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
答题格式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 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 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 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 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1: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答题方法。
1.概括内容。
(1)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在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的,经过又不能说时,就用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2.表达感情。
(1)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重点关注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语句)。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3.概括中心思想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答题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57年前(时间),“我”(主要人物)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的胆怯上不去下不来(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为希望而生张君燕①“孩子,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继续抱着一丝可能不存在的希望?”②“妈妈,我不想放弃,我想到世上走一回,哪怕只是看一眼。
”③“孩子,可是这样也许会增加你的痛苦。
”④“妈妈,我不怕。
与其现在就放弃,不如再奋力一搏。
哪怕最终失败,这一切也不会是徒劳,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别人带来希望。
”⑤“好,那就让你做个为希望而生的小英雄吧!”⑥这一段对话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
是的,这只是艾玛想象出来的自己和肚子里的胎儿的对话。
但艾玛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觉女儿的心跳,我知道,她一定是这样想的。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修订)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分类:1、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等;2、按记叙的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
二、记叙文的特点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人物或事件,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三、记叙文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便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拉近感情距离,便于情感交流。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顺序指记叙文材料的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风筝》《背影》《永久的悔》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等。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囚绿记》《孔乙己》作用:a补充交代……情节,丰富文章内容;b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c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分辨方法: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1、线索类型(1)以时间变换为线索;《森林和草原》(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孔乙己》(4)以事件为线索;《山中避雨》(5)以物品为线索;《风筝》(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散文、小说)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散文、小说)专题讲解一、考点及方法指导:考点一:内容理解及概括方法指导:1、合并段意。
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区分详略。
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重点段。
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他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
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
根据记叙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二:词句品析方法指导:要品析的词句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这就是词句赏析的方向。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2、从修辞角度赏析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泛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1 -因;吸收读者;激起读者浏览的兴趣②中央: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情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鲜明比较;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进……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表,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2 -答题例如: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注意:(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题目。
(2)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词、主旨句、抒情底座段。
答题时注意:(1)看清题目要求。
比如“概括”“简述”等,就要注意答题组织评议的凝练性、概括性。
(2)根据分值去考虑得分点。
分清问题中有几个要点,答完整,做全面。
一般而言,涉及到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的问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对于鉴赏题,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
(3)分条概括,清晰规范答题。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
作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做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做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特或事件。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 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真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人、物、时、地、情、事。
二、记叙文阅读十八个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1.标题含义?答题模板: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 2.标题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答题模板: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答题模板: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模板: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及作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本文介绍了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阅读技巧和写作手法。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应该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题目、人物和事件入手。
文章的材料组织应该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
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这些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记叙文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或总分总的方式进行划分。
这样的划分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包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和节奏感强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对比和衬托等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拟人手法可以赋予事物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手法可以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和讲解道理。
夸张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
象征手法可以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手法可以通过侧面烘托,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总之,阅读记叙文需要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线索和划分方式。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经验的文学形式。
其特点包括:自由、灵活、随意、自然、真实、生动、具有思想性、感性和艺术性等。
散文可以写人、写事、写景、写思想、写感情等,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散文讲究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以达到传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1、散文和小说的种类及要素散文有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而小说则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有三个要素,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是故事的主角,环境则为人物提供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情节则是故事发展的核心。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构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需结合具体语句阐发。
12.写作伎俩及作用?1)拟人伎俩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豪情和举措,使物品德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知识点】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一、*信息的感知和提取*的信息包括*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题形式】1、理清*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线索)〖补充知识点〗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补充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例一:《背影》节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真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5、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常见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答题思路如下: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文章线索:
(1)以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中考语文 高考语文 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 高考语文 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基本读文方法: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什么写(文章的主题、要表达的情感等)。
一、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格式: 谁+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或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2.理清线索(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文章的线索(只能答一个单线)1)时间顺序(人或物的成长经历)答题时只答成长经历…2)空间顺序(游记的行踪)答题时答行踪或所见所闻所感(具体写)3)某一事物为线索(具体写出) 4)情感为线索(具体写)(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1)分析题目概括法(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 (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 (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10)套路法。
如: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
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答题模版一、句式作用1.短句的作用:干脆利落,简洁明快。
2.短句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突出强调内容。
3.重复的短句:突出强调。
4.对称的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5.长短不一的句子:句式生动活泼。
二、标点作用1.句号的作用:语气舒缓。
2.①问号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②连续问号的作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该用顿号却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长,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号作用:说话断断续续或沉默或思绪延续或给读者思考空间。
5.感叹号作用:强烈抒发情感/增强语气调自我反思。
标点符号的共性作用: 表达了的情感。
三、童谣/歌谣/诗歌作用1.使文章增添生动活泼感(歌谣),具有可读性。
2.使文章增强文化韵味/意蕴 (童谣/诗词),具有可读性。
3.交代信息,丰富文章内容。
4.突出所写的特点。
5.表达人物的心情。
6.点明文章的中心。
7.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修辞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五、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六、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第二部分答题套路一、词语赏析题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手、特、情。
没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解释词语+分析词语作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词语含义题本来义:词语的字面意思。
语境:词语在句子中直接体现出的意思。
表现义:词语表现出的目的意图、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三、句段作用题【结构上】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万能作用);点明中心(首段中含中心句);文题照应(首段中出现题目);首尾呼应(首段尾端有相似相关语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一个个小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
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
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
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
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
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
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
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
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酣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
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
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
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记叙文阅读范文讲解
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 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 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 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 的范畴。
1.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亲切,真实;第三人称“他”,不 受时空限制;第二人称“你”,亲切、真实。 5、记叙的线索: 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
记 6、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叙 7、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时间先后分,地点转换分,事物发展过程或 文 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
。
知 8、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识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
⑾当一本旧书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 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 的风格,内页的板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 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
的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 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是一件古旧器物。 它的文化价值反而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 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了。
词句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 置上。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 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 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 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 气氛等作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人、物、时、地、情、事。
二、记叙文阅读十八个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1.标题含义?答题模板: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 2.标题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答题模板: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答题模板: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模板: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及作用?答题模板:①第一人称(我)作用:亲切、自然、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 • 分1具)体六以事类具物体:为事线物索或贯事穿物全的文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 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本节课我 本节课 感受最深 我解决
的部分 的问题
本节课 本节课我 我学会 感到疑惑 的方法 的地方
第23页/共29页
第24页/共29页
中考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 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第5页/共29页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 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第6页/共29页
读懂 会答
第7页/共29页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 怎么写、为何写?
的部分 的问题
本节课 本节课我 我学会 感到疑惑 的方法 的地方
第10页/共29页
突破难点 赏析题
第11页/共29页
“0分”与“满分”的距离
第12页/共29页
古井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用一 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藓下挂着 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 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 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 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有一次我把手 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只觉森森的气息袭上来,身边升起凉飕飕的寒 气……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 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平地的古井水面高,大人俯身井沿伸手便能用勺子舀起水来。 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 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上洗衣,手冻得通红,却说不冷。到炎热的夏天,井水 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拿了小吊桶,结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 头脸上冲下来,那样冲凉嬉戏。
第13页/共29页
后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把村子周围的树林砍光了,改成了庄稼 地。有一年夏天大旱,村里人连续汲了几天井水,又人吃又浇地,两口 古井终于见底。到第二天水位才回复一点。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 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 去看看这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那时,古井会对我 说些什么呢?
“这段文字的描述对象是谁?” 古井
“映着人的头脸,描述了古井的——” 清澈
“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说明了古井的什 么特点?”
水是动感的
第18页/共29页
正确答案: “用倒映天空,映照人
脸,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 天空人脸由模糊而清晰,写 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
第19页/共29页
“突然觉得手心传来 一丝钝疼,我要挣开手, 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 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 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智慧应对记叙文阅读
第1页/共29页
学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习 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目 标 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第2页/共29页
储备
第3页/共29页
1.记叙的六要素: 2.线索类型: 3.常见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 见闻线。
请赏析——
第20页/共29页
正确答案:
用手觉钝痛、被粘吸、 经搓揉才回暖,写出古井 的阴凉。直奔主题!
第21页/共29页
反思 1 “赏析”一定要把重点和特点等
找出来,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 2 解阅读题并不是把答案写得满满 当当、十分优美,而是要将题目的中
心字词筛选概括地“挖”出来。
第22页/共29页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顺叙、倒叙、插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第4页/共29页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交待要素(暗示时间、地点。。。。。。)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心情。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 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 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
实战练习:
全能115页《水家乡〉
赏析
第8页/共29页
第9页/共29页
本节课我 本节课 感受最深 我解决
第15页/共29页
不是缺少表达的水平, 缺少的是表达的准确性!
第16页/共29页
“赏析”就是“赏+析”!
“赏” 就是品赏体现特点的
重点内容(包括字、词)。
“析” 就是分析其特点。
第17页/共29页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 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地一挂‘滴答’下去,水面 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 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注]: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 对划线句子具体赏析(6分)
第14页/共29页
例:
“这句话描写的是高地古井井 面映着天,体现了古井的深沉, 人们不断望着井中的自我,幽闲, 回忆无限。水滴是那样自然,由 小到大,同时显现了古井的深幽, 人们对古井的喜爱、亲切的感情, 人与景物完美融合的人文魅力。” 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