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中药药斗的排列方法
举例说明中药药斗的排列方法中药药斗是中医中药制剂中必不可少的仪器之一。
药斗的排列方法影响了中药药物制剂的成品质量和功效。
合理的药斗排列方法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十条关于举例说明中药药斗的排列方法的详细描述。
1. 按照功效和用途分类:按照中药的功效和用途,将药物分类排列在药斗内,避免混淆不同功效的中药而影响药品的疗效。
要将补血的中药和解毒的药物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内。
2. 按照品种名称分类:按照中药的品种名称,将同类中药药材放在一起排列。
将各种花草类的中药放在一个药斗中。
3. 按照粉末状和颗粒状分类:按照中药的粉末和颗粒状,将药材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避免粉末和颗粒混淆。
4. 按照熟药和生药分类:按照中药的熟药和生药,将同类中药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
将熟地黄和生地黄分别放入不同的药斗中。
5. 按照功效大小拣选:将中药按照功效大小拣选,在一定的比例下进行混合排列。
将滋补剂和清热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个药斗中。
6. 按照产地分类:按照中药的产地,将同一区域出产的中药药材放在同一药斗中。
将广东出产的药材和江苏出产的药材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
7. 按照药性分类:将中药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
将温性药和寒性药分别放入不同的药斗中。
8. 按照颜色分类:将化学成分相同、但颜色不同的中药,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
将黄芪和白芍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
9. 按照品质分类:将优质中药和劣质中药分别放在不同的药斗中。
这有利于将优质中药选出来制作出更优质的中药制剂。
10. 按照重要程度分类:将一些重要的药材单独放在一个药斗中,这些药材可以是各个方剂中的关键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混淆和错误的发生,提高中药制剂的成品质量。
严格按照中药药斗的排列方法,可以提高制剂的成品质量和疗效,有利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这也是中医中药制剂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才能达到熟练掌握。
在后期的中药制剂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和数量的准确掌握,以避免因为其它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到制剂的质量和功效。
《方剂学》习题含答案
《方剂学》习题含答案补益剂习题1.四君子汤的主治病证为:CA.脾胃虚寒B.湿困脾阳C.脾胃气虚D.脾阳不足E.脾虚泻泄1.四君子汤加上何药名异功散:CA.半夏B.桔梗C.陈皮D.枳壳E.木香2.四君子汤的功用是:DA.益气养胃B.健脾养胃C.补益肝脾D.益气健脾E.益气补血3.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DA.白术、干姜、人参B.甘草、人参、干姜C.人参、茯苓、炙甘草D.甘草、人参、白术E.人参、茯苓、白术4.参苓白术散在何方的基础上加砂仁、山药、莲子、白扁豆、薏仁、桔梗而成:A A.四君子汤B.异功散C.六君子汤D.玉屏风散E.补中益气汤5.长于渗湿止泻的方剂是:DA.补中益气汤B.香砂六君子汤C.四君子汤D.参苓白术散E.异功散7.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证是::AA.脾虚挟湿B.脾胃气虚C.气虚下陷D.气虚发热E.脾肾两虚8.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EA.益气补中,健脾和胃B.健胃益气,和胃渗湿C.健脾益气,调补脾胃D.燥湿健脾,行气和胃E.益气健脾,渗湿止泻9.参苓白术散的病机是:EA.阳虚水泛B.脾胃气虚C.寒湿因脾D.脾肾气虚E.脾胃气虚,湿自内生10.下列哪项不属于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症:E A.脾胃虚弱,神疲食少B.脾胃气虚,发热自汗C.清气不升,久疟久痢D.清阳下陷,久泻脱肛E.误下伤中,心下痞满11.“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E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补中益气汤12.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为:BA.白术B.黄芪C.甘草D.当归E.人参13.补气升阳的代表方是:BA.生脉散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玉屏风散E.四君子汤14.补中兼疏,“以补为固”的方剂是:D A.当归六黄汤B.真人养脏汤C.牡蛎散D.玉屏风散E.桑螵蛸散15.玉屏风散的组成为:BA.黄芪、白术、甘草B.白术、防风、黄芪C.茯苓、白术、黄芪D.黄芪、白术、人参E.人参、白术、甘草16.玉屏风散证汗出的病机是:AA.卫气虚弱,不能固表B.营卫不和C.外感风寒D.暑热耗气伤阴E.脾胃气虚,阳浮于外17.防风在玉屏风散中的作用是:DA.疏风透疹B.祛风散寒C.祛风止痉D.走表祛风E.祛风升阳18.玉屏风散主治:BA.营卫失调,恶风自汗B.表虚自汗,易感风邪C.阴虚火旺,汗液外泄D.诸虚不足,算汗盗汗E.暑热耗气,短气自汗19.患者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宜用:A A.玉屏风散B.桂枝汤C.牡蛎散D.生脉散E.补中益气汤20.生脉散的功用:DA.益气养阴,敛汗止咳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C.益气养阴,生津止渴D.益气生津,敛阴止汗E.以上都不21.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作用的方剂是:D A.桂枝汤B.补中益气汤C.四君子汤D.生脉散E.牡蛎散22.生脉散的组成为:BA.人参、白术、甘草B.人参、麦冬、五味子C.五味子、麦冬、甘草D.知母、人参、杏仁E.知母、人参、五味子23.患者体倦气短,口渴多汗,咽干,舌红,脉虚,宜用:E A.补中益气汤B.玉屏风散C.人参哈吤散D.四君子汤E.生脉散24.六君子汤是由四君子汤加何药组成的:AA.半夏、陈皮B.枳壳、陈皮C.砂仁、半夏D.木香、砂仁E.半夏、木香25.下列方剂中何方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B A.补中益气汤B.参苓白术散C.归脾汤D.生脉散26.何方主治营血虚滞证:A A.四物汤B.归脾汤C.当归补血汤D.胶艾汤E.八珍汤27.当归在四物汤中的作用是:A A.补血活血B.滋阴养血C.养血润燥D.活血止痛E.以是都不是28.归脾汤与四物汤共有的药是:A A.当归B.人参C.酸枣仁D.白芍E.甘草29.归脾汤中包含的方剂是:D A.四君子汤B.四物汤C.酸枣仁汤D.当归补血汤E.保元汤30.主治脾不统血的方剂是:C A.四物汤B.当归补血汤C.归脾汤D.胶艾汤31.下列方中,既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心的作用,又具有补气摄血之功效的方剂是:C A.八珍汤B.当归补血汤C.归脾汤D.固冲汤E.炙甘草汤32.某女性患者,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苔白脉虚,治宜选用:DA.温经汤B.四物汤C.逍遥散D.归脾汤E.固冲汤33.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作用的方剂是:BA.八真汤B.归脾汤C.炙甘草汤D.四物汤E.生脉散34.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用意是:CA.补气摄血B.补气行血C.益气养血D.补气和血E.以是都不是35.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是:AA.5比1B.5比2C.5比3D.5比4E.以上都不是36.气血两亏,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治宜选用:C A.白虎加人参汤B.竹叶石膏汤C.当归补血汤D.补中益气汤E.生脉散37.属于六味地黄汤中“三泻”的药物是:DA.茯苓、泽泻、山茱萸B.茯苓、丹皮、山茱萸C.山药、泽泻、山茱萸D.茯苓、泽泻、丹皮E.茯苓、山药、山茱萸38.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CA.山茱萸B.山药C.熟地D.茯苓E.丹皮39.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是:EA.肝阴虚B.心阴虚C.脾阴虚D.肺阴虚E.肾阴虚40.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用:D A.右归饮B.大补阴丸C.右归丸D.六味地黄丸E.地黄饮子41.六味地黄丸加何药为都气丸:B A.枸杞B.五味子C.麦冬D.知母E.黄柏42.六味地黄丸中“三补”的药物是:C A.熟地、山茱萸、丹皮B.熟地、山药、泽泻C.熟地、山茱萸、山药D.山茱萸、山药、丹皮E.茯苓、泽泻、丹皮43.六味地黄丸的功用是:BA.养心安神B.滋阴补肾C.健脾和胃D.滋阴疏肝E.滋阴降火44.知柏地黄丸的功用是:B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肾纳气D.滋补肺肾E.滋肾养肝明目45.杞菊地黄丸的功用是:C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6.都气丸的功用是:D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7.麦味地黄丸的功用是:EA.滋阴补肾B.滋阴降火C.滋阴养肝明目D.滋肾纳气E.滋补肺肾48.大补阴丸的主治证是:EA.肾之阴阳两虚证B.肾阳不足证C.真阴不足证D.肝肾阴虚证E.阴虚火旺证54.一贯煎的功用是:BA.补肾养肝B.滋阴疏肝C.清胃滋阴D.滋阴补肾E.滋阴养血55.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药少津,脉虚弦,治宜用:E A.逍遥丸B.四逆散C.龙胆泻肝汤D.小柴胡汤E.一贯煎60.肾气丸中桂枝、附子的意义是:EA.温肾暖脾,以助阳气B.温肾助阳,散寒通脉C.补阳益精,温肾纳气D.补火暖土,散寒止痛E.益火之源,以消阴翳B型题:A.四君子汤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生脉散E.六君子汤1.以黄芪作为君药的方剂是:B 2.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是:C 3.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BA.人参B.白术C.黄芪D.升麻E.茯苓4.玉屏风散的君药是:C5.补中益气汤的君药是:C 6.四君子汤的君药是:AA.表虚自汗证B.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C.脾胃气虚挟湿证D.脾胃气虚下陷证E.脾胃气虚证7.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是:D 8.玉屏风散的主治证是:A 9.参苓白术散的主治证是:CA.麦冬B.桔梗C.升麻D.五味子E.防风10.补中益气汤组成中含有:C11.参苓白术散组成中含有:BA.白术B.防风C.五味子D.人参E.麦冬12.玉屏风散与补中益气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13.生麦散与四君子汤中共有的药物是:DA.生脉散B.玉屏风散C.参苓白术散D.四君子汤E.补中益气汤14.证见身热自汗,面色白,食少乞短乏力,大便稀溏,脉虚软无力,宜选用:E 15.证见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浮虚,宜选用:BA.六君子汤B.四君子汤C.玉屏风散D.补中益气汤E.参苓白术散16.具有益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B17.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功用的方剂是:E18.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用的方剂是:CA.阴虚火旺证B.肝肾阴虚证C.肾虚气喘证D.肺肾阴虚证E.真阴不足证19.知柏地黄丸主治证:A20.杞菊地黄丸主治证:B21.麦味地黄丸主治证:DA.滋阴补肾B.滋阴纳气C.滋阴降火D.滋补肺肾E.滋肾补肝22.六味地黄丸的功用是:A23.大补阴丸的功用是:CA.黄芩B.丹参C.麦冬D.木香E.生地28.归脾汤中有;D29.生脉散中有:C30.泰山磐石散中有:AX型题:1.具有补中益气的方剂有:A、B、E A.补中益气汤B.四君子汤C.四神丸D.生脉散E.参苓白术散2.参苓白术散配伍砂仁的意义是:B、C、D、E A.止呕B.醒脾C.行气D.和胃E.化滞3.下列方剂中均含有黄芪的是:A、C、D、E A.玉屏风散B.生脉散C.补中益气汤D.归脾汤E.当归补血汤4.四君子汤的临床表现有:A、C、D、E A.面色白B.舌淡苔腻C.气短乏力D.食少E.脉虚弱1.归脾汤的功用包括:A、B、D、EA.益气B.健脾C.滋阴D.养心E.补血问答题:1.试述补益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分析和临床应用比较探讨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分析和临床应用比较探讨目的:探讨观察中风后便秘患者分别采用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中药汤剂的药理作用。
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给予小承气汤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厚朴三物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情况。
结果:观察组中治愈6例,显效30例,无效4例;对照组中治愈1例,显效29例,无效1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配方药物相同,但配比不同,产生的药理作用也有一定差异,小承气汤相对厚朴三物汤的泻下作用更强。
标签: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中风后便秘;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分别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这两种中药汤剂处方均由枳实、厚朴、大黄三味药构成,但这两种药方的药物配比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1]。
小承气汤是攻下通肺的著名药方,在慢性胃炎、肠麻痹、粘连性肠梗阻中较为常用;而厚朴三物汤的治疗侧重点在于行气、理气,在麻痹性肠梗阻中较为常用[2]。
目前,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但关于两药方的药理作用机制对比分析报道相对较少,为了提高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差异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分析采用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并对比分析了二方的药理作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以及康复理疗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期,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9-71岁,平均(63.9±2.5)岁;病程1d-7d。
以药统方依方用药——黄元御《长沙药解》特色
以药统方依方用药——黄元御《长沙药解》特色尚蕊【摘要】《长沙药解》成书于《四圣心源》之后,此时黄元御已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建立起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所以在论述每味药的时候,他加入了自己的理论特色,重新将药物按照归经分类,并将经方总结于每味中药之下.在阐述药性时,黄元御另外阐释了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以及中药对脏腑或其所属经络的气机的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8【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药;经方【作者】尚蕊【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四圣心源》的完成,标志着黄元御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独特的理解已经形成,知识构架也已经基本完善。
《长沙药解》成书于《四圣心源》之后[1],故黄元御对于中药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他的脏腑气机运动理论之上,描述出药物的作用与脏腑气机运动之间的相关性。
虽然与传统的药性理论分析有差异,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理论在临床中是实用的。
本文试对《长沙药解》的特点进行探讨。
1.1 药分四类《长沙药解》按照药物归经将161味中药分别归入四卷中。
卷一中的中药归为五行中的土,即这些中药必入足太阴脾经或(兼)入足阳明胃经,可兼入其他经。
如甘草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2];干姜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半夏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香豉入足太阴脾经等。
卷二、卷三分别将中药归于五行中的木与金,其归经情况与卷一相同。
此外,主要作用于血的中药,如活血、补血、破血等类中药,大多入第二卷木中;而主要作用于气的中药,如补气、敛气、破气的中药,主要入第三卷金中。
卷四中的中药几乎归于水,仅有八味中药可归于火中,其中人尿、黄连、朱砂独入手少阴心经,即仅属于火。
1.2 以药统方《长沙药解》与其他本草书的相同之处,是将其总结的16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功效一一列出,有些会添加有炮制、食用方法以及禁忌,如“厚朴,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
七味白术散在脾胃虚弱中的应用
七味白术散在脾胃虚弱中的应用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有幸在过去几年里深入研究了七味白术散在脾胃虚弱中的应用。
七味白术散是一种源于《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由七种中药组成,包括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大枣、泽泻和黄连。
在脾胃虚弱的治疗中,七味白术散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让我对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不足,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上,脾胃虚弱的表现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
针对这一病症,七味白术散发挥出了独特的治疗作用。
七味白术散中的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茯苓则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便溏等症状。
甘草调和诸药,缓解药物副作用,同时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干姜能够温中散寒,促进脾胃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大枣具有补脾和胃、调和营血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泽泻则能利水渗湿,减轻脾胃负担。
黄连清热燥湿,有助于消除脾胃湿热,改善消化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七味白术散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若患者伴有湿热内蕴,可适当增加黄连的用量;若患者脾胃虚寒,可适当增加干姜的用量。
通过灵活加减,使七味白术散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有幸在过去几年里深入研究了七味白术散在脾胃虚弱中的应用。
七味白术散是一种源于《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由七种中药组成,包括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大枣、泽泻和黄连。
在脾胃虚弱的治疗中,七味白术散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让我对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不足,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上,脾胃虚弱的表现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
针对这一病症,七味白术散发挥出了独特的治疗作用。
七味白术散中的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茯苓则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便溏等症状。
相似方剂比较
相似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记忆: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芦根)梗叶(竹叶)穗。
桑菊饮:桑干河人(杏仁)聚结芦桥。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记忆: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碧玉散),半夏只服皮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记忆:犀角地黄汤:药(赤芍)母(牡丹皮)牺牲清营汤:西丹(丹参)麦竹连(连翘),黄帝(用)银元(元参)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试谈《伤寒论》中同方异用法的特点
炮制 的不 同、方荆剂 型的变化 、煎煮法 的不同 、服法各异 ,
达到同方异 用的 目的 。 1 药物剂■ 的变化
大部分 的药物作 用是多 样 和复杂 的 ,一药 在不 同方 中
因其不 同配伍 而具 不 同的作用 ,而在相 同的 方中 因其剂 量
的不同亦可具 不 同作 用 。 《 寒论 》 中通过 药物 剂量 的变 伤 化 .使相 同药 物的方剂具有不 同作用 ,以治 疗不 同的病证 。 如 “ 桂枝汤 ” 桂枝 加桂 汤” 挂枝加芍药汤 三方均 由 、“ 、“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组 成。“ 桂枝汤 中桂枝 用 量为三两 ,作用 为宜通 卫 阳 、祛 风散寒 、驱邪外 出.主 治
表 ,若不 得汗出 ,必 致身体 疼痛 而沉重 .此 为溢饮 ,治法 宜当汗解 ,选用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若水饮 停留于胸膈 , 以致咳逆倚息 .气喘不能平卧 ,称为支饮 .冶宜泻肺遥饮 , 用 葶苈大枣泻肺 汤治疗 。
s 小 结
病 ,四肢肿 , 水气 在皮肤 中 ,四肢聂 聂动 者 ,防 己茯苓 汤
愈。 ”这就指 出了治疗水肿病 时 ,应 根据上下表里 的不 同病 位 ,而采取不 同的治法。又云 ;“ 风水恶 风 .一 身悉肿 ,脉 浮不渴 ,续 自汗出,无 太热 ,越 婢汤主之 。 ”风 水之病 .因 风致水 ,病位在表 ,其 肿尤 阻头 面 眼睑为甚 .放 “ 当发 汗 乃愈 ” .用越婢 汤以发越水 气 ,兼 清郁 热。又 日 : 皮水 为
解肌发表之功 。“ 桂枝加桂汤 ”由上方加重桂枝为伍两 。重 用桂枝 具有平 冲降 逆作 用 ,主治 心阳虚之 气 从 少腹上 冲
心”的奔豚 证 ,具温通 心 阳、平 冲降逆 之 功。正如 ( 伤寒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1.五味调配原则:中药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通过配伍不同味道的药物,可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例如,用辛散药调和苦泻之品,可以减轻苦泻之性。
2.药性调和原则: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通过药性调和,可以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或制约,达到平衡的效果。
例如,辛热药与寒凉药配伍,可以中和寒凉药的寒性,减少不良反应。
3.类同调和原则:类同调和是指相同或相似药性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药物之间的促进或制约效果。
例如,中药组方中常使用多种清热解毒药物,共同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
4.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学注重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机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和组方。
例如,对于阳明胃热消谷不化的证候,可选用黄连清热、厚朴行气的药物进行组方。
5.禁忌配伍原则:一些中药有禁忌配伍的情况,即不应该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
这是由于一些药物组合会产生副作用或相互抵消药效,甚至导致中毒。
例如,桔梗与大蒜不宜配伍使用,会导致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6.药物剂量协调原则:中药的剂量使用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或不足使用。
一般来说,治疗急性病情应采取大剂量、短时间疗程;治疗慢性病情应采取小剂量、长时间疗程。
7.个体差异调整原则: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在配伍和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敏感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可以减少一些刺激性药物的用量。
8.同种药物适当更替原则:有些中药具有类似的药效和药理作用,可以适当更替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治疗咳嗽的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板蓝根或浙贝母等药物进行替代使用。
总之,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医师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遵循以上原则进行合理配伍和组方,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第一节藏医药基础知识一、藏药的概念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受其加工品。
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三)阴阳学说的内容、藏医的治疗方法阴与阳代表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事物的现象。
阴阳学说是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说理工具。
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18种。
三、藏药基础知识(一)藏药理论藏药以五元学说和味、性、效理论为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藏药与五元2010X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五元缺一不可。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1)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A(淡?)土和水元生甘;火和土元生酸;火和水元生咸;水和风元生苦;火和风元生辛;土好风元生涩。
(2)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丝。
[常考]土元:重、腻;水元:凉、钝;风元:轻、糙;火元:热、锐。
(3)十七效:柔、重、温、腻、稳、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1.合理性原则:方剂的组成应具有合理性,即方剂中所选药物应与病情相符,药物组合应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2.整体性原则:中医药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剂的组成也应体现整体性原则,即药物组合应考虑到整个病情和患者的整体状态,不局限于单一症状或局部病变。
3.辩证施治原则:中医注重辩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证的辨证要素来选择方剂。
方剂的组成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病位的不同以及气血阴阳的盛衰等因素来进行配伍,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
4.选药应用原则:合理选药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药物。
选药时要兼顾其功效、性能和毒副作用,选择与患者病情相符且具有疗效的药物。
5.配比协调原则:方剂中药物之间的比例和配伍应协调一致,有机地发挥各药的作用,避免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配伍时应注重药物的相似性和相容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6.适用范围原则:方剂的组成应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机选择。
方剂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其中一种疾病,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的药物,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经验总结原则:方剂的组成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
中医药学强调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方剂的组成中也是如此。
方剂的选择和组配应考虑到前人的临床经验,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
8.个体化原则:方剂的组成应根据个体化的原则进行调整,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9.时序性原则:方剂的组成和应用还应考虑到治疗的时序性。
不同病阶和病程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以满足治疗的需要。
总之,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中医药学中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伍、比例以及药性的平衡等方面,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指导方剂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跟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之一,位于脚部,承受着身体的重量。
当遭受外力冲击或者扭伤时,跟骨容易发生骨折,从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常常被用来辅助治疗,其中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分别是中医经典名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利水消肿的功效。
它们合用于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对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一、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的药理作用1.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黄、川芎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桃红四物汤还能够缓解疼痛、舒筋活络,为骨折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2.五苓散五苓散是一种利水消肿、祛湿化痰的经典方剂,由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桂枝五味中药组成。
它能够调理体内的湿气,消除肿胀、疼痛的症状,有利于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骨折部位的正常功能。
1.促进骨折愈合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而五苓散则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消除骨折部位的肿胀,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能够显著地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2.缓解疼痛和肿胀跟骨骨折患者常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明显的肿胀,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在用药后常常能感到明显的舒缓和改善。
3.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骨折的愈合,使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临床观察发现,采用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康复后的骨折部位功能和活动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中成药相互搭配方案
中成药相互搭配方案中成药的联合用药问题,如何使用才能1+1>2。
两三种中成药怎么搭配吃效果最好?要遵循以下原则:1、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症,以起到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
如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合用,可以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也就是天亮时拉肚子的症状。
又如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同用,可明显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痉的功效,治疗心悸失眠、眩晕健忘。
2、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
如二陈丸燥湿化痰,可治疗湿痰咳嗽,而脾为生痰之源,辅以平胃散(丸)同用,燥湿健脾,可明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
又如乌鸡白凤丸治疗妇女气血不足、月经失调。
辅以香砂六君丸,以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主药的养血调经之功。
3、中成药配伍应用,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如二便不通、阳实水肿,可用峻下通水的舟车丸,但为使峻下而不伤正气,常配合四君子丸同用。
又如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所致的喘促,但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又当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以平调阴阳、纳气平喘,且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降低副作用。
4、中成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妇女宫冷不孕,需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共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之效;又如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有朋友觉得中成药没有什么副作用,就算随便搭配着吃对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那可就错了!有些药物即使是中药相互配伍后能产生毒副作用。
历代中医药书籍对配伍禁忌论述不尽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门事亲》中的“十八反”歌诀:“十八反”配伍禁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功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是:1、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2、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3、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中药方剂加减诀窍
中药方剂加减诀窍中药方剂加减诀窍中药方剂是中医的核心,而其中的加减法,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精髓。
所谓加减法,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增减用药或调换某些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中药方剂的加减诀窍。
加减法的基本原则加减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之一,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加减药方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剂适用于众人”的治疗方式。
2.重视病因,辨证施治。
加减药方要慎重考虑病因、病位和病势的不同而定,不能一刀切。
3.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加减药方需要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年龄等要素而定。
4.照顾脾胃,防止不良反应。
加减药方修正时要着重考虑脾胃功能,尽量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的加减法1.加药法:将能够调节病情的药物加入原方剂中。
举个例子,对于病人出现便溏的症状,可以在方剂中加入补益脾胃、收敛肠道的药物,如砂仁、山药、芩连等。
这种加减法,可以增强原有方剂的功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减药法:将原方剂中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的药物去掉,以降低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举个例子,使用方剂中含有生地黄的方剂,如果患者有阴虚火旺的情况,那么需要减少或去掉生地黄,以避免火气更加旺盛。
3.代用法:将原有方剂中的某些药物替换为具有同样功效的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对于咳嗽病症,如果原方剂中仅含有燕窝和鱼腥草,而这些草药在当时难以获取,可以使用苦杏仁等替代草药取得相同的功效。
4.增减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药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举个例子,对于痰中带血的患者,可以在方剂中加入当归等补血药材,调整方剂的配方。
总结中药方剂加减法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也是中医的独特魅力之一,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而灵活运用。
加减药方需要遵循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而运用不同的加减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
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疗法的有效性与针灸配伍和方剂应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原则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一、针灸配伍的原则针灸配伍是指在针灸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针灸配伍的原则如下:1. 对症配伍: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选择适合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胃痛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配伍。
2. 相互协同:在配伍时,穴位之间应有相互协同的作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和关元两穴位配伍,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
3. 避免冲突:在配伍时,应避免相互冲突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症状,不宜选择足三里和涌泉两穴位配伍,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方剂应用的技巧方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制剂,用于辅助针灸治疗。
方剂应用的技巧如下:1. 个体化应用:针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剂应用。
例如,针对肝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方剂进行应用。
2. 配伍合理:在方剂的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药物配伍。
例如,对于感冒症状,可以选择麻黄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3. 注意剂量和辨证施治:在方剂应用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控制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血瘀症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方剂,并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具体调整。
三、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临床应用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例子:1. 失眠:针对失眠症状,可以选择心俞、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益智安神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2. 颈椎病:针对颈椎病症状,可以选择肩井、天柱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活络通经片等方剂进行应用。
3. 肩周炎:针对肩周炎症状,可以选择肩井、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化湿消肿丸等方剂进行应用。
中药剂型与药效的关系
中药剂型与药效的关系相同的中药方剂,由于配制剂型的不同,服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如果使用途径不同,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作用,如天花粉口服剂清热化痰,注射剂仅可用于中期妊娠死胎引产。
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
”充分肯定了选择剂型对发挥疗效的重要作用。
即使同为丸剂,临床应用中选择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选取中药制剂,以增疗效。
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衡量制剂疗效的首要因素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对同一方剂而言,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顺序如下: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而口服剂型的吸收速度则依次为:溶液型>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生物利用度高者疗效好,现分叙如下:1.溶液型:以汤药为主,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分散在液体中,质点<1nm(纳米),故吸收快而全,生物利用度。
其中的酒剂和酊剂,因含有乙醇,可促进一些药物在胃中的吸收速率。
2.混悬剂:质点为500~XXXXnm,药物须从颗粒中溶解或释放后才被吸收,因此其生物利用度低于汤剂而高于其它固体制剂。
3.散剂:为粉末状,没有体内崩解过程,表面积大,仅受到胃肠液浸润、溶出速度的限制,故生物利用度高于其它固体剂型,服后奏效颇快。
4.胶囊剂:水溶性好,服后囊壳在胃中易破裂,药物可迅速分散、释放,生物利用度高于片剂和丸剂,吸收较快。
5.片剂:分为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因需加入粘合剂,压片时被挤紧,使药物的表面积大减,在胃内的崩解速率是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如加糖衣则使崩解时间更为延长,显效较慢。
6.丸剂:制备时加入了湿润剂或粘合剂,分为水丸、蜜丸、糊丸、蜡丸等,崩解较片剂更慢。
近年制成的浓缩丸,崩解亦慢,新近问世的滴丸依靠基质在冷却液中收缩成型,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伤寒论》中有多少药物相同,药量不同,方名不同的方剂?并试述其主治证。
《伤寒论》中有多少药物相同,药量不同,方名不同的方剂?
并试述其主治证。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在《伤寒论》中有六对药物相同,药量不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
【总页数】2页(P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试析<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剂量不同的几组处方 [J], 卢月英;关文英;罗亚平
2.《伤寒论》中有证无条文补遗方剂初探 [J], 于世楼
3.伤寒论评话第40章少阴虚寒多死证,经证寒热各不同——少阴死证及经证的辨证论治 [J], 梁华龙
4.伤寒论评话第5章病发阴阳待分清,寒热表现证不同——太阳病表证的分类、传经、转归和表现 [J], 梁华龙
5.试述《伤寒论》方剂扩大运用的发展趋势 [J], 张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
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
“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原则,它指导着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的选择和应用中药。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药方剂中各味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乘相侮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相乘相侮是指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乘是指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具有相乘的效果,即效果相乘而不简单相加;相侮是指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会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这种相乘相侮的原则在中医药方剂的配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采用“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副作用,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在中医药方剂的配伍中,相乘相侮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师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思维。
通过巧妙地搭配各味药物,中医师可以发挥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避免不良的相互作用。
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的应用不仅在中医药方剂的配伍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设计。
通过遵循这一原则,中医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药物的作用特点,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总之,“相乘相侮规律治疗原则”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的药物选择和应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一原则,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散善于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抑郁治疗肝郁脾虚,营血不足之月经不调,兼见乳房,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口咽干燥,神疲食少,脉弦而虚等。
3. 归脾汤和酸枣仁汤均可治疗心悸失眠,二者在主治、功用方面有何不同?
归脾汤与酸枣仁汤均可治疗心悸失眠,然归脾汤治疗心悸失眠,乃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故组方功在益气补血,健脾宁心,心脾同治,气血兼顾,使心得所养,心神自安。酸枣仁汤治心悸失眠,因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而致,则组方功在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以养血调肝,清热除烦安神去效。
4.
温胆汤与酸枣仁汤均治心烦失眠,临床上如何区分?
酸枣仁汤所治心烦失眠,因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而致,临床应用以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治从养血调肝,清热除烦安神立法。
2. 桂枝在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桃核承气汤、五苓散中的配伍意义?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症,方以辛温桂枝为君,使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与当归、芍药、细辛、通草等同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方中佐以桂枝,温阳散寒,降逆平冲,配合君臣药,使胸阳振,阴寒消,气逆上冲等诸症消除。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湿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方中“三仁”共为君药,其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体现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之配伍特点。
8. 简述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
3. 真武汤中芍药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4. 败毒散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5.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方剂,为何配用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
6.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
7. 三仁汤中“三仁”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3. 黄芪在玉屏风散和补阳还五汤中的配伍意义?
补阳还五汤中用生黄芪为君药,补益元气,意在使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玉屏风散内黄芪为君药,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4. 大黄在芍药汤、桃核承气汤、温脾汤中的作用是什么?
大黄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泻热导滞,为通因通用;在温脾汤中是攻下冷积,通导大便;在桃核承气汤中是下瘀泻热。
4. 补气健脾方中为何常配伍行气之品?试方例说明之
补气健脾方剂适用于脾胃气虚之证。脾胃气虚使运化功能障碍,而甘温补气之品,易于壅中滞气,故以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使之补而不滞。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参苓白术散中用砂仁等,行气药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与补气药配伍,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防止甘补雍滞不化之弊。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方中大黄涤荡邪热,使湿热从大便去为佐药,与方中木通、滑石、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等清热利水通淋,使湿热从小便去之品相合,达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6. 简述柴胡在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中的意义?
小柴胡汤重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方中君药。
2. 归脾汤、温经汤、逍遥散均可治疗月经不调,临床上如何区别应用?
三方均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但因其用药配伍不同,功用主治症各有特点,归脾汤长于健脾养心,又能统血摄血,故易于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症见经期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等。
温经汤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用于治疗冲任虚寒,寒凝瘀滞,瘀阻胞宫之月经不调。症见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血色暗有块,淋漓不断或经停不至,少腹里急傍晚发热,舌质暗红,脉细涩等。
补中益气汤中用少量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并为引经药,为佐使之用。
龙胆泻肝汤用柴胡,疏泄肝胆之气,防止大剂苦寒降泄之品郁滞气机,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为佐使之用。
相同的病症不同的病机
1. 逍遥散与一贯煎同治肝郁胁痛,其有何区别?
逍遥散所治以情志不遂而肝气郁滞,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而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所治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1. 黄芪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中的配伍意义?
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证,方中中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方中中用黄芪,一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二则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使气旺血生。防己黄芪汤主治正气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
二方均有宣肺解表,祛痰平喘之功,皆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浊之哮喘。小青龙汤是用麻黄、桂枝陪干将、细辛、半夏等。一以解表,一以温化寒饮,适用于内有寒饮,且表寒内重之喘咳。而定喘汤是以麻黄、白果与黄芩、桑白皮配伍,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泄肺热而平喘咳,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痰热内蕴之喘咳。
其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复元活血汤为治疗跌打损伤
,瘀血阻滞胁肋证的常用方,方中重用酒制大黄,涤荡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配疏肝理气,并引诸药入肝经之柴胡,二药相合,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与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相合,以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止痛,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温胆汤所治心烦失眠,乃胆郁痰扰,胆胃失和所致,临床应用以心烦失眠,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夜多异梦,呕恶呃逆,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治从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立法。
5. 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藿香正气散、麦门冬汤保和丸均可治呕吐,其治症病机有何不同?
旋覆代赭汤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呕吐
1. 祛痰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试举例说明
祛痰剂是为各种痰病而设。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故祛痰剂中每配伍理气药,以求气顺痰消。二陈汤被誉为治痰之主方,“治痰之总剂”,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以治既生之痰,茯苓渗湿健脾以治生痰之源;更以陈皮理气醒脾燥湿,使气顺痰消;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四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9. 麦门冬汤有何功用?方中半夏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10. 普济消毒饮有何功用?方中用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11. 定喘汤有何功用?方中麻黄、白果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两种方剂的比较
1. 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用人参、炙甘草汤,其意义是否相同?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均可以清热开窍,治疗热闭证,合成凉开“三宝”。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邪热偏胜而身热较重者;
紫雪长于熄风之痉,适用于兼有热动肝风而痉厥抽搐者;
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湿辟浊秽,适用于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者。
3. 小青龙汤和定喘汤均有宣肺祛痰平喘之功,二者在用药配伍与主治症方面有何异同?
2. 补阳剂中为何常配补阴药?
阴阳互根,独阳不长,阳虚补阳,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亦即“阴中求阳”之意。且可借阴药之资以制约阳药之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3. 补阴剂中为何常配补阳药?
阴阳互根,孤阴不生,阴虚补阴,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亦即“阳中求阴”之意。且可借阳药之温运,使滋而不腻。
但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天麻、半夏为君药,合以白术、茯苓、陈皮等。由平肝熄风药与化痰、健脾、祛湿药配伍,平肝熄风作用较弱,功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故适用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同时兼见胸膈痞满,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滑等。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为君药,合以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茯苓等,由平肝熄风药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安神药配伍,平肝熄风作用较强,功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故适宜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眩晕头痛,并见失眠多梦,口苦而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
5. 大黄在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复元活血汤、八正散中的的配伍意义
大承气汤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涤荡胃肠湿热积滞,且大黄应生用后下,使泻下之力强,是为君药。与方中软坚泻热通便之芒硝,行气消痞除满之
枳实、厚朴组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大黄牡丹汤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破瘀,涤荡胃肠湿热瘀结之毒,配清热凉血,凉血散瘀之蛋皮,二药相合,泻热破瘀,共为君药,与方中软坚泻热通便之芒硝,活血破瘀之桃仁等相合,使湿热清,瘀滞散,肠腑通,则痈消痛止。
热而无汗,口渴喜温饮,脉大而虚,重安无力等。
方剂的功用主治症以及方中个别药物的配伍意义
1. 龙胆泻肝汤主治何用?方中配伍当归、生地的意义何在?
2. 清胃散中黄芪和升麻配伍的意义是什么?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呕吐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呕吐
麦门冬汤主治胃阴不足,失和气逆所致呕吐
保和丸主治食滞胃脘,浊阴不降所致呕吐
6. 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天麻钩藤汤均治眩晕头痛,试述二者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两方均用天麻以平肝熄风,用于风阳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并能生津止渴,故所治发热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热”。临床主要表现为汗大出,口大课,身大热,脉洪大。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配伍当归组成,长于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故其所治发热,由于内伤,血气虚弱,病情属于“虚热”,系劳倦内伤或大出血后,血虚阳浮所致,临床表现为身虽
7. 复元活血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均可治胁痛,其所治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复元活血汤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之胁痛
一贯煎主治阴虚肝郁之胁痛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之胁痛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气弱之胁痛
金铃子主治肝郁化火之胁痛
8.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二者在组方用药、功用及主治症方面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