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高级英语_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_以_震撼世界的审判_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4月第31卷
第4期
Apr.2010Vol.31
No.4
《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
———以《震撼世界的审判》为例邬德平,罗忠民,徐江清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收稿日期:2010-01-11
作者简介:邬德平(1970-),男,四川巴中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英语文化及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往往承载着显性和隐性双重文化信息。

用文化阐释手法分析和揭示文本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语言学者提倡的研究方法。

在英汉对比前提下,将文化阐释手法运用到《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又能增强教学互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英汉对比;高级英语教学;隐喻;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4-0147-03
一、隐喻及隐喻的文化阐释论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隐喻是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

”[1]“由于两个事物在特征上存在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

”[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理论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而当今的隐喻研究已经超出修辞学的领域,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隐喻研究热潮,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等学科都纷纷把隐喻作为研究对象。

既然语言的表达有隐喻现象,隐喻的内涵(connotation )不可能是随意的,它“所涉及的是具有共性的人类经验的感知……”[3],才可能被语言的接收者理解。

而人类共有的经历、相同的感知均属于文化范畴。

因而对隐喻的解析必然触及文化现象的分析。

学者往往站在自己所熟悉的角度对隐喻研究提出各自的见解。

词汇研究专家和文化语言学学者主张用文化的视角对词汇的隐喻进行阐释。

如苏新春
在其《文化语言学》中主张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谓阐释的方法就是指对语言结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把隐匿、依附、蕴含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民俗、观念、道德、思维、物质、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把文化语言学定位为阐释性学科,这正表明文化语言学更为看重的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就是要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内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

”[4]
二、《高级英语》文本分析中隐喻的文化阐释《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旨在让经历基础阶段后的学习者接触有一定难度的原著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课程有了诸多版本,不过,三十年前由张汉熙编著的《高级英语》仍被学界奉为圭皋。

无论版本如何,其教与学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畏难情绪。

主要原因有:生词量大,句式复杂,背景知识缺乏、教学方式单一等。

笔者在长期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结合课文语境分析篇章中某些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与引导给学生,会一改课堂沉闷的气氛。

若再与汉语文化同类现象对比分析,同学们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欣赏课文,从而有效地激
147
发他们对这门课程以及文化解读方法的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以《震撼世界的审判》(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视角阐释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

《震撼世界的审判》是一篇回忆录,带有纪实文学特征。

文章原载于美国《读者文摘》(1962),后被张汉熙选入《高级英语》(上册)。

作者约翰·斯科佩斯(John Scopes)是田纳西州一位普通生物老师,因在课堂传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违背了该州《反进化论法》(1925)而卷入官司,历史上又称“猴子之争的审判”。

起诉方是田纳西州原教旨主义者。

课本所选文章记录了受审过程。

原告首席代理是大名鼎鼎的威廉·詹林思·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ian),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手中始终持有一件特别的道具——
—棕榈蒲扇。

棕榈蒲扇是棕榈枝叶编修而成。

作者对布莱因手中的蒲扇有两个特写。

主人公之所以手不离扇,作者之所以两次提到,就是因为棕榈在英语文化中有隐喻功能。

汪榕培认为,“任何两个事物只要存在着外表的、内在的、空间的相似性,都能够产生隐喻性语义。

”[2]棕榈树的英文表达palm tree本身就是隐喻,直译成汉语就是“手掌树”。

因为手掌和棕榈叶片外形的确相似,从该词的汉语释义中同样可以看出:“棕榈树:……叶片圆扇形,掌状深裂……”[5]
不过,这种隐喻只是表层的、直观的。

在英语文化世界里,棕榈还有更深层的厚重的文化意蕴。

“palm,棕榈叶(或枝)(常作为胜利的象征)”[6],“英语中‘棕榈枝’(palm)象征胜利,尤其是指军事上的荣耀。

英语国家的军功勋章上,往往有棕榈叶状的象征优胜的荣誉标志。

”[7]310作者在文章中对棕榈扇有这样的特写:“布莱恩毅然决然,从容走上控告席,手中紧握的棕榈蒲扇像出鞘的利剑,行将击退他的敌人。

”“利剑”和“敌人”二词恰好和文化涵义中“象征胜利,特别指军事上”的涵义契合。

事实上,这的确也符合布莱恩身份和个性。

他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是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曾三次被民主党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1901年至1913年间曾任美国国务卿[8]166,完全可以说是政治疆场上一呼百应的将军。

课文中随处可以捕捉到他老将出朝的样子:既有“燎原大火”般咄咄逼人的气势,又不失“虎啸狮吼”、“洪钟雷鸣”的宗教激情。

此外,“英语中的‘棕榈枝’(palm)还有宗教上的寓意:在基督教国家里,复活节(Easter)前的一个星期天是‘棕榈主日’(Palm Sunday)……这一节日纪念耶稣基督胜利进入耶路撒冷,人们纷纷用棕榈枝抛在路边,以庆贺胜利。

”[7]311布莱恩本人当时正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Fundamentalism Movement)领袖[8]174。

他信仰的正是耶稣基督,这次控告所捍卫的正是上帝。

手中的棕榈扇,象征他的权威和即将到来的最后胜利,既是无声的呐喊,也是护身的法宝。

然而,对虚幻事物的信仰不可能带来真正的胜利。

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对棕榈扇的第二个特写:“观众哄然大笑,布莱恩脸色铁青,他怒不可遏,提高嗓门,而手中的蒲扇却瑟瑟颤抖。

”[8]172既然手中的“利剑”颤抖,自然不能击退顽敌。

不退强敌,岂能胜利?不胜即败。

败的终极表现就是败亡。

这场震撼世界的“猴子之争的审判”实际上是一场科学和迷信之间的生死决斗。

显然,科学必胜,迷信必亡。

而布莱恩当时就是当地顽固而猖獗的原教旨主义教派的领袖,是迷信的集中代表。

可以说,棕榈扇的颤抖已经为布莱恩在后半场庭审中的威风扫地,沦为法庭内外的笑柄,继而忧愤而死埋下了伏笔。

三、汉语类似隐喻词汇的对比
结合具体语境,剖析《高级英语》课文隐喻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而以对比的方式将汉语中类似隐喻词详加解析会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与升华。

因为同学们时刻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文化里,对母语类似的情形稍作提示和分析就会激活其知识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而引起共鸣。

汉语中也有一个与《震撼世界的审判》里棕榈扇相似的隐喻词——
—羽扇。

顾名思义,羽扇即羽毛制成的扇子。

“羽毛”一词也有其表层的隐喻:一是代表轻飘;二则暗指形象和名声。

这些词在诸多汉语成语中反映出来,如“轻于鸿毛”,“爱惜羽毛”等。

关于羽扇,其文化蕴含也是比较深的。

由于羽扇历史久远,自然就承载了很多文化涵义。

“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

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类羽毛制成的扇子。

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

”[9]最初,羽扇多用于皇城龙宫或达官显贵阶层,后又普及到有一定社会地位、修养较高的知识分子。

最后,干脆与军事挂起钩来。

据《晋书·顾荣传》载:广陵相陈敏反,渡江据州,荣等潜谋起兵攻敏。

荣废桥敛舟于南岸,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10]。

后因以“羽扇
148
挥兵”为从容指挥﹑克敌制胜的典实。

苏东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生动地描写周瑜意气风发,气定神闲却击退曹兵的英姿。

南宋词人刘过的《沁园春·张路分秋阅》中也有类似充满军事色彩的句子:“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

星驰铁骑,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诗文表现出张路分在油幢军帐之中,指挥万马千军,手执羽毛大扇,身着轻裘缓带,举止从容,一派大将风度。

清人昭槤在其《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中写道:“福康安以为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拥肩舆挥羽扇以战,自比武侯也。

”由此观之,羽扇成了智慧、魄力、谋略的象征。

这一现象在大众文艺领域中同样普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水浒传》中的吴用,都毫不例外手持羽扇,他们都是足智多谋的代表形象。

我们不难看出,布莱恩手执代表胜利的棕榈扇利剑般直逼敌人,这与诸葛亮、周瑜等古代中国的军事智者、儒将们“羽扇挥兵”可谓异曲同工。

四、文化阐释手段在《高级英语》中的教学效果
《高级英语》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门有难度的课程,对教学也有一定挑战性。

然而,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风格,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双语知识和文化现象和理论,分析词汇背后隐性的文化内涵,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探究,有助于理解作品主题,促进英汉文化的交融。

据笔者的一次教学调查:将8位老师、18个开设《高级英语》的班级,共624位同学,平均分成两类进行教学。

一类是常规讲授,另一类运用文化分析词汇隐喻手段实施教学。

结果发现,采用常规教学方式的班级有78.5%的学习者对该课文倾注精力听课,但课后关注者只占16.4%。

用英汉对比分析隐喻教学手段的班级有92.8%的同学对该文章表现出浓烈兴趣,并且51.3%的同学课后主动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或在网上搜索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详情。

同时,在课后的思考题中,从积极发言同学比例上看,隐喻对比讲授班也比常规教学班级提升了12.0%。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2]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9.
[3]李艳蕊.英汉“疾病”隐喻构建异同的体验和文化阐释[J].中州大学学报,2008(4):64.
[4]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
[5]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73.
[6]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940.
[7]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张汉熙.高级英语[M].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6.
[9]周简段.扇子的学问[J].文苑,2008(10):49.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1812-1813.
English-Chinese Metaphor Counterpart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Advanced English Textual Analysis:
A Case Study on“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WU De-ping,LUO Zhong-min,XU Jiang-qing
(Foreign Language Dept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421008,Hunan,China)Abstract:As basic unit of language,vocabulary usually bears both superficial and profound cultural messages. To study this phenomenon,cultural elaboration is a positive means proposed by cultural paring English metaphors’elaboration with Chinese analogues in Advanced English classroom leads to teaching vibrancy,more active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and students’better understanding on native writings.
Key words:E-C comparison;Advanced English teaching;metaphor;cultural interpretation
(责任编辑:廖铭德)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