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地表的变化
关于地表变化的资料
关于地表变化的资料
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或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地表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些变化。
自然地表变化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地壳运动是导致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指的是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变化。
地震活动则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引起的,地震会导致地表的抬升或下沉,甚至引发山崩地裂。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地表的变化。
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植被分布和土壤质量,对地表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和建设,这会改变地表的原始状态。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也会导致地表的变化。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水库建设也会对地表造成重大影响。
面对地表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缓其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干扰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表变化的信息,
有助于保护和管理地球表面。
在未来,地表变化将继续发生,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地表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管理,才能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小学科学9地表探秘(教案)
小学科学9地表探秘(教案)标题:小学科学9地表探秘(教案)引言:地表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通过对地表的探秘,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组成、地壳变化、地质形态等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们通过多种活动,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地表组成和地壳变化;2.观察和描绘不同地质形态的景象;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a.实验器材:砂土、岩石、小石子、水、容器等;b.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地质形态的景象。
2.教学环境:实验室、户外探索区域或课堂。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地球地表的认识与想法;b.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地表探秘”。
2.认知探索(30分钟):a.观察不同地质形态的景象: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并记录景象特征;b.对地表进行分类:将不同地质形态的景象进行分类,让学生自主判断和讨论;c.实验探索: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壳的变化,如水的冻结膨胀等。
3.知识拓展(30分钟):a.地表组成:介绍地球地表的主要组成物质,如大地、水等;b.地壳变化:讲解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对地壳变化的认识;c.借助地球模型:利用捏塑或其他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构造。
4.情感体验(30分钟):a.户外实践探索: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观察地表的不同景象,记录自己的发现;b.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c.小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发表自己的体会。
5.课堂延伸(20分钟):a.阅读扩展材料:提供与地表探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b.制作展板: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地表探秘的展板,分享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四、教学评价:1.观察记录:学生是否能准确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质形态的景象;2.实验设计:学生是否能合理设计实验,完成对地壳变化的探究;3.口头表达: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达对地表探秘的认识和感受。
9.地表的变化
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
有着重要的作用。
●画龙点睛 1.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 的。 2.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 “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 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 。 3.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 或 。 4.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 及 的 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 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 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 物的化石。
你能推测出什么?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
(如动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
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等)。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
●明辨是非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 ) 4.化石不但帮助我们推论地表的变化,还可以 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 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
●科学与生活 我国古代科和海生螺蚌化石,你能根据这 一现象推测出这一带很早以前的地 质变化吗? 说出你的推测理由。
青岛版科学五下第9课《地表的变化》ppt课件
•
化石
•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
物骨骼、硬壳等)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
蛋、粪便等)。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
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
要的作用。
京Hale Waihona Puke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 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 京通州区北关,全长1794千米,贯通六个省市,流经钱塘 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一千多年来,它 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商业、文化、服务 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20世纪初,魏格纳 收集了多方面的证据,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指出北美与欧亚大陆 曾拼接成为劳亚古陆, 隔古地中海,与南方 的南极洲、澳大利亚、 印度、非洲及南美拼 合而成的冈瓦纳大陆 相望,后来各大陆向 它们现在的位置移动。
远界青 古屋藏 时脊高 代︐原 海科是 洋学世 生家界 物在上 的这最 化个高 石地的 ︒方高 发原 现︐ 了号 一称 些世
(1)地表形态的变化——(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附答案
(1)地表形态的变化——(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一、单选题[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2021年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5.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6.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8.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9.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清单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地表的变化
小资料: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 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 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碰撞
大海 山脉鱼龙、三叶虫、珊Fra bibliotek 海藻等古海洋生物
巨厚沉积岩语 曲隆起所致
每年5厘米的 速度在上升
推算:
近万年来,喜 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 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 速度在上升。然而,喜 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 升,上升的速度仍保持 每年5厘米不变,不用 25000年,高度将超过 万米。
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以前就是盆地吗?
不是,地质学家、古生物学 家在吐鲁番盆地发现了远古 时期的鱼类和恐龙化石,证 明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由 于地壳运动,逐渐变为陆地, 盆地开始形成。吐鲁番盆地 经历了地质年代上的侏罗纪、 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 是一个逐渐凹陷的古老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 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 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 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 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 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 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 貌形态。东西卧于盆地中部的火 焰山,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
相 似 的 轮 廓
从这张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大西洋两岸,特别 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 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地表变迁形成的风景
风蚀石
岩 石
海边礁石
火山口湖
石
林
沙 漠
总结
地球行成的初期,当地球冷却下来以后,地 球的表面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后来的造山运 动后形成了陆地和山脉,然后是生命的出现,生 命在海里诞生,经过进化后才登上陆地,繁衍演 变成诸多的物种,在加上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 如日光,风化等作用后形成了现在的地表。
青岛版五下科学9.《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
9.《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姜明雪【教材分析】《地表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四课。
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
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双重性。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活动准备:教科书以一幅图片显现了某一地带的特殊地层,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层的构造特点,暗示了本课探究的主题。
利用文字提示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方面的资料,为课上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
活动一: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教科书出示了五幅示意图,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哪些力量会对地表有所改变。
教科书展现了地球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大陆和海洋分布情况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表现是变化的。
教科书还展示了一幅布达拉宫图,利用文字提示学生在青藏高原地带有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年代有可能是海洋。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又提供了化石的资料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不同的生物所处的年代,知道人们是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变化着的。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教科书呈现的是葛洲坝水利工程、开山修路、防护林、乱砍乱伐情景图,意在提示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具有两面性。
自由活动:提出“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的建议”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地表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
利用图片展现了人们的建设对地表的改变。
目的是让学生以家乡地表变化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研究空间。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地表探秘》教学设计
(参考标准: 内容翔实、表述清楚、感悟深刻等。)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五学科:科学授课日期:
课题名称
9地表探秘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2.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的探究性问题。
2.能从力与物体形变的角度对高山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
(1)出示:实验方法课件。
(2)讲解:
A.将四块条状橡皮泥叠加放到托盘中。
B.用手捏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
C.再取一条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
D.将实验现象和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方法。
(3)提示: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使用橡皮泥切割刀要注意安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2.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难点: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接受别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法
观察法
学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
2.讲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最高大的山脉之一,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4.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5.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不同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山地、()和盆地等。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3.()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4.()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5.风的力量会()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
6.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7.地球内部力量如( )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选择题。
(把你认为的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是(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2.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 )。
A.侵蚀 B风化 C.沉积3.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河流流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由南向北4.每年喜马拉雅山的抬升是( )。
A.猛烈的 B不存在的 C.缓慢的5.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系是( )。
A.同在中国B.黄河携带的黄土沉积到华北平原C.长江携带的黄土沉积形成华北平原6.小宇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B.山地C.盆地7.下列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是( )。
A开山修路 B.植树造林 C.开河造桥8.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 )。
A.不变B.加快 C减慢9.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 )会形成断裂谷。
A.相互碰撞 B相互拉张 C相互制约10.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表达,正确的是( )。
A.陡坡处容易形成土壤沉积B缓坡处水流速度快C.水流速度快的地方容易产生土壤被侵蚀现象11.下列地形中,由土壤沉积形成的是( )。
A.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B.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C.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12.钱塘江岸边的堤坝下部的岩石比上部的岩石要光滑,这是由于( )对岩石的作用引起的。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认识地球表面与内部结构的联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2.认识地球表面与内部结构的联系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示地球表面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以及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关系。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地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方式找到答案,互相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沟通能力。
3.实验探究:选取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结果,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通过描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表的变化》。
第二步:学生探究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现象,进行探究。
2.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整合有关知识,主持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将所发现的现象汇报给全班。
第三步:实验探究1.安排一道与地球表面变化有关的实验。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撰写小结,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四步:课堂讲解1.通过演示或书写板书等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概念。
2.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思考;第五步:总结1.整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总结,并在总结中提出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探究、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成果。
2.小组展示、课堂互动、提问和板书记录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3.总结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掌握和思考总结。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创设了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十分生动、具体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体验。
地表形态的变化 (共30张PPT)
内力 作用
地球外部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1、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关系: 2、内力主导作用;
3、不同地点或某个时期以某种作用为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六大板块 (2)板块学说基本理论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学说基本理论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 块,并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2.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壳比较活动,多火山地震. 3.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 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初期,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侵 蚀的过程中,背 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岩性 疏松,容易被侵 蚀;而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力,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因而侵蚀程度较 小,反而成为山岭。
美洲板块
(3)②海区的面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②海区面积扩大, 因为位于板块的 生长边界处,地壳 张裂作用
0°
图是某区域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8 ~10题。 8.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印度洋南部海区 B.澳大利亚北部海区 C.太平洋东部海区 D.亚洲、非洲、欧洲交界处 9.图示区域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资源是( ) A.有色金属 B.煤炭 C.石油 D.铁矿 10.图中四点地震频度与强度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后, 由于差别侵蚀, 背斜部位反而低 于向斜部位,形 成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9.地表的变迁》测试含答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坏的过程叫____。
答案:风化解析:解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分析:本题考查风化的定义。
2、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__________。
答案:侵蚀解析:解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分析:本题考查侵蚀的定义。
3、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______和_______。
答案:风化|侵蚀解析:解答: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风化和侵蚀。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分析:本题考查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
4、沧海变桑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表发生的变化解析:解答: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沧海桑田。
5、我国______时期科学家______,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阐述了关于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见解。
答案:北宋|沈括|地球演变|地质变化解析:解答: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晚年所著作的《梦溪笔谈》中就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分析:本题考查沈括的著作。
6、______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_______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是______。
答案: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4.43千米解析:解答: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千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
分析:本题考查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
7、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发迹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图片、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演示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教学过程:
课前5分种:
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出示世界风光图),大家欣赏完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从古到今我们的地球表面一直是这样的吗?
课堂3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地表从古到今发生的哪些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播放课件:世界风光欣赏(风蚀地貌、水蚀地貌)。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2.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
A.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
B.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
C.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汇报刚才讨论的结果。
火山喷发引起的对地表的改变,形成山脉和海沟,奇妙的溶洞和石笋,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
了解有关地球演变,沧海桑田的变迁,逐步揭去地质作用的神秘面纱。
4.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小结:小结:对地表的改变既有地质作用,又有人为的力量。
前者不仅包括了不易察觉的河流、湖泊、风、冰川、海洋以及地下水等各种复杂的作用;还有岩浆活动、地幔对流等等众多地球深部的各种巨大的改造作用。
这种对地表的改造的力量是人类不可抗拒的。
三、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由A、B、C层学生回答)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2.研究水侵蚀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老师做演示实验。
)
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提出合理化建议:停止毁林开荒,保护天然植被,恢复天然牧场,保持生态平衡,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
师小结:人为的力量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球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天然地质作用,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如过度垦殖和放牧,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洪水灾害等。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产生消极影响,将会危及人类生存。
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今天,人类必须很好地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4.认识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化石。
认识不同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与它们同时代的地层中,那层层叠叠的岩石好像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万卷书”,而化石是书中特殊的“文字”,告诉人们地球的历史。
从青藏高原发现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汪洋大海。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拓展活动:剪一剪、拼一拼,看能发现什么。
展示地球6500万年前和现在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图。
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发现地球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号召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做毁坏自然的活动,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
课后X: 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
教学反思:
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对风、水等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也有巨大的影响。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我们应该规范行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一、我来填一填:
1.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或。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及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等。
二、我来选一选: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
A.地震 B.火山喷发C.修路架桥D.板块的挤压
三、当好小法官: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4.化石不但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还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线索。
()
四、思考与实践:
对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