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辨析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哥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品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
哥窑瓷器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珍品。
随着年代的流逝,哥窑瓷器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在市场上早已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鉴别哥窑瓷器的真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哥窑瓷器的新老鉴定方法。
一、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1. 通过外观特征鉴别哥窑瓷器在工艺上非常精湛,其造型和装饰都有独特之处。
在鉴定时,首先可以通过外观特征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细的线条和装饰,而仿制品常常会有粗糙的工艺和不符合历史特征的装饰。
2. 通过胎体鉴别哥窑瓷器的胎体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正的哥窑瓷器胎体多为均匀的细腻胎质,通体均匀,无杂质。
而仿制品或者后期赝品往往会在胎体上留下一些痕迹,如气孔、烧裂等。
4. 通过款识鉴别哥窑瓷器的款识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别因素。
在鉴定时,可以通过款识的内容、书法等方面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款识通常非常规整、清晰,而仿制品常常会存在笔画潦草、模糊不清等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哥窑瓷器的真伪。
但是鉴定哥窑瓷器的真伪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如果您对哥窑瓷器的鉴定有疑问,建议您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专家的帮助。
二、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哥窑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珍品之一,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
因其工艺精湛、历史久远、艺术价值极高,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市场对于哥窑瓷器收藏的日益热度,其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珍稀的哥窑瓷器在拍卖会上往往能够创下天价,成为亿万富翁们争抢的热门宝贝。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我们除了要关注其外观特征、胎体、釉面、款识等方面的鉴别,还要关注其保养和保存。
哥窑瓷器属于易碎品,需要注意避免摔打、碰撞等损坏。
鉴定北宋哥窑简易方法
鉴定北宋哥窑简易方法1,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
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
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2,当然随着新仿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红等,但如仔细辨别还是能有所区分。
如新仿火石红有的铁红染料涂上去的的,认真鉴别便可知真伪。
3,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蚀蛀斑痕,此类蚀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
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但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4,凹凸感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5,光泽,气息,釉面等辨识方法在实战中既有侧重,又可互相配合鉴别,经过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是平常要多进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对比,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记忆,做到捻熟于心。
6,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
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明显。
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7,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
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宋哥窑真品特征详解
宋哥窑真品特征详解
金代哥窑米黄釉贯耳瓶
1.胎质不是瓷胎,胎色呈土黄色。
手敲器物的器声似紫砂器声。
2.釉质纯净莹润,釉色为半透明如乳状的米色(浅白色),釉面不平,釉面任何地方均有皱纹,皱纹产生柔和的酥光宝晕。
3.釉面有少量的微细棕眼(高倍镜才能发现),孔洞较深,洞口为缩口并常带黑色。
4.釉中气泡少,气泡少有亮光,因釉层浓厚气泡不易冲岀釉面。
5.釉极厚,内外釉的厚度相当于胎骨的厚度。
6.金丝铁线只有一种开片形态,就是自然大开片中有细开片呈网状(鱼子),黑线只与黑线相交,红线周围的直线与黑线相交。
7.大开片纹线呈黑色(殷红色,线两边约带黑色),细开片纹线呈红色(线两边为淡黄色)。
8.黑色、红色纹线均呈浆状,这种色浆是从釉质中溢岀釉面且平齐,釉面没有开片纹线的任何间隙或裂缝。
9.造型多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而且多以棱形器为主。
宋哥窑贯耳尊
宋哥窑鱼耳炉
10.器物内外釉中的开片色彩和形态相同。
11.器物内壁底部有缩釉现象。
12.器物造形精致釉面莹泽如新。
13.器物圈足处的釉处理规正整齐,放在台上见不到露胎的圈足。
14.器物的圈足与口沿多以椭圆形造形。
15.器物体重,上手有沉重感。
16.器型多为手工琢器,圆器较少。
17.手摸釉面较光滑,感觉不到开片纹的存在。
18.器物没有紫口铁足现象。
19.釉中没有聚沫攒珠现象。
20.黑色开片的边最多达七个边并形成大片。
哥窑瓷器的真伪鉴定技巧与方法
哥窑瓷器的真伪鉴定技巧与方法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众所周知的特征。
那么对于哥窑瓷器你知道应该如何鉴别其中的真伪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哥窑瓷器的鉴定,希望能帮到你。
哥窑瓷器的鉴定1、裂纹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
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2、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
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
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3、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4、攒珠聚球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宋代哥窑辨析 - dpmorgcn
宋代哥窑辨析一一兼议历代仿哥窑耿宝昌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
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宫、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一一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1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古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
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
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入,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
“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 . 55 .。
宋代哥窑瓷辨识
哥窑瓷,是青瓷的一种。最迟从元代起,哥 窑已被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然而,这只是 从文献意义对哥窑的一个定位。从传世和出土的 情况来看,也确见有实物留存。问题是到目前为 止,哥窑的确切窑址至今尚未找到,或者说尚未 被确认。一种说法是在龙泉大窑附近的溪口一 带;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的凤凰山一带,众说纷
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 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几个方面 去进行鉴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 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 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的仿制之物出现。现 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 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些收藏。流落到民间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 因此,在收藏哥窑瓷上,千万要克服侥幸的拣漏 思想,因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场几乎可以说是 无漏可拣的。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 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 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 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
上涂上油污作旧,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作者高松年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如“鱼子纹”、“百圾碎”等,而同期的官窑瓷则 多大而疏的“牛毛纹”开片。哥瓷的釉色有粉青、 翠青、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多种。鉴识哥 瓷从釉面方面主要要看 3 点:一、釉质细腻,有 玉质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龙泉哥窑 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 一种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称酥油光,这种光色 是仿品所无法达到的。真品器物敲之无悦耳的金 石声,而是似破碎的“卟卟”声。二、器身上多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收藏的注意点.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收藏的注意点.宋代哥窑瓷器鉴定&收藏的注意点.信昶银艺术品... 10-26 17:30 大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说,官窑、哥窑瓷器鉴定收藏分不清楚是很平常的事。
甚至有不少巳经入道的收藏者,仍然搞不清楚这两种瓷器的区别点,主要是这两种瓷器的釉面表现比较相似,都是以开片为基本特征的。
哥窑的开片特征是典型的“金丝铁线”,片纹呈网状分布,碎密程度高,俗称“百圾碎”。
如果对细碎的网纹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其中有主要的纹路走向,线纹走势贯通,粗而明显,颜色呈黑褐色,这就是“铁线”;在铁线的周围交织罗列着很多细小的纵横网纹,不少呈黄色,也有无色或黑色的,统称为“金丝”。
哥窑葵口盘南宋(公元1127-1279年)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所谓“金丝铁线”本是釉面的烧成瑕疵,经过短暂的开裂期后,进行了浸色的处理,这就是金丝铁线的呈现,如果在此之后再开裂的釉面裂璺,就是没有颜色的线纹,这些线纹经过宋代至今长时间的摆置氧化,也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这就是哥窑片纹颜色的复杂之所在。
与金丝铁线相提并论的是“紫口铁足”,这也层出现在官窑瓷器上的一种特征。
由于胎土中的铁成分较多,深色的瓷胎透过器口的釉薄,能显现出紫色;而底足的护胎釉多呈黑褐色、黑紫色,共同构成了紫口铁足的特征。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收藏的金律:哥窑的釉质属于无光釉,具有典型的“酥油光泽”大概与和田玉的感觉有些相似,光泽浑厚内敛,主要有粉青、米黄、奶白、青黄等颜色,施釉肥厚但有不均匀的现象。
釉中的气泡在放大镜下观察,与官窑的“聚沫攒珠”特征基本相同,气泡小而排列聚集,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定特征,明清乃至今日的仿哥窑器很多,基本上可以做到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但是不能使釉中的气泡成为“聚沫攒珠”。
哥窑五足洗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哥窑的胎质因含铁较多,胎色亦呈黑色、深灰、浅灰和土黄等色。
宋哥窑的工艺采用施釉裹足支钉烧,支烧的钉痕小若芝麻状,也有垫圈烧法。
宋代瓷器的瑰宝哥窑
宋代瓷器的瑰宝——哥窑
此外,哥窑的胎质还具有一些其 他的特征。例如,哥窑的胎质中 常常含有一些小气泡或孔洞,这 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胎质中的水 分没有被完全排出。这些小气泡 或孔洞不仅增加了哥窑的透气性 ,还有利于声音的传播,因此哥 窑常常被用作乐器或音响器材的 制造材料
宋代瓷器的瑰宝——哥窑
总结
宋代瓷器的瑰宝——哥窑
2-不同的纹片特征 铁线开片这种纹片星黑色,线东较粗,如同铁丝一般,故被称为"铁线开片" 梅花开片这种纹片星向色,形状类似梅花,故被称为"梅花开片" 鱼子纹:这种设片星淡黄色,形状类似鱼子,故被称为"鱼子纹"
宋代瓷器的瑰宝——哥窑
二、哥窑的胎质
哥窑胎质的特点 1. 哥窑的胎质坚密,足底多露胎。这使得 哥窑瓷器在造型上多有仿古造型,底足制作 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棕眼 2. 哥窑的胎骨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黑 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这也使得哥窑的 釉层特别厚,釉质坚硬,釉面失透,有乳浊 感,有着特别的酥油光泽
总之,哥窑以其简约大气的造型和厚重坚硬的胎质而著称于世。哥窑作为中国著名的瓷器 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制造的高超技艺,还 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宋代瓷器的瑰 宝——哥窑
XXXXX
-
目录 Content
01
一、哥窑的造型
宋代瓷器的瑰宝——ຫໍສະໝຸດ 窑一、哥窑的造型1-哥窑造型的特点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 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 常见缩釉和棕眼
宋代哥窑鉴赏辨别
宋代哥窑鉴赏辨别宋代哥窑鉴赏辨别贝酷文化 04-02 10:47 大宋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新高峰,宋词的成就影响了中国后一千年诗词歌赋的书写表达方式。
一门三豪杰的苏洵,苏轼,苏辙,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一身正气的岳飞将军,被列宁称为中国第一革命家的王安石,书法家米芾,一身才情的秦观,还有奉旨填词的柳永……这些人无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才华谱写着宋代的诗词,优美的诗句,天马行空的才情,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说到宋代诗人,特别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柳永!此人就是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主。
柳永留下无数传说、故事,跌宕起伏的程度可以赶超著名狗血剧目《杜十娘》!每个领域里面都有一个圣人,在庙里或者在行业里被人们供奉和顶礼膜拜。
比如说文圣是孔子,在孔庙里被供奉,武圣是关羽,在关帝庙里被供奉,茶圣是陆羽,在每个茶店里都有他的牌位,医圣是扁鹊,在药王楼被供奉,但是在青楼里一般也会有一个牌位,供奉着一个人,此人就是著名的词人柳永先生了。
传说宋代的青楼女子若能得到柳永先生的填词,那么这个女人一定会大红大紫、名噪天下,柳永先生的造星水平估计比现在中国电影集团的韩三平先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柳永先生在青楼填词的名气太大了,大到皇帝都知道。
“且去填词”就是宋仁宗送给柳永先生的告慰。
柳永一生不得志,除了他自身淫逸放荡、“怪胆狂情”的性格因素以外,直接原因是宋仁宗对他非常鄙视,认为此人在青楼的名气太大,影响社会观瞻视听。
想当年柳永考中进士,宋仁宗不准;有人推荐,宋仁宗不用;最后逼得柳永向仁宗皇帝讨好,但是宋仁宗不领情;即便柳永后来改了名重新参加国家的科考,进士及第,仍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直到柳永晚年才由基层调回京师给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处级小官,官场一路走来柳处长可谓是生活穷困潦倒,混的一塌糊涂。
直到柳永死时还是几个妓女凑钱安葬了他。
传说当时柳永死前,就特别要求留几件瓷器陪葬。
其中,特别点名提及的就是“哥哥窑”的一个洗子。
哥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哥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 哥窑瓷器概述
哥窑瓷器是宋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瓷器,后来也受到明清时期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为知名的一种瓷器,受到众多国内外藏家、收藏家的喜爱。
2 哥窑瓷器特点
哥窑瓷器以其特有颜色的釉料为主,以绿色、灰白色、青绿色、藏青色、淡蓝色等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历史风格特征。
哥窑釉色的特点是在底釉中掺入了微量的锡矿,令釉质坚硬,具有清晰的色泽和表面光泽,质地洁净,经久耐用。
而哥窑瓷胎里含锡量较高,由于吸收炉火,发生“雾盐花”,使哥窑瓷器物理性质与抗酸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3 哥窑瓷器鉴别方法
1.观看其外观,正规哥窑瓷器乳白度低,色泽呈绿灰色;
2.指贴法,正规哥窑瓷器具有自己特有的纹饰,指尖挤压之后,不会出现陶瓷脆碎的状况;
3.厚薄及烙印判断,正规哥窑瓷器厚度平均,弧度优良,烙印清晰,盛器中心点深,边缘部分浅;
4.发热燃烧,正规哥窑瓷器在燃烧时,发热过程中如有金属粉末出现,若没有,则可认为为哥窑瓷。
4 结语
以上是哥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哥窑瓷器以其靓丽的颜色和富有历史底蕴的瓷器,自古就以珍品和饰品的形式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
鉴别哥窑瓷器,除了要掌握上述四项方法之外,还要从专业的水准角度研究,以确保正确性。
鉴赏:传世哥窑,三分钟学会辨瓷器真伪!
鉴赏:传世哥窑,三分钟学会辨瓷器真伪!瓷器的产地又称作“窑口”,每个窑口结合当时文化背景,有着固定的工艺和风格,其中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的瓷器最令人赞叹。
而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浇白断纹,号百极碎。
以碎片纹理著称,在陶瓷圈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釉面有密密麻麻似桔子皮样小孔,叫“棕眼”。
)。
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
纹路多数僵直,在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
民国仿哥窑釉色只有粉青与月白二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
上釉采用湿法上釉法。
现代仿品虽然仿制了黑胎哥窑及官窑,但其包浆、开片、气泡及玉质感是无法仿的。
底足真哥窑底足为铁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仿哥窑贼光仿哥窑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
釉面光不自然,有贼光。
工艺仿哥窑金丝铁线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
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器形仿哥窑臆造器形哥窑瓷的形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
与官窑、汝窑瓷相比,哥窑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
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落款仿哥窑落款哥窑的落款没有“官”字,传世哥窑上仅有铭文一种是甲、乙、丙;另一种就是乾隆时期的御制诗。
其他皆为仿品。
羲之文化致力于打造文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集古玩艺术品交流、文化资讯、互联网拍卖、线上鉴定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
北宋哥窑鉴定与辨伪
北宋哥窑鉴定与辨伪北宋哥窑鉴定与辨伪造假者用旧器,再罩一层胎浆及釉,然后再做旧。
这种做旧一般不会在原器的老底足上动手脚,因为底足是真的,造假者就是要利用老底足是真的来蒙混过关。
有的在底足及器体上都罩了一层胎浆,模仿老开片,底也有老开片、形成二层皮、糙底等,但从画工、表层釉、纹饰的自然程度、老化程度、气泡等方面都可发现是以假乱真的赝品。
北宋哥窑鉴定知识1:新瓷指只有几年或几十年的瓷器,发出的光是表面发出的一种很亮的光,称为浮光或火光,给人以贼亮、浮亮之感,不那么柔和。
旧的、老的古瓷给人感觉光是从釉里发出的,有一种像老珠宝从里发射光的神韵之光泽。
所以说老瓷的浮光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被消耗掉,只有从釉底发出的光才能使老瓷。
老瓷的底足是华润的,不像新瓷那样干涩,这是因为古瓷的烧制工艺和胎土有关,这是每个时代都不同的工艺造成的。
如果造旧就会出现釉面苍白或存在人为腐蚀点,腐蚀面。
老瓷釉面是正常老化,不是人工造出的。
北宋哥窑鉴定知识2:中国古陶瓷是国际性的艺术收藏品,它的真伪判定是一个关键而且是首要的问题.传统的“目鉴”方法由于它的主观性,结论不容易取得共识,也不易对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制作的赝品做出准确的鉴别.对古陶瓷进行现代的科技方法鉴定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已取得重要的进展.热释光检测方法是一种绝对断代方法,它不依赖于数据库的建立.经过40余年的发展,热释光技术已从早期的常规方法发展出前剂量方法和高温峰测定方法,一种快速无损的二氧化碳激光加热检测法亦己取得重要的进展.北宋哥窑鉴定知识3:按照产地划分。
如景德镇瓷器、醴陵瓷器、唐山瓷器、德化瓷器、龙泉瓷器、潮州瓷器、淄博瓷器等。
北宋哥窑鉴定知识4: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
金丝铁线铁足真——哥窑鉴定解析
金丝铁线铁足真——哥窑鉴定解析前面的文章总结了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四种产品,本篇文章将总结五大名窑中最后的一个——哥窑的鉴定解析。
正文: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自古深受人们喜爱,哥窑瓷器因自古只有文献记载,并没有找到其窑址,故其身世迷离,归属问题难以解决。
哥窑的名称大都来源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弟兄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分也。
哥窑与龙泉皆出处州龙泉县”的说法。
历史上最早文献于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年)成书的《至正直记》内也曾提及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其提到哥哥窑一词,近乎哥哥窑的产品应该是在元末有大量仿制。
另在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格古要论》中说旧哥哥窑出于处州龙泉县,色青、浓淡不一、亦紫口铁足,色好者类东官,今亦少有。
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此记载和至正时期年代只差33年。
尽管说法欣赏标准有所不同,但毕竟说明了比元代更早的旧哥哥窑是必然存在的。
哥窑的品种概述:1960年浙江文管会曾对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窑做了重点发掘,结果龙泉大窑一带的杉树连山、亭后山、牛头项山及溪口都发现一种黑胎青瓷,其中溪口窑发现有开片的类似哥釉产品,但和传世的哥窑特征不一样。
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哥窑文物无大器,器型有三足鼎、觯(zhì)式瓶、胆式瓶、折腰盘、贯耳瓶、葵瓣口盘、鱼耳炉、乳钉口五足炉等。
胎质也有坚致的瓷胎与粗松的砂胎之分,胎色有浅灰、土黄、深灰、深黑等多种色调。
釉色也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之别。
宋哥窑胆式瓶宋哥窑青釉弦纹瓶宋哥窑青釉长颈瓶宋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哥窑方花盆宋哥窑青釉鱼耳炉胎质也有坚致的瓷胎与粗松的砂胎之分,胎色有浅灰、土黄、深灰、深黑等多种色调。
北宋哥窑及其收藏鉴别介绍
北宋哥窑及其收藏鉴别介绍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北宋哥窑鉴定知识1: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
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这中熟旧感比釉面的熟旧敢要明显得多,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
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发现。
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
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
北宋哥窑鉴定知识2:款致风格认定古瓷的款致风格极具特色,如:唐为刻;宋有刻、有书;元器面有醮釉,釉下书写,也有底刻与书写的;洪武釉里红有器身书和年代书的;永乐多篆书;宣德满身书……等以至民国。
器物款的书写方法、用款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所用如青花料种,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种的或下陷、或上鼓、或晕散等等。
这都是在识别款致时,不可忽略的款的色相。
受釉面的厚薄影响。
成化中期御用器,因釉面肥厚而款色明显淡。
乾隆御用器中,如九寿桃,底足釉太厚,青花色款成了紫青色。
这都是特殊的缘由所造成。
而越是特殊的,越要细细观之,如此便会掌握真谛。
再如,我们都知道成化款的书写特殊,但其它写法也存在。
有的书中确立出款的书写方式过于机械,还有的竟然规定了书款的料种,这不完全正确。
我们识别款,不仅要注意形,也要注意神。
还要确立书写款的用料,以及在器物上的必然变化。
如苏料中含铁,那下沉只是多少而已,但沉是一定的。
再如,书写的是金款,则要明白和认识金,金都不对自然就不用再看了。
如何从某一点能够做到完全明白很不易。
哥窑瓷器如何鉴别其中的真伪
哥窑瓷器如何鉴别其中的真伪 “哥窑”名列宋代五⼤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轻重的地位。
很多⼈都是很喜欢去收藏它的,但是你知道应该怎么去鉴别其中的真伪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哥窑瓷器如何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哥窑瓷器如何鉴别 1、看光泽,哥窑属于⽆光釉,表⾯呈油脂光泽,与通常瓷器的釉⾯的玻璃光泽截然不同。
2、看开⽚,哥窑开⽚典型特征是⾦丝铁线,较粗琉的⿊⾊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裂纹。
⽚纹密⽽不疏,曲⽽不直,呈不规则分布。
3、看底⾜,圈⾜底边狭窄平整,⾮宽厚凹凸,⾜之内墙深长,⾜之外墙浅短,难以⽤⼿指提拿起来,没有挂釉的地⽅,为铁⿊⾊。
4、看⽓泡,哥窑器釉层厚,釉内含有⽓泡,像珠粒⼀样若隐若现,民间⼜“聚沫攒珠”的说法,没有⽓泡的哥窑肯定是假货,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个最常采⽤的⽅法。
哥窑的主要特征 其⼀,哥窑釉属⽆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调丰富多彩,有⽶黄、粉青、奶⽩诸⾊。
其⼆、“⾦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有⽹状开⽚,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开⽚(“俗成百圾碎”或“龟⼦纹”),以“⾦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裂纹。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为上,梅花⽚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个传统的⽅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中说,官、哥釉⽓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泡细密像颗颗⼩⽔珠⼀样,满布在器表上。
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铁⾜”的风致,哥窑器坯体⼤都是紫⿊⾊或棕黄⾊,器⽫⼝部⼝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呈黄褐⾊,同时在底⾜未挂釉处呈现铁⿊⾊,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铁⾜”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法之⼀。
怎样鉴别宋哥窑瓷与仿哥窑瓷
怎样鉴别宋哥窑瓷与仿哥窑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
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产品,这些传世产品,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
数百年来,人们十分看重这类瓷器,一直为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销售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那么,哥窑真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等方面。
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
从釉色来看,有粉青、灰青、米黄等,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
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
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
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
从造型看,哥窑瓷的形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
与官窑、汝窑瓷相比,哥窑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
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由于哥窑瓷器的名贵,后世仿品不断出现,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元代即有许多仿哥窑瓷制作。
现今所见最为明确的是明宣德以后的景德镇仿哥瓷。
宣德和成化御器厂的仿哥瓷,主要仿其釉色和开片,器底则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大明成化年制”款,且土质、造型与传世哥窑器多有不同。
现今传世作品中有较多仿哥瓷属明代中晚期仿烧,造型多数为文房四宝,其特征不同于宋哥窑,也不同于宣德成化仿哥窑,与清代仿器也不同,不书底款。
清代雍正、乾隆官窑的许多仿哥瓷,也多仿釉色、开片,底书清朝款,制作十分讲究。
由于景德镇均为白瓷胎,因而,用酱褐色涂于器口及底,仿出紫口铁足的特征。
釉色、纹片、造型过于精工,清代特征十分明显。
哥窑瓷器的特征、宋代哥窑瓷器鉴定
哥窑瓷器的特征、宋代哥窑瓷器鉴定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哥窑欣赏……哥窑瓷器瓷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瓷器#宋代哥窑折沿洗酥油光泽拍摄哥窑素以紫口铁足著称哥窑按照时期分:一是「传世哥窑」;二是元末明初文献记载的「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三是哥(官)窑型;四是龙泉哥窑。
#收藏#哥窑主要特征: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共赏~千年瓷器之美哥窑按照表面开片区分: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 、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我要上头条#宋代哥窑杯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细小开片。
小开片瓷器和极小开片瓷器的开片面积大小相对较均匀。
民间对极小开片的哥窑器称百圾碎或“鱼子纹”“冰裂纹”“鳝血纹”“蚯蚓纹”“鱼子纹”“蟹爪纹”等。
哥窑杯~微痕拍摄哥窑杯~铁足拍摄距史料记载最早记述龙泉哥窑之文献是成书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之前的陆深撰《春风堂随笔》。
书中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
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这些生动美妙的名字里包含了瓷器生动的形式美和人们对其的喜爱之情。
这些形式极为简洁单纯的线纹,构成绝美的艺术、使人钟情于斯寄情于此。
它是金木水火土协奏曲和谐演奏出的形式美杰作:既如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我要上微头条#。
细品真假“哥窑”开片纹:一、故宫博物院高清宋代真品(左图
细品真假“哥窑”开片纹:一、故宫博物院高清宋代真品(左
图
细品真假“哥窑”开片纹:
一、故宫博物院高清宋代真品(左图): 釉面油汗光。
“铁线“黑中泛蓝,如钢笔在宣纸画线,有左右曲折感,整体弯曲,断线间线段还有局小弯曲,开片呈现局域开裂。
“金丝”颜色不均,细开片垂直铁线长出,颜色逐渐变淡。
二、市面高仿品高清现代仿品(右图): 釉面酸咬光。
“铁线”黑中泛灰,如珠笔在宣纸画线,无左右曲折感,整体直硬,断细间线段更是坚挺而直,开片呈现玻璃长裂。
“金丝”颜色均匀,细开片域内自发生长,颜色均匀一致。
哥窑米黄釉鉴别方法
哥窑米黄釉鉴别方法
哥窑米黄釉是一种中国古代陶瓷釉色,它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鉴别哥窑米黄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十条:
1. 颜色鉴别:哥窑米黄釉呈现出象牙白或米黄色。
通过仔细观察陶瓷的表面颜色,可以判断是否为哥窑米黄釉。
2. 釉层鉴别:哥窑米黄釉的釉层通常呈现出质地细腻、光滑且均匀的特点。
通过观察釉层的细腻度和光泽度,可以辨认出哥窑米黄釉。
3. 釉面纹饰:哥窑米黄釉的釉面通常没有装饰图案或纹饰。
只有极少数哥窑米黄釉器物上会出现一些简单的纹饰。
通过观察釉面上的纹饰情况,可以判断是否为哥窑米黄釉。
4. 瓷体鉴别:哥窑米黄釉多见于瓷器,其瓷体通常较薄、质地细腻。
通过观察瓷器的质地和厚度,可以鉴别出哥窑米黄釉。
5. 清晰度鉴别:哥窑米黄釉的色彩清晰纯正,没有混浊或杂色。
通过观察釉层的清晰度和色彩的纯正程度,可以鉴别哥窑米黄釉。
6. 古旧程度鉴别:哥窑米黄釉器物经过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残损。
通过观察陶瓷的古旧程度,可以鉴别是否为古代的哥窑米黄釉。
8. 烧制工艺鉴别:哥窑米黄釉一般采用高温烧制,通过观察瓷器的胎体质地和釉层的结晶情况,可以鉴别出是否为哥窑米黄釉。
9. 仿制程度鉴别:由于哥窑米黄釉的珍贵性和价值,市面上会有一些仿制品。
通过观察器物的制作工艺和仿制程度,可以判断是否为真正的哥窑米黄釉。
10. 鉴赏背景了解:对哥窑米黄釉的鉴别还需要了解其烧制历史、流传情况和市场价值。
通过学习和了解哥窑米黄釉的鉴赏背景,能够更加准确地鉴别出真正的哥窑米黄釉。
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分析1.宋代米黄色哥窑瓷以金丝铁线为装饰纹,同元代米黄色哥窑瓷相比,体积要小一些。
釉层比宋官窑瓷薄,属于胎厚釉薄型。
由于传世量极其稀少故珍贵无比。
同一个品种尺寸往往不尽完全相同。
有贯耳瓶、琮式瓶、瓜棱瓶、双耳瓶、瓜棱高径瓶、三足炉、葵口碗等。
体形一般在20厘米以下,在所有朝代中的米黄色哥窑瓷中属于最小的。
2.胎体坚致较硬,造型虽小但较重,厚度为4毫米左右,胎内为黑色、灰色、杏黄色、土黄色等颜色,胎表有一层粉褐色的紫金土为化妆土,所以我们看到的底足表面一般都为或深或浅的粉褐色化妆土层做护胎釉,但内部却是黑、灰、杏黄、土黄等色。
3.里外施釉,平均厚度小于1毫米,釉不透明。
底足胎釉结合处没有清代那种刻意刮釉现象,却较齐整自然。
底足内施釉。
少数器物口沿处釉水微淌屯积滞留有零星微突凸,有认为属横向滞留,但大多数器物此现象并不明显。
在十分平整光润的釉面上有较清楚的酥油光现象,如同脸微微出汗或抹了脸油,极其自然,这也是后世无法模仿的巨大障碍,也是宋哥窑瓷最关键的“身份证”。
釉色米黄,色柔似玉。
此外还有一些类米黄色,即以黄为主,或淡或浓的含有杏红、褐、青、乳白等色,虽然也称它们为米黄色,但这类颜色因含其它色素杂质略为不纯,虽珍贵,但和纯米黄比稍低一个档次。
4.小开片为主,金丝铁线特征明显。
开片纹深者为铁线,浅者为金丝。
铁线颜色为血黑、褐黑等色。
金丝颜色为桔黄、桔红、红褐等色。
铁线打弯或打旋。
铁线为先形成,而金丝是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胎纹自然碎裂,并长期接触湿润空气或遇水份逐渐形成。
这也是不同于后世特别是清代米黄色哥瓷工艺的一个特点。
另外,宋、元两代米黄色哥窑瓷胎体内含有一种老窑红颜色素,为桔红色,这种桔红色侵染和附着力极强,遇湿后能够从胎内向外渗透(若沾于地板或手上很难擦净),金丝能够形成这也是重要原因。
汽泡微小5.足墙脊做成滚圆或扁滚圆状(类泥鳅背),没有后来清雍正时官窑器底足滚圆那么认真严格,也没有清代糯米汁般滑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
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
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
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
“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
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即开片也,釉以米黄、豆绿二色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凤唇,其釉极厚纯粹,万千年而莹泽如新。
元末明初,既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及宋型之精。
”以上文献,可资参考。
关于哥窑器的化验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测定结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学成份、纹片的颜色以及底足切削形式等都与龙泉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接近。
”【1】这一化验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很大震动,此后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论述哥窑,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过去的“元代说”、“明代说”再起,致使宋哥窑传世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所降低,由此而导致新的认识混乱。
另外,根据化验结果所指,在江西省景德镇一带寻踪觅迹,始终未见类似的宋、元之器。
而按明洪武时成书的《格古要论》所提碎器窑同于哥窑的开片,《陶说》关于江西省吉州窑烧碎器之说,顺藤去摸瓜亦无所获。
此次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化验标本,为一件米黄色釉碗的残底,其“胎釉外观特征、胎釉化学组成和分子式、光谱分析的结果、显微结构都与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
该标本早年为北京东四南大街天和斋郭静安先生的挚友孙华峰之物,1942年由孙瀛洲老师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
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器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
【2】我们相信化验所得数据是科学的,但目前仅以这一残品孤例作为立论根据,看来尚嫌不足。
这就要求将此类研究再深入一步,是否应考虑,从标准的完整器上取样化验?以期得到更为确切的数据。
另外,此次化验后残存的一半碗底也很重要,仍不失为进一步研究与科学化验的实物依据。
浙江“龙泉哥窑”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龙泉窑系的主要窑址多次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窑、溪口、金村的窑址,发现黑胎、白胎龙泉青瓷。
黑色胎质极薄,施青釉较厚,光泽莹润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不等的细丝片纹,亦发现有厚胎厚釉之器。
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哥窑器风格不同。
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
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
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
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不合适。
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传世宋哥窑瓷片的化验结果是,其化学成份与窑址出土的瓷片显然不同。
此后,对龙泉窑青瓷系的其它窑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类似的开片纹青瓷,于是又出现了它有可能、或就是宋哥窑的新论点。
哥窑之谜至今尚未解开,研究者各执一说,似乎都有道理。
学术问题的讨论应允许“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宋哥窑的独特风采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
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
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
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
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
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
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
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
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广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及耀州窑,八方杯见于钧窑,贯耳瓶、壶、鼎、炉、洗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
可见,“宋哥窑”器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器50余件,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计有:盘口弦纹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年征自扬州)、锥把瓶、贯耳瓶(分椭圆、六方和扁方三种)、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
(图一至四)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原宫廷遗存的各种造型器皿190余件(其中个别时代或许有误)。
1992年初,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宋哥窑八方贯耳瓶一件(传世品),预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览,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稀世珍品。
拍卖前,港埠收藏家欧百龄先生曾陪同笔者前往观赏,确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与故宫及首都博物馆藏品类似。
但这次拍卖会却众说纷坛,只拍卖到千万元,否则价码还会更高。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诸如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无不留有其鉴赏痕迹,书写或镌刻御制诗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为多,有的还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这些珍品的优劣。
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
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
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
乾隆丙申御题。
”钤“古香”印章。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
我们期望,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哥窑遗址,那时才能完全拨开所谓“宋哥窑”的迷雾。
历代仿哥窑自宋迄清,哥窑器在历代多有仿烧,名曰“仿哥窑”或“哥釉”,官、民窑均有制作,传世品不乏其数,而且各具本朝特色。
元代《至正直记》所提的元代哥窑器确有其物,但与宋器大不相同,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釉多呈浅灰白色,釉粗较薄,混浊无光,开裂细小纹片,视之似觉火候不够。
其特征恰如明洪武《格古要论》所称“成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实物见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双戟耳炉,以及明早期墓葬出土的成对器物。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
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
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宣德时期的仿哥窑器多规整,胎质酥松,色灰黄,釉呈月白灰色,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纹,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
器底已书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识,器物时代特点明显。
故宫博物院藏有菊瓣式碗(图五)、鸡心碗。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
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成化时期,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习见器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腴晶莹,光亮鉴人。
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
器底书“大明成化年制”,由于施釉较厚,青花款的透视效果深入釉底,并显黑、蓝之色,有的清晰,有的浅淡隐约。
实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双贯耳瓜棱瓶、八方高足杯(图六),上海博物馆藏撇口小足碗(原为北京之物),首都博物馆藏卧足杯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些藏品。
198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花觚、香炉等器。
这些发掘品仅是釉肥,却少见明亮,恐是久受土浸或烧制温度不够所致。
嘉靖时期的仿哥窑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
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
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
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
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