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初中文言文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A.渔人甚异之B.无丝竹之乱耳C.水陆草木之花D.石青糁之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人教版八级上册文言文试题

6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 ,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 阙 处 ⑤飞漱其间 ⑨良多趣味 ②不见 曦月 ⑥夏水 襄陵 ⑩林寒涧 肃③沿溯阻绝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 或 王命急宣 ⑧属引凄异 巴东三二、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④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不见曦月。
) B .绝巘多生怪柏 D.回清倒影 哀转久 绝 清荣峻茂 ) C .虽 / 乘奔御风 () 绝 巘多生怪柏(山峰) 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已而之细柳营 A .至于 /夏水襄陵 B .绝 /多生怪柏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隐天蔽日(隐瞒) B . 良多趣味(确实) C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 A .何陋之有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 4.5. 6. A 、 C 、 7. 8. 9. D .常有高 /猿长啸 D •哀转久绝(消失)() D .策之不以其道 )或 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 .异二者之为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沿溯阻绝 ( 顺流而下 ) B 乘奔御风(奔驰) 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夏水襄陵(河岸) (A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初二上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二上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整齐)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
B. 温故而知新。
C. 学而时习之。
D. 见贤思齐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填空题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将文中的“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请解释“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的含义。
三、简答题7.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学习态度。
8. 请分析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四、翻译题9. 翻译以下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翻译以下句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志于学”的含义。
(2)请分析孔子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人生阶段及其意义。
六、写作题12. 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语⽂⽂⾔⽂对⽐阅读题⼋年级⽂⾔⽂阅读复习(⼀)《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对⽐阅读甲:《周亚夫军细柳》⽂帝之……..”称善者久之。
⼄:《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沛⼈。
⾼祖为沛公初起,从⼊汉中,拜为将军。
⾷绛⼋千⼆百⼋⼗户,号绛侯。
⽂帝即⽴,以勃为右丞相。
居⼗余⽉,乃谢请归相印。
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勃为相。
⼗余⽉,上⽈:“前⽇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县⾄绛,绛侯勃⾃畏恐诛,常被甲,令家⼈持兵以见。
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帝,⽈:“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吏⽅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
孝⽂⼗⼀年薨,谥⽈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
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中画波浪线的句⼦的断句(两处)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A.军.细柳() B.已⽽..之细柳军()C.居.⼗余⽉() D.顾.欲反邪!()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法相同的⼀项是()A.①称善者久之.②吏⽅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②不以.此时反C.①其将固可袭⽽.虏也②吏⽅验⽽.出之 D.①亚夫乃.传⾔开壁门②乃.免相就国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劳军。
⾄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5.从⽂中看,周勃、周亚夫⽗⼦⼆⼈的共同特点是:;⽂帝在对待⽗⼦两【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于安乐也。
——《⽣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珍玩,⽆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征求⽆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事,遂得徭役不兴,年⾕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②.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③,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④,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
阳:水的北面。
②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
③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
④龂(yín 银)龂然:争辩的样子。
(1)下列句子划线字释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姓是溪为冉溪。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实是欲界之仙都C.日暮相关何处是D.同是天涯沦落人(2)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愚溪在作者给它命名之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得名的原因写在下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乎②父命之③以顺为正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的影响。
B. 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所以他们是大丈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段和诗歌,完成下面练习。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锁。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①绠不可竭________ ②三日而后汲视________ ③悦人襟灵________(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4)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南宋)王十朋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
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列精子高窥井列精子高①听行②乎齐湣王③,列精子高著束布④衣,白缟冠,颡推之履⑤,特会朝⑥而袪步⑦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
”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已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一)《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缘溪行缘:________2.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____鲜美(今义):_____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之: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___穷(古义):_____________穷(今义):_____________4.初极狭,才通人初:_____________ 才:_______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 俨然(今义):_____________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外人:_____________7.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8.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B.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C.而后喻(表达)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4)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所遇到的磨难。
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5)对于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内”要有“拂士”,“外”要有“敌国”,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灭亡。
你同意孟子的这个观点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③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一、回忆《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各题:C、无论魏晋D、设酒杀鸡作食5、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回忆《陋室铭》完成下列各题: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的写法。
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5、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说明了()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我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回忆《爱莲说》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课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5、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四、回忆《核舟记》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⑵、中轩敞者为舱()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⑷、高可二黍许()2、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介胄之士不拜/予无重寡人之过B.天子为动/臣闻师众以顺为武C.何辱命焉/且焉置土石D.寡人之过也/人恒过然后能改(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1段列举古代先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2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月色入户 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③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④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在描绘中庭景物时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③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②暂:突然。
③乏绝:食用缺乏断绝、穷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素闻广贤/素湍绿潭B.匈奴兵多/兵革非不坚利也C.广之将兵/将以下骑送迎D.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虽我之死(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3)李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乙)陈果①,字稚硕,乡试登唐文献榜第二甲,授兵部山海关主事。
果慷慨尚气,少与阮大成②友。
大成中年流落,挈③妻子依之;及卒,果又以礼殡葬之,抚其子,择配,嫁其女。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试卷一、《桃花源记》语段检测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普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落英缤纷..4.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C、武陵人捕魚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D、问今是.何世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选出加线字的意义有错的一项( )A.便要还家(要:邀请) B、鸡犬相闻(闻:听见)C.土地平旷(旷:空阔,宽阔)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6、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四个7、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4)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8、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是从、和等三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的生活状况和的精神状况,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和。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检测题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检测题一.基础知识积累。
(3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俨然(yǎn)间隔(jiàn)问津(jīn)屋舍(shè)B.案牍(dú)苔痕(tái)甚蕃(fán)鲜有闻(xiān)C.器皿(mǐn)箬篷(ruò)衣褶(zhě)虞山(yú)D.和睦(mù)男有分(fèn)黍(shǔ)淤泥(yū)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曦月xī属引zhǔ泅水qiú雾凇sōnɡB.毳衣cuì藻荇xínɡ艨艟tónɡ追溯sùC.京尹yī船舸ɡě沆砀hànɡ一芥jièD.毛毡zhàn僦赁lìn飞漱sù打更ɡēn ɡ3.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是()(2分)A.罔不俨然箬篷糁之B.弘儒案牍苔痕陋室C.豁然仟陌垂髫屋舍D.德磬矫首昂视诣太守4.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稀少)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挨着)C.货恶其弃于地(恶:憎恶)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6.下面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相与:共同、一起。
荷锄:扛着锄头。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B.征蓬:飘飞的蓬草。
倍穹:加倍的高。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C.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江干:江岸。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
D.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沃日:冲荡太阳。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①问曰:‘天下恶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
②恶(wū)乎:怎样,如何。
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③语人曰________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语文初二上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

语文初二上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立有间/飞漱其间B.乃令出裘发粟/征于色,发于声C.令所睹于途者/道听途说D.无言其名/名扬四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乎②父命之③以顺为正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A.渔人甚异之B.无丝竹之乱耳C.水陆草木之花D.石青糁之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习题汇编(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习题汇编(附答案)宁静致远。
夫人之才,非凡品也,自古以来,人们对花草树木的喜爱不断增加。
晋朝的陶渊明喜爱菊花,唐朝的诗人李白喜爱牡丹。
但我却独爱荷花,因为它能在淤泥中生长而不受污染,清澈的水中洗净自身,不会妖艳,直立中通外直,不会蔓延分枝,芬芳远扬,更让人感到宁静和深远。
虽然荷花并非珍贵之品,但它的品质却非凡。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请从[二]文中摘录出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宁静致远”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从[二]文看,作者喜欢荷花的理由是什么?这种品质对人有什么启示?(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香远益清,宁静致远。
译: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5、下列哪项不是作者所喜爱的花草树木?( )A、菊花B、牡丹C、荷花D、梅花1. 我能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可爱的东西很多。
⑵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的水不会迷惑人的心智。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欣赏,但不可以随意乱玩。
2. 我能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意思是:茎直叶通,不蔓不枝,香气远而清雅,植物高雅洁净。
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4. 下面诗句都表达了诗人一定的内心旨取,请帮周敦颐从中找出他的“同予者”。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周敦颐的“同予者”是欣赏山水之美的人。
李商隐: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周敦颐的“同予者”是欣赏花叶之美的人。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周敦颐的“同予者”是欣赏秋高气爽之美的人。
5.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6.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八年级语文上上学期文言文阅读测试试卷 新人教版

文言文试卷一、解释加点词(20分)1、老翁逾墙走()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便扶向路()5、计其长曾不盈寸()6、阡陌交通()7、男有分,女有归()8、是谓大同()9、浑欲不胜簪()10、是日更定矣答案解析:一1、逃走 2、顺着、就着3 、赠4、从前的、旧的5、满6、交错相通7、职业、职守8、这 9、简直 10、这二、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解析:二、1、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5、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三、默写古诗文(10分)(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5)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解析;三、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四、文言文阅读(四十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试卷一、解释加点词(20分)
1、老翁逾墙走()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便扶向路()
5、计其长曾不盈寸()
6、阡陌交通()
7、男有分,女有归()
8、是谓大同()
9、浑欲不胜簪()
10、是日更定矣
答案解析:一1、逃走 2、顺着、就着3 、赠4、从前的、旧的5、满6、交错相通7、职业、职守8、这 9、简直 10、这
二、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解析:
二、1、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5、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三、默写古诗文(10分)
(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5)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解析;
三、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四、文言文阅读(四十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翻译全文(14分)
参考答案: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解释下面的词。
(26分)
1.蕃(fán)2濯,3清涟,4妖,5不蔓不枝: 6亵(xiè)玩:7隐逸者: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9君子:
10噫(yī):11菊之爱:12鲜(xiǎn)有闻:
13宜乎:
解析:1多。
2洗涤。
3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4美丽而不端庄。
5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6近前把玩。
亵,亵渎不尊重.
7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8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9道德高尚的人。
10叹词,相当于“唉”。
11对于菊花的爱好。
12很少听到。
鲜,少。
13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