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刻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苗族刻道亲的传说

苗族刻道亲的传说

苗族刻道亲的传说所谓“亲”指的是苗族婚姻的载体或中介,没有“亲”开不了亲,结不了婚。

“亲”(Qad)、“戚”(Hxeb)、“客”(Khat)三者都是一个意思,在苗族酒歌中,为了唱得押韵,更吸引人,三个词反复交换使用。

不同宗族间才有此称呼,弟兄间姊妹间没有这种称谓。

传说远古的年代,“亲”在东方,住在乱石堆中,开始才有手指拇那么大,靠吃钟乳石的“奶水”长大。

一只燕子飞过去,见到了“亲”,它不会要,没把“亲”领回来。

仰野吉巴、养久勾劳挖筒蜘蛛钓鱼遇上了“亲”,把“亲”用竹篚(音匪,苗族称“Dloeb”)抬回来,当抬到岭昂窝,绳子突然断了,“亲”沉下去了,被疙瘩石吞没。

大家商议用只大公鸡去诓哄,疙瘩石终于将“亲”吐出来,普天之下皆得“亲”。

“亲”吐出后,它们聚集一窝,被一个不懂事的格兜娃用竹火把烧了,跑出三路“亲”:一路直走树坳口,叫年幼亲(Khat Yet),即鹰吃妹虎吃哥(有的歌师唱成Dleed Hek Mait Xod Hek Xongt);二路往下方走进了龙王家,这路叫年长亲(Khat Hlait);三路径直走喜尼喜金家,这路叫众多亲(Khat Naot)。

由于第二路“亲”走进龙王家,属神介开亲、动物开亲,不是人类开亲,虽是酒歌一部分,但不是“刻道”的内容省掉了,我们只将“年幼亲”与“众多亲”两组歌作重点介绍。

“年幼亲”这组酒歌讲的是古代有一家两兄弟喜尼喜金天天在树坳口安斑鸠、野画眉过日子。

一天,他们上山查套,碰见一对老虎变成的姑娘正在收取他们的猎物,虎姐妹说:“我们姐妹私取你们哥弟的猎物,错了。

这样吧,你俩兄弟拉动我们姐妹俩,我们就到你们家去做你们的妻子;如果拉不动,你们就到我们家做丈夫,行吗?”哥弟俩听后,认为是件好事,就答应下来了。

但是在拉的时候,哥弟俩怎么也拉不动姐妹俩,反被她们拉得飞跑,于是他兄弟俩只好到姐妹家去当“丈夫”。

到家后,俩姐妹很热情接待了俩弟兄,并安抚他们说,你俩就坐这儿,千万不要走哪里。

“刻道”婚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

“刻道”婚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

76“刻道”婚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唐嘉阳“刻道”,是苗族古老的刻木记事的文字符号,它忠实地记录了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部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婚姻史诗。

坐落于大山深处的施秉县屯上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刻道》的申报地。

近年来,屯上村重视培养“刻道”传承人,建设“刻道”文化项目,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村寨。

这一系列的措施,让这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苗寨开始焕发出新的魅力,也让当地村民有了增收新途径。

何为“刻道”“吴老师,这根歌棒上雕刻的符号是什么意思?”“吴老师,这首酒歌唱的是什么内容,您能教我们唱唱吗?”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刻道》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贤家中,一群来自成都的游客正饶有兴趣地围坐在吴通贤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

他们口中的歌棒,正是我们所说的“刻道”。

“刻道”,系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是在一根木棒上记录了苗族婚仪中的礼数,也是苗族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的文字符号,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

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

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可以说,“刻道”是一部苗族婚姻史诗,也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

它记录了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舅权时期,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演变及发展。

苗族先人用刻木记事的方式,把舅权制度索取聘礼的符号刻在这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上,作为苗族古老婚姻的实物依据和凭证。

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般以圆型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九格,共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简略符号,组成苗族《刻道大歌》各段的主要内容。

《刻道大歌》由五言体组诗的形式构成,有一万多行歌词,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

什么是刻道

什么是刻道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什么是刻道?
刻道是苗语“刻木”(Kheik Det)的谐音,是古代苗族社会刻在木棒上的记事符号,也可以说是苗族的古文字。

这里说的“刻木”是指喜尼喜金两兄弟开亲,由于古时没有文字,两家开亲的聘礼只好以符号形式雕刻在大型的枫木棒上,然后喜尼舅爷再请七八位好汉将刻有各种聘礼的大枫木棒抬到姑妈家索取聘礼,这就是苗族开亲歌唱的“刻木”这组酒歌,它的汉译叫“刻道”。

用现代语言来说,“刻道”歌棒是古代苗族社会婚姻嫁娶的一张礼单,或者叫登记彩礼的礼簿。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持棒而歌一、简介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贵州省施秉县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

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

"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

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二、历史渊源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

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

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

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

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特点诗歌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它又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

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复。

它在苗族中流传广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

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简单的符号记录,歌中有反复、对唱等形式,它是中国境内苗族群体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

二、历史渊源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

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

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苗族酒歌“刻道”音乐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苗族酒歌“刻道”音乐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苗族酒歌“刻道”音乐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苗族酒歌“刻道”音乐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苗族酒歌“刻道”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苗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探讨苗族酒歌“刻道”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苗族酒歌“刻道”音乐源于苗族民间生活实践,是苗族人民在劳动、走亲访友、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的歌唱方式。

其特点是以旋律曲调优美流畅、歌词简单自由、韵律醇厚深沉而闻名。

苗族酒歌“刻道”的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深入苗族村寨,对酒歌“刻道”的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通过这些调查,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也将酒歌“刻道”音乐保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保护与传承苗族酒歌“刻道”音乐需要进行生活场景的诠释和再现。

苗族酒歌“刻道”的歌唱场合通常是在村寨广场、劳动田野、民间宴席以及社区祭祀等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酒歌“刻道”音乐,我们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重现这些场景,使年轻一代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苗族酒歌“刻道”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举办苗族酒歌“刻道”音乐比赛、节庆活动等形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此外,创新传承方式和手段是保护苗族酒歌“刻道”音乐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口头传承虽然能够将酒歌“刻道”的技艺和歌词准确传递下来,但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口传方式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等方式将酒歌“刻道”音乐进行记录和保存。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原始音乐形态,也可以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方便与依据。

最后,要重视酒歌“刻道”音乐的地方意义和社会功能。

苗族酒歌“刻道”音乐在苗族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歌唱方式,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苗族传统婚俗文化中,其婚姻的缔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择日,半夜出嫁。

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准备举行婚礼,男方家父母就在本寨请个“先生”选定吉日,并事先派一人到女方家通知,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于某日某夜晚请五至九人到女方家接亲。

当晚,女方家老人设酒席招待,在开席之前,女方家老人及家族便提出条件,即彩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是要一斗二升新娘糯米,二斗老人糯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元钱等。

另外,还要专门给新娘准备好“嘎抢八”(即一个猪肚),二三十斤猪肉,一只大公鸡等等。

待男方家代表答应上述条件后,才可开席。

酒席结束后,半夜姑娘就可随提亲的人走了。

新娘出门,娘家备有一对圆竹篮和衣裙、银饰等物陪嫁,并有本寨或家族中十多个姑娘相送。

出门时,新娘由母亲打伞送给女儿,新娘左脚先起步踏入堂屋门坎,右脚其后,走出自家大门,一路上,新娘走路格外小心,以防跌倒;同时,接亲挑担的人也谨小慎微,生怕折断扁担。

因为无论是新娘跌倒或扁担折断,都是被看作是不吉利的,这意味着新娘新郎中途要分裂,不能白头到老。

送亲的姑娘,如新娘新郎两家相隔较近,就一直送到男方家,在新郎家吃过晚饭就统一回去。

如相隔较远,就一直送到半路。

新娘到了男方家大门口,要让新郎的母亲牵着跨进新郎家堂屋门坎,再由新郎的妹妹或堂妹陪新娘子走进洞房。

新娘因害羞,往往藏在新房的屋角,躲开前来道喜和看热闹的人。

半夜,新郎家父母邀请家族、寨邻等来吃鸡肉(浪利给),表示这家已结了亲事。

大家围坐在长桌两侧,待主人家摆好酒肉后,由家族中年纪较大,儿孙满堂的老人带头,把鸡脑壳举起,口中念念有词,称赞鸡脑壳。

歌词大意往往是这样:“生人养公鸡,养鸡三年整。

三年没有杀,客好才杀吃。

鸡眼象太阳,如月水中出。

主要好福气,太阳东边开。

”然后,其他的老人轮流看鸡眼,最后,将鸡脑壳拿给年纪最长、辈份最高的老人吃。

苗族刻道媒人宝香的出世成长

苗族刻道媒人宝香的出世成长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苗族刻道媒人宝香的出世成长
传说,苗族大媒人宝香出生在蛇昌坪,戌年八月十五正午刻生,这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

宝香父亲叫“旺尼娃”,祖父叫“坚卯雀”,祖母叫“士卯良”。

蛇昌坪这地方四面大山,山高水低,中间是条冲沟,东方太阳出生照破田坎,西面尽吹西北风,人穷地瘠,不宜人居。

宝香的父母决定举家从蛇昌坪搬到“罗段坡”。

罗段坡跟蛇昌坪差不多,土地贫瘠,年年干旱,收成很少,生活难以维继。

最后,宝香家才搬到美丽富饶的黄平地界——九溪村“欧汪旺”(Eb Vangl Wangs)。

九溪村风水好,人杰地灵,它有九条河来养,九个山包来围,像把坐椅一样,土质肥沃,人丁兴旺,胜过重安府。

九溪村山上是青年人们游方去处,村中间横着条大街,一条河水从寨脚通过。

欧汪旺大街,街头卖牛买马,中街卖泡米花,街尾卖针线,一年四季好不热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宝香一家人住下欧汪旺寨后,有神仙供给宝香饭吃,有阴阳供给衣穿,宝香尤如园子里的菜叶,林中的竹笋茁壮成长,十六七岁可以帮家人犁田打耙了。

苗族刻道简介

苗族刻道简介

苗族刻道简介刻道(Kiedet)系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

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是当地苗族歌手最喜爱的传统酒歌之一。

这根古老、神秘的歌棒,一般以圆型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几格,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符号,组成苗族“刻歌”歌的各段的主要内容。

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等,名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清乾隆《镇远府志》,刻木示信,犹存古风。

(《贵州志略》),从苗族刻道符号的整体内容来看,反映的是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所出现的舅权制度,系统地反映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

苗族刻道的主要内容是“刻木歌”,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最精华的一路酒歌,全歌以五言体辗转问答的方式在酒席上五盘对唱,为此,苗族老人就用刻木记事的方式,把舅权制度索取聘礼的符号刻在这根5寸至一尺的木棒上,作为苗族古老的婚姻文化的实物依据和凭证。

2006年6月,苗族刻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刻道是苗族“开亲歌”的重要组织部分。

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为苗族同胞喜闻乐唱的一路酒歌。

刻道歌由于地域不同,歌词内容和符号各不相同,据我们近几近对黄平、施秉两县民间歌师演唱的内容来看,目前,共有不同的版本27种。

内容包括“生亲”、“开亲”和“众多亲”三个部份。

“生亲”讲的是“亲”是如何来到人间的。

“开亲”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具体叙述各种动物、天上诸神、猿和人类开亲的过程。

“众多亲”讲述了人类开亲的全过程。

刻道系苗语称谓,即“歌棒”或“歌木歌”。

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城关、柳塘镇、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是当地苗族歌师在酒席上的演唱对歌的一路歌词。

同时,也是黄平、镇远、凯里、兴仁、安龙、贞丰、瓮安、福泉等县市苗族群众在接新娘,送新娘回门时演唱的一路民歌。

这根神奇的歌棒,通常以枫木、梨木或竹制成,长5寸至1尺不等,只要便于携带即可。

苗族开亲歌刻道歌特点

苗族开亲歌刻道歌特点

苗族开亲歌刻道歌特点首先,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通常由苗族男子创作和演唱,歌曲旋律悠扬、抒情动人,歌词寓意深远。

每个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开亲歌和刻道歌,歌曲内容常常围绕爱情、婚姻和家庭展开,表达出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祝福。

其次,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形成了苗族文化中浓重的民族特色。

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以其独特的调式、音色和节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在演唱时,苗族男子往往通过咽音和假音等特殊的唱法来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意境,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再次,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的演唱形式非常丰富多样。

苗族男子通常会自己演唱歌曲,但有时也会请女子合唱或跳舞。

在演唱时,苗族男子会以自己的声音为基调,同时伴以乐器的伴奏,如簫、笛、锣、鼓等,使整个演唱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

此外,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多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倾慕和追求。

歌词中常见的字眼有“月亮”、“花儿”、“水牛”等,以寓意暗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用深情的歌声、细腻的抒情语言,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真挚感情,以期得到女子的爱慕和回应。

最后,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在苗族婚嫁习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常常在婚礼仪式期间演唱,作为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歌曲的演唱,苗族男子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感,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诚意。

同时,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也被视为是一种祝福和祈愿,希望新婚夫妇能够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综上所述,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是苗族特有的婚嫁习俗中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多样的演唱形式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通过这些歌曲,苗族男子表达了对爱情和家庭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真挚感情。

作为苗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开亲歌和刻道歌在苗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苗族贾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贾理,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 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 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是一部古代苗族的 “百科全书”“法典”“圣经”,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与苗 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面貌。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舞(锦鸡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锦鸡舞是贵州黔东南州省周边地区的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传播于这一 地区的苗族群体间。
刻道,贵州省施秉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 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 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 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2006年5月质文化 遗产名录,编号:Ⅲ-25。
木鼓舞(2张)木鼓舞一说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一说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 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 今天。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 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 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 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 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 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 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 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刻道系苗语称谓,即“歌棒”,意为“刻木”,又名“平道”或“把凭木”。

苗语称“kheik det”,“kheik”即“刻”或“镌刻”之意,“det”则为树或木材,刻道亦称“刻木”或“歌棒”,这根神秘的歌棒通常以枫木、柏木或竹制成,长约5寸至1尺2不等,便于携带为佳。

一般以圆型、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一面空白,分为正面、侧面和斜面,每面刻有符号九格,共27格,每格以横、竖、叉、框、点、撇、捺等符号组成,构成苗族刻道歌各段以及整体内容。

苗族刻道的主要内容是“刻木歌”。

是“开亲歌”的精彩片段,也是苗族十二路酒歌“开亲歌”的核心,在苗族“开亲歌”中,刻道又是最为复杂的部分,这根奇妙的歌棒记载了苗族最古老的文字符号,涵盖了“开亲歌”的基本构架。

歌棒上刻的27个符号,就是苗族刻道歌的提纲,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苗族五言体问答的载体,是古代苗族族群中最早用各种符号记录的一部婚姻礼俗法典。

刻道既然是苗族“开亲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展示场所主要在婚宴长桌上互盘对唱。

演唱时,一般在晚上进行,四人组合,两人为一队,通常是主对宾,或宾对主,即两名男性对两名女性,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对唱,一人主唱(另一人伴唱)。

演唱时,先由两位女性开始,将宴席上的酒倒于酒杯之内,双手递给对方,以苗族特有的酒歌调式拉开了对唱的序幕,让答方来回答对方提问,随后,答者同样倒酒于酒杯之内,双手递给问者,让对方来回答,如遇到高手,双方你问我答,我问你答,一直将刻道歌推向高潮。

对唱的内容以歌棒上所镌刻的27个符号为提纲,一般演唱者均以“歌骨”不变,“歌花”以各位歌手平时喜爱搭配而定,直唱到输赢见分晓为止。

刻道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黄平、镇远、台江、剑河、凯里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瓮安、龙里等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以及安顺市的镇宁、关岭、平坝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接新娘、送新娘回娘家时必演唱的一组反映古代苗族社会婚姻状况的古歌。

苗族古文字符号及其内涵的丰富生活习俗

苗族古文字符号及其内涵的丰富生活习俗

苗族刻道符号中丰富的民族生活习俗信息吴思震 .苗族属于南迁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有着历史悠久的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其先民在史前创造了当时属最先进文化之一的九黎文化和三苗文化,之后其政治经济便一度衰落,陷入了不断南迁的困苦的历史长河中。

因而苗族人在历史上发明的很多科学文化往往就处于停滞状态以至成为了今天的历史文化遗存。

其中,苗族古文字符号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存之一。

如今流传下来的苗族古文字符号主要有刻道符号和剌绣文字符号。

而这两种文字符号尤以刻道符号为复杂,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雏形,不仅其含意表达方式独特,蕴含内容宽泛,而且还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类项内涵……在贵州广大苗族地区的民间,以黔东南州的凯里市、施秉县、黄平县、镇远县为中心,流传着一种叫着“歌棒”的文学艺术载体。

这种叫着“歌棒”的文学艺术载体,就是指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上刻上苗族人自己的象形文字符号,而且以这些文字符号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诗歌内容的刻字木棒就叫做歌棒。

苗语直呼为“刻道”,也即是“刻木”的意思。

歌棒上所刻的符号人们通常就叫作“歌棒符号”或“刻道符号”。

苗族歌棒所刻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舅爷把向姑妈索取的聘礼刻在枫木棒上,刻好后,要求姑妈按棒上刻的礼品数字(目)一一交足的过程。

这是发生在苗族先民们还远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故事。

这故事也被认为是今天苗族婚俗的起源之一。

刻棒上这些用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的符号可能就是苗族的最早文字符号。

苗族歌棒不论大小长短,除两头用去一部分作为把凭外,歌棒圆柱(或方柱)的表面自上而下都一般等距离地分为九格,每格中又顺木棒的圆周等距离地分为三格,也即三个面。

棒中每一格内都刻有象形表意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以横、竖、叉、框、点为主要特征,每一个符号都或象形,或指示,或会意地表达具体的简单意思。

这些符号就是苗族刻道符号。

这些符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除叙述前面所提到的故事外,还广泛地包含着诸如民族宗教崇拜信仰、民族婚俗、民族伦理道德、民族文学、民族性格、民族生活习惯、民族礼仪、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工艺等等文化类项内涵。

苗族刻道的传说

苗族刻道的传说

苗族刻道的传说刻道的主人公是喜尼喜金,要以喜尼喜金为中心,追溯到他俩兄弟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始祖四代身世,只有紧紧把握住喜尼喜金整个家世脉络,才能把刻道的故事讲清楚。

一、枫木是刻道主人公喜尼喜金的始祖苗族12路大歌“掘窝”叙述苗族祖先蝴蝶妈妈寄生在枫木树上,啄木鸟去“劈树吃蚕虫”时把蝴蝶妈妈挖出来。

于是,苗族把枫木作为自己的祖先,一般苗族村寨都有很大的枫木树。

因为枫木高大,适应性特别强,寿命更长,苗族人民把枫木作为祖先和图腾来崇拜。

二、枫木树的蚕虫是喜尼喜金曾祖辈按照苗族古代自然观,认为人种是从植物(枫木)分离出来的,枫木树养育蚕虫,蚕虫变成蛹,蛹再羽化成飞蛾(即蝴蝶妈妈),没有蚕虫也就没有蝴蝶妈妈,故蚕虫是苗族的祖先之一。

三、蝴蝶妈妈是喜尼喜金祖辈蝴蝶繁殖率极高,一次可产数百上千个卵,一年产好几个世代。

苗族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族外敌入侵,必须拥有大量的人。

他们把繁殖率很高的蝴蝶称为妈妈,当成自己的祖先。

苗族12路大歌中《蝴蝶妈妈》一段,唱的是蝴蝶妈妈从枫木树出来后,长到十六七岁开始谈恋爱,与一个寡公结婚,婚后寡公出远门做生意去了,留蝴蝶妈妈一个在家干活,料理家务。

寡公出远门,走到一处见一座银子房,他财心重,去挖银房的柱子,被守卫人员发觉,用棍棒活活打死,恰巧出来寻夫的蝴蝶妈妈遇上一只岩鹰给她说:你爱人已被人打死,尸骨都找不着。

你回到家第二年开春,走到你家门口的水塘一泡,与水泡沫结合便生孕了。

蝴蝶妈妈照此办法,果然生下12个物种,其中有阿耶和阿雷,这是苗族世界出生的第一人。

四、阿耶与妹结婚生下喜尼喜金阿耶与自己亲妹尼曼恋爱结婚过程,12路大歌和开亲歌没有涉及。

从《开亲歌》中“年幼亲”一段的整个篇幅来看,从头至尾都用“金耶”、“尼耶”父子连名的称谓,可知阿耶是刻道主人公喜尼喜金的父亲。

再从《开亲歌》中“砍火焰”一段,喜尼喜金问五倍子树、岩青杠、梓子树,“我俩兄弟能不能开亲?”,它们一致回答:“你们上辈不就是与妹结婚生育儿女,当然你俩可以开亲。

苗族刻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苗族刻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苗族刻道产生的历史背景苗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反映古代苗族农耕社会原始婚俗的苗族刻道歌渊源流长,苗族元素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传唱经久不衰,沿袭至今。

2006年荣获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之无愧,是苗族人民的一大瑰宝。

苗族刻道产生何时何年代,已无法考证。

以前,曾有人把它说成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产物,或者由群婚、血缘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这种看法不够确切,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说明不了问题。

追根溯源,我们只能从有历史记载的苗族五次大迁徙,即炎黄两帝联合打垮蚩尤部落“九黎国”、尧舜禹击败“三苗国”、秦灭楚(苗族为楚国的主体民族)、隋唐宋征苗、元明清剿苗,苗族连连遭到打败后被驱赶、被追杀、被镇压的五千多年艰苦历程中,苗族先民背负着祭祀祖先的使命,携儿带女,挑着生产生活用具,穿戴记录历史的衣裙,带上张扬民族精神的铜鼓、芦笙,也包括雕刻有刻道符号的歌棒之类,跋山涉水,从北走南,再由南向西,走进黔东南。

流传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族刻道是苗族古人集体创作的结晶,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至于刻道产生背景,我们应当从苗族婚姻习俗发展进程找到它的归宿。

苗族婚俗中的“审亲”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凡儿女婚事,先是男女青年同意,双方父母才去打听可不可以开亲。

他们不问对方家有多少田土、有多少银两、有多少间房屋,而是打听对方家“干不干净”,说白了就是“有没有蛊”?“有没有亮鬼?”如果你家祖宗三代、直系亲属亲戚沾上一点“蛊”或“亮鬼”,这门亲事就告吹了。

所谓“蛊”,就是相信迷信的人,将许多种虫子放在一个罐子中饲养,让它们相互残食,剩下的那几种毒性最大最强的虫子叫“蛊虫”,常有克麻蛊、蛇蛊、蚂蚁蛊、毛虫蛊等。

当然这种饲养谁也没有见过,只有天知道。

传说,“蛊”只传女,不传男,男人没有“蛊”。

当这些“蛊虫”饥饿了的时候,便疯狂地向主人要吃,主人周身感到很难受,就指着那家有吃的,“你可以去那家找吃”。

刻道产生的时代背景

刻道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刻道产生的时代背景
刻道产生何时何年代,无法考证。

究其刻道的本质特征来说,它是舅权制度下的产物。

刻木歌反复唱道:“高不过香炉山,深不过南江河,大不过郎舅爷。

”姑妈家婚事由舅爷来支配,姑妈家有女必定嫁到舅爷家,无女同样收取“回娘钱”来作为舅爷索取的聘礼。

可见,舅权制下的婚姻属于一种近亲联姻,是年代远久的原始婚。

再说,苗族古往今来最忌讳“蛊”、“亮鬼”这种东西,如果察觉一方有,这门亲事一定办不成了。

刻道主人公喜尼喜金两兄弟开亲,可视为防止“蛊”、“鬼”入侵本家族的最有效措施和绝对安全的办法,亲上加亲得以世代相传。

在这种大背景下,苗族先民们长期与大自然相处,在生产生活中受到同宗共祖的原生观念,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自我约束的民间规约以及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苗族刻道歌,它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它的传唱至少有五千年至万年以上的历史。

苗族“刻道”文化传承的现状探究——基于贵州省施秉县屯上村的田野调查

苗族“刻道”文化传承的现状探究——基于贵州省施秉县屯上村的田野调查

83苗族“刻道”文化传承的现状探究——基于贵州省施秉县屯上村的田野调查骆科俊 吴正彪摘 要:“刻道”作为苗族的一种独特的酒歌文化,历经时代变迁,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生活哲学。

但在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论文以施秉县屯上村为田野调查对象,深入剖析了“刻道”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研究发现,得益于政府、社区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一系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措施,“刻道”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复兴和再生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导向,强调各民族在中华大家庭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屯上社区的积极参与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使“刻道”文化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苗族;“刻道”文化;文化传承;屯上村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其中,“刻道”酒歌文化,不仅仅是苗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苗族文化中,酒与歌是不可分割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酒,就会有歌声。

而“刻道”不仅是其中最古老、最宏大的酒歌[1]53,还是苗族最早的记事工具和文字工具,对于研究苗族的起源、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和语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种歌唱形式,更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通过歌声,它记录了苗族“开亲”的传统,展现了舅权制下的婚姻实践,更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婚姻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不公婚姻制度的坚决反抗。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深入研究和传承“刻道”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虽然在文化、习俗上存在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深入了解和传承“刻道”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苗族刻道的历史价值

苗族刻道的历史价值

苗族刻道的历史价值苗族刻道歌除去与主人公无关的神介开亲(翁讷特)以外,总计1383页(其中大歌蝴蝶妈妈130页、亲在远方21页、年幼亲63页、众多亲1169页),共15213行、76600余字,是部宏篇巨著,涉及各种人物203人,处所93处,典故30个。

刻道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归纳起来至少有七个方面的史料价值。

(一)刻道是苗族的一部伟大的婚姻史诗。

它以优美的诗歌比较详细地叙述主人公喜尼喜金六代人的婚姻过程,即经历了人类从原始亲缘婚、群婚、对偶婚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全程。

(二)刻道是苗族一部比较完整的婚姻大法典。

如果我们拿我国现行婚姻法与刻道不成文的婚姻规约作一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进行结婚登记”,“发给结婚证”,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麻风病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患者结婚”,等等内容,这与苗族俗成的婚约如“同宗不通婚”、有麻风者、吐血肺结核患者(Dlieed Dlid)不能结婚、“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并以刻棒作为结婚和收取聘礼的凭据。

大体与《婚姻法》有关规定相近,是维持千百年来苗族家庭婚姻的底线。

(三)刻道歌颂扬了一位面对凶恶的舅权制度敢于斗争,最终冲破封建婚姻枷锁获得婚姻自由的光辉形象——扁金姑娘,为苗族世世代代的自由的婚姻树立了一个榜样。

(四)刻道又是苗族一部简明的迁徙史。

刻道篇幅巨著,涉及苗族迁居住所近百处,它的名称与苗族迁徙路线的地名有不少相似之处。

所经过的山川河流、大江湖泊、高山平原,大体是由北向南、再由南向西的走向,与苗族爬山涉水的五千年迁徙路线基本吻合。

(五)刻道贯穿着古代苗族先民原始朴实的草根哲学思想。

刻道出现的典故达三十余处,是苗民们对自然界、对社会、对各种事象的基本看法,还有服饰仿生、牛体仿生等许多奇特的设想。

如果把这些编连成书,可撰写一部古代苗族哲学史。

(六)刻道对苗族婚俗、苗族巫术巫教、苗族禁忌、节庆等方面都有许多描述,为我们了解苗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苗族文化、语言、农时、节令等都有很大帮助。

苗族“刻道”及其文化生态——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的田野调查

苗族“刻道”及其文化生态——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的田野调查

作者: 孙玉森
作者机构: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9-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5期
主题词: 施秉县 苗族“刻道” 文化生态 音乐形态
摘要:文章运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就苗族"刻道"的音乐形态特征、文化生态环境、社会价值、生存现状等进行实地考察。

"刻道"是苗族以前姑舅表婚盛行、婚恋文化的历史沉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刻道"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刻道"面临着现代化、后继乏人等的生存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刻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苗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反映古代苗族农耕社会原始婚俗的苗族刻道歌渊源流长,苗族元素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传唱经久不衰,沿袭至今。

2006年荣获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之无愧,是苗族人民的一大瑰宝。

苗族刻道产生何时何年代,已无法考证。

以前,曾有人把它说成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产物,或者由群婚、血缘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这种看法不够确切,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说明不了问题。

追根溯源,我们只能从有历史记载的苗族五次大迁徙,即炎黄两帝联合打垮蚩尤部落“九黎国”、尧舜禹击败“三苗国”、秦灭楚(苗族为楚国的主体民族)、隋唐宋征苗、元明清剿苗,苗族连连遭到打败后被驱赶、被追杀、被镇压的五千多年艰苦历程中,苗族先民背负着祭祀祖先的使命,携儿带女,挑着生产生活用具,穿戴记录历史的衣裙,带上张扬民族精神的铜鼓、芦笙,也包括雕刻有刻道符号的歌棒之类,跋山涉水,从北走南,再由南向西,走进黔东南。

流传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族刻道是苗族古人集体创作的结晶,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至于刻道产生背景,我们应当从苗族婚姻习俗发展进程找到它的归宿。

苗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