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阅读理解 含答案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5
新课标2016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一)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注重直观、整体、经历。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根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开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展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标准的印证。
(二)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承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承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表达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假设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的思想意识里比拟缺少竞争的观念。
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开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
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资料格式: OFFICE文档文件大小:45KB发布日期:2008-7-6下载次数:937(点击查看下载说明)举报下载错误本资料需要注册并登录后才能下载!·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找回密码·您还未注册?请注册您的账户余额为元,余额已不足,请充值。
您的账户余额为元。
此购买将从您的账户中扣除费用0.0元。
内容介绍>>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一、填空题说明:第1—25题是填空题,每题有一个空;每个空1分,共25分。
请仔细阅题,并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填入恰当的答案。
1.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______,因其遗址中有大量黑陶,故又称“黑陶文化”。
2.中国历史上“郡县制”的设置,最早始于_____。
3.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多,司马、司徒等姓来源于_____。
4.先秦时期出现最早的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著作是______。
5.古代中国人最突出的三大崇拜是天地崇拜、______和君师圣贤崇拜。
6.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是______朝人。
7.唐代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位于今河北省的______。
8.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______菩萨的道场。
9.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属于______。
10.北朝作家骊道元所著的______是一部颇具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
11.唐代僧人玄奘所著的______是中外史上的不朽著作。
12.“知行合一”是宋代理学家______提出来的。
13.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等音乐都属于______。
14.元人钟嗣成记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作取名为______。
15.曾被人誉为“我明一绝”的文学形式是指______。
16.阿注婚是中国云南______族摩梭人的传统婚姻形式。
17.“曲水流筋”是古人在______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18.“教外别传,不留文字”是中国佛教的______主张。
海外汉学期末(DOC)
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20210107258
专题13 阐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历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存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谅解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应的形式〞。
而且这种反应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迫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理论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制止,对官员服丧进展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中国文学】一、填空1.山海经2.《离骚》3.山水诗4.王昌龄5.柳永6.警世通言7.临川四梦8.桐城派9.孔尚任10.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1.呐喊和彷徨12.胡适《尝试集》13.爱情三部曲14.老舍15.高晓声二、选择1.司马相如2.曹丕3.《诗品》。
4.永明体5.《使至塞上》6.刘禹锡7.柳宗元8.红娘9.金瓶梅10.贾王史薛11.蘩漪12.沈从文13.上海屋檐下14.柳青15.平凡的世界三、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以江西人黄庭坚为代表而得名。
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无一字无来处”。
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
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还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流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古文运动——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学家,为了挽救文坛危机,打着复古旗帜,提倡写秦汉那样的散文,反对骈文,并提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明理的主张,认为写文章应“有为而作”起讽喻和褒贬作用,同时也要重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在语言上要“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要把秦汉散文作为典范。
这个古文运动打击了骈文的写作,恢复了古文的创作传统。
四、论述题1、简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
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史记》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树立了楷模。
从《汉书》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国外汉学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国外汉学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D.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答案:D解析: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和商人开始接触中国,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汉学的奠基人?A. 马可·波罗B. 利玛窦C. 伏尔泰D. 歌德答案:B解析: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于1583年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被认为是汉学的奠基人。
3. 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哪些?A.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B.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C. 中国艺术、宗教、科技、教育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4. 以下哪部作品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代表作?A. 《中国历史研究》B. 《敦煌学》C. 《中国哲学史》D. 《中国艺术史》答案:B解析:伯希和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敦煌学》,该书系统地研究了敦煌文献和艺术,对敦煌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现代汉学的奠基人”?A. 卫礼贤B. 马悦然C. 高本汉D. 费正清答案:D解析:费正清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现代汉学的奠基人”,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6. 汉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A. 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B. 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C. 语言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汉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等多种方法。
7. 以下哪部作品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代表作?A. 《中国哲学史》B. 《中国宗教史》C. 《中国文学史》D. 《中国艺术史》答案:A解析:卫礼贤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该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年高考 信息类文本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练习)(解析版)
第03讲论证特点的分析和鉴赏(基础题和拔高题)【浙江省七彩阳光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郑和开通了横渡印度洋的中非海上航线,直抵东非沿海诸国,成功开启古代的中非官方外交。
中非学界对此的研究,对打破以“欧洲发现非洲论”和“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
郑和航行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贸易说”“外交说”以及所谓的“原始殖民主义说”等。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踪迹建文说”经不起推敲。
“贸易说”是学界较多接受的说法。
不少学者认为,对外交往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因。
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国外亦有不少学者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甚至冠以“原始殖民主义”。
这些学者仅看到郑和率领了军队,却无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诚可谓让偏见遮住了眼睛。
郑和使团虽拥有精兵,但并非用以征服他邦、掠夺别国领土、财富,而仅用以自卫。
总括诸说,可以发现,郑和远航非洲基于平等尊重而非高人一等,基于和平交往而非军事目的,基于平等贸易而非掠夺欺诈。
郑和远航开启了中非文明互鉴的新面貌。
首先,中非两大文明共同推崇的和平理念的思想根源是双方背后的哲学默契。
在非洲传统部落,人们信仰乌班图,以慷慨之心分享所得所有,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
很显然,这些基本理念与中国儒家哲学颇为契合。
例如,“仁”与“和”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养成我们崇尚和平、亲仁和美、协和万邦的民族性格。
这种精神育于郑和身心之中,使他对到访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给予较高礼遇。
此外,中非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还建基于双方的社会基础均植根于古代的农业文明。
这与追求海权与扩张、崇尚武力与征服、重视金钱与利益的殖民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
从思想根源追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传统注重冲突,轻视和合,很容易导致极端的排他性。
2021年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密切的来往,是各民族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不仅汉族吸收、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成分,各少数民族中也往往有汉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成分。
各民族之间的杂居地带呈不断扩大趋势。
从血缘上看,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在政治上,各少数民族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政治体制,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实行中央政府的官制。
中央和民族区域地方的政治关系由松散趋于紧密,由间接趋于直接。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侵略者的斗争,表现了从北方到南方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显示出各族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
在经济上,中原王朝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开拓边疆,发展了游牧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的骑射技术影响到中原地区,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就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到赵国,并逐渐推广开来。
中原地区科技发展,手工业兴盛,建筑、印刷术、瓷器等为少数民族学习、接受。
各民族之间通过朝贡、设置榷场,互通有无。
中国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互学互补,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文化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更为明显。
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接受,其中以儒学对各民族影响最大。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在中国思想、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是中原各王朝统治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儒学的影响。
很多少数民族人士参加中央王朝的科举考试,一些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也实行科举。
少数民族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少数民族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不断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如在医学、印刷术、天文、历法、建筑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显示出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01.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及其包容性-海外汉学中心
理论平台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及其包容性——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李雪涛瑞士首都伯尔尼联邦广场的中国武术爱好者(摄影/刘军)2012/4/对外传播36理论平台对外传播/2012/4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明。
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
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的惨剧。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Erik Zürcher, 1928-2008)教授一生的兴趣主要在与文化冲突相关的各类主题——“当东方遇到西方”时中国的各种反应。
许氏于1962年在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的就职演讲中,就将这类的主题归结为“误解的对话”(Dialoog der Misverstanden):“我相信中国文化每在遇到外来冲击的时候,特别能表现出她的特质。
”⑧这类时而成功、时而失败的交流却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许理和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对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历史的研究,乃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都是为了设法弄清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及其适应过程。
宋代的时候,传统的儒家学说已经无法应对佛教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于是产生了吸收佛教性相二宗的哲学思想而构建心性本体的宋明理学,从而将传统伦理学维度的儒家思想发展成了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哲学。
宋明理学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将“理”、“心”的观念从伦理学的范畴提升到本体论的范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会产生朱熹、陆九渊这样的理学大师。
所谓“零和博弈”的观念,亦即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就必然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截然相反,甚至是完全敌对的,是错误的看法。
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这一包容性,其中自然也包括西方的智慧,才能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一. 介绍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的学科,起源于西方国家对古代中国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是一系列关于中国的重要著作的汇编,这些著作包括了对中国各个方面的研究和评论,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时期。
本文将就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 概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是为了推广海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成果而编撰的,旨在将这些重要的著作系统地呈现给国内读者。
这些名著丛刊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著名著作,这些著作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 历史背景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的出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个国家对中国兴起的浓厚兴趣息息相关。
当时,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时期,西方学者借此机会来到中国开展研究。
这段历史也被称为中国的近代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渐渐积累,形成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学术著作。
四. 主要内容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子系列:1. 中国历史这一子系列主要涵盖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2. 中国文化与艺术这一子系列主要关注中国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戏剧3. 中国哲学与宗教这一子系列主要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儒教4. 中国社会与人口这一子系列关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中国社会制度•中国农村与城市•中国人口与家庭五. 成果影响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的出版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名著丛刊的出版,中国学者能够了解到西方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
海外汉学研究情况汇报
海外汉学研究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海外汉学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海外汉学研究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汇报,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等领域,海外汉学研究还涉及到中国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海外学者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其次,海外汉学研究在学术成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海外学者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见解的重要著作。
这些成果不仅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文化研究资源,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海外汉学研究也在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外学术界的交流互鉴,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对于未来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海外汉学研究的支持与引导,鼓励更多的学者投身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的多样化、学术成果的丰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进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外汉学研究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
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
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
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
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
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
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
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在国家对外翻译策略的布局下,多一些中外译者自选的文学翻译作品,无疑会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
《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1929年,哈佛大学的约翰·金·费尔班克(即费正清)以优秀的学业赢得了一份罗德奖学金,这也迫使他选择一个专业。
在哈佛客座教授查理斯·K·韦伯斯特的指导下,他决定把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不过,当时约翰对中国的了解几乎等于零。
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信念”的选择。
他敏感地认识到,“美国和哈佛大学都需要了解中国”。
他说:“中国研究需要才智、想象力,需要探求、创新,更需要进取精神。
一旦进入这一领域,我马上为之着迷。
我不知道它会让我产生什么认识,也不知道它会把我引向何地。
但这到底是一桩事业,一桩使人心醉神迷的事业。
”1929 年约翰事业有目标,人生遇伴侣,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这一年的情人节,他在哈佛的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威尔玛·D·坎农。
两人几乎一见钟情。
接着约翰到牛津求学深造,他决定以“19世纪中英关系”为题撰写博士论文。
但是牛津图书馆所存的资料不仅有限,而且是一面之词,他需要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这样,他在1931年夏天争取到罗德基金会的支持,出发到中国调查、进修。
1932年7月,威尔玛也到中国。
在北平,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在北平,约翰认识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北平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丁文江等。
这批中国学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某些优良传统,又受到西方的现代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疑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人物。
中国朋友中,跟费尔班克夫妇交谊最深,也最受他们推崇的无疑要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约翰的中文名字费正清和威尔玛的中文名字费慰梅便是梁思成给它们取的。
从中国朋友那里,费正清逐渐意识到中国面临的文化整合问题,那就是如何鉴别出过去的糟粕加以抛弃,又如何在外来的东西里挑出精华加以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C.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③段,请指出“对话精神”的核心是什么?(2分)
4.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5.说说自己对选文第④段中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
”的理解。
(2分)6.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①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②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③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④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
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
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参考答案:
1.C
C项说“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因为原文说“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日益增长”是一种由不够关注到非常关注的发展过程,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始终”这样了。
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
B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
对中国的理解”,改换了一种表述顺序而已。
D项,说“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依据语文最后一段“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中国不再是被动地被人认识和想象,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认识和想象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将海外汉学看作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2.“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4.示例: 对比论证,如文章③段,通过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对比突出论证了对汉学研究的差异和不同。
5.中国不仅仅是被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对象,应当通过世界对中的理解和认识来加强自我主题价值的理解,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要实现有机的融合。
6.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
①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生发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②中国学界要关注海外汉学,形成互为关照的格局。
③我们要大力倡导汉学复兴,比如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汉学节等等。
(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即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