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合集下载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

《隆中对》知识点总结《隆中对___________》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________,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________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隆中的具体对策,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政治蓝图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知识梳理二、翻译句子1.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孤不度德量力翻译:我没有衡量德行,估计。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是否有打算呢?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呢?三、问答总结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答:“卧龙”的比喻一是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二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隆中对译文及注释

隆中对译文及注释

隆中对译文及注释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那么隆中对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2019年隆中对范文

2019年隆中对范文

2019年隆中对范文篇一:隆中对原文及其逐句对照翻译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喜欢吟《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较量。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21)闇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31)。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

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

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

经典文言文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导语】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的谈话内容,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是分享的经典⽂⾔⽂隆中对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隆中对原⽂及翻译 隆中对 陈寿〔魏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吟》。

⾝长⼋尺,每⾃⽐于管仲、乐毅,时⼈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君与俱来。

”庶⽈:“此⼈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汉室倾颓,*⾂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欲信⼤义于天下;⽽智术浅短,遂⽤猖蹶,⾄于今⽇。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善!”于是与亮情好⽇密。

关⽻、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也。

愿诸君勿复⾔。

”⽻、飞乃⽌。

《隆中对》翻译: 诸葛亮在⽥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吟》。

他⾝⾼⼋尺,常常把⾃⼰和管仲、乐毅相⽐,当时的⼈都不认为是这样。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介绍了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和他的志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这里的“躬耕陇亩”表明诸葛亮是一个隐居乡间的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好为《梁父吟》”则显示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则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他自认为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能和智慧。

接着,文章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里的“时先主屯新野”表明刘备当时正在新野驻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说明刘备对徐庶的推荐非常重视,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谓先主曰”以下的内容则是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和建议,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不能强迫他来见刘备,而是要刘备亲自去拜访他。

然后,文章详细描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内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1《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隆中对原⽂及译⽂隆中对原⽂及译⽂ 隆中对选⾃《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隆中对原⽂及译⽂,希望⼤家喜欢! 原⽂: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吟》。

⾝⾼⼋尺,每⾃⽐于管仲、乐毅,时⼈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君与俱来。

”庶⽈:“此⼈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汉室倾颓,奸⾂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欲信⼤义于天⼤,⽽智太短浅,遂⽤猖獗,⾄于今⽇。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善!”于是与亮情好⽇密。

关⽻、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孤之有孔明,犹鱼有⽔也。

愿诸君勿复⾔!⽻、飞乃⽌。

译⽂: 诸葛亮亲⾃耕种⽥地,喜爱吟唱《梁⽗吟》。

他⾝⾼⼋尺,常常把⾃⼰与管仲、乐毅相⽐,当时的⼈没有谁承认这⼀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DOC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DOC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一、原文及翻译原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 逐句翻译 课文理解拓展课件

《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 逐句翻译 课文理解拓展课件

《隆中对》一、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1)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3、古今异义(1)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2)用遂用猖獗(因此)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3)信谓为信然(可信,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国险而民附(地势)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去国怀乡(国都)(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确实)诚如是(果真)(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以)已历三世(已经)(6)以以弱为强者(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以向宛、洛(而)(7)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三、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贤能为之用被动句四、语句翻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先主曰:“君与俱来。

隆中对知识点及翻译

隆中对知识点及翻译

《隆中对》一、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其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二、历史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整体把握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五、写作特点分析1.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写对话,从对话中描绘人物形象。

2.侧面衬托,突出人物性格。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这是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结尾关羽、张飞不悦,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这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3.选材精当,详略得当。

如刘备访诸葛亮,三顾茅庐,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谈,而详述诸葛亮的“对策”。

六、重要知识点归纳:1.一词多义谓认为谓为信然然这样谓为信然用因此遂用猖獗对……说谓先主日但是然志犹未已运用此用武之国已停止然志犹未已信确实谓为信然利用贤能为之用通“以”自董卓已来诚信信义著于四海已经已历三世同“伸”,伸张欲信大义因于是因屏人曰为唱好为《梁父吟》好喜爱好为《梁父吟》凭借因之以成帝业作为此可以为援友好外结好孙权是谓为信然将:将领率领命一上将将;变为以弱为强将要君谓计将安出被贤能为之用遂:就先主遂诣亮最终然操遂能克绍2.古今词义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凡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猖蹶古失败;今凶猛而放肆。

隆中对复习

隆中对复习

了解文学常识
• 诸葛亮,字 诸葛亮, , 时著名 家, 家, 现在, 中国历史上的 。现在,“ ”这个名字已 的象征。 经成为了 的象征。 • 背景: 背景: •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 公元207 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 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 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 形势做分析。 形势做分析。
• • • • • • • • • • • 1亮躬耕于陇亩 亮躬耕于陇亩 2好为《梁父吟》 好为《 好为 梁父吟》 3身长八尺 身长八尺 4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 莫之许:莫许之 5惟博陵崔州平 惟博陵崔州平 6谓为信然 谓为信然 7屯新野 屯新野 8先主器之 先主器之 9谓先主曰 谓先主曰 10此人可就见 此人可就见 躬:亲自。 陇亩:田地 亲自。 陇亩: 好:喜欢 常常。 身:身体 长:高。每:常常。 当时。 承认、同意。 时:当时。许:承认、同意。 惟:只有。 友善:友好 只有。 友善: 谓: 说; 信然:确实这样 信然: 屯:驻扎 器: 器重 谓……曰:对……说 曰 说 接近、 就:接近、趋向
隆中对
猖蹶chāng xié天子 yí越 猖蹶chāng jué 挟xi 天子 夷yí越 度duó德量力 duó德量力
信shēn,通“伸”,伸张。 shēn,通 伸张。 郦食其l y j ì(拿东西给人吃)壶浆 n (拿东西给人吃)
归纳重点实词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屈致:委屈( ),召 他上门) 招致,引来。 致:招致,引来。 12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 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顾:拜访 由是:因此。 由是:因此。 13先主遂诣亮 于是; 先主遂诣亮 遂:于是;诣:拜访 14凡三往 凡三往 凡:总共 15因屏人曰 于是; 屏人: 因屏人曰 因:于是; 屏人:命人退避 16汉室倾颓 汉室:指汉朝。倾颓: 崩溃、 汉室倾颓 汉室:指汉朝。倾颓: 崩溃、衰败 17孤不度德量力 度:衡量,估计 衡量, 孤不度德量力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 力量(能否)胜过人。 力量(能否)胜过人。 • 18欲信大义 欲信大义 信,通“伸”,伸张 • 19遂用猖蹶 因此; 猖蹶: 遂用猖蹶 用:因此; 猖蹶:失败 • 20然志犹未已 然志犹未已 犹:仍、还; 已:止 • • • • • • • • • •

《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docx

《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docx

《隆中对》一、文学常识1、木文节选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白董卓已來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1)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3、古今异义(1)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占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谓先主F1(说)(对••…•说)(2)用遂用狛獗(因此)此用武之国(运用, 使用)贤能为之用(出力, 效劳)⑶信谓为信然(可信,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国险而民附(地势)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去国怀乡(国都)(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 确实)诚如是(果真)(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四、语句翻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v 梁父吟>. 身髙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冇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血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冇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悄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上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上,先上器之,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谓先i 十I :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 先上卜I : “君与俱来。

”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來吧。

” 庶㈠:“此人吋就见,不町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來, 将军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陈寿一、文学常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史学家。

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这部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2、《隆中对》是人物传说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二、句子翻译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说法。

(或:当时的人们不承认他有这种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终止,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呢?三、问题解答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方针:夺取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

隆中对归纳

隆中对归纳

隆中对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词1.将军宜枉顾.之(顾古义:拜访今义:照顾)2.凡.三往(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3.孤.不度德量力(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4.此殆.所以资将军(殆古义:大概今义:危险)5.遂用.猖獗(用古义:因此今义:使用)6.遂用猖獗..(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7.抑.亦人谋也(抑古义:而且今义:压抑)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 谓谓.为信然(谓:说)谓.先主曰(谓:对……说)君谓.计将安出(谓:说)2. 为好为.《梁父吟》(为:唱)谓为.信然(为:是)以弱为.强者(为:变为)贤能为.之用(为:被)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结为)3.已然志犹未已.(已:停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已经)自董卓已.来(已:通“以”)4.遂由是先主遂.诣亮(遂:就)遂.用猖獗(遂:就)然操遂.能克绍(遂:终于)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诚:确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诚:如果)6.因.屛人曰(因:于是,就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凭借)7.然谓为信然.(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然而)8.信:谓为信然 (信: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信: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同“伸”,伸张)四.重点字词1.躬耕陇.亩陇:田地2.莫之许.许:承认,同意3.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4.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5.不可屈致.也致:招致,引来6.将军宜枉驾顾...之枉驾:屈尊顾:拜访7. 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8.因屛.人曰屛:命人避退9.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10.度.德量.力度、量:估计,衡量,估量11.君谓计.将安出.计:计策出:产生12.曹操比.与袁绍比:与……相比13.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14.此殆所以资.将军资:资助、给予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16.总揽.英雄揽:招致、罗致17.若跨.有荆、益跨:占据18.保其岩阻..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19.内修政理..政理:政治2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2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22.先生解.之曰解:劝解23.帝室之胄.胄:后代五.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隆中对[晋] 陈寿先主屯新野②,徐庶见先主③,先主器之④。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⑤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⑥,不可屈致也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

”由是先主遂诣亮⑨,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11),主上蒙尘(12)。

孤不度德量力(13),欲信大义于天下(14),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15),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1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17),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9)。

孙权据有江东(20),已历三世(2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22),利尽南海(23),东连吴会(24),西通巴、蜀(2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2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7),将军岂有意乎(28)?益州险塞(29),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0)。

刘璋暗弱(31),张鲁在北(3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33),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34),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5),西和诸戎(36),南抚夷越(3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8)。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注释〕①本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

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所。

对,对策。

②先主,三国蜀主刘备。

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

③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时为刘备谋士,后归曹操。

④器之,器重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一、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1)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3、古今异义(1)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2)用遂用猖獗(因此)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3)信谓为信然(可信,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国险而民附(地势)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去国怀乡(国都)(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确实)诚如是(果真)(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以)已历三世(已经)(6)以以弱为强者(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以向宛、洛(而)(7)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三、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贤能为之用被动句四、语句翻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愿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

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五、课文理解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5.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

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

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

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

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