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之财,岂有止数,不在民,则在官。”这是司马光的一句写于《宋史》中的话,也是《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这本书的精神所在,两位作者用这句话的精神,阐释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两宋人民的富裕、社会创造的丰富在于政府的权力的狭小、人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的规范和限制,信用成为了人们传递财富的最好背书;可是正是因为欲望的无穷无尽,当渴望获得绝对权力以攫取绝对的利益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等待百姓和这个国家的,将是无法逆转的令人伤感的衰落。总的来说,技术的进步,产业的扩张是主要途径,千年以来我们虽领先世界,然而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生在中国,随之落后于西方,形成了所谓的历史大分流。

世事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这本书通过不会欺骗我们的经济数据的推演,以及记载在史书上那些无法被主观设定左右的财政政策和施政纲领,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样一段从巅峰到衰落的“帝国的午后”时光。

一、耕者有其田

王朝的兴盛往往始于“耕者有其田”,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而王朝的衰败大多始于土地兼并,所谓“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足之地”。土地兼并从投资的角度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投资机会并不多,土地作为最稳定的保值产品,便成为财富很好的转移形式,拥有土地的多少也自然成为衡量财富多少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很难遏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二、官无事,民自富

说起宋朝,人们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其实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如果非要说贫和弱,那是宋代官员的“积贫积弱”,而民间财富达到中国古代的顶峰。

三、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在于人人都承认它,并愿意在交易中使用它。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敛聚民间财富,往往会使用超发货币的伎俩,也就是铸造很多不足值的铜钱(比如实际值为半两,却强行规定为五两使用),由于铸币权掌握在朝廷上,所以民间财富瞬间缩水,财富向官僚,中央聚集。

成败兴亡七百年,从不再“均田”却多次逃出亡国泥沼的读书人能够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年代,从尽管强大却没能守住“长生天”庇佑的黄金铁骑,从一个破

产小农出身到专制敛财的疑心君王……本书中,很多对于君主的观点和国家的观点与我们的教科书有出入,但是却让我们不禁怀疑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到底有多少。如果宋朝那么“积贫积弱”,那么真的会能够让“四大发明”中那么重要的科技成就出现么?如果元朝真的是一种对宋朝无能统治的报偿,那流民四起与民怨沸腾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明朝一位无产阶级出生的君王真的能够代表小农的利益,那么为什么清兵入关前,亡国的起义烽烟早已点燃?这是一本更为详细而全面的历史书,用更加客观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思路,让我们看到财富的创造、天才的设想、智慧的迸发、人性的贪婪……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火热而新鲜的时间。

陈雨露教授在书中提到“如果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看成一条时间长河,那么它一定有主干也有支流。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是支流,再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实只能改变水位、流量,无法改变河流的走向。决定河流走向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每一个普通人遵从的思维方式、交易方式乃至生活习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才是历史长河的主干”。史书之中常常提到的王侯将相,成王败寇,执笔之人常常迫于压力或者出于某种目的,又或者由于眼界的局限并不能为我们展示完全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从货币演变、交易方式、历史的细枝末节出发未尝不是一个解读历史很好的角度或者说是一种补充,我想这也是书名为何是《中国是部金融史》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