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探明低渗透储量增长很快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状况比例图
9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3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动用、分布状况和特点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我国低渗透储量动用状况比例图
10
近期探明储量和累积探 明未动用储量中,低渗透储 量占主要部分。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1、采出程度高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4.6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0.7%。
2、综合含水率高 总平均达到82.98%,生产水油比4.9,产量占全国45%的最大主
力油田-大庆喇萨杏油田更高,综合含水88.8%,生产水油比为8。
4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1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简况
3、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高 2001年为8.4%,而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一般控制在6-7%左
唐曾熊(1994)划分的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00×10-3m2,小于 10×10-3m2为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2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
低渗透油田指储层渗透率介于0.1~50×103m2之间的油田(李道品等,1997)。
低渗透储层的典 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 力梯度,呈现出非达 西型渗流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近源沉积物多以 三段式为主,远源沉积 物多以两段式为主。
低渗透储层多段式粒度曲线(近源沉积)
27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低渗透油藏ppt

低渗透油藏ppt

二、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及特征
2.1、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 低渗透油层与一般的油层有着较大的差别,与其他的油层的 形成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低渗透油层主要分布于山麓冲 积扇的浊积扇和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跞状砂炭油层、砾岩 油层、粉砂炭和砂岩油层等几种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 的矿物成熟度低、油层分选差、成岩压实作用、远源沉积物和近源 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油层。
三、不断优化开发方式提高低渗透油层的采收率
3.3、注入烃类混相驱的应用
在低渗透油层的开采中高压注入天然气,使开采油层中的油
与之发生混相以形成混相带,伴随着持续注入的压力,混相前缘
向前不断驱动,从而实现将油采出的目的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1、物理采油技术的应用 (1)声波采油技术 声波采油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三次采油技术。据相关资料报道,采用频 率较高超声波进行处理,可提升50%左右的油田产量, 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采油方法相比,声波采油 以其影响流体物性与流态;对油层作用见效快;操作费用低;还可 与其他增产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在非均质油层、低渗透油层得 到了广泛应用,是提高低渗透油层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油湿,同时,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化学试剂如表面活
性剂和聚合物等吸附或沉淀的数量及吸附方式来改变油藏的润 湿性,从而实现油层采收率的提升。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2)纳米聚硅材料在降压增注中的应用
纳米注水井之间的压力差异。此外,由于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2、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1)改变油层润湿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流动状态
和驱油效率,在油藏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PPT课件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裂缝转向
若孔隙压力所引起应力差大于初始 最大与最小水平压力差值,则复压 后的裂缝垂直于初始裂缝!
-
17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生产诱导应力场变化:
初始应力差较小时,极易发生转向延伸;
复压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初次缝很长,复压缝 进入地区的孔隙压力仍然很高的时期;
初压缝长,将能获得复压转向的极大利益;
另外一种多缝是由大段射孔造成,在同一方 向上出现多条裂缝,它们被此平行,相互排斥, 同时扩展拥挤在一起,争夺有限的缝宽,由于每 条缝都很窄,增加了流动阻力,提高了压裂压力。
-
30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σmin
σmax
σmax
σmin
裂缝起裂后迂曲与多缝示意图
-
31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压裂井泄油区内剩余可采储量降低。
-
15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初次压裂井低产的原因的三种类型(之三):
技术上的进展
目前无论完井或压裂技术上,比过去 都有长足的进步。初次压裂采用“老”技术 的井,很可能成为复压的对象。从某种意义 上讲“老”技术就是初次压裂“低效”的同 义词。
-
16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
22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选井条件:
砂层上面的隔层有较大的破碎,这样的井复压 后,形成的有效缝较短,不适宜复压; 在小的断层带附近的井,初次压裂后可能泄油 较完全,因之不能成为复压候选井; 靠近大断层的井不能复压。
-
23
2005年国际油气藏增产改造学术研讨会

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法

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法

02 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
2.低渗透储层岩石比表面积大
岩石的比表面积是度量岩石颗粒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 一般岩石颗粒越细、越分散,比表面积就越大;反过来说,比表面积越大,颗粒越细、 越分散,渗透率就越低。
3.低渗透储层毛细管力对渗透影响显著
低渗透储层是由无数小颗粒和无数小孔道组成,这些小孔道可以看作众多直径不同的 毛细管。当油水在这些毛细管中流动时,由于油水对毛细管壁润湿性不同,在油水界 面上产生毛细管力,毛细管力表达式为: pc 2 cos
03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
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 均质性严重、天然能量低等特点,决定了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 具有与中、高渗透油藏不同的开发特征。
03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
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压力、产量统计表
产量年递减率:在25%~45%之间,平均最高可达60% 每采1%储量压降:3.2~4.0MPa
04 低渗透油藏开发对策
1
主要问题:暴性水淹 解决方法:采用沿裂缝注水的线状面积注水方式, 井距适当加大,排距适当缩小。为了沿裂缝先形成 水线,注水井要先间隔地排液拉水线,排液井水淹 后转注,形成线状注水方式。排液井转注后,采油 井要逐题:渗流阻力大、能量消耗快、 压力产量不断下降。 解决方案:早期注水或超前注水保持 地层压力开采
具有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吸水能力强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后,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 窜进,使沿裂缝方向的油井很快见水,甚至暴性水淹这是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的普 遍特征。
火烧山油田第三批上返注水井
04
低渗透油藏开发对策
低渗透油藏由于其油层物性和渗流规律的特殊性,需要在开发过 程中从各个方面进行仔细研究,优选出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对策。

低渗透油田注汽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注汽开发技术
油粘度降低,有利于开采。 若在地层条件下能实现混相或者半混相,则能大大减
小毛管力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这一点 对孔隙孔道细小的低渗透油田十分有利。 注气工艺方法较为简单,没有注水中水质处理等一系 列复杂工艺流程。
2.3 低渗透油田注气开发的不利方面
非均质性会影响注气效果。 气体粘度很小,流度很大,和原油之间的流度比很大。 在气体驱油的过程中,极容易发生气体超前,造成气窜。 低渗透储层一般非均质性严重,并存在裂缝系统,注 气开发会遇到困难。
早期注空气采油都是针对稠油油藏,利用 高温氧化反应实现烟道气驱和热能降粘作用。
近年来,针对轻质油藏进行了低温氧化空 气驱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3.3 低温氧化空气驱
机理:
空气注入轻质油藏后,空气中的O2和轻质油发生 氧化反应,在低温下即可自燃。
一方面提高地层温度,同时可维持烟道气驱或N2 气驱。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和空气之间发生质量交换, 原油中的轻烃组分蒸发到气相,随气流被采出。
干气非混相驱开发实例
例1 雪里油田:蒸发气驱 美国雪里油田为低粘度易挥发油藏,渗透
率40×10-3m2。 在常规水驱情况下,油水过渡带不产油。
但在注气开发条件下则能采出地层原油。同时, 地下原油中的中间组分由于蒸发汽化进入气相 被采出,在地面装置中凝析成轻质油。
3.3 低温氧化空气驱
问题的提出:
(3)CO2混相驱
❖ CO2混相驱是一种较理想的气驱方法。 ❖ CO2易溶于原油,使原油粘度降低。 ❖ 混相压力也较低。 ❖ 当然它也存在气驱的共同弱点,即容易发生气窜。 ❖ 应考虑CO2对设备的腐蚀。
3.2 非混相驱
干气非混相驱亦称非混相面积注气。早期用此法 保持地层压力,后来又发展到蒸发气驱。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精品PPT课件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精品PPT课件

5.6
30
24 300*300 0.2 0.4 0.4 37
5.6
30
25 300*300 0.2 0.33 0.4 37
5.6
20
方案 井网 注水井 边井 角井 注水压 采油压 导流能力 (米*米) 缝长比 缝长比 缝长比 力(MPa) 力(MPa) (dc-cm)
26 300*300 0.2 0.33 0.4
面积小。
二、油藏整体压裂方案设计
•优化目标 •井网与裂缝方位 •整体优化方案设计方法 •优化结果
优化目标
• 产量:初产、稳产 • 采收率:无水采收率、最终采收率 • 采油速度 • 经济效益:净现值(NPV)、内部收益
率、投资回收期
井网与裂缝方位
目标:裂缝处于有利方位
• 五点井网 • 反九点井网
pf z |z Lz 0
内边界条件
油井: p c wf |x0 1
水井: p c wf |x0 2
初始条件
油藏
pi
p(x, y,z,t)|t0
f1
x, y, z
s s w
x,
y,
z,
t
|t
0
wi
g1
x,
y,
z
裂缝
pf
x,z,t
t0
pi
f
2
x,
z
s s wf
x,z,t
t0
5.6
30
4 200*200 0.2 0.4 0.4 37
5.6
30
5 200*200 0.2 0.33 0.4 37
5.6
20
6 200*200 0.2 0.33 0.4 37
5.6

专题低渗油藏注入开发技术PPT课件

专题低渗油藏注入开发技术PPT课件
第8页/共81页
②渗流阻力大
K
r 2 8 2
研究表明,固体表面吸附有具有反常的力学性质及很高的
抗剪切能力的十分牢固的吸附层,很难除去。
1. 低渗透层受吸
1. A.Φ.列别捷夫曾进行气驱水试验,证明在700N离心力作用下
附层的影响程
气驱水后,多孔介质中颗粒表面上仍留有约几个水分子层的薄
度大于高渗透
膜。
第10页/共81页
③多相渗流特征
• 绝对渗透率为1314×10-3μm2岩心 • 绝对渗透率为20×10-3μm2岩心
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1. 束缚水时,油相的相对渗透率Kro
1. 束缚水时,油相相对渗透率较低,约
较高,约为0.97,接近油相的绝对
为0.75。
渗透率。
2. 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很低,约

2. Б.B.泽烈金也指出,玻璃面上油水膜厚度约为0.075μm。
2. 油藏比气藏更
3. 流体粘度越高,吸附层越厚。
易受吸附层的 影响
4. 在岩石孔隙中,水被吸附于孔隙内壁表面上形成牢固的吸附层,
孔隙半径等于和小于吸附层厚度的孔隙,就不会再有储油价值。
5. 从吸附角度而言,有效孔隙应是半径大于吸附水膜厚度的孔隙。
第3页/共81页
一、问题的提出2——(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表现出的矛盾)
① 注水井注水压力不断上升,注水困难
60
② 注水启动压力与地层压力呈正相关关
50
系,造成油田注水困难
40
注水井压力
地层压力 MPa
③ 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量小
30
油井压力
20
百分比,%
40 35 30 25 20 16.4 15 10 5 0

《低渗透油气藏》PPT课件

《低渗透油气藏》PPT课件

动静态杨氏模量对比
断裂韧性的测量与预测
岩石断裂韧性是描述裂尖附近的应力场的参数,是应力奇 异性的度量。断裂韧性是载荷参数(如缝中压力,原地应力)和 岩体参数(如裂缝尺寸)的函数它可以提供裂缝扩展的判据。但 是,长期以来,由于测试手段和理论研究的局限,在水力压裂 设计中往往只能给出断裂韧性的经验估计。
水力压裂技术发展
•第一代压裂(1940’-1970’):小型压裂
加砂量较小,在10m3左右,主要是解除近井地带污染
• 第二代压裂(1970’-1980’):中型压裂
加砂量迅速增加,主要是增加地层深部油流通道,
提高低渗透油层导流能力 •第三代压裂(1980’-1990’):端部脱砂压裂
Mr.哈里伯顿
5000
100
90
4000
80
70
3000
60
50
2000
40
30
1000
20
10
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探明天然气储量(亿方)
低渗储量百分数(%)
2. 压裂酸化技术在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中作用巨大
自1947年首次压裂,至1988年作业总量已超过100万井次以上
Hydraulic fracture induces a characteristic
deform ation pattern
F ra c tu re -in d u c e d surface trough
Induced tilt reflects the geom etry and
orientation of created hydraulic fracture

【精品】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ppt课件

【精品】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ppt课件

8
7
6
5
4
3
2
1
5
9 13 21 25 29
时间(月)
低渗透油气田研发中心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1、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3)注采调控
①剖面调控 由于特低渗透油藏油层致密,物性差,存在天然微细裂,大部分注水井油层 段出现不吸水、吸水差或尖峰状吸水等情况,对应采油井存在不见效或见效少 或过早见水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开发实践,一方面对注水井实施细分层注水、 补孔调层、解堵增注、裂缝堵水等综合措施,调整吸水剖面;另一方面,对采 油井采用堵水调剖、复压引效、酸化解堵、补孔压裂、套损井治理等挖潜措施, 调整产液剖面。通过双向调剖有效地改善了特低渗油层吸水-产液结构,提高 了油层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单井产量保持平稳。如安塞油田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已达72.7%,王窑区为78.0%,综合递减5.6%,含水平稳。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1、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1)井网优化
考虑储层中人工裂缝、渗透率各向
不同井网下效果对比曲线 (k=1.5md)
100
异性,建立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
80
从模拟结果表明,菱形反九点井网优
矩形井网 菱形井网 正方形反九点井网
含水率(%)
60
于正方形反九点井网,矩形井网又优 40
不同排距下压力梯度曲线 不同排距下(压k力=1梯.5度md曲)线(k=1.5md)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距油井距离(m)
r=250m r=200m r=150m r=120m r=100m r=18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6
26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小结
研究报告
国外低渗油田开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认为低渗油田尤其是低渗异 常高压油田,初期压力高,天然能量充足,可先采用自然能量开采,尽量延长无 水期和低含水期,一般先用弹性能量和溶解气驱能量开采,但油层产能递减快, 一次采收率低,只有8~15%
国内外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当前低渗油田开发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 济效益的主要技术,仍然是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压裂改造油层和注气技术,储层 地质研究和保护油层措施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前苏联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1958
1950 1958 1957 1975 1952 1959 1945 1950 1965
埋藏深度 m
油藏 类型
储层 时代
油层有 效厚度
m
渗透率 103um2
地质 储量 /104t
含油 面积 /km2
井网 密度 km2/井
采收率 %
1880
岩性 石炭系 20.7
0.8
110 0.211
1916 1943
1944 1945
国外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现状
埋藏深度 m
油藏 类型
储层 时代
油层有 效厚度
m
渗透率/ 103u
m
2
地质 储量 /104t
1990-2200 岩性 二叠系
12
0.5 125500
853-975
岩性 石炭系 7.6-12.1
50
8828
700-800
构造 白垩系 10--25
9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国内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现状
研究报告
国内低渗透油藏还是以注水开发保持地层能量为主,注其它注入剂开发尚在 试验阶段,由上表看出,国内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平均采收率约为23.3%。
2021/2/5
10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油田
国家
斯普拉柏雷
美国
北贝尔邦克
美国
巴罗岛
澳大利亚
22000 1300
0 22.5
5047 124
1457 24.8 1000 5.1
1.56
32
0.19
32.4
0.2
29.3
0.08
43
1.24
20
0.13, 0.21
31--34
0.16
46
0.2
40
3060 2900
岩性 岩性
6.5
50
42.9
1
0.18
48
12
11.9 1-10 5370 24
帕宾那 (J区)
红叉砂岩油田
莱维斯.布奇
加拿大 美国 美国
小牛塘
美国
阿塔蒙特布鲁贝尔油田
草尾溪油田
美国 美国
东堪顿油田
美国
北斯坦利
西爱文特油田
朗吉 累油田
哈米尔顿 穹窿油田
2021/2/5
俄勒冈盆地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投产 时间

1951 1920 1967 1958 1940 1944 1943 1971 1961 1966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1/2/5
7
3200-
岩性
3390
16003200
27003000
24003000
2900
岩性 岩性 岩性 岩性
26002800
岩性
3280 3420
岩性 岩性
石炭系 64
寒武系 30-50
渐新统 28-45
始新统 上白垩
76.3 6.1
始新统 2-30
下白垩 8.8 46
400
0.1-5 5 5.5 12 8 65 12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2021/2/5
1
Hale Waihona Puke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2021/2/5
1.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2.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对策
3.人工补充能量时机选择

4.低渗透油田产量递减规律

5.低渗透油田增产措施及效果评价
6.油层保护
7.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8.低渗透油田开发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9.结论与认识
井网 密度 km2/井
采收率 %
0.12,0.64 0.04
0.16,0.08
9-10 46.19
30
0.64
21
0.04
24.2
0.04
15.7
0.16,0.08 42
2.56
14.6-20
0.16
0.16
0.06
41.6
0.05
0.16,0.08 52
0.04,0.02
11
0.16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探明未动用低渗透储量数据表
研究报告
2021/2/5
7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研究报告
探明未动用低渗透储量数据表(接上)
截至2007年,探明低渗透石油地质储量99.4亿吨,占全国的36%
2021/2/5
8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研究报告
我国低渗油田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发展状况
2021/2/5
岩性 志留系
14
岩性 石炭系 3.4
300
3.8
265
2042
构造 石炭系 33.6
25
20400
858 1170
构造 石炭系 5.3 构造 石炭系
58.2
7394
68
3650
含油 面积 /km2
2024 73 82 20.1 47
6.1 1750 3.5 338
10.7 77.4 10 20
研究报告
5.7
12000
1548
岩性 上白垩 6.55
8
390
567-1330 岩性 上白系 3.8
17.2
岩性 石炭系 4.6-6
10.1
104
1403
构造 石炭系
61.3
2400-2500 岩性 石炭系
0.01-10 31000
1189
构造 第三系
5.5
1403-1616 岩性 三叠系
<10
500-564
4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研究报告
1.1 国内外低渗油田划分标准 1.2 国内外低渗油田储量分布 1.3 我国低渗油田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发展状况 1.4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2021/2/5
5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1 国内外低渗油田划分标准
研究报告
中国
俄罗斯
美国和加拿大
K ×10-3 μm2
类型
0.1≦k<1 超低渗
1≦k<10 特低渗
10≦k<50 低渗
乌津 油田 k<80
萨莫特洛 尔油田 k<22
根据低渗储层形成和 埋藏的地质物理 条件划分
美国把k>10×10-3μm2的 储层划为低渗油田好储 层,美国,加拿大国家将 k为0.1×10-3μm2定为有
效厚度下限。
2021/2/5
6
国内外低渗油田开发简况和现状
研究报告
国外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现状表(续上)
投产
油田
国家
时间

贾麦松. 斯特诺油田
美国 1952
哈西. 迈萨乌德
多林 麦尼利特油藏
多林 曼尼亚夫油藏
多林 维果德油藏
哈茨佐格德洛
新达米特 里也夫库姆油

小溪油田
比弗溪麦迪逊
快乐泉弗朗 梯尔“A”油
2021/2/5藏
麦克阿瑟河
阿尔及 利 亚
乌克兰
乌克兰
乌克兰 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