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电影《万箭穿心》视听语言解读

电影《万箭穿心》视听语言解读

电影《万箭穿心》视听语言解读一、影调风格与光线设计影片大部分镜头都笼罩着一层灰蓝色,同时利用空气透视减弱了原本的清晰度和景深,给人造成一种压抑、潮湿、毛躁的感觉。

正是这种粗糙和带点儿“毛边”的影像风格,让整部影片获得了一种“像生活中随便裁剪的一个片段”的“呼吸感”和类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影片的开始,是李宝莉和其丈夫马学武在床上纠缠的一个中景长镜头,从二人的台词当中不难领会到二人夫妻关系并不和谐,以飘摇的蚊帐作为镜头虚化的前景,最终聚焦在飘忽不定的蚊帐上也深化了两人关系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紧接其后的是一个环境空镜头,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灰蓝色的城市,整体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这种边框式构图形式,给本片增加了大面积的压抑、障碍、隔阂等心理体验。

在影片的最后,当小宝与李宝莉发生了最后一场争执,李宝莉崩溃离开之后,影片交叉剪辑了小宝自己去调查并且探明父亲死因的回忆段落以及李宝莉沿着江独自走着哭泣的段落。

一个是超现实的极度高调,一个是绝对的暗调,两个画面交互剪辑,强烈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两个主人公的心理落差,也更加深了对李宝莉痛苦心理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在光线设置方面,经常采用逆光,增加了影片的焦躁感与疏离感。

如李宝莉一家刚刚搬进新屋的时候,她与马学武因为搬运工人的事情产生争执时,采用逆光,更加深化李宝莉本人的粗狂和毛躁的性格,在这样的一个画面中,李宝莉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画面的中心,而给画面中的其他人物无形之中增加了一种压迫感和强势的意味。

再如,马学武与情妇周芬吃饭时,光线柔和轻快,整个氛围营造的轻松且浪漫,而镜头一转,李宝莉一人在家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清冷的光线投射在身上,远景深中的小宝独自一人做着作业,小宝所处的空间中是暖色调的光线,一冷一暖两种光线设置,巧妙的划分出两个空间也划分出两种世界,这样的设置,既反映出李宝莉的凄苦可怜同时也反映出她与小宝母子关系的疏离。

当李宝莉跟踪马学武,发现他和周芬两人并肩而行走入宾馆时,这两个人虽然只是背影,但二人“在阳光下和谐般配”那个状态感觉“就像是夫妻一样,布光也是在他们轮廓上加一抹傍晚的金黄色”,这样的冲击对于李宝莉来讲无疑是巨大的。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学作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因此,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类心灵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对比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揭示当代社会和人类心灵的特点和变化。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有何特点和变化?2. 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在哪里体现?3. 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影响是怎样的?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解读,挖掘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2. 对每个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提取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变化。

4. 结合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影响。

四、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 揭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的特点和变化,深入理解当代社会和人类心灵的特点。

2. 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探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

3. 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影响,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仅关注作品表面的故事情节,更注重挖掘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和研究时间的限制。

由于现代文学作品众多,难以一一涉及,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进行选择。

电影万箭穿心的教育意义

电影万箭穿心的教育意义

电影万箭穿心的教育意义电影《万箭穿心》是由中国著名导演江志强执导的一部作品,该片于2002年上映。

该片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青春与友谊的故事,通过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反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对普通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冲击。

电影《万箭穿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集体主义观念对个体的压迫。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主义观念盛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成为禁忌。

在电影中,主人公波澜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但在政治运动中却被追杀,最终自杀身亡。

这一描写展示了当时政治运动对个人才能与追求的残酷打压,从而引发人们对集体主义观念的反思。

电影提醒着观众要关注和保护个体的权益,避免盲目追随集体主义。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电影中,主人公波澜面临着个人追求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困境。

他的好友受伤时,波澜因为私心而拒绝扶起他,这一举动使得波澜深受内心的煎熬。

这一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产生矛盾的情感和行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教育意义在于,引导观众学会去理解和接纳人性的复杂性,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与对。

再次,电影展现了友谊的力量。

在电影中,波澜的朋友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一起生活、学习,共同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友谊的力量是巨大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勇气、支持和希望。

教育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朋友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来实现。

最后,电影中传递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电影《万箭穿心》中通过讲述一个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切实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这种对历史进行思考与反思的精神,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观众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教育意义在于,引导观众在面对历史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总而言之,电影《万箭穿心》通过讲述一个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冲击,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

电影《万箭穿心》的悲剧叙事与文化反思作者:李志方,张舒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作为新世纪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扛鼎之作,电影《万箭穿心》以其敏锐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表达、错位的家庭伦理及性别张力,谱写出当代社会转型大潮中由于婚姻冲突引发的家庭与个人悲剧。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膨胀,男性角色的压抑与逃避共同形成了悲剧家庭叙事的两个对立单元,并由此引发观众对家庭伦理以及个人宿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悲剧叙事;精神错位;女性反思;男权文化一、悲剧叙事:线性结构与角色对立悲剧,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是从古希腊美学中产生的,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

悲剧无论是作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精神,还是作为文体意义上的艺术类型,它都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悲剧正是“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艺术样式,悲剧源于生活又浓缩生活的丑与恶,打破人们深层对美好的心里期许与审美认知。

影片《万箭穿心》是一种充满悲剧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通过条理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贯穿全片,在保证叙事主线“李宝莉与马学武”的情感矛盾不断升级的叙事冲突下,合理安排了万小景、马学武母亲、儿子、健健、何嫂等多条副线,通过主线与副线的矛盾交织共同完成线性叙事的故事脉络。

从时间线索上分析,故事从李宝莉和马学武搬入新房为故事开端,交待了李宝莉泼辣急躁的性格和马学武压抑沉闷的婚姻生活,在深层的婚姻矛盾辐射下,李宝莉当着搬家工人对马学武的批判和挖苦成为马学武敢于打破婚姻关系的导火索,故事第一个巨大的叙事矛盾节点就此出现。

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的厂办主任马学武,在单位获得了厂办打字员周芬的仰慕,男性的自尊和价值由此获得了新的宣泄口,马学武与周芬的偷情随即成为影片前半部叙事矛盾的核心冲突,也成为推动悲剧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论电影《万箭穿心》叙事艺术对悲剧的刻画

论电影《万箭穿心》叙事艺术对悲剧的刻画
和规范消失殆尽。即使 马学武受到被提拔到领导层后 ,有 了底 气心思也 活络起来 ,一度与妻子对抗 ,最终也只是 以自杀一 了百 了。在 影片前半 段夫妻双方博弈的相对关 系中,女性主义 占据上风 。
( 二 )环状叙事 实际上 ,这个故事 的开头 和结尾也对接起来 , 相互 呼应 ,形成 了一 个环状叙事结构 。故 事 自搬 家始 ,至搬家 终 。不 同 的只是 最初 搬进 新 家 ,最后黯然地离开那个原 有 的家 ,去另一个 家 。命运 总是这 般无 常 , 十年间宝莉的人生逆转 ,给观众留下 的只是无限 唏嘘 。这 种反常规 的叙 事结构把故事 由一条简单的线连成 了一个循环往复 的圆 ,所有本来就 隐 藏在叙事过程 中的伏笔也纷纷奇迹般地显现 出来 ,影片 以此为基础成 就 了它同样充满着神秘主义和暖昧性的人物关系和时空结构 。 0 导演把环状 的人物处境首尾相连 。营造 出一个悲剧 意味浓厚 的生存 困境 ,从而更突显 了影 片 的叙事 主题 之一 ,即人 的命运 悲 剧的元 可逃 遁 。当然结局的开放性也给观众留下 了想象空间 ,主人公 或许 从此走在 条幸福的路上也不得而知 ,这又反过来给严密的 圆打开 一个 小小 的缺 口,让人感到生活还是有些许希望 。在这种悲苦与希望 的交织 中,命运 的悲剧色彩更加富有意味。
比更 是人生的常态 ,在片 中得到 了很有力 的直观呈现。 ( 上世纪 9 o 年代 ,开头搬新 家 的镜 头可看 出当时 住 房商 品化背后 中国全面进人市场化阶段 的背景 , 社会变 革也 带来 了旧价
值 的崩塌和新价值的建立 。我们 可 以看到 , 李 宝莉是一个 与传统女性形 象不相称 的角色 ,她不是贤妻 良母 ,甚至 粗刺刺地 不像个 “ 女人 ” ,在 家庭里颐指气使 ,处处强势 ,还看不起 马学武 的乡下人 身份 ;反之马 学 武作为一个男人反而窝囊懦弱 ,忍气吞声 , 在家 中没有 说话 权 ,连 自己 的母亲都袒护不了。在传 统 的中国家庭 中,这是一种 失范 的家庭 秩序 , 打破 了惯常的夫唱妇 随的 “ 和谐感 ” ,传统伦理 道德所 推崇 的两性 关系

万箭洞穿的苦痛——论《万箭穿心》中女性的生存之痛

万箭洞穿的苦痛——论《万箭穿心》中女性的生存之痛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万箭洞穿的苦痛——论《万箭穿心》中女性的生存之痛罗莹钰 广西民族大学摘 要:方方所创作的小说《万箭穿心》围绕着普通城市家庭女性李宝莉的人生悲剧,道尽了她位于生存中的种种苦痛。

小说通过对李宝莉个人悲剧命运外在因素和内在局限的多角度深度叙述,表现了现代女性生存的苦痛、困惑和挣扎。

体现了方方试图突破男权话语牢笼,寻求女性更大独立和自由的文本探索。

关键词:女性;生存;悲剧;男权作者简介:罗莹钰(1991-),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及女性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28-02一直以来,方方的多部作品都涉及到了女性生存的困境。

在她的小说《万箭穿心》之中,故事中武汉平民家庭出身的李宝莉,在现实中经历了重重困境,也顽强扛了下来,最后仍然落得了被儿子扫地出门的悲惨结局。

“万箭穿心”一词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无法解开的苦难伏笔,女主人公李宝莉的一生,也变成了被万箭洞穿的悲剧人生。

小说写了她的一生,却也是写了社会上万千女性的人生,方方在其中贯彻了对女性生存现状的严肃思考。

一、社会之箭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女性一直被各种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伦理规范而受强制以及统治。

近代社会解放虽然同步也极大地解放了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旧中国女性那样的生存处境便从此一笔勾销。

男权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影响仍然深刻而隐秘地存留社会变革的底色之中。

当我们拨开女性身份变革和自由的表面,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和挣扎的身影。

这种社会的压迫首先就表现在集体性的功利思维对女性的影响。

功利性思维在婚姻中首当其冲体现为“夫贵妻荣”思想。

无论是社会或是女性自身,大多都认同女性的自由乃至经济和社会地位与配偶有关。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选择了马学武是因为“找个没有文化的人,生个儿子像个苕,又有什么用?……往后儿子有板眼,上大学,当大官,赚大钱,这辈子下辈子都不发愁。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万箭穿心》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万箭穿心》

用社会历史批评看方方的《万箭穿心》文院汉(师)杨钟沛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历史,文学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现在就从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三个角度考查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

真实性1、对于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展示小说中的开头,就是主人公李宝莉和她的闺蜜万小景去看她的新房。

文中李宝莉对于房子的喜欢溢于言表,“幸福便顺着些思想一直流进骨头里……李宝莉挺胸昂头走出电梯.高跟皮鞋敲着瓷砖地”。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房子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心中的牵挂。

因此文中的李宝莉得到了这套房子,自然是喜上眉梢。

小说讲到了李宝莉的丈夫出轨事件。

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

当李宝莉得知丈夫出轨后的表现,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

她在巨大的悲痛之后,转而是愤怒,接着是想着要惩罚和报复。

于是她竟然采取计策,给警察打电话。

她想着这样给丈夫一点教训。

这样的做法有点狠,但是在这个情节中,对于一个女子在得知丈夫出轨后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却真的是很逼真,很让人感叹作家对人物性情的挖掘。

婆媳之间的矛盾的展示也是和现实生活非常类似的。

在小说中,李宝莉的婆媳矛盾不仅是婆婆和,还扩大到了和公公之间。

李宝莉的婆婆和公公将自己归为“马家的人”,视李宝莉为外人。

而且作家对两方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在两方的角力中,李宝莉多是处在让步和忍让的地位。

李宝莉和建建之间的感情是人物情感发展的一次小波折和小插曲。

李宝莉一方面遭受着残酷的失去丈夫,公婆压迫,儿子不认的悲惨,但是她也有万小景、建建这样的朋友在背后支持。

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一方面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和压力,但是偶尔也能遇到一些顺心和温暖的人;我们的生活就像小说中李宝莉的生活一样,一勺苦药一勺蜜地过着。

通过对李宝莉的悲欢离合的展示,其实是对下层小市民的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展示。

2、人物性格李宝莉代表的火辣的武汉人性格是非常真是也具有代表性的。

泼辣、坚强、热情、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都是武汉女性的典型性格。

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_现当代文学论文试析《万箭穿心》之叙事向度与特色.摘要:方方的《万箭穿心》描述了下岗女工李宝莉的一生,虽然笔调冷静客观,却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

本文试从叙事向度和小说特色对小说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小说。

关键词:《万箭穿心》李宝莉叙事向度特色米兰•昆德拉说:“优秀的小说告诉人们,生活和想象不一样。

”小说《万箭穿心》用平静客观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下岗女工李宝莉悲剧性的一生,小说没有血腥暴力的描述,但每一个字似乎都饱含着血和泪,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叙事向度——人生存在价值的定位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可以说是主人公李宝莉从“为别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人生存在价值的定位过程。

李宝莉一直是将生命依托到其他人身上的。

在丈夫死之前,虽然她在丈夫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有点骄横跋扈,但透过一些细节我们仍可以看出她已然将自己依托在了丈夫和家庭上。

她对马学武态度的变化是随着马学武职位变化的;有了新房子之后,她说“是马学武这个狗日的帮我转的运”“这样的好日子是马学武给的”;当马学武跟她提出离婚后,性格倔强刚健的她竟然“哭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仿佛整个世界都没有了”。

她对开电梯的妇人的态度和拿万小景的丈夫与自己丈夫的对比来宽慰自己更体现出小市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哲学。

她就这样看着别人而活,为着别人而活。

丈夫死后,她更是在为别人而活。

面对破碎的四口之家,李宝莉一句“我的命不是我一个人的”,便收起昔日的火爆脾气,心心念念一个“忍”字,到汉正街做了“扁担”。

为了省钱,她宁可早晨三四点起床也不住一块五毛钱的廉价房;为了把公婆侍奉好,她冒着大雨,带着缝了八针还没拆线的腿去医院看望只是伤风的婆婆并守了一夜;为了让小宝安心完成学业,她断然拒绝了建建的追求和可以舒服一点的生活;为了给小宝筹足学费,她半个月内卖了两次血……马学武死后的十三年中,她将自己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寄托在了这个残破的家庭上,就像她对小宝说的“我一辈子耗了大半辈子,差不多都是为你而活。

小说《万箭穿心》中的“性倒错”所导致的生存困境

小说《万箭穿心》中的“性倒错”所导致的生存困境

小说《万箭穿心》中的“性倒错”所导致的生存困境作者:余琦新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2期摘要:小说《万箭穿心》的两位主人公李宝莉和马学武在家庭关系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性倒错”的特点,在当下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两位主人公性格上所具有的,在社会意义上的性别错乱的特征必然会导致他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方方《万箭穿心》性倒错生存困境社会性别五四运动期间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和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再次兴起,使得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发生了根本转变,女性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上考量,人的自然性别不等同于社会性别。

社会学家依据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职能与作用,从非生理的角度把人区分为广义上的男女,这就为社会上所存在的“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作为社会性别中的女性角色却依然会处于弱势地位,方方的《万箭穿心》正是一篇反映这类女性问题的小说。

它被称为女版的《活着》,于2007 年首度发表在第5 期的《北京文学》上,后又被《小说月报》和《中篇小说选刊》相继转载,并荣获了“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是“最能代表其写作特点的也较出色的一部”作品,方方也将这部小说列为作家本人“最愿意向读者推荐的作品”。

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为故事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人们“崇高的信仰”已经崩塌,思想观念也由对“唯物主义”的迷信转变为对“唯物质主义”的迷恋,一种颇具现代主义特征、以物质利益为衡量标准的阶层分化业已初具规模,它反转了从前阶级的内质,颠覆了过去斗争的形式。

也许是在这一系列转变的潜在影响下,作者自然而然地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宝莉赋予复杂且矛盾的性格特征,并且将这种矛盾贯穿于她人物形象的始终。

比如她没有什么文化,却对大专毕业的马学武“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她从事着一个月三四百块钱卖袜子的工作,却看不起操作电梯的女工;她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依赖马学武,却不允许他对自己的意志有丝毫的违拗;她有意识地要维持家庭的完整,却在无意识间逼迫马学武走向极端,从而落得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论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开题报告】

论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论方方小说的悲剧内涵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方是新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

1982年,她开着“大篷车”闯入文坛。

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3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

自此发表许多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乌泥湖年谱》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万箭穿心》荣获本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多部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她发表的大部分作品,视线投射到平常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直面丑恶,正视污浊,客观呈现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展示了一幕幕凡俗人的人生悲剧。

方方的小说受到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人们从这些平实的故事中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探索个体生命悲剧性的意蕴,许多论者主要从家庭、知识分子、宿命等方面论述其小说的悲剧内涵。

方方小说深入现实生活,透过凡俗小人物的悲剧传达出生命、人生社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

90年代以来,评论界对方方作品的“新写实”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较深入的分析。

评论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方方小说描写世俗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关于“新写实主义”的评论扩展了方方小说的影响。

许多被抑制的人生经验都复活了,方方的创作由诗意的寻觅转向质朴的世俗写实,她笔下的市民,那些“大都市中人数至多而又最微不足道的人们”,都有了深刻的社会价值。

1987年到2004年,方方接连发表《风景》、《白雾》、《黑洞》、《白驹》、《落日》等小说。

创作上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一时成为评论的热点之一。

评论家在喝彩之余,一时还找不到适当的话语,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却表现出力图把握这种创作新倾向的思考和探索。

评论家注意到方方对小人物的生存和世俗心态“淡漠的复述”,“把艺术的目光始终放在底层市民身上,说到底是放在完全感性的生活中,在时间性的流动感中呈现生活本身客观的本色”。

浅析电影中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以《万箭穿心》为例

浅析电影中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以《万箭穿心》为例

浅析电影中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以《万箭穿心》为例冯菲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摘 要:影视制作最大的魅力往往在于通过声画组接传递情感。

但并非每一位受众都能完全接收到电影制作者的意图。

专业者通过光线、构图、色彩等电影要素分析电影,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感知则是停留在电影中直接可感的“实物符号”上。

所以,为了更好地被受众认可和接受,电影创作者往往通过反复出现的“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来表达电影主题。

关键词:符号;隐喻;楼;扁担;作者简介:冯菲(1991-),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163-02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影符号学诞生。

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来研究分析影视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影的本质并非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电影创作者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1]一部电影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创作者将画面、声音、光线等电影元素进行有效的编码,表达人物情感或情节意义;受众接收电影信息,并调动大脑中的认知储备,对电影进行解码,获取“观后感”。

但受到受教育水平、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较为隐秘的专业符号并不能被所有受众感知,受众更容易接受“实物符号”带给人们的直观“隐喻”。

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艺术的创作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

而这种公认的“程式”,在今天看来,就是电影中最能被普遍受众接受和认可的实物符号系统。

《万箭穿心》这部影片是根据湖北知名作家方方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90年代的武汉老工业区汉口为地理布景,讲述了下岗女工、汉正街小贩在入住新房后的悲惨遭遇。

[2]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泼辣。

让丈夫马学武每天生活在压抑之中。

为了排解生活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周芬成了秘密情人。

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导致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

城市文化的光影交汇-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解析

城市文化的光影交汇-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解析

城市文化的光影交汇: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解析摘要:电影与城市文化一直有着较深的渊源。

以电影《万箭穿心》为例,从城市文化的空间建构、城市人的身份焦虑、城市方言的地域特色三个维度,探讨了电影与城市文化间的艺术关联。

对电影与城市文化之关系的解析与探讨,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建构城市和城市电影的文化意义关联域。

关键词:电影;城市文化;《万箭穿心》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27电影,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晶,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放映了《火车进站》等短片,标志着西方电影的诞生。

1896年8月11日,“西洋影戏”第一次在上海徐园内的“第一村”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起源。

可见,中西方电影都起源于现代城市,都在城市里获得发展,都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张英进在论述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时说道:“一方面,城市不仅为电影这一西方技术文化在中国的引进、扎根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地,而且城市也迅速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

另一方面,电影的普及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结构,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城市观念。

”[1]随着电影研究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市电影,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陆绍阳在《新城市电影影像特征》一文中指出:“城市生活最能呈现当代人的精神内核,是电影挖掘的重要‘�鲇颉�,城市电影是以当代城市生活空间为叙事空间,表现人与人、个性自由与制约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之间冲突的影片。

”[2] 从这样的界定来看,《万箭穿心》可以被称作为一部城市电影,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对电影故事发生地的城市文化能有所认知。

一、电影《万箭穿心》的地域空间建构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是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主人公李宝莉下岗之后在汉正街帮人卖袜子,适逢李宝莉的丈夫马学武所在单位分福利房,李宝莉一家搬进了新居。

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适度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适度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适度教学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育中常常将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然而,爱情题
材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一些相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复杂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度的控制,避免引发学生的情趣过度,或者传
递出不适当的价值观。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
适度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中学教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爱情题材作品?
2)如何进行适度的教学引导,避免学生在情感和伦理观念上产生偏差?
3)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爱情主题的内涵?
2. 实施方案
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文献分析: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调研和分析,寻找适合中学教学的爱情题材作品。

2)课堂观察: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教师提供指导。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认可程度。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有助于中学教师们掌握中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的适度教学策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爱情主题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电影《万箭穿心》:万箭穿了哪个的心-2019年文档

电影《万箭穿心》:万箭穿了哪个的心-2019年文档

电影《万箭穿心》:万箭穿了哪个的心偶然看到由王竞导演的电影《万箭穿心》,心中甚是压抑, 怜悯,透不过气来,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捉弄,李宝莉毅然靠着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片天,她不相信命运,努力的同命运进行着抗争,心酸与苦楚,艰辛与落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倪萍说,看《万箭穿心》,助长你的灵魂。

《万箭穿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展现生命的爱恨情仇,更是揭示时代的创痛和生活的真实面目,由普通人物所折射出的城市底层的历史阵痛,震撼人的心灵。

、李宝莉的爱恨情仇李宝莉,性格大大咧咧,几乎不识字,却在丈夫跳江后,靠着给人挑扁担养活了一家人。

她有着武汉女人鲜明的特点, 心刀子豆腐嘴,让人觉得不够温柔和细腻,但却敢爱敢恨,在大事面前总能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大爱。

她是卖菜场家的姑娘,模样生的俊俏,脏话随口就说了出来。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

但生活却不让日子平静。

”因为马学武当了厂办主任,他们一家得以住进新屋,本想着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但生活偏不让人如意。

马学武在住进新家的第一天晚上提出了“离婚”,这两个字深深地刺痛了李宝莉的心,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时事事让着她,连话都很少说的马学武,竟然跟她说“我要跟你离婚”,“这句活惊得李宝莉几乎从床沿跌下去”。

李宝莉决定一定要把马学武留在身边,可是,马学武不是说厂里有应酬,就是很晚才回家,丝毫不领李宝莉的情。

影片到这里就开始慢慢进入高潮。

李宝莉凭借着女人的知觉猜疑马学武在外面有人了。

这天, 她早早的来到马学武的工厂门口,却看到马学武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拐进了一条小巷子,李宝莉紧追其后,一转眼,竟然看到马学武和一个女子在一起,女子搂着马学武的胳膊。

李宝莉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看着两人走进了旅馆,李宝莉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她走到房间门口,“浪笑声隔着木头直扑而来。

那里有她熟悉的马学武的声音”。

故事的冲突愈演愈烈,瞬间散延。

就在李宝莉准备拿起灭火器冲进房间的那一刻,她想到了小宝,那是她唯一的希望。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r——以《万箭穿心》和《一地鸡毛》为例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r——以《万箭穿心》和《一地鸡毛》为例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r——以《万箭穿心》和《一地鸡毛》为例杨锋【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3页(P24-26)【作者】杨锋【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

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

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

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万箭穿心》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类极其有意义的现实文本。

他们都是用真实、客观、冷静、残酷地态度来关照现实。

艺术的表现或许不是对于事件和历史的真实记录,但却是对于人性真实选择的合理写照。

换言之,他们都在用粗实的笔锋蘸写平淡的人生,和着悠悠的人情味,苍白的色彩,冲淡的味道,无力地回应着生活。

作为文本的生活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两者之间具有极大区别。

真实的生活存在于现实中,依靠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社会的组合演绎;文本的生活却立于想象和虚构,凭借的是人物与世界的有效谋划。

所以,前者相比较而言较为真实,但是普遍性要弱于后者。

因为作为文本的生活已经将所有的范畴囊括进来,而人只有充分审视此类生活文本,才能进行个性有益的建构。

《万箭穿心》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描写内容的新写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三代人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

故事从女主角的日子开始讲起,影片对于她的前半生只是简单地总结为平淡,主要集中在她接二连三地失去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之后的未完待续的下半生中。

故事伊始,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满头大汗,充斥的全是热量的蒸腾,大有意犹未尽、难以排遣的苦闷。

镜头从李宝莉搬家开始介入,继而引出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面上“男才女貌”,实际情况却是“女强男弱”,所以日子里的激情便大于生活中的温情,这正是处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烦躁与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林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乐智慧学号 n110701109专业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所在学院
南方学院
选题来源科研课题□ 生产实践□ 其它√ 选题类型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选题名称论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中的悲剧意蕴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深入了解《万箭穿心》的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其中所叙写的主人公的悲剧生命进行研究,以深化对于作品所表现的悲剧意蕴方面的认识,从而从更高的层次把握作品主人公的人格特征,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并且深化对方方的文学创作的认识;突出悲剧色彩在作者小说情节中的重要性,更全面的把握分析评价作品中的悲剧与矛盾;结合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索作品对于表现时代方面的进步意义,以及探寻文学作品对于现实的强烈叩问、人性的深刻思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意义:方方小说总是能够深入现实生活,研究《万箭穿心》的悲剧意蕴,有助于透过凡俗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感受生命、人生社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对其人物性格进行更深层面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小说《万箭穿心》的理解,;探寻悲剧意蕴在《万箭穿心》中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方方的创作思想和意义;追述悲剧形成的原因对于作品的悲剧意蕴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对于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悲剧意蕴有积极意义,对于探讨悲剧意蕴在文学作品中发展过程及其对真实
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有推动作用。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当前,对方方小说悲剧意蕴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小说《万箭穿心》更是荣获第十三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

目前对于《万箭穿心》的悲剧意蕴的研究按照研究角度划分,可分为不同的方面。

一类是从小说人物性格出发,研究其蕴含的悲剧;一类是从婚恋角度的出发,研究其悲剧形成前因后果;第三类则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家庭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对《万箭穿心》中的悲剧意蕴进行新的解析。

研究内容及计划
内容:
本课程研究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人物命运所折射的悲剧意蕴,从小说的整体故事内容出发,着重分析其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找出其悲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分析悲剧形成的成因,对其中的悲剧做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城市底层人物生活中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最后,探讨《万箭穿心》的悲剧意蕴引发的思考,
将小说中的悲剧与时代和社会相联系,着重关注作品在社会家庭生活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

计划:
2014年11月—2014年12月选题
2014年12月—2015年2月交开题报告
2015年2月—2015年4月找资料、交初稿
2015年4月—2015年5月修改论文、定稿、论文答辩
特色与创新
本文将专注于《万箭穿心》的悲剧的具体方面,对小说悲剧意蕴进行深刻的解读和探究,从悲剧的具体表现,悲剧的形成原因,悲剧叙事所折射出的对现实的叩问,以及人性的思考这三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对《万箭穿心》的悲剧意蕴进行分析与研究。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2014 年5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