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__开题报告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900字》
[3] 戎蕾. 利用小班幼儿双人协作游戏活动促进同伴友好交往的实践与研究[J]. 好家长, 2019(7):1.
[4] 何卫玲. 浅谈区域游戏对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作用[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37):1.
[5] 叶静艳. 浅谈户外角色游戏中促进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下, 2020(7):1.
三、研究内容;
本文选题的目的在于对幼儿园小班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对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供理论借鉴。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本研究用多种检索方式,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分类整理研究中的中科学部分,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实践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抓住所在实习单位X幼儿园儿童绘本亲子共读现状特点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研究种类颇多,但对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小班活动尚缺少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本研究来探讨小班活动对促进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否有实质性帮助。
二、选题意义;
同伴交往能力培养是儿童由个体逐步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社交关系,促进社交能力发展。本课题旨在分析幼儿园小班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现状,并归纳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6] 顾嘉晖.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8):1.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哎咱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社交发展可重要啦!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同伴交往就像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扇特别的窗户。
你看啊,在家庭环境里,他们大多时候是被照顾的对象,但是到了幼儿园中班这个小集体里,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所以说,研究幼儿中班同伴交往这个课题真的很有意义。
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还能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方法,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你说是不是很重要呢?二、研究目标那咱们这个研究啊,到底想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就像咱们要去一个地方得先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一样,了解现状是第一步。
比如说,他们平常都喜欢和哪些小伙伴一起玩呀?在交往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小摩擦呢?然后呢,我们还想找出影响他们同伴交往的因素。
是因为小朋友自身的性格呢,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呢?或者是幼儿园里老师的引导方式也有作用呢?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探究的。
最后当然是希望能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啦。
这样就能让幼儿园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小朋友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同伴交往。
这就好比给他们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在同伴交往这条路上前行。
三、研究方法说到研究方法,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
问卷调查法就很不错哦。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问卷,里面有图画还有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小朋友们就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说,“你最喜欢和哪个小伙伴一起玩玩具呀?”然后给他们几个小图案,让他们选。
访谈法也很有用呢。
和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还有家长聊一聊。
老师们每天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肯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家长呢,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在家的表现最清楚了。
小朋友们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哦,虽然他们可能表达得不是那么准确,但是从他们的话里我们能感受到最纯真的想法。
另外,观察法也不能少。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里悄悄地观察小朋友们在自由活动时间的表现。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摘要]教育的目的存在于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并不断的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基本的社会成员。
在幼儿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而这个时候又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一个六岁前的孩子,学到的对他人的态度和社会经验将显示出他一生中社会行为的特征。
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尤为重要。
交往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化的形成过程,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通过交往,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协调、分享、助人等社会技能,并从中获得满足感,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活动区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活动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区活动中,特别是角色区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多,通过对幼儿这种人际交往概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化发展状况,二者是集体教学形式所难以达到的。
[关键词]交往;合作;分享;助人;活动区活动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
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们幼儿交往能力较差的特点,我在活动区创设中,重点开展了角色区的活动,如“理发店”“娃娃家”“医院”“娃娃餐厅”以满足幼儿交往的愿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尽量为孩子们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幼儿交往的欲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给幼儿提供改变行为的能力,能为幼儿的观察和模仿提供机会。
因此,教师要注意给幼儿提供交往机会,给他们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幼儿的交往创设良好的条件。
1、不断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角色区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幼儿进入角色,而要达到这一点,幼儿必须了解和认识角色的行为与活动,利用头脑中记忆有关的表象,去模仿创造他理解的角色。
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可是个宝贝啊!想想看,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四处飞翔,互相嬉戏。
可这其中,有些小朋友可能比较腼腆,像只小猫咪,躲在角落里,不太敢主动和别人交往。
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得想办法,让他们的社交能力大大提升,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小火箭一样冲天。
游戏绝对是个好帮手。
孩子们天生就爱玩儿,像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团队游戏,比如“找朋友”,孩子们围成一圈,一个小朋友拿着球,喊出自己想找的朋友的名字,然后把球扔给他。
哎呀,整个园子里都能听到欢声笑语,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这种互动让他们明白,原来交朋友也可以这么简单,像摘星星一样不费力。
角色扮演游戏也特别棒!小朋友们可以化身医生、老师,甚至超级英雄,想象力无穷无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扮演角色,还要学会和小伙伴合作。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当医生,另一个当病人,医生要问问题,病人要回答,哈哈,搞得大家都忍不住笑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会了沟通,慢慢就敢于表达自己,变得越来越开朗。
再说说环境的布置,环境可真是个“隐形的老师”!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各种不同的区域,比如“美术区”、“阅读角”,甚至是“科学探索区”。
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的地方。
想象一下,一个小朋友在美术区认真画画,旁边另一个小朋友好奇地凑过来,问:“你在画什么呀?”这时候,互动就自然发生了,交流也随之而来。
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也是个妙招。
比方说,孩子们在搭积木,有的小朋友搭得高高的,有的却总是倒下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搭得高的小朋友去教教其他小朋友,像是传授绝招一样。
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小朋友的自信心,又让大家在互动中建立了友谊。
看到他们在一起合作,心里那个美啊,简直像喝了蜜一样甜!适当的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当有小朋友主动跟别人说话,或者在游戏中表现出色,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夸奖。
论文:区域活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区域活动中如何提升幼儿的主动性及交往水平一、区域游戏活动对培养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意义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动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水平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都是三口之家,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水平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
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附,走向同龄人社会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
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幼儿,在游戏中,他们通常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经常会出现争抢一件玩具的现象,幼儿不知道怎样去协商、怎样避免问题的发生;有的幼儿平时在家中与家人会滔滔不绝,来到幼儿后,却一言不发,不玩玩具,也不和小朋友交流;有的幼儿胆小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怎样和同伴实行沟通,经常是独自一人游戏。
所以,提升小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小班这段时间,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很容易使幼儿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行为,如自私、孤僻、退缩、攻击性行为、压抑。
反之,则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
二、通过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目标通过活动区活动,使小班幼儿具有初步交往的意识,掌握初步交往的技能。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 幼儿发展需求。
在中班阶段(4 5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教版)的理论,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对同伴关系有更强烈的兴趣,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互动、玩耍和合作。
例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班幼儿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只专注于独自游戏,而是开始主动寻找同伴一起搭建积木、玩角色扮演游戏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很多幼儿缺乏兄弟姐妹,同伴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就使得幼儿园成为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场所。
2. 教育目标要求。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提高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幼儿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意义。
1. 理论意义。
研究幼儿中班同伴交往能够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但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心理机制、行为模式等,为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增添新的内容。
2. 实践意义。
对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班级氛围,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交往特点,合理安排游戏小组,提供合适的交往情境和材料等。
对家长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家长可以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和特点,在家中为幼儿创造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包括交往的频率、方式、对象选择等方面。
2. 探究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如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园班级环境等。
3. 提出促进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教育策略,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哎咱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那可太重要啦!特别是在中班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更多地与同伴互动交往。
我就发现啊,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可有些呢,就有点害羞或者不知道怎么跟小伙伴相处。
这到底是为啥呢?这就引起了我想要深入研究幼儿中班同伴交往的兴趣。
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个时期的交往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的性格形成、社交能力发展,甚至对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呢。
所以啊,研究幼儿中班同伴交往真的是很有必要的呀!二、研究目的那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目的是啥呢?我想啊,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影响幼儿中班同伴交往的因素都有哪些。
是家庭环境的原因吗?还是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起作用呢?或者是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这都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
三、研究意义这个研究的意义可真是重大呢!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它能够丰富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
你想啊,关于幼儿中班同伴交往的研究多一些,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呀。
四、研究方法说到研究方法我觉得有几种方法是挺不错的。
首先就是观察法啦。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里悄悄地观察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
看他们在游戏的时候是怎么互动的,有没有主动分享玩具有没有互相帮助呢?这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幼儿的交往情况。
另外访谈法也不能少。
找一些幼儿、家长或者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说,和幼儿聊聊他们为什么喜欢和某个小朋友一起玩,不喜欢和另一个小朋友玩的原因。
这对我们的研究可是很有帮助的呢!五、研究步骤嗯,关于研究步骤呢,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我们得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在这个领域都做了哪些研究。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哦!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一样,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我们自己的研究呀。
然后呢,就可以开始收集数据啦。
按照我们前面说的研究方法,去观察、做问卷、访谈等等。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研究综述专升本0401-05戴晓蕾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
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
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 幼儿发展需求。
在中班幼儿阶段(4 5岁),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从家庭的小圈子走向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同伴交往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同伴交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促进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共同游戏中,幼儿需要考虑同伴的想法和需求,像搭积木时,他们要协商搭什么、怎么搭,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多为小型化,幼儿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在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
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可以学习到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对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教育要求。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发现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争抢玩具、不知道如何加入游戏小组等,这就需要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
(二)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幼儿教育的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大班幼儿或者从整体幼儿阶段进行分析,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本研究能够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关于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方面的实证数据。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心理过程、情感体验等,有助于推动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幼儿社会交往领域的研究。
2. 实践意义。
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游戏情境,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交往特点组织合作性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的社交行为。
“中班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班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介绍(一)课题的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音乐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
因此,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是开启儿童智能的另一把金钥匙。
有音乐伴随的人生是幸福的,有音乐伴随的童年是幸福的。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节奏与旋律。
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节奏,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而节奏的感觉又完全依赖于运动,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
”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够反映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关键年龄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节奏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因此,在班内进行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的元素是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一)研究的目标1、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会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小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音乐节奏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节奏、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2、通过音乐节奏教学实践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节奏教学的有效方法、策略。
3、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班全体幼儿。
本课题在幼儿园范围内实施。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了解我班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现状,对比前人的研究,找准突破口。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在活动中发展幼⼉同伴交往能⼒的策略2019-10-21幼⼉同伴交往能⼒是⼉童进⼊社会、成为未来主⼈的⼀项重要技能,也是促进幼⼉社会化的⼀个基本要素。
瑞⼠⼼理学家⽪亚杰曾指出:“⼀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童发展视⾓转换能⼒的必要条件,是⼉童摆脱⾃我中⼼的前提。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幼⼉交往能⼒的形成应包括以下⼼理倾向:与伙伴接近的需要;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语交流的愉悦。
学龄前期幼⼉的上述⼼理倾向显⽰出⼀个由低级向⾼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的过程。
培养幼⼉的交往能⼒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引导幼⼉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同伴交往能⼒。
⼀、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同伴交往在游戏中,幼⼉同伴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个“⾃我中⼼”向“愿意共享”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结合幼⼉⽇常⽣活,使他们体会到:如果⼀个⼈不会好好地与他⼈商量、交流,那么谁也不会和他交朋友,他永远都会孤单。
1.唤醒幼⼉交往意识【实录1】:乐乐在第⼀次活动中,紧紧抓住⾃⼰⼿上的玩具,不愿意给其他幼⼉分享。
第⼆、三次活动中,她的情绪有所放松,并能旁观他⼈玩,偶尔笑⼀笑。
第四次活动,她带了辆公交车,看着⼀个⼩男孩玩警车,不⼀会⼉,男孩主动与她交往:“来,开车!”并⽤⼿做开车动作。
她蹲下去,笑眯眯地把车开过去,可当男孩⼀接⼿她的公交车,她的笑容没有了,眼睛也红了,并⽴即把公交车抢到⼿⾥。
她不由⾃主地想要和同伴⼀起玩,可对公交车习惯性的占有,使她⼀下⼦脱离不了“⾃我中⼼”的⼼理定势,她以为⾃⼰失去了公交车,她不知道什么是共享。
过了好⼀会,她也学男孩的样⼦,独⾃玩着车,男孩⼜主动和她交往:“你做1号车,我做2号车。
”说着把⾃⼰的车放在1号车后⾯,他俩对望着笑了。
最后,她的车到了男孩的⼿⾥,男孩的车到了她的⼿⾥。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看见,她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分享和轮换过程,感受到与同伴交往是愉快的。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1. 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中班阶段(4 5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但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中班幼儿在游戏分享、合作搭建积木等活动中,有的幼儿会抢夺他人的玩具,有的幼儿则不知道如何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小组。
2. 教育需求。
(二)意义。
1. 理论意义。
深入研究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有助于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通过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已有的儿童发展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等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应用。
2. 实践意义。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本研究能够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规律和问题后,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育活动,营造积极的同伴交往氛围,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专门的交往课程或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分享意识等。
对于家长而言,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状况,在家中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假设。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包括交往的频率、方式、对象选择等方面的情况;探究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内外部因素,如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园班级环境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班幼儿积极同伴交往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内容。
1.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调查。
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教师和家长),对中班幼儿在园和在家中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描述。
观察内容包括幼儿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中的同伴交往情况,如是否主动与同伴交流、是否能够合作完成任务等。
2. 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研究幼儿的性格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和游戏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游戏也成为了幼儿社交和交往的平台之一。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培养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游戏活动不仅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幼儿与同伴合作的重要场所。
然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局限。
比如,幼儿在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合作信任度低、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沟通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幼儿的合作效果和合作体验。
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策略,并寻找有效的增强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方法。
二、选题目的1. 分析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策略;2. 探讨影响幼儿同伴合作的因素;3. 寻找有效的增强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方法;4. 为幼儿游戏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概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表现,分析其合作策略的特点和优缺点;2. 探讨影响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因素,包括游戏性质、同伴关系、认知水平等;3. 总结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合作策略,包括情感交流、认知协调、互助支持等;4. 寻找有效的增强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游戏设计、角色扮演等;5. 提出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策略培养方案。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幼儿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2. 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情况,收集个案资料,分析幼儿合作策略的特点;3.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和教师对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的看法和评价;4. 实验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探讨不同教学干预和游戏设计对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1. 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合作策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2. 探讨了影响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因素;3. 寻找了有效的增强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的方法;4. 提出了对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同伴合作策略的培养方案;5. 为幼儿游戏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__开题报告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
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
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题报告
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题报告篇一:开题报告,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研究”中,教师和幼儿如何有效地互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在教学活动中对师幼互动的理解是:“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
” 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因此,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势在必行。
因此,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执行)》(下称《纲要》)的今天,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如何使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真正的互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去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目的:通过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以在师幼互动中积极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促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教师、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形成合作探究式师幼互动。
研究意义: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未来的社会适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呢?一、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幼儿园是孩子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交往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班级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友善与接纳。
在班级中,可以设置专门的“交友角”,摆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图书,鼓励他们在这里与同伴一起玩耍、交流。
其次,合理安排班级的空间布局,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互动空间。
例如,在教室里设置小组活动区域,让孩子们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环境布置,如张贴孩子们的合作照片、展示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等,激发孩子们的交往欲望和合作意识。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交往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游戏活动、主题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角色扮演、建构游戏、体育游戏等。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模仿成人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方式,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
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共同合作搭建积木、拼图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提高交往能力。
主题活动也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开展“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节日庆祝活动则能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与同伴一起分享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等方式,向孩子们传授交往的技巧。
如何在区域游戏中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最新年文档
如何在区域游戏中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
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角色、熟悉角色义务、接触现实生活的媒介,因此,区域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
幼儿们在区域游戏中,不断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作出体验,也可以对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做出了解,慢慢懂得在集体中就要能够与同伴互相合作,交流协商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被他人接受。
一、适时指导,提升交往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何时介入游戏,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直接介入幼儿们很喜欢游戏,只要一到游戏时间,他们都是争先恐后的跑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可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倾向于将自己的矛盾冲突讲与老师听,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解决。
有一次,班里的幼儿们都在开开心心的进行区域游戏,这时候李昊天怒气冲冲的跑到我面前来说,自己去了厕所回来之后,刘鸣就霸占了自己的位置,让他走开,他就是不走。
我对李昊天说,“你再去和刘鸣商量一下,试着自己去解决,好吗?”李昊天听了我的话,再次走到刘鸣面前,对刘鸣说:“刘鸣,原先是我在这玩的,我刚才去厕所了,这个拼图我还没拼完,现在我还想在这拼,你能不能到别的地方去玩一会啊?”刘鸣说,“我也想在这玩,你去别的地方,好吗?”李昊天向我望了望,我鼓励他再继续想想办法。
子茗想了想,又看看旁边说,“刘鸣,这旁边没人,你坐这边好不好?”“不好,没椅子。
”“那我去给你搬椅子,好吗?”“好”。
经过这一番努力,李昊天和刘鸣之间的矛盾就被子茗解开了,两个人可以共同玩拼图。
(二)间接指导游戏能够为幼儿创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在游戏中的那些情景更是能够引起幼儿交往的愿望,而角色扮演则是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可老师也不能够完全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游戏和交流,还是需要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就需要老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到游戏中去,作为幼儿们的游戏伙伴,共同进行游戏的同时,老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指导,从而保证角色游戏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区域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区域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摘要: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是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发展应当选取有效性的措施进行。
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的发展实现全面性,同时能够帮助幼儿对生活以及学习做到快速的适应。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提高展开讨论,深入分析目前区域活动中有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幼儿园是众多幼儿进行集体生活的场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活动贯彻于每一环节当中,然而,区域游戏对幼儿的内在方面的需求可以进行最大化的满足,是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为了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进行强化,应为幼儿进行各种环境的创设,同时对这一资源加以利用,使幼儿可以通过和环境之间的频繁互动,进而养成交往的思想意识,对交往过程中的方法进行学习,有效掌握交往过程中的技能。
一、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存在的各种问题(1)幼儿园对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存在严重的忽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对幼儿进行和人之间的交往、学习活动中互相帮助、合作和分享等方面思想意识以及技能的培养,有效引导幼儿对不同活动进行积极的参与,深刻体验和教师以及幼儿同伴在一起生活中产生的乐趣。
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园对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重视,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虽然对健康、语言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中的知识内容都有设置,但在课标中并未能找到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有效培养的相应课程;大多数课程只是重视幼儿在知识方面的教学,和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完全忽视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严重阻碍了有效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2)教师不具备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有效培养的思想意识在有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是,多数教师并未正确认识到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体现:第一,幼儿在发生打架行为的现象时,教师对于责任的处理经常是推于家长,认为家长存在教育不当,多数会采取通知家长的方式并来幼儿园进行问题的解决,并未对幼儿展开正确的引导。
幼儿活动教案中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中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引言:社交能力是幼儿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友谊、展现自我、互相合作等。
本文将介绍幼儿活动教案中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造积极互动的环境在教案中创造积极互动的环境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让幼儿有机会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鼓励分享、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和接受他人的帮助。
二、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角色扮演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游戏,让幼儿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合作游戏,幼儿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理解与包容他人的不同,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四、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教案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活动或小组讨论,让幼儿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幼儿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五、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集体制作等,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支持和共同努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个体责任感的培养,让幼儿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六、注重情感交流在教案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分享的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倾听他人的分享、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教师指导策略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教师指导策略摘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其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共享区域游戏教学,引导幼儿在系列的共享区域游戏中学习与同伴互动,与伙伴良好交往,逐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共享区域活动;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指导策略1 区域活动的内涵及特点1.1 区域活动的内涵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教育目标,创造适宜的活动场地供幼儿参与,在该场地内幼儿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选取材料,参与活动。
1.2 区域活动的特点(1)自主性区域活动中,教师在活动之前说明简要的活动规则,幼儿对于活动形式、活动主题、活动材料自主选择,同时自由结伴,自由表达,自由展示动作等,使游戏活动充满自由、自主的氛围,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2)教育性区域活动不应是毫无目标的,教师设计区域活动应当注重活动的教育意义,使幼儿在活动中通过遵守游戏规则、选择游戏材料、游戏中与其他幼儿交往沟通等,在无形中产生积极的游戏体验,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将游戏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实践性幼儿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也充满了实践性元素,如角色扮演、动作展示、玩具材料、语言运用等,每一元素都要求幼儿真实参与,通过实践得到各种能力的发展。
2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意义首先,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国家政策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能力的要求,比如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儿童发展目标的要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强调幼儿园不能一味局限于知识、能力和技术方面的灌输,而应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另外,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各类游戏活动之中,以此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合作、互相帮助、热情分享等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
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
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它由交往的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四大部分组成。
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质是幼儿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良好的交往就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同伴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建立同伴间活泼/互助的关系,形成宽松/合作的氛围;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尊重、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幼儿身心能够得到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而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文明的交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往。
”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提出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如珍惜时间,参与合作,乐于探索,勇于竞争,克服困难等;同时还重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并尊重幼儿的人格形成、个性张扬及兴趣爱好。
3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交往能力的获得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
同时,他认为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和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的目标1优化区域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提供交流/合作机会,体验与同伴友好交往的快乐。
2探索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3 提高教师组织与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加强自身文明素养,提高专业技能。
研究的内容1 布置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班级区域环境,让幼儿感受温馨气氛,诱发积极的交往行为,改变不良举止和行为,使幼儿置身于浓厚的友好交往氛围中。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设置,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以便于幼儿之间既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为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石。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投放能引发幼儿积极交往的区域材料(现有材料、半成品或废旧材料等),作为连接幼儿想象和现实的桥梁幼儿制定/完善区域规则,商定如何参与他人游戏/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等2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建构有利于幼儿交往互动的礼仪环境。
区域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增加游戏情节,刺激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积极的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尽兴的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共同交流思想与感情,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
3 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可能并拓展交往技巧。
在“语言区”“建构区”“美劳区”“娃娃家”“表演区”等区域中为幼儿创造有利于同伴互动游戏的环境,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交流机会,引导幼儿运用文明语言解决同伴冲突,学习谦让/等待/轮流/交换等交往技巧,使幼儿的友好交往认知在冲突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积极的交往行为,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4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感知体验在表演区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与职责,学会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怎样借物/还物/接物,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礼貌地向人询问、与人商量交谈等等.研究方法1 文献法:查阅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书籍以及资料,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2 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3 描述观察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以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中,运用记叙和描述记录观察对象的动作、语言和活动,从中获得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同伴际交往的能力程度。
4 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研究途径建立学习制度为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正常、规范地开展,课题组全体成员必须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为研究工作做好理论与技术的基础。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课题组内部定期交流研讨以专题形式为主,根据研究进展情况确定研讨的主题。
“专家引领”,提升研究层次在适当时机,请从事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专家来园讲学,进行专题指导,获得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提升研究的层次。
跟踪同类研究的发展轨迹利用报刊、网络、论文数据库等现代媒体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跟踪同类研究的发展轨迹,了解同类研究、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进展,做到与时俱进、方向明确,方法正确。
研究进程安排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园的全体幼儿,课题研究从2015年4月到2016年12月,历时一年半,共分为五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15年4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5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
运用文献法,搜集、整理和运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以利于本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
3、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6月):(1)分析各年龄段幼儿交往的水平,以及区域环境创设现状。
(2)围绕课题计划、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创设。
(3)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交往水平,全面实施课题的研究.运用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整理。
(4)运用行动研究法,随时反思课题开展情况,及时修正方案,记录好相关信息,积累相关资料。
4、总结阶段:(2016年7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申请成果鉴定。
5 结题/评优阶段(2016年11月-12月):专题结题、评优阶段预期成果幼儿方面1 能够主动与同伴交往,礼貌待人,并具有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2能用恰当语言清晰地表达需要和见解,用非语言形式(微笑/拥抱等)表达感情;3会主动积极地使用多种方法加入同伴的活动,自觉遵守区域规则.4尝试处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能初步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教师方面5教师的区域环境创设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提升教育智慧。
6区域创设及区域活动组织经验集锦、教育随笔、案例分析。
课题的组织机构本课题组主研人员:13人负责人:王丽芳课题负责人王丽芳教学副园长,曾带领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研究”,多篇论文获天津市创新论文一、二等奖,敬业、求实,具有很强的反思、总结、提升的教科研精神和能力。
主研人员分工负责人:王丽芳主持和管理整个研究工作。
审定参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检查、调整研究进度;主持典型案例分析。
主研人员:毕瑞敏主持撰写实施方案,课题总结报告,负责与区教研室的上下联络工作。
主研人员:进行区域环境创设,,组织实施区域活动,开展礼仪教育;所有成员均进行教学设计、个案分析。
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孙海芳. 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王琼.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6+1儿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教研组.儿童礼仪教育系列读本.2006[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6]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7]《促进教师专业成长》[8]冯晓霞《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