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XXXX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充电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充电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充电要求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充电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能传输要求、接口要求、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输入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000 V,直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500 V的静态磁耦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快速充电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7251.7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部分:特定应用的成套设备--如码头、露营地、市集广场、电动车辆充电站GB 16895.3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接地配置、保护导体和保护联结导体GB 16895.21 低压电气装置第4-41部分: 安全防护电击防护GB-T 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ICNIRP 2010 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1Hz—100kHz))T/CSAE XXXX-XXXX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慢速充电技术规范3术语、定义3.1术语和定义3.1.1原边设备 primary device能量的发射端,产生交变磁场与副边设备耦合的设备,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2副边设备 secondary device能量的接收端,安装在电动汽车上与原边设备发生耦合的设备,包括封装和保护材料。

3.1.3无线电能传输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调整具有标准电压和频率的交流电源的电流,将电能以交变磁场的方式从原边设备传输至副边设备。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地面参考设备、测试对象功能及预检、引导对齐功能的实现方法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地面参考设备、测试对象功能及预检、引导对齐功能的实现方法

附录 A(规范性)地面参考设备A.1 地面参考设备离地间隙互操作性对于A类地面参考设备,支持的车载设备离地间隙应满足表A.1的要求。

表A.1 离地间隙的互操作性Z1(车载设备)Z2(车载设备)Z3(车载设备)Z1(地面设备)Y N NZ2(地面设备)Y Y NZ3(地面设备)Y Y Y注1:Z4等级的离地间隙互操作性不在本版本中规定注2:Y表示支持,N表示可不支持A.2 地面参考设备的机械结构地面参考设备的机械结构如图A.1所示。

图A.1地面参考设备结构除外壳结构,地面参考设备应至少由3部分组成。

最上层部分应为线圈绕组部分,中间层部分应为铁氧体磁芯,最底层应为铝背板。

地面参考设备的厚度宜为60mm,3个部件的厚度以及间距宜按照图B.2设计,部件厚度及间距的取值宜按照表A.2所示。

表A.2地面参考设备部件厚度及间距部件厚度参数值部件间距参数值绕组5mm 绕组和外壳上表面16mm磁芯5mm 绕组和磁芯1mm铝板3mm 磁芯和铝板30mm地面参考设备的参数应按照表A.3所示参数设置。

表A.3地面参考设备结构参数参数类型参数值参数类型参数值参数类型参数值绕组匝数8 绕组长度650mm 绕组宽度500mm 磁芯长度650mm 磁芯宽度510mm 磁芯厚度5mm 绕组线径5mm 绕线间距 6.66mmA.3 地面参考设备的电路设计地面参考设备的电路应按图A.2所示的拓扑设计。

图A.2地面参考设备的主电路拓扑图中全桥逆变电路中的开关器件应采用85.5kHz的固定频率驱动。

注:全桥逆变电路中的开关器件类型可选用符合系统工作频率即性能要求的任意高频开关器件类型。

地面参考设备谐振补偿网络的电气参数应按照表A.4设计。

表A.4地面参考设备的电气规格参数Cp[nF] 130.5Cf1[nF] 157.9Lf1[uH] 22与GB/T38775.7附录A中的车载参考设备构成MF-WPT系统时,地面参考设备的原边线圈自感值Lp的最大和最小值如表A.5所示。

《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

《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电动汽车充电产品的使用量也逐步增加。

但是市场上现有的车企及模式2充电器生产企业缺少统一认可的产品测试规范、评价方法,致使市场上使用的模式2充电器质量良莠不齐,客户体验不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本标准的提出旨在用测试方法,规范模式2充电器试验、评价方法,用标准引导模式2充电器产品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6月29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电动汽车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中标协标准立项通知编号:2018-14号。

2、工作过程2018年7月5日,在天津召开《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起草组第一次内部会议,来自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7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

就模式2充电器现存的问题,讨论总结了四个方面,即机械结构方面、电气性能方面、电磁兼容方面和其他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行业对模式2充电器的要求更接近于工业级产品,难以满足随车使用的实际工况要求,以及行业优秀车企对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标准编制任务分配,修订完成标准初稿。

2018年10月25日,在洛阳召开第二次标准研讨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模式2充电器生产企业在内的15家单位参会。

本次会议首先由标准牵头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标准草案经过征询多家单位专家意见后修订的主要内容、数据摸底情况、电动汽车模式2充电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各参会代表就标准内容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此基础上,牵头起草单位进一步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第一次立项会议的基础上细化了模式2充电器测试方法、明确了各测试项目的来源依据。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1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1

目 次前 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车内系统信息安全架构 (2)4.1信息安全架构 (2)4.2信息安全目标 (2)5车内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2)5.1硬件安全技术要求 (2)5.2软件安全要求 (3)5.3数据安全要求 (3)5.4通信安全要求 (3)6测试评价方法 (4)6.1硬件安全测试要求 (4)6.2软件安全测试要求 (4)6.3数据安全测试要求 (5)6.4通信安全测试要求 (6)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车内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车内系统信息安全的防护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T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9317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XXXX-XXXX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与定义GB/T19596、GB/T29317、GB/T35273、GB/T18487.1、GB/T XXXX-XXXX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车内充电系统in-vehicle charging system电动汽车车内,以充电为目的满足充电相关功能的系统。

注:根据充电方式不同,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车载控制器,例如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车载通信控制单元(In-Vehicle Unit,简称IVU)等。

3.2身份鉴别authentication即身份确认,确定使用者身份的过程,从而确定是否具有对某种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

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英文版征求意见稿

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英文版征求意见稿

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英文版征求意见稿1. 概述在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而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安全性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发展,制定一套通用的充电系统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2. 背景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和新能源汽车政策的逐步完善,电动汽车市场逐渐兴起。

而充电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生命线,其安全性、充电速度、设备互操作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目前,虽然各国在充电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上都在努力完善,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性以及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各种类型的充电设备在通用性、兼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提议内容为了解决目前充电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份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的英文版征求意见稿。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安全性要求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将制定一系列关于充电设备本身、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用户在使用充电系统时的安全。

3.2. 性能要求除了安全性外,充电系统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明确充电系统的充电速度、充电效率、充电设备的功率、兼容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提高充电系统的整体性能。

3.3. 设备互操作性要求由于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充电设备,其互操作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我们将制定一系列关于充电设备之间的互连接、通信协议、数据交换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互操作性。

4. 意见征求为了制定更为完善的充电系统通用要求,我们诚邀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从业者、专家学者及广大用户提出宝贵意见。

针对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内容,您可以就充电系统安全性、性能、设备互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 结语制定一套通用的充电系统要求对于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真诚期待广大行业从业者和用户积极参与,共同为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标准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会的领导下,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立项公示及管理下,成都兴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牵头起草的成都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二、立项背景和意义1、我国处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3个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但标准化落后,有必要尽快实现“有标准可依”。

我国已经进行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和换电的标准化工作,无线充电作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第三种方式,其标准化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这与我国的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不匹配。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具有特殊优势,标准化是其推广发展的前提条件。

无线充电系统可用于电动汽车在车库、停车场、充电站等场所的无人值守自动充电,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构建电动汽车充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加速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对于已经投身于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车企、设备商、电力企业、运营企业、用户来说,无标准可依的状态阻碍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推广。

3、助力创新型城市在标准创新层面有所成就。

4、助力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集群协同进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并规定了标准体系架构。

三、主要编制过程(一)标准启动在2016年3月,成都兴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牵头启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

并进过专家组封闭工作会议的形式完成了标准的工作组草案。

(二)标准讨论工作组在包括成都市兴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四川省川电新能源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成都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下,于2016年3月起,开展了2次标准讨论会。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主要起草人:胡超、赵勇、刘红军、游世林、兰昊、周荣、魏斌、黄晓华、杨国勋、周德勇、唐德钱、袁昌 荣、胡越、范春鹏、汪国康、杨世春、闫啸宇、林桂江。
标准目次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2020)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 分类、互操作性要求、通信要求、环境测试、安全要求、结构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要求、标识和说明要求等。 该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静态磁耦合无线充电系统,其供电电源额定电压最大值为1000V(AC)或1500V(DC),额 定输出电压最大值为1000V(AC件
参考资料:
意义价值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2020)的制定和发布,有利于加速无线充电产业 链的完善速度,同时能够促进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该标准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是从无 到有的巨大突破,能够加速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提高民众对无线充电的认知度,为无线充电相关企业提供良好 的依据和保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该标准助力创新型城市在标准创新层面有所成就,助力相关产业规模化发 展、产业集群协同进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主要起草单位: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惠创智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 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2020)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 分类、互操作性要求、通信要求、环境测试、安全要求、结构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要求、标识和说明要求等。 该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静态磁耦合无线充电系统,其供电电源额定电压最大值为1000V(AC)或1500V(DC),额 定输出电压最大值为1000V(AC)或1500V(DC)。

标准名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慢速充电技术规范

标准名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慢速充电技术规范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识 第3部分:生锈等级的评定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ICNIRP 2010 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1Hz—100kHz))
3.1 术语和定义 .......................................................................2 3.2 缩略语 ...........................................................................5 4 概述 ............................................................................... 5 5 电能传输要求 ....................................................................... 5 5.1 分类 .............................................................................5 5.2 互操作性 .........................................................................6 5.3 系统总体要求 .....................................................................8 5.4 通讯 ............................................................................14 5.5 环境要求 ........................................................................14 5.6 电击防护 ........................................................................15 5.7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特殊要求 ..................................................16 5.8 电力电缆组件要求 ................................................................21 5.9 结构要求 ........................................................................21 5.10 车辆碾压试验 ...................................................................22 5.11 服务和试验条件 .................................................................22 5.12 电磁兼容性 .....................................................................30 5.13 标识和说明 .....................................................................34 6 接口要求 .......................................................................... 35 6.1 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接口要求 ......................................................35 6.2 定位辅助设备接口要求 ............................................................38 7 安全要求 .......................................................................... 38 7.1 通信安全 ........................................................................39 7.2 电气安全 ........................................................................45 7.3 安全试验要求 ....................................................................47 7.4 机械安全 ........................................................................48 7.5 雷击安全 ........................................................................51 7.6 电磁场辐射 ......................................................................52

详解电动汽车无线充电9大技术要求

详解电动汽车无线充电9大技术要求

详解电动汽车⽆线充电9⼤技术要求现在各⼤⼚商都在进⾏⽆线充电技术研究,因为它摆脱了以往线缆的局限,可以即停即充,简单⽅便,也不会受到恶劣⽓候条件的影响。

这种技术在⽆⼈驾驶上是不可缺少的功能。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普及和⽆⼈驾驶技术的⾼速发展,感觉最近汽车⽆线充电发展明显加速。

不同领域的⽆线充电技术的需求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本⽂就电动汽车描述⽆线充电它的系统需求。

⼀、系统组成电动汽车的⽆线充电系统,基本上由电源盒、地⾯发射板、车载接收板、车载控制器共4个部分组成。

⽬前的⽆线充电主要是单向Grid to Vehicle(G2V)供电,以后必然发展为双向供电,即G2V + V2G。

为⽅便起见,本⽂仍称之为“地⾯发射板”和“车载接收板”。

⽆线充电的系统部件,不同⼚商定义了不同的名称,Qualcomm称之为Power SupplyUnit(PSU)、Base Pad (BP)、Vehicle Pad (VP)、Vehicle Control Unit (VCU)。

Evatran称之为Control Panel, Parking Pad, Vehicle Adapter(包括线圈和控制器)。

根据需要,地上部分和车载部分的线圈和控制器既可以做成分体式,也可以做成⼀体式。

当前⼤部分系统是直流输出到电池,也有少部分是交流输出到OBC。

系统框图如下:GA–Ground Assembly,即地⾯发射板;VA–Vehicle Assemble,即车载接收板⽆线充电属弱耦合系统,耦合系数 k≈0.1-0.4。

标称⼯作频率85kHz,频率范围81.38-90kHz。

⼆、线圈结构在⽆线充电系统中,常见线圈结构有CR、DD、及多线圈形(⽐如Bipolar)。

CR结构是单⼀环形结构,可以绕制成圆形、椭圆形、或⽅形等;DD结构实际上是⼀条Liz线从⼀个线圈绕到另⼀个线圈;⽽Bipolar是由两个独⽴线圈部分重叠⽽成。

相⽐传统的CR结构⽽⾔,DD结构更⼩、更轻、效率更⾼、位置敏感度低、互操作性更好。

最新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

最新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

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广东省地方标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Part 1: Generalrequirements(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5年10月一、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5年7月14日批准立项(粤质监标函〔2015〕402号),立项名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华南理工大学、普天新能源(北京)联合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我国处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3个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但标准化落后,有必要尽快实现“有标准可依”。

我国已经进行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和换电的标准化工作,无线充电作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第三种方式,其标准化工作在还没有开展,这与我国的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不匹配。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具有特殊优势,标准化是其推广发展的前提条件。

无线充电系统可用于电动汽车在车库、停车场、充电站等场所的无人值守自动充电,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构建电动汽车充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加速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对于已经投身于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车企、设备商、电力企业、运营企业、用户来说,无标准可依的状态阻碍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推广。

本标准的编写有助于创新型城市在标准创新层面有所成就。

助力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集群协同进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并规定了标准体系架构。

《电动汽车线充电系统 第2部分设备要求》

《电动汽车线充电系统 第2部分设备要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2部分:设备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标准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会的领导下,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立项公示及管理下,成都兴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牵头起草的成都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二、立项背景和意义1、我国处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3个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但标准化落后,有必要尽快实现“有标准可依”。

我国已经进行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和换电的标准化工作,无线充电作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第三种方式,其标准化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这与我国的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不匹配。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具有特殊优势,标准化是其推广发展的前提条件。

无线充电系统可用于电动汽车在车库、停车场、充电站等场所的无人值守自动充电,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构建电动汽车充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加速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对于已经投身于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车企、设备商、电力企业、运营企业、用户来说,无标准可依的状态阻碍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推广。

3、助力创新型城市在标准创新层面有所成就。

4、助力相关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集群协同进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要求,并规定了标准体系架构。

三、主要编制过程(一)标准启动在2016年3月,成都兴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牵头启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

并进过专家组封闭工作会议的形式完成了标准的工作组草案。

(二)标准讨论工作组在包括成都市兴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四川省川电新能源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成都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下,于2016年3月起,开展了2次标准讨论会。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充电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概要.doc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充电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概要.doc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充电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决定,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制定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国家标准。

GB/TXXXX.1的制订计划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项目计划号: XXXXX,项目名称: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用插头插座和车辆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充电接口起草小组。

二、制定目的和意义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正在向产业化推广。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对于充电站的建设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充电接口的标准是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互换性的基础标准,在充电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和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之前,统一充电接口标准意义重大。

根据不同的充电模式和充电连接方式,充电接口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规格,对于这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充电接口,都应该满足通用的结构、安全、耐环境等要求,GB/TXXXX.1的目的就是规定对充电接口的这些通用要求,为具体的结构形式和产品设计开发提供规范性的指导。

三、制定原则和主要参考文件在充电接口系列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总的原则是:立足国内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研发和示范基础,同时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和国际标准或国际标准的阶段性草案;汽车行业、能源行业、电工行业共同参与方案和框架讨论,三个行业的典型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的起草和讨论;起草过程,充分考虑和现有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GB/TXXXX.1的起草过程中,主要的参考文件有:GB/T 11918—2001 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0309-1:1999,IDTQC/T 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IEC 62196-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最新版CD文件四、标准起草过程1.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成立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设施标准化专家组,并于2010年8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专家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对充电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讨论。

fecf4b7c6ce0f5c8说明书

fecf4b7c6ce0f5c8说明书

犐犆犛43.040犜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犌犅/犜38775.1—2020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犈犾犲犮狋狉犻犮狏犲犺犻犮犾犲狑犻狉犲犾犲狊狊狆狅狑犲狉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犘犪狉狋1:犌犲狀犲狉犪犾狉犲狇狌犻狉犲犿犲狀狋狊2020 04 28发布2020 11 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缩略语4……………………………………………………………………………………………………5 充电系统总体要求4……………………………………………………………………………………… 5.1 一般要求4…………………………………………………………………………………………… 5.2 原理图4……………………………………………………………………………………………… 5.3 测量原则6…………………………………………………………………………………………… 5.4 原边设备的安装8……………………………………………………………………………………6 分类9……………………………………………………………………………………………………… 6.1 分类依据9…………………………………………………………………………………………… 6.2 功率等级9…………………………………………………………………………………………… 6.3 环境状况9……………………………………………………………………………………………7 互操作性要求10…………………………………………………………………………………………… 7.1 一般要求10…………………………………………………………………………………………… 7.2 功率等级10…………………………………………………………………………………………… 7.3 额定工作频率10……………………………………………………………………………………… 7.4 谐振电路10…………………………………………………………………………………………… 7.5 调谐(可选)11………………………………………………………………………………………… 7.6 系统效率11……………………………………………………………………………………………8 通信要求11…………………………………………………………………………………………………9 环境测试11………………………………………………………………………………………………… 9.1 一般要求11…………………………………………………………………………………………… 9.2 工作环境温度要求11………………………………………………………………………………… 9.3 环境湿度测试12……………………………………………………………………………………… 9.4 干热测试12…………………………………………………………………………………………… 9.5 低温测试12……………………………………………………………………………………………10 安全要求12……………………………………………………………………………………………… 10.1 一般要求12………………………………………………………………………………………… 10.2 电击防护要求12…………………………………………………………………………………… 10.3 过载保护和短路承受要求15……………………………………………………………………… 10.4 温升和防止过热要求15…………………………………………………………………………… 10.5 机械事故的防护要求18…………………………………………………………………………… 10.6 保护区域18…………………………………………………………………………………………11 结构要求18………………………………………………………………………………………………犌犅/犜38775.1—2020 11.1 一般要求18………………………………………………………………………………………… 11.2 开关设备的分断能力要求18……………………………………………………………………… 11.3 车载设备结构要求19……………………………………………………………………………… 11.4 电力电缆组件要求19………………………………………………………………………………12 材料和部件的强度要求19……………………………………………………………………………… 12.1 防腐蚀保护19……………………………………………………………………………………… 12.2 外壳检验19………………………………………………………………………………………… 12.3 车辆碾压20…………………………………………………………………………………………13 标识和说明要求20……………………………………………………………………………………… 13.1 一般要求20………………………………………………………………………………………… 13.2 设备的标识20………………………………………………………………………………………附录A(资料性附录)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框图22……………………………………………………附录B(资料性附录) 磁耦合23……………………………………………………………………………犌犅/犜38775.1—2020前 言 GB/T38775《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分为以下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车载充电机和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第3部分:特殊要求;———第4部分:电磁环境限值与测试方法。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1部分:通用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1部分:通用要求

将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电设备、谐波监测、视频监视、火灾报警及站内其他设备的状态信息、参 数配置信息、充电过程实时信息等进行集成,实现站内设备监视、保护、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3.7 交流充电桩 AC Charging Point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3.8 直流充电桩 DC Charging Point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 与交流电网连接, 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小功率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3.9 充电桩 Charging Point
4
SZDB/Z 29.1—2010



I I
P
IN
100%
β-均流不平衡度;I-实测模块输出电流的极限值;IP-N个工作模块输出电流的平均值;IN -
模块的额定电流值。 3.27 插头与插座 Plug and Socket-Outlet 把活动电缆和固定的电线连接起来的一种装置,它由插头和插座两部分构成。 3.28 锁紧装置 Retaining Device 防止插头或连接器从正确的连接位置意外脱落的设备。 3.29 帧 Frame 组成一个完整消息的一系列数据位。 3.30 CAN 数据帧 CAN Data Frame 组成传输数据的CAN协议所必需的有序位域,以帧起始(SOF)开始,帧结束(EOF)结尾。 3.31 报文 Messages 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参数组编号的“CAN数据帧”。 3.32 标识符 Identifier CAN 仲裁域的标识部分 3.33 标准帧 Standard Frame 《CAN总线2.0B版本》中定义的使用11位标识符的CAN数据帧。 3.34 扩展帧 Extended Frame 《CAN总线2.0B版本》中定义的使用29位标识符的CAN数据帧。 3.35

《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

《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电动汽车充电产品的使用量也逐步增加。

但是市场上现有的车企及模式2充电器生产企业缺少统一认可的产品测试规范、评价方法,致使市场上使用的模式2充电器质量良莠不齐,客户体验不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本标准的提出旨在用测试方法,规范模式2充电器试验、评价方法,用标准引导模式2充电器产品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6月29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电动汽车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中标协标准立项通知编号:2018-14号。

2、工作过程2018年7月5日,在天津召开《电动汽车用模式2充电器测试规范》起草组第一次内部会议,来自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7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

就模式2充电器现存的问题,讨论总结了四个方面,即机械结构方面、电气性能方面、电磁兼容方面和其他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行业对模式2充电器的要求更接近于工业级产品,难以满足随车使用的实际工况要求,以及行业优秀车企对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标准编制任务分配,修订完成标准初稿。

2018年10月25日,在洛阳召开第二次标准研讨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模式2充电器生产企业在内的15家单位参会。

本次会议首先由标准牵头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标准草案经过征询多家单位专家意见后修订的主要内容、数据摸底情况、电动汽车模式2充电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各参会代表就标准内容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此基础上,牵头起草单位进一步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第一次立项会议的基础上细化了模式2充电器测试方法、明确了各测试项目的来源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T XXXX《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任务来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处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3个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但标准化落后,有必要尽快实现“有标准可依”。

我国已经进行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和换电的标准化工作,无线充电作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第三种方式,其标准化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这与我国的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不匹配。

2015年7月国家标准委下达“《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等1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正式立项,计划编号20150675-T-339,本标准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单位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工作过程(1)标准启动会2015年12月16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化联合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暨项目组启动会在成都新华国际酒店举行,来自中汽研、中电联、中兴通讯、中兴新能源、比亚迪、北汽、上汽、国家电网、许继集团、戴姆勒奔驰、宝马中国、东南大学等约50余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中汽研与中电联介绍了联合工作组成立情况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及应用情况,以及当前国际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化IEC、SAE、ISO进展情况。

与会专家对《GBT XXXX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草案)》进行了研讨。

从标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互操作性、系统总体要求、通讯、电击防护、无线充电系统特定要求、电力电缆组件要求、结构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服务和测试条件、电磁兼容性、标记和说明等层面对标准架构进行了分析讨论,基本肯定了标准结构,同时对标准草案中的技术内容进行了初步审查,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意见60余条。

本次会议与会专家亦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研讨,初步达成体系框架为:通用要求、通信协议、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接口、安全、管理系统、电能计量(修订有线)、地面设备、车载设备、充电站(修订有线)、测试要求。

(2)标准讨论会2016年7月28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项目组第二次会议在银川召开,来自中汽研、北汽、上汽、庞巴迪、普天新能源、宝马、沃尔沃、日产、奥迪、戴姆勒、同济大学、天津工大、上汽大众、北理工、合肥工大、长安新能源、中兴通讯、中兴新能源等40余家单位的行业专家参加研讨。

会议主要内容:a,明确工作组、项目组构成:中电联和中汽研联合讨论标准框架(工作组)、中汽研负责标准的具体制定(项目组)b,国际标准进展情况:-IEC 61980-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一部分:通用要求(2015年已经发布);-IEC 61980-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二部分:电动汽车与无线充电系统之间通信要求(草案);-IEC 61980-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三部分:磁场无线充电技术要求(草案,预计2017年1月份发布)。

-ISO PAS 19363 电驱动道路车辆-磁场无线充电-安全和互操作性要求。

(草案)-SAE J2954 轻型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和测试方法(已经发布为技术信息报告)c,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的目标:对系统提出基本的性能要求:效率、XYZ方向的操作范围、EMI/EMC,人体安全建立操作的边界:工作频率、功率等级、离地间隙建立通信协议建立测试规程评价符合性建立互操作性要求(核心)d,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规划本次会议在成都启动会议的基础上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国家标准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结合IEC、ISO以及中汽研与中电联的分工,工作组对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规划如下:即从总则、车辆端、地面端三个层面对标准制定形成新的规划。

其中总则涵盖:通用要求、通信协议、电磁辐射、电磁兼容、管理与运营等;车辆端涵盖:互操作性要求等;地面端涵盖:特殊要求等。

与会专家对该标准体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基本认同工作组的标准体系规划。

e,国家标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工作组研讨:与会专家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从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技术要求等层面进行了逐条研讨、审查,现场提出修改意见约70余条。

项目组成员针对意见,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做了认真记录,在会后结合已有国家标准及无线充电技术情况进行充分修正。

2016年10月25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委员会的召集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项目组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中汽研、中兴通讯、北汽、上汽、长安新能源、Witricity、万安科技、庞巴迪、宝马、沃尔沃、日产、奥迪、戴姆勒、同济大学、北理工、中兴新能源等30余家单位的行业专家参加研讨。

本次会议针对银川会议形成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标准草案,从范围、规范性应用文件、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层面进行了逐条研讨、审查,会议现场提出修改意见50余条。

在会上和会后,工作组广泛接纳来自各个企业和研究机构提出的宝贵意见,结合目前技术、行业发展现状,按照国家标准编制的要求,修改了多方面的技术参数,保证了标准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最终形成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解决的主要问题,修订标准时应列出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和水平对比1编制原则a,标准编写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

b,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既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和相关标准动态,又充分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实际情况。

c,标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可操作性强,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无语法、逻辑和文字错误。

2内容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通用要求。

标准框架主要参考IEC 61980-1的部分,充分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实际情况,如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入部分(即电网状况)、输出部分(即电动汽车状况),在部分条款上做出了相应的、符合我国现状、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差异化处理。

无线充电系统作为一类充电桩,本标准中在与有线充电桩具有共性技术方面,与有线充电桩作兼容化处理,与其它民用电气设备具有共性性能及测试等,参考或引用其它相关标准。

在无线充电系统技术路线及实现方面,尽量与国际标准保持了一致性。

以下为本标准内容的详细说明。

(1)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测量原则、互操作性要求、电气安全等级要求、基本通信要求、基本对位要求、安装连接要求、电气连接与绝缘特性及等。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000V、直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500 V的静态磁耦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其中,需强调的是,本标准适用的无线充电系统为静态、磁耦合方式系统。

a,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技术尚不成熟,处于实验室及少数试点验证阶段,如高成本、稳定性、变功率、鲁棒性、低效率、切换与车速匹配等关键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近年来未呈现可产业化趋势。

此外,动态无线充电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指标与静态无线充电差异化较大,如动态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目前难以达到静态无线充电水平、互操作性要求、EMF 限制及测试方法等。

静态和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两者的系统架构及模块组成基本一致,仅原边设备的模式不同。

然而,如上所述,两种系统的能量变换装置技术路线及关键性能等差异性较大。

因此,本标准不适用于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原边设备a 静态无线充电系统b 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单段导轨)图1 动、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示意图b,对于无线充电方式,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可实现的包括磁场无线充电、电场无线充电、微波无线充电、超声波无线充电、激光无线充电等,以上各类无线充电各具优缺点,适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应用场合。

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高效率、大功率的基本需求,对无线传能距离要求及功率控制的精确性需求不是过高,因此,根据目前各项技术的性能特质和技术成熟度,磁场方式的无线充电更加适用于电动汽车应用场合。

而磁场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各界对“磁感应方式”及“磁共振方式”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根据磁场传能的原副边线圈“耦合”特性以及公认的定义,并通过会议研讨达成一致意见,本标准采用“磁耦合”作为磁场无线充电的定义。

本标准中对于“磁耦合”无线充电,仅关注和规定系统的性能指标、模块性能、安全及测试等方面,对具体的技术实现不做规定。

因此本标准中部分条款是仅针对“磁耦合”无线充电系统有效,后续版本中视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将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c,关于规定内容界限的说明如上所述,本标准从无线充电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安全、测试、使用环境及各模块性能等方面的框架性要求,对部分与电气电子设备通用的测试,参考现有的标准,给出了测试要求及测试方法。

而,对于无线充电系统的性能指标(如效率、偏移量、互操作性方案等)、系统特有的测试要求和方法(如效率、异物、EMF、EMC等)、通信协议具体内容等方面未作具体规定。

未作规定的内容将在其它标准中编制。

即,本标准仅规定了无线充电系统的框架及通用性问题。

(2)有关条款的说明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无线充电系统的分类、互操作性、系统总体要求、通讯、电击防护、特殊要求、电力电缆组件要求、施工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服务和测试条件以及标记和说明。

具体说明如下。

第5章充电系统总体要求本章给出了无线输电系统的端到端示意图,作为后续描述的基础;明确了无线输电的系统效率定义;给出了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之间的测量原则,包括,坐标系定义、停车方位、原副边偏移量、原边设备尺寸测量定义、原副边设备间距等;明确了原边设备的安装有地埋安装和地上安装两种方式;以及规定了原副边设备的结构要求。

a,关于图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说明,图1如下所示。

图2 无线充电系统框架示意图该图框架出自IEC 61980-1,但做出了相应的差异化处理。

此外,该原理图为目前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图形,框架上经过数次会议研讨并达成一致意见。

与IEC 61980-1中内容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中增加了11、12两个点,即效率测试点,使得“效率”的概念更为直观且规范化。

此外,在无线充电系统中,提到效率,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如图1所示的,从电网侧到系统DC输出侧的效率,另外一类是原边DC 到副边DC的效率。

图1对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即可认为是系统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此外这两个测试点执行测试更为便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