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决战时机成熟:(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
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
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
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役的历史
三大战役的历史第一战役:秦朝统一六国战役战争是历史的常态,许多伟大的帝国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来扩张领土和巩固统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场战役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秦朝统一六国战役、三国战役和抗日战争。
本文将围绕这三场战役展开论述,探讨其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影响。
秦朝统一六国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它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秦始皇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统一,包括一统天下的政策、改革措施和军事行动。
在这场战役中,秦军经过多年的征战,先后击败了六国的军队,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朝统一六国战役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打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封建的分封体制,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外,统一六国还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第二战役:三国战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战役是这个时期的核心内容,其中以赤壁之战最为著名。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海战之一。
它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精彩较量。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地利之形,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火攻,结果曹军大败而归。
三国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三国战役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人物,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战役: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是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役主要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火炬之光战役2.渡江战役3.北伐战役4.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5.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正文(篇1)一、火炬之光战役火炬之光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5 月 14 日,是中共中央发起的一场重要战役。
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推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这场战役使得全国上下的各种改革迅速开展,如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民教育、实施文化改革等。
火炬之光战役不仅在政治上把中国走向了新的社会,而且在经济上带来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开端,使中国脱离了落后思想和生活条件落后的封建时代,进入了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万五千抗日革命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远征进击。
经过 21 天的艰苦战斗,他们从湖北武汉中渡江,击败了国民党军,占领了上海、江苏等地,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抵制日本侵略的强烈斗争,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即将取得全面政治复员、统一国家地区,最终走向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北伐战役北伐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7 月 2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率先发动的一场战役。
在重重困难和激烈的斗争中,抗日军队击破了敌人的防线,开创了取得胜利的先河。
1949 年 5 月 15 日,三十八集团军完成了北伐任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伐战役决定了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大走向,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从这次伟大的战役中开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改革开放的先锋。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火炬之光战役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北伐战役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三大战役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的关键。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战役是战争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三大战役是指历史上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下面将分别对三大战役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
一、斯图亚特岛战役斯图亚特岛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
它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斯图亚特岛战役是美军夺取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战略行动。
这场战役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军舰组成的美军联合舰队对日本帝国海军进行的一场攻击。
美军在战役中发挥了战略优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所罗门群岛的扩张势头,保护了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
斯图亚特岛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于日本的战略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次胜利策应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对于日本海军的重创,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二、圣哈拉岛战役圣哈拉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事冲突。
圣哈拉岛战役是美军同朝鲜和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斗。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美国等联合国成员国为了支持韩国,组织了一支联军,其中包括美军。
圣哈拉岛战役是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圣哈拉岛战役中,联合国军队在突破重重防线的同时,对朝鲜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这场战役的成功巩固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迫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
三、基辅战役基辅战役始于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的一次重大对抗。
这场战役见证了苏军的血与火的抗击,也展示了纳粹德国的残暴性。
基辅战役发生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纳粹德国希望通过歼灭苏联军队来迅速占领基辅。
然而,苏联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与德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三大战役
返 回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中心城市 作战方针 歼敌数
辽沈战役 1948.9-11.2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锦州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47万多人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徐州 中间突破 分割包围 55万多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华北军区解放 军 北平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分割包围 52万多人
影响
西柏坡
48年9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意 义
1949年4月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三 大 战 役
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加速了人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准备 了条件。
<看谁最聪明>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
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
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塘沽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改编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平为什么能和平改编?
返 回
想一想
战略决战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战役名称
三大战役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时 间 发起时间
作战方针 共计歼敌人数
战果 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 解放东 北全境
平津战役
张家口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战役,也是 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2.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 后分路奔袭北宁路。经过激战,到15日攻 克。 3.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4.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 放。 5.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 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历 尽磨难,战胜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二万五 千里长征,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 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名党革命军 进行了战略决策。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三大战役
中国战役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 义?
三大战役的时间:1948年9月 至1949年1月 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历史意义:奠 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三大战役1.概况: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时间:1948年9~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3)战略战术:关门打狗。
(4)主要战斗地点:战役开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切断了敌人向关内逃跑的通道。
(5)结果及意义: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东北全境。
这是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形势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3.淮海战役(1)时间:开始于1948年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战略战术:中间突破。
(4)主要战斗地点: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安徽宿县的双堆集和河南永城的陈官庄与敌人激战。
(5)结果及意义: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4.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战略战术:瓮中捉鳖。
(4)重大事件: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5)结果及意义: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2.南京解放(1)时间:1949年4月23日。
(2)意义:宣告了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题1】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主力展开的大决战。
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探究: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①解放军兵力占优,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ppt课件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各个歼灭被围守军。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先 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逐次围歼新保安、 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 12月22日,华北 第二兵团首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 精锐部队第三十五军军部及两个师。23日,张 家口守军七个师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 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四纵队全力堵击追歼,23 日晚解放张家口,24日于张家口东北地区全歼 十一兵团五万四千余人。1949年1 月14日,东 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 各个歼灭的战法,以二十二个师的兵力向拒绝 放下武器的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经过二十九小 时激战,至15日全歼国民党军十三万余人。活 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塘沽守军 五万余人于1 月17日从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平 津 战 役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 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 地点:平津一线地区 • 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 •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100万
国民党军52.1万 • 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3.9万、国民党伤亡2.1万人被俘
50万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第三阶段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结果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 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 司令部、13个军部、51 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 和重建的军、师),连 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 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 万人。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意义
•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 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 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 丧失了3大精锐战略集团, 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 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 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 础。平津战役,是解放战 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 后一个战役,这一伟大胜 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 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 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 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 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1]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刘亚楼
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引言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役则是战争中的重要环节。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胜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三大战役,并探讨它们的历史意义。
一、巴格拉季昂战役巴格拉季昂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双方在1943年7月至8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1.1 战役背景在战役之前,纳粹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反复获胜,逐渐掌控了大片领土。
苏德战争进入了一个危险的阶段,苏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1.2 战役过程红军经过艰苦的准备和组织,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展开了一系列进攻行动,最终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军。
巴格拉季昂战役被誉为二战东线战场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1.3 历史意义巴格拉季昂战役的胜利使得纳粹德军失去了对苏德战争的主动权。
它不仅挫败了纳粹德军的进攻行动,也成为了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反攻的起点。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红军士气,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巴格拉季昂战役为战后的欧洲格局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发生于1815年,是拿破仑在统治法国百日王朝中的最后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比利时境内,拿破仑的法军与英联军和普鲁士军队展开了激战。
2.1 战役背景拿破仑曾经统一了欧洲大陆,并且对英国构成了威胁,但最终他的野心和军事扩张使得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并发动了一系列反法联军的战争。
2.2 战役过程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的法军不敌英联军和普鲁士军队的联合攻势,最终拿破仑被击败并流亡。
2.3 历史意义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也是欧洲重塑格局的重要一步。
拿破仑的失败为欧洲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也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结束了一个帝国的统治,并为欧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三大战役
作战图
战役过程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 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 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但是解放军进展神速, 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两个兵团的同时很快攻克锦州,生 俘范汉杰。侯镜如兵团见锦州已丢撤回葫芦岛,此时长 春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集团陷入混乱,相继被缴械。 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增援。廖耀湘 在黑山被阻试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撤退沈 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冲击廖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湘。随后52军 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 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 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国民党军 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 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 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 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 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 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 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 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 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 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辽沈战 役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 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作战目标:放 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 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有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万余人。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定抗击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三大战役,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在这三大战役中所展现的英勇斗争进行探讨。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武装保卫本土的战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上海。
面对敌中有敌,国内又有内患的复杂情况,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奋起抵抗。
即使面对日本军队装备先进的优势,中国军民依然用顽强的抵抗、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组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耐心地进行阻击战,通过多次阵地死守,迫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
无论是震天的炮火声,还是滚滚的硝烟,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战斗到底的信念。
随着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击退,中国人民的抗击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彰显,他们的英勇牺牲和顽强抵抗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推进打下了第一道坚实的基石。
第二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平型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艰苦努力和天险地形的有力利用,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中,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厚的展示。
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敢地与之抗争,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第三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期间进行,中国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与国内的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最终,中国解放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敌军,迅速解放了包括苏北、豫东、皖南等在内的广大地区。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战役是军事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包括三大战役。
本文将对三大战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对历史和战争发展的影响。
一、战役一:汉朝的定陶之战定陶之战发生在西汉初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刘邦借助此战打破了项羽的围困,逃离险境,并最终建立了汉朝。
在定陶之战中,刘邦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成功地破解了项羽的包围圈,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邦的智谋和决断力,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陶之战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结果使得汉朝得以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定陶之战也向后世证明了灵活战术和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并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中的经典战例。
二、战役二:拿破仑时期的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发生在1815年,是拿破仑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战。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和其盟友成功击败了拿破仑的法军,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对于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结束了拿破仑统治的时代,为拿破仑战争画上了句号。
这场战役也奠定了英国在整个19世纪的霸权地位,对于塑造欧洲政治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英国军队的组织极为严密,指挥官也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
此外,盟军之间的配合默契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也为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滑铁卢战役的影响让后世战争研究者追求军事协同和军事智能的发展。
三、战役三: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争的一个重要章节。
1942年至1943年间,在斯大林格勒市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对于二战的走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彻底扭转了战局,标志着盟军取得了对德国的战略优势。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体现出了强大的顽强抗击能力和出色的指挥协调能力,无论是在城市阵地作战还是在草原战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
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
把握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
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
情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
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
是空前的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
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
[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其中“转折点”是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 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 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 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 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