、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指导与学生学习活动(导入)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1、爱迪生怎么做?2、请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人有掌握了知识学问却缺乏运用的智慧,真正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能够有智慧的运用知识的人。

(新授)一、把握关键,说出区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罗家伦的《学问与智慧》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请你划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学问和智慧的区别?1、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①让我们先来说说学问?“聚集”指的是学问不是一点的知识,它是指的人们要有丰富的知识。

“原料”这是喻指学问是基础。

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寸积铢累”告诉我们学问是知识的一点一点的累积。

“工具”是说学问是为我们所用的,不是摆着看的。

“独自为证”指的是学问可以分为专门的区域。

不同的方面的学问可以独为体系。

归纳来讲,学问就是积累的系统的知识。

学问是积累的知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熔炉”喻指智慧对于学问的融合作用。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明白得作者观点把握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聪慧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课文分析:学咨询不能等同于聪慧学咨询〔learning)与聪慧(wisadom),有明显的区不。

学咨询是知识的集合(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一辈子的原料,而聪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咨询好比是铁,而聪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咨询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取人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它本身却是人一辈子的工具。

聪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一辈子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一辈子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能够烛照○1人一辈子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曾都有聪慧?世界上有许多学咨询渊博的人,但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讲不上聪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咨询的笨伯○3”(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讲,有聪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专门好的学咨询。

有一种人,读书尽管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如此的人,你能讲他没有聪慧吗?学咨询离不开聪慧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专门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咨询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聪慧。

而有聪慧的人那么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咨询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咨询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难道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确实是一个例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教学目标:1、积累词汇;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3、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学会补充论据。

教学重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积累字词,教学过程:一、1、导入课文(略)建议可以从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导入,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类别,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结构等等。

2、检查预习情况:分别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和词教师正音正字释义: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探骊得珠无关宏旨鞭辟入里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读破五车寸积铢累注意积累的这些成语,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什么?————寸积铢累。

二、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

请你用文章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学习指导: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注意2、4、5小节的归纳。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探骊得珠)“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不同于论题。

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本文的题目),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学咨询和聪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味。

教学重点:明白得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制造学思想录»,明白得了制造性思维确实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摸索咨询题〞,〝造就你自己的规那么〞,事实上制造性思维确实是我们常讲的〝聪慧〞,这种聪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咨询〞为基础的。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咨询与聪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讨论并归纳:第1段:学咨询与聪慧有明显的区不。

第2段:有人认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咨询曾都来有聪慧。

第3段: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聪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聪慧的书。

第5段:学咨询因此不能离开聪慧,同时聪慧也不能离开学咨询。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咨询,而且需要聪慧------需要以聪慧去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

三、理清文章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讲明〝学咨询〞与〝聪慧〞的区不。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讲明〝学咨询〞和〝聪慧〞。

〔1〕读文章的第一节,明白得文章是如何样来阐明学咨询与聪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杰出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咨询与聪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假如只有学咨询而没有聪慧,会如何样?相反假如没有聪慧只有学咨询又是如何样?假如同时具备学咨询与聪慧呢?明确:第一种那么是〝有学咨询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形那么可能不见得有专门好的学咨询或者是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第页(总页)年月日至年月日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课时(课题)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

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

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但有时候,智慧又与学问息息相关,到底智慧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学问和智慧》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2、积累字词各组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

庖丁解牛: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

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

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

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

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分析品味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难点: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学问”和“智慧”是大家熟悉的两个词汇,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肯定学生认为两者有关系的看法,指正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希望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板书课文标题))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从论题看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谈谈本文将论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①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②学问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③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3)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作者简况。

②思考: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梳理一下作者说理的思路,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地摆出其观点的?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浏览课文,在文中做好记号,并在旁白处点评一下这些材料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②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③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④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布置作业:
1.完成启东作业本课的作业2.抄写本课词语3遍
了解罗家伦
明确字词
朗读课文
思 考问题
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
找出本文每段的中心句
学会品味语言
理解体会
从题目导入调动学生的思考
讨论明确: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 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但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4.文章第二小节在论述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例子来进行论证。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学问和智慧
教学课题
学问和智慧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各自的概念。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各自的概念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释题导入:
你如何解读文章标题?
讨论归纳:表明话题,包含“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关系?”、
“我们对这两者应采取什么态度?”等论题.
二、读 课文,记新词
(1)词语
陶冶(yě)寸积铢(zhū)累含蕴(yùn)渊博
食古不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矻(kū)矻穷年
无关宏旨探骊(lí)得珠 物竞天择犀(xī)锐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11 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导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

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塞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1.作者: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任校长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2.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晦塞..()(2)解释词语。

寸积铢累:融会贯通:通达:豁然贯通:浮光掠影:3、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1)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

——赵金珊2)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池田大作】3)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4)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英】培根4.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学问和智慧》(罗家伦)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

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
..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大窾.矻矻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

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

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

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7.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8.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

结束语用“不但……
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9.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①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③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②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智慧
原料熔炉
工具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