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

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

得的资料。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新授

1.启发谈话: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评议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五.活动:我是小导游。

第三课:浓浓乡土情

教学目标:

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四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

(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2.教师准备MTV

3.学生准备家乡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第一课时:调查活动

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

2.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

3.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

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教师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

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那是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师:同学们,我们同是家乡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

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

师:那你们知道家乡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

(播放课件:家乡文化史)

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

第三课时:课堂表演

一、上节回顾

二、新课学习

三、家乡文化节活动

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

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

2.家乡音乐艺术。

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嘹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播放:有特点的家乡歌曲)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

(学生展示活动)

3.家乡戏曲。

A、学生先介绍。

B、教师播放家乡剧片段。学生谈感想。

4.家乡的手工艺品。

A、生展示照片、图片,并配以解说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

B、师: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做得当然比较的简单,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瞧一瞧民间艺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录像)

C、师:这么多的工艺品,你喜欢吗?家里有吗?(体会,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美,这美又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5.家乡舞蹈。

师:我们的家乡人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舞蹈艺术。

A、学生介绍家乡的舞蹈种类。

B、播放摆手舞的场面。

C、师生共同感受愉快的摆手舞。

师:我发现,好多同学都被这热烈的场面所吸引,被这欢快的舞蹈所感染,家乡的孩子们,来,让我们一起溶入家乡的音乐,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吧!

四、交流体会,升华情感。

第四课时:办一份“家乡手抄报”

一、师:今天,通过学习交流,我们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他们乐观向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艺术,让我们赞叹,让我们佩服。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二、把你的感受用手抄报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分组办报,教师巡视。

四、展示作品。

五、全课总结。

师: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你们瞧,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每个人绽放的笑脸,每个人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 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

4. 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调查

请学生在课前通过询问家长、网上查询等方式调查了解:

1 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

2 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

3 了解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

一、追根寻源──日常用品找“老家”

1.通过童谣引入课题。

学生根据提示:(1)人每天饮食、起居需要……(2)学习需要……(3)出行需要……在书上列出所需用品

2.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列出用品的名称。

3.请学生给生活、学习需要的物品分分类,帮它们找找“老家”。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列出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

(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分类,说理由

二、到农村去看看──不同的农产品

1.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增加一幅林业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农业(种植业)、牧业(养殖业)、渔业(水产养殖)、林业(造林营林)都是农业生产。(教师可以补充讲讲副业)

通过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书上相应图片旁写下:农业、牧业、渔业、林业。

2.引导学生着重了解种植业。种植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教师出示关于种植业的一些图片,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内容。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利用苹果和柑橘的对话,引导学生了解农产品的种类会受自然条件影响。

教师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激励学生为家乡的农产品打广告。设计广告词。

四、总结

第二课: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

2、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中,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生活中某一物品的变化,认识生产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和发展。

教学难点: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课前准备:调查、访问

1、让学生针对电视机进行小调查。

2、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自己熟悉的产品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3、问问父母或产品销售人员,这些产品为什么会不断变化更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活动一找一找电视机的变化

活动目标:让学生知道产品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

1、在课前我们就针对电视机做了一个调查,收获一定不小吧,现在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吧!(学生分小组交流调查结果,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

2、设计问题和学生交流:

3、你们家换过电视机吗?那么你们家换的是什么电视机呢?又是因为什么换电视机的呢?是现在这个电视机好呢?还是以前的好?但你想过没有以后还会换吗?

4、大家可知道我们最早用的电视机是什么样的吗?你们家里有吗?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5、观察、调查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出示课件,黑白电视机的图片)你们觉得

以前人们看着这种电视机会怎么想呀?

6、(出示课件,彩色电视机的图片)把电视机换成彩色的,这下大家该满足了吧?为什么呢?这么说还想换更好的了?看来大家的需要在不断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7、据我所知,现在更多的人换上了环保的低辐射电视机,不伤眼睛的液晶电视机,还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等离子电视机。(出示课件,各种电视机的图片)看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机也越来越好了。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师小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东西是不是也越变越好,越来越高级呢?

第二课时:活动二找一找其它产品的变化

活动目标:从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让学生知道生产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1、让学生读读教材上几个小朋友的讨论。

2、小组讨论产品为什么会不断变化。除了这些东西在越变越好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在发生变化呢?小组讨论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发现(学生开始讨论,教师积极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生说自己所发现的东西:如手机、房子、书包、文具盒等等。每小组得出一个结论。

总结:同学们很会发现,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电视机的发展变化,知道了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发展变化了。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把你想说的写在教材“我的总结”栏目里!

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2.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

3.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

4.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课前准备:

1.给学生分发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家里或周围的人正在从事的行业。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生成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一个话题: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看了这个话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师相机归纳小结: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二、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

(一)他们为我做什么?

1.感受一天中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为我们辛劳

师:刚才同学们问了,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

我们不妨从一天的生活说起,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早上吃的早餐)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已经开始了忙碌?

2.观看录像(出示课件)

晚上在路上各种车辆在行驶;

很多奶点的工作人员开着小型车进配货场领奶,从大车上卸奶,装到小车上;

送奶员来自己的牛奶供应点领牛奶,骑上自己的三轮车送奶;

送奶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小区,保安查他的证件,允许他进入小区;

送奶员把牛奶放进了奶箱;

环卫工人清理垃圾;

蔬菜批发市场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运菜的人在赶路;

运菜的人把菜摆在摊点上;

小区内清洁工把扔在外面的垃圾放进垃圾箱;公路上,洒水车在洒水,清洁工

在扫街道。

3.交流讨论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观看录像的感受)

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好!

4.说自己日常生活

师:从白天到夜晚,还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请说一说你亲身经历的事。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穿的衣服先有农民种棉花,再由工人纺纱织布,然后裁剪,最后做成衣服;还有人运到商场,有人卖衣服,然后我们的爸爸妈妈去买;在学校不懂的问题,教师会教我;有的同学家离学校很远,他们坐车来学校,司机会帮助他们;出去游玩时,导游会给我们讲解,安排路线;邮递员给我们送报纸,让我们了解很多信息;我们住的房子先由设计师设计,然后由建筑工人修建楼房,还有装修公司的工人来我家装修……)。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试着把这些不同的行业分分类。

5.学生填表

(学生在书上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想对这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说点什么吗?请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说吧!

(学生虔诚说心里话)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反思思考:假如……

师: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行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也许我们并没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多重要,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选一个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假如农民都不种地了,全世界的人都吃不到粮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都会饿死的;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停止劳动,我们就会没水洗澡,没

水喝,都要渴死了;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一团糟;假如所有的医生都不上班,病人会痛死的;假如学校没有老师,我们会没文化,也不会从老师这里懂得做人的道理;假如没有解放军保卫我们,就不会有幸福与和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是的,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三、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访问活动

师: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有的我们经常见面,却很少关注他们;有的我们满怀好奇,却没办法见面。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确定沟通方法

师: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采访、打电话、写信、上网发E-mail)

师:想不想现在就去采访?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模拟的小队采访活动

(二)讨论活动计划

师:要保证采访成功,要制定采访计划

(媒体出示小队采访计划,学生讨论分工)

师:小记者们,出发吧!

(学生分组到教师办公室、学校餐厅、校园、门房、商店采访)

交流采访收获

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你们组采访的情况

(实物投影访问记录,学生汇报采访情况)

师:通过采访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采访后的感受)

师:我们一起大声地为辛勤工作在不同行业的人们说声:“谢谢你们!”

四、问题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师:同学们,活动进行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交流,师归纳:有这么多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师:今天的活动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相处是长久的。

在生活中,让我们面带微笑,带着问题去面对每一个劳动者。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今后更多地参与社会、关注社会,让拥有的知识和本领去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一课: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

1.使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的交通运输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教学难点: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我们都到公园或郊外玩儿过,那么我们是怎么去的呢?

(坐汽车、坐火车、坐船、坐飞机)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会怎么样?它们还能正常工作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肯定。)

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就不能带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了。我们的生活就会遇到很多的不方便。我们把它们叫做交通运输设施,那么大家都知道哪些这种交通设施呢,你仔细观察过它们没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熟悉的交通运输设施呢?

2.复习导入

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交通运输?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总结)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要完成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任务,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交通运输设施,你都知道有哪些交通运输设施呢,大家把想到的写在纸上,看看谁写得最多。

板书:交通运输的设施与方式

二.新课

1.待学生写完(或说完)后,请他们和书上“说一说”中所列的交通运输设施相对照。对于那些所列的交通运输设施多于书上的学生,可请他们对书上的内容进行补充,并予以表扬。

2.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最为熟悉的交通运输设施进行简单描述,主要侧重在外观形态方面。

(对学生回答予以肯定,并相应补充。)

3.那么大家能把这些交通运输设施分下类吗?

如可提示学生在“说一说”中所列的可以移动的交通运输设施旁作个记号。或

问:那么大家说这些交通运输设施哪些是固定的,哪些是可以移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

正象大家说的,交通运输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不变的,如铁路、公路、车站、码头;还有一类是可以移动的,如火车、汽车、飞机、轮船。

板书:交通运输设施

固定的:铁路、公路、车站、码头……

移动的:火车、汽车、飞机、轮船……

4.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十三页内容。

那么大家从你的亲身体验中说一说交通运输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要是没有这些交通运输工具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呀?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代表说,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要给予鼓励。)

5.总结:交通运输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它们是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保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交通运输设施。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本课教学

1.出示[演示:交通运输方式]边演示边提问、讲解

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是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大家想一想,都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板书:方式

提示学生回答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四种方式,并配合演示。

运输方式有这么多,那么大家知道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吗?

请大家做书上第二十五页的“做一做”,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的,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2.大家说的都很好,同学们所说的理由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演示)

过渡:各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交通运输任务,要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时一次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通力合作,就象运动会上的“接力赛”一样。

3.出示[演示:交通运输接力赛]边演示边讲解

将林区的的木材运往城市就不能只依靠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总是要用汽车把木材从林区运到火车站,再通过火车把木材运到城市。

从北京到大连去,就可以先乘火车到天津,然后再换乘海轮到达大连。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可让同学讨论)

总结:像这样靠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通力合作来完成一次交通运输任务,我们就说是交通运输“接力跑”。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第一课:通信连万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的通信手段知道什么是通信。

2.使学生懂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离不开通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通信”及一些具体的通信手段。难点是通信在现代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学生订阅的报刊、信件、电报单、生日贺卡、半导体收音机、儿童玩具电话机、儿童玩具无线电对讲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在这个大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有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各行各业。在前面的两个单元里我们了解了农业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交通运输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下,通信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师: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有许多的事情告诉别人,或是别人有事情或信息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可以亲自面谈的,可是有些事情由于路途遥远或是时间的原因无法面谈。这就需要利用通信手段来解决。我们打个电话、写封信或拍封电报,这就是通信——“就是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教师:你们知道常见的通信方式都有哪些吗?

学生:(学生讨论)寄送信件、发行报刊、打电话、拍电报、听无线电收音机广播、看电视……。

教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通信方式不断地走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像传真。卫星通信、电视电话等。

教师:(把报刊、杂志、信件、贺卡、明信片等展示给同学们)你们都经常阅读什么报纸,订阅哪些杂志,收到过别人寄来的信件和贺卡吗?

学生:《人民日报》——可以知道很多国内外大事;

《广播节目报》——可以了解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送的节目内容;

《中国少年报》——可以了解到全国小学生的各种活动。

教师:我们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可以了解到很多新闻和国内外大事,可以增长很多的知识,互赠贺卡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教师:(手持半导体收音机)你们每天都听无线电广播吗?收音机里每天都播送什么内容?

学生:少儿节目、天气预报、新闻与报纸摘要……

教师:每天看电视,最爱看什么节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拍电报这也是通信,此外还有我们平时接触不多的传真等。

教师:观察图中都是什么通信方式。

学生:(看图叙述。)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些通信设施,将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是离不开通信的。

我们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可以非常快地看到、听到全国的和世界各地的新闻。有的当时就可以听到、看到。你们可以举一点这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卫星转播的奥运会、亚运会、各种大型体育比赛。

教师: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好像把地球都缩小了,好像把我们和遥远地方的距离都缩短了。我们是“在通信中了解社会”了。

教师:在通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遵守相关法律)

教师依据板书归纳总结全课,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一、传递信息就是通信

二、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

信件、报纸、电话、电和广播、电讯……

三、在通信中也要遵守法律

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和特点;知道近代以来通信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小结的主要内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大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古代通信的特点和方式

教学难点:古代通信到近代以来的通信变化即如何体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启用电脑点击图片一,提问:画面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烽火狼烟)。

2.教师点击电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画面反映的又是什么内容?(提问:电波或电信号的声音,反映信息传递的快速。)

3.讲述:以上两组画面反映了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变化。导入新课。

(二)新课传授:

讨论交流:

①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②除了烽火狼烟之外,古代还有哪些通信手段?

第一,古代的通信方式为依靠人力、畜力传递信件实物的邮政通信。第二,擂鼓传信和飞鸽传书。(教师追加提问“擂鼓传信传递什么信息,飞鸽传书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古代通信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燃起烽火点燃狼烟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当时社会最为快捷的通信方法,可以说是现代预警信号的前身。那么在我国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国外,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进行通信的?

提示从通信工具、业务种类、传递的速度与数量、传递的内容四方面进行。

教师小结过渡: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传递的主要信函等实物没有民间的通信,多是官方通信,那么近代以来通信出现了哪些变化?

出示不同年代通信速度对照表,学生讨论。

(三)探究活动:

1.过去的电话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今天出现了哪些电话,有什么用途?

2.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回答进行归纳。

3.师生共同总结:过去的电话有话筒(听筒)、话机、话线、电线、很笨重,不能携带。只能听到声音。现在,有录音电话,电话有录音机的功能;可视电话,在打电话时能够看到地方,听到声音,拉近了打电话人的距离;传真电话有传真机的功能;电话现在可装分机;无线移动电话、携带方便,可打电话、发收短消息、存储信息、照相等多种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4.师生畅想未来的通信还会有哪些变化。

第三课:小窗口大世界

一、学生实态

在城市中,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传媒,对各种媒体的操作方法

已经基本掌握,他们能够从各种媒体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众多的媒体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有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广告媒体等类型,但在这些媒体使用的能力上,不同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学生对媒体使用的选择上还有一定的误区,老师应当更多地给学生一定的导向。另外,在学习的方法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小组合作预习、调查生活的方法,若要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要善于调动和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和调查方法,丰富发展他们的认知,理解和感悟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是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主题三“小窗口,大世界”的第1课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对各种不同的传媒进行初步介绍,又要让学生学习怎样在生活中利用各种媒体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传媒世界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感受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发他们探究传媒世界的愿望,进而进一步运用传媒。教材的编排提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必须要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探究自己身边的传媒世界,使学生感受到信息传媒在生活的重要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学生准备

1、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下时间查找有关传媒概念的资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电视、广播、书报、广告、杂志、网络等媒体在生活中的运用,了解这些媒体的作用,并查阅相关媒体资料。

3、将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在课前整理消化,以备课上交流。

教师准备

1、摸底调查,知道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好。

2、收集各类传媒的资料,了解学生信息的来源。

3、提供搜索资料的门户网站。

4、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片断、歌曲《老鼠爱大米》、可口可乐广告图片及广告歌曲等传媒资料。

四、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大众传媒,以及大众媒体的种类;

2、使学生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教学目标。 1、三条轴线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2、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期和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三、教法设想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红星儿童团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四、各单元教学内容与措施。 第一单元(第1—4课)认识你真好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习学校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和发展主体意识。为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第5—8课)快乐每一天 生活不可能天天艳阳高照。“迟到”“写字不好”“上学路上怎么走”“一日事务怎样巧安排”这些问题都会困扰着儿童。本单元就抓住这些儿童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合理归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在学习中,寻找到了战胜挫折的良策,获取了一份成长的经验,也就获得了一份快乐。 第三单元(第9—12课)我像小树苗 本单元没有直白的,纯道德的理性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因势利导,通过幽默、夸张、离奇的童话故事,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活动等,让儿童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马虎、撒谎”对少年儿童来讲是品德、习惯不良的前奏,面对曾有过的马虎、撒谎等行为不掩饰、不回避,努力远离“长鼻子”,告别“小马虎”,做一个不说谎话、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敷衍的文明儿童,为他们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单元(第13—16课)冬爷爷来了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变化,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欣赏自己的进步,在自我积累经验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迎接新的一年,迈向新的生活。 1. 拉拉手交朋友 活动目标要求: 1.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员的快乐。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 主题一这点困难算什么 教学内容: 1、困难是什么; 2、我也失败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诱导和便是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教学准备: 类似战胜困难的故事,写有名言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困难是什么 一、谈话导入。 二、看图讲故事,认识困难

1、学生自学: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每图讲什么 2、和同桌讲讲图片,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每幅图片,说说困难是什么。 4、引发学生思考:?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的含义。 5、教师小结。 三、讲故事,悟道理 1、请学生观看第二组图片,并讲故事。 2、学生听完故事,请学生谈谈对于?勇士?战胜?困难?的办法很简单的看法。 3、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4、交流看法。 5、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 6、学生填写课文的空白框。 7、教师讲类似的故事,进一步帮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开展活动,启发学生 1、观看课文的最下面的图片。 2、帮那个小姑娘想想其它的办法。 3、联系自己,启发学生找出自己?可以做又最怕做的事?来尝试。 4、小组讨论怎样克服困难。 五、布置作业

回家去尝试找一件自己可以做又怕做的事来尝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我也失败过 一、谈话导入 二、结合名人档案理解第一段主题文字。 1、事先布置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故事。 2、引导思考:这些人都曾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为什么还能取得成功呢? 3、对比自己的行为讨论: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愿意当众说,也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告诉老师,让大家来帮他分析,应该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看图听故事,探讨问题 1、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2、学生分析小雪的心理,探讨她该如何面对一进的失意。 3、学生续编故事:小雪会成功吗? 4、教师小结。 四、读名人名言,学道理 1、读爱迪生的名言,想爱迪生的故事,并交流。 2、学生在讲其他名人类似的故事 3、交流:有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了无所谓,根本不要放在心上。?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人教部编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生活中的快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保持乐观生活的态度,在快乐的感知中,培养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能力:通过所呈现的快乐场景,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能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知识:知道快乐并不难找,快乐有很多种,通过自己付出努力换来的快乐更持久。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五年级,正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启蒙时期,其自我认知过程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对快乐的认识,直观感受比较多,而要深刻认识真正的快乐,还需不断接受生活的磨砺。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更艰苦些,相对城市孩子而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释放儿童天性的快乐,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学生经历了生活的磨砺,要协助家庭承担生活的重担。个别学生能有条件读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艰苦的生活使农村孩子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给予别人帮助,都更真诚朴实。因此,他们对快乐与付出的认识会比城市的独生子女体会更深。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虽然懂事早,儿童天性的快乐也会很容易释放出来,但是当他们面对困苦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也很容易羡慕和向往城市孩子的富裕生活,从而迷失自己对快乐的认识。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在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通过自己的付出换来的快乐更持久。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要让学生更多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在“感受快乐”与“快乐驿站”中体会快乐的心情。通过交流,认识劳动与给予的快乐,在不同的快乐比较中找寻自己的理解,建立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在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方法】 观察,访问,交流。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山和水、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一上品德与生活教案

一上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我上学啦 主题一做好朋友吧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体会学校生活的愉快。 2、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各式各样的名片。 2、相关的交通标志图片和资料。 3、彩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亲爱的小朋友,祝贺大家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谁来说一说,我们学校与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学校里有这么多新老师、新同学,该怎样认识他们呢? 二、新课内容: 1、微微笑,做朋友 怎样记住好朋友或者让好朋友记住自己呢? 2、你还想认识哪些同学? 3、你认识了几位朋友? 4、做名片,交朋友。比一比,谁的朋友多又多。 5、我们班的生日表 6、学校里面朋友多 7、快快乐乐画笑脸

三、小结: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学校里面朋友多,希望每一位小朋友在学校里朋友多,快乐多,进步大! 主题二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2、对学校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环境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彩笔、铅笔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重、难点: 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小朋友,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大家肯定认识了学校的一些地方。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不熟悉,这会给我们的学校生活带来不便,为了让我们尽快地熟悉校园,在学校里方便、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我们一起来玩“参观校园”的活动。 二、制定路线 1、制定路线 2、学生进行参观 老师交代注意事项: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学习用多种方 式去观察

三、信息交流 1、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在一起讨论讨论,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同学向全班小朋友来汇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对学校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环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延伸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 第一课我升入了二年级 教学目标: 1、在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3、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 德育目标: 1、通过交流与畅谈,增强努力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爱护书籍,培养爱惜劳动成果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经验,持续总结自己的进步成果,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会爱惜书本和文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在暑假中的旅游照片、制作、作品等、心愿卡(苹果形)、心愿树、成长袋的样子、课件、录音故事。 2、学生:准备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书本文具等头饰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以自己的暑假生活导入----学生交流自己的暑假生活---展示暑假作品---评选优秀作品---交流自己的心愿---成长包---增强交流、激发信心,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暑假的一些旅游照片、作品,同学们,你们在暑假里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实行交流。 二、小组实行交流,和同桌一起分享快乐。 1、交流自己最高兴的事。 2、交流暑假中的作品。 三、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1、设置几个小组,每组为一个展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类摆放在九个桌上,每个桌上摆上一个字组成“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2、指名讲讲作品中的故事 3、评选出优秀作品,每人发给九朵小红花,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把花投进相对应的小盒中。 4、把优秀作品做成展板。 第二课时 美好的小心愿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执教时间年 11 月 16 日星期二 版本北师大出版社学科品德与社会 册数四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 课题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 教学目标一课时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教学难点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调查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名称的来历,也了解了家乡的水的故事……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吧。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历史人物、风土人情……。 (如1、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家乡有哪些名人? 2、东山的传说是真的吗? 3、为什么我们的皮衣世界闻名? 4、我们家乡能成为闻名的旅游区吗?) 二、教师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2、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别确定好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是组织讨论和记录讲座的内容。教师进行巡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三、进行全班交流。 1、各小组由推选出来的组员代表自己小组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板书:参观、访问、调查、制定、设计调查内容……) 2、阅读教科书上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有利于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 四、尝试: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 1、如果要去调查我们广州的六榕寺,那么,我们主要调查哪些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调查时间、地点、建造年代……。 2、出示教师设计的表格: 3、学生提意见: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目录 人教版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目录(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1我上学了 我背上了新书包 我们的校园 新朋友新伙伴 校园铃声 平安回家 2祖国妈妈,我爱您 我们的国庆节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3我的一天 和钟姐姐交朋友 我很整洁 我会好好地吃 我自己会整理 看我多精神 4过新年 新年好 欢欢喜喜过春节 我家大团圆 本册综合 一年级下册 1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 我的一家人 家人的爱 我为家人添欢乐 我和小伙伴 本单元综合 2走进大自然 春天来了 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风儿吹呀吹 小苗快快长 本单元综合 3健康生活每一天 我换牙了

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小心,别伤着 夏天,我们注意什么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 二年级上册 1我在集体中成长 我升入了二年级 我们班里故事多 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好书大家看 本单元综合 2金色的秋天 秋天在哪里 秋天的收获 秋游去 秋天的节日 本单元综合 3我们真棒 你真棒 我也棒 学做“小雄鹰” 做个“快乐鸟”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 二年级下册 1我生活的地方 我爱家乡山和水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我家门前新事多 本单元综合 2让家园更美好 我们的大地妈妈 花草树木点头笑 我和动物交朋友 美化家园 本单元综合 3快乐的少先队员 鲜艳的红领巾

红领巾胸前飘 快乐的六一 本单元综合 4我们在长大 成长的脚印 我的暑假计划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舞台 1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2我爱我的家 3我们的学校 4我生活的社区 本单元综合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我学会了 2向谁学 3做学习的主人 4大家都在学 本单元综合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规则在哪里 2规则有什么用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本单元综合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1“我是谁” 2这些事情该谁做 3我能做好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1家人的爱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3来自社会的爱 本单元综合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品德与生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我在集体中成长 单元目标: 1,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进步,愿意朝着新的目标不断进步。 2,喜欢集体生活,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感谢集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 3,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4,集体生活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第一主题 我升入了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3、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快乐的暑假生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亲切交谈:暑假里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 交换暑假中的作品,互相看看说说作品中有意思的事情。

二、活动 1、展示每个同学的才能,班里适当设置小小展览会:“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全班同学分组将自己暑假中的作品放在展览会上,由班长负责指导分类摆放: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 2阵,把每件作品中的故事先在全班同学讲,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可先在小组里讲,再由小组推选了代表,向全班讲最有趣的、有价值的故事。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合讲、表演、演示,等等。 3由班长主持,教师协助,组织同学评选出优秀作品,以发红花等方式给予鼓励,课后送交学校参展。 第二课时

我的心愿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请学生感受并交流自己的心愿。 2每人画一个苹果,(简笔画,空心),把自己的心愿写或画在上面,并在小组里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我们的心愿树”,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苹果挂在树上,然后把这棵树放在班里适当处,经常激励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课后延伸: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找家乡。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年后的我。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材内容:《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受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尽 情地玩耍、唱歌时,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 活动一:多变的情绪 1.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记录一周之内自己的心情变化,大家举起手来,让我看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里和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心情故事,把这星期里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告诉小伙伴们。(小组交流) 2.谁愿意给全班同学讲讲一周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什么事使自己感到快乐,当时的心情怎样?(开心)什么事使自己不高兴,当时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很烦恼,做作业都没有心思?-?-) 你自己是快乐多一点?还是不高兴多一点?(多一些同学讲自己一周内情绪的变化) 活动二:快乐驿站 1.让学生通过讲笑话、唱一首快乐的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让学生在“快乐驿站”,共同感受快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快乐的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做事有什么感受。

活动三:找寻快乐 1.大家都希望自己快乐多一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时,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买到满意的东西和小伙伴尽情玩耍时,都可以感受到生活到处洋溢着快乐。现在让我们来寻找快乐。 2.师给生发“快乐卡片”,大家把自己往日或今天的快乐或家人生活中的快乐写下来且说一说。给大家五分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说说你找到的快乐,其他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吗? (1)妈妈说,这学期期末考试只要每门考了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旅游,听后我很高兴。 (2)上次,我数学竞赛得了二等奖,我很高兴。 (3)妈妈生病了,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高兴的说我长大了。 ……(让学生尽情地说,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生生互动)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快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就看你会不会发现,能不能感受到。 3.快乐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家庭其乐融融,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情趣、更美好?-?- 第二课时 汗水换来的快乐 快乐有很多,有单纯的快乐,也有掺杂着痛苦和汗水的快乐;有短暂的快乐,也有能持续长久的快乐?-?-有些快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有些快乐则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 活动四:汗水换来的快乐 1.出示教材,分小组选择一幅图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1)农民丰收的喜悦是如何得来的? (在田间风吹日晒,辛勤劳作换来的) (2)中国女排为什么夺冠后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她们经过了刻苦的训练,胜利得来不易) (3)这道题终于做出来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科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思想品德》可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经过对广大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将原《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的设想。综合后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体现原两门课的优势,使品德教育有个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 2.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许多影响全球的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需要依靠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解决,况且课程综合化符 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能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一、本学期具体教学目标: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习生活后,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和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诚实、不说谎、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 3、体验自主活动,探索、发现的愉快,能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 二、本学期课程内容标准的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能在生活中运用学到身体保健知识和安全知识;自觉养成护眼、护耳、护牙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势。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团结合作的喜悦;在生活中体验友爱和温暖,诚实不说谎;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对二年级学习和生活有新的打算和期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温暖,初步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人们的劳动;并对劳动者充满尊重和感激之情,向为人民服务的无名英雄学习;愿意为他人,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爱护自己生活的地方,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对人体、植物以及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有积极地探索兴趣,能用小试验、调查、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并能与老师、同学一起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总结。 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 单元目标: 1、了解我们的课余生活,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 2、了解我们的课余生活,意识到它们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爱护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课时我们的课余生活 目标:

1、认识我们的课余生活,感受自己身体的基本特征。 2.用多种方式表现课余生活,增强保护意识。 活动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1、开课:(老师先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这学期是同学们的品德与生活课老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里,我们先来整体感知一下本学期所学内容。(老师先带学生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看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把课本看一遍;最后同桌俩互相讨论讲讲自己最喜欢哪部分内容。) 2、老师讲本学期具体要求。 老师:既然有这么多同学喜欢的内容,我们就要努力学好这门课。这里,老师提机电要求: (1)每节课要按时带书来。(必要时借书) (2)每节课要带水彩笔、大美术本。 (3)做好成长记录袋,学期末检查。 (4)学期考评方法:数数谁的五角星最多得分。 (5))每节课根据纪律情况奖励小故事。 3、介绍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4、布置作业: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用米尺量身高、胸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1236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

五学年下册品德与生活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1、生活中的快乐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教学重难点: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受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尽情地玩耍、唱歌时,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活动一:多变的情绪 1.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记录一周之内自己的心情变化,大家举起手来,让我看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里和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心情故事,把这星期里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告诉小伙伴们。(小组交流) 2.谁愿意给全班同学讲讲一周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什么事使自己感到快乐,当时的心情怎样?(开心)什么事使自己不高兴,当时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很烦恼,做作业都没有心思?-?-)你自己是快乐多一点?还是不高兴多一点?(多一些同学讲自己一周内情绪的变化) 活动二:快乐驿站 1.让学生通过讲笑话、唱一首快乐的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让学生在“快乐驿站”,共同感受快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快乐的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做事有什么感受。活动三:找寻快乐 1.大家都希望自己快乐多一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时,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买到满意的东西和小伙伴尽情玩耍时,都可以感受到生活到处洋溢着快乐。现在让我们来寻找快乐。 2.师给生发“快乐卡片”,大家把自己往日或今天的快乐或家人生活中的快乐写下来且说一说。给大家五分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说说你找到的快乐,其他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吗?(1)妈妈说,这学期期末考试只要每门考了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旅游,听后我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