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贯耳瓶
哥窑
哥窑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文献记载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目前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
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
中国瓷。古诗词搜集
动挈路搴秀,静悬屋盎春。
制惟日趋巧,道不易还淳。
红紫随时阅,何曾着点尘。
——咏瓷挂瓶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 咏柴窑椀
越冶无夏雪,龙泉存晓星。
中规体月魄,尚质色天青。
珍自等瑶璧,徳犹宗土硎。
——咏陶瓷
动物何来埏埴成。官窑不辨宋和明。
笑中正自疑义府,指处真堪讽蔡京。
陶犬瓦鸡恰宜伴,■鱼壁鼠澷须惊。
置于燥色牡丹侧,方识如丝正午睛。
——瓷猫
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
气彻体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
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
——咏宋瓷枕
遵生称未见,述柴窑论制,
浇书取适可。讵必鬬茶经。
——咏龙泉窑椀
质欲阅千歳,用堪佐六文。
铁钉犹可据,薜暴那曾闻。
盈手竹裁莭,通身冰裂纹。
持将赠逸少,作字换鹅羣。
——题宋瓷臂搁
底论越州及汝州,朴无矩度有神遒。
恰同高士倪迂画,不以工求以韵求。
敆姬茄袋品原崇,古式浑疑商铸铜。
近代宣成非不美,惜如文体递精工。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古董艺术品回报率达到1560%——才是保值升值最佳的传家之物!太养眼了,大英博物馆藏明宣德极品瓷器欣赏!(高清图)140000000港元天价:赏析明宣德青花龙纹大罐!收藏瓷器的理由:九件中国瓷器,件件过亿!国家鼓励收藏政策大门已开:新一轮收藏高潮即将到来中国大批企业家:正悄悄收藏古董艺术品保值财产收藏古代瓷器,龙泉青瓷是一座“金矿”!杭州博物馆里“修复”了一堆“烂瓷器”|修内司官窑,残瓷收藏的最高境界!太迷恋宋代“五大名窑”会误导收藏、“八大窑系”也有精品!梅瓶,天下第一器型,美轮美奂!未来的天价中国文物是什么?高古玉工痕详解,了解后,再收藏高古玉也不迟。
高古玉是艺术收藏中的顶级奢侈品真正的精品古玉:故宫博物院馆藏古玉精品展!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政局得以安定,经济迅速恢复,文化日趋繁荣,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时期文化源远流长,既注重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又勇于法古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文化。
石训先生在《回眸宋代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开封大学学报》1999年3期)阐述有:“宋代文化的确是多彩,底蕴丰厚,新意迭出,思想深邃。
”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也更加昌盛。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民窑生产民间百姓用瓷。
宋代瓷器生产在唐五代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民办作坊蓬勃发展,官办窑场竞相争辉”的繁荣局面,窑场激增,烧造品种丰富。
陶瓷考古调查发现,古代瓷窑遍及全国各地,而宋代窑址分布达一百三十多个县、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宋代瓷业兴旺昌盛,不仅反映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同时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入宋以来,赵宋王朝非常注重海外贸易,宋代瓷器也作为商品大量输出。
《宋史·食货》及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也为国外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出土的器物之多、地区之广,已远远超过了唐代。
宋代有哪些瓷器借鉴青铜器?
宋代有哪些瓷器借鉴青铜器?本⽂约6325字,39图,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两宋之际博古之风盛⾏,⽂⼈雅⼠皆以收藏青铜器为好。
王者宋徽宗也⽆外乎,除点茶⽃茶之爱好,更是青铜器收藏达⼈,藏有青铜器839件。
靖康之难,宋⾼宗南渡,宗庙祭器泰半为⾦⼈所掠,或毁于途中,宋徽宗青铜之梦⽆奈破碎。
然绍兴年间,朝廷祭典⽽祭器匮乏,遂⽤各种材质替代青铜制作祭器,仿造青铜器的瓷质⽤品逐渐替代古青铜器,成为时代的烙印。
奴⾪制度⽂明的标志——青铜器公元前2000年,⼈们从⼑耕⽕种的原始社会进⼊奴⾪制时代,社会阶级随之产⽣。
《墨⼦·耕柱》记载,“夏后开……铸⿍于昆吾”,中国青铜时代于夏铸⿍渐始。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
1965年冬天出⼟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楚墓群,国家⼀级⽂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制作之初为黄⾦⼀般的⼟黄⾊(纯度⾼者⾊泽接近18K⾦),在地下经腐蚀、⽣锈,渐成绿⾊。
现今可根据湖北博物馆所藏的“越王勾践剑”,窥其原貌⾊泽。
▼越王勾践剑局部特写,由于储藏较好,未经腐蚀。
青铜器作为⼈和神相通的器物,在约定俗成中成为敬天礼地、追宗祭祖、维持法度的祭祀礼器,服务于奴⾪主阶级,是奴⾪制国家的权威和典章,也是奴⾪主阶级奢侈⽣活⽤品,在⼈类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烙印。
▲商王武丁时期 “后母戊”青铜⽅⿍⾼133c m,⼝长112c m,⼝宽79.2c m曾称“司母戊⿍,是⽬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器腹部内壁铸铭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政治权⼒结构解体、消亡,青铜器的地位也随着奴⾪制度的“礼崩乐坏”⼤为下降,甚⾄成为赏玩⽤器。
战国时期⼀件铸有“君⼦之弄⿀”铭⽂的青铜器便论证了这点。
▲君⼦之弄⿀⾼14厘⽶,宽18.4厘⽶,⼝径15厘⽶,重1.76k g⿀圆体,器⼝沿处铸有铭⽂5字:君⼦之弄⿀,意为君⼦⽤于赏玩的⿀。
由汉⾄今,后⼈⼀直⽤⼀种敬仰的⽬光审视这些国之重器。
青铜器⽂明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规范后世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为陶瓷发展奠定基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台北故宫馆藏南宋官窑瓷器欣赏(高清大图)
台北故宫馆藏南宋官窑瓷器欣赏(高清大图)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撇口瓶高14cm 口4.6cm 深12.7cm 足5.9cm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穿带瓶高12.4cm 口4.4cm 深10.8cm 足5.2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匏)高9.4cm 深8.5cm 口14.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高7.8cm 口9.8cm 足7.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高8.7cm 口13.1cm 足8.5cm南宋郊坛下官窑渣斗高9.3cm 口11.9cm 深8.6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高12.5cm 口20.6×28.2cm 底19×24.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凹棱胆瓶高16.9cm 口3cm 深13.9cm 足5.7cm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高16.6cm 口4.6×5.4cm 深15.3cm 足4.8×5.9cm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海棠式小瓶高11.3cm 口3.3×5.5cm 深9.7cm 足3.3×4.4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葫芦瓶高18.7cm 口1.9cm 深18.3cm 足5.7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高23.7cm 口3.1cm 深22.7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高9.3cm 面经16×16.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高7.2cm 莲蓬面径7.3cm 盛口径8cm南宋修内司官窑浅青椭圆砚高5.2cm 口10.4×13.7cm 足10.4×13.7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葵口碟高2.5cm 口15×15.5cm 足5.5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葵口碟高2.9cm 口15.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圆洗高5.2cm 口15.5cm 底13.5cm南宋郊坛下官窑圆洗高5.2cm 口12.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雕龙圆洗高4.7cm 口18.4cm 底16.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大圆洗高6.5cm 口26.4cm 底23.5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葵瓣口小洗高4.4cm 口11cm 足7.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蔗段圆洗高6cm 底15.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浅青葵瓣口洗高3.8cm 口12cm 足8.2cm。
宋代五大名窑
南宋 官窑洗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修内司官窑粉青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器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比旧窑大不牟矣”
郊坛下官窑菊瓣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特点
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
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 其釉面上布满纹片,以冰裂鳝 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 之
胎:北宋胎厚釉厚.南宋胎薄釉
薄,南宋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 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 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 露胎,故称“铁足”。
汝瓷
高6.7cm,口径17.1cm, 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 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 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 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 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
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
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 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 润,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 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哥窑葵花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
哥窑八方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的特点
胎体:胎质呈呈灰黑色或土黄色,细腻、坚实。 厚有薄,也有“紫口铁足”。
有
釉色: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有粉青、月白、米
汝窑碗
宋
故宫博物院
汝瓷
汝窑盘
宋
故宫博物院
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 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 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陆明华《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陆明华《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陆明华上海博物馆陶瓷硏究部主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硏究会副理事长,著有《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清代瓷器赏鉴》等。
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
哥窑主要烧造⽶黄釉和青釉开⽚的瓷器,龙泉窑除⼤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黄釉和青釉开⽚的瓷器。
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直接称其为哥窑。
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定的差别。
龙泉是否是哥窑瓷器的产地哥窑和龙泉窑,即过去有⼈说的哥窑和弟窑,这是⼀个看起来并不富于戏剧性的传说故事:章⽣⼀、章⽣⼆在浙江处州各主⼀窑,烧造瓷器,章⽣⼀所烧之窑谓之哥窑,章⽣⼆所烧之窑谓之弟窑,亦即龙泉窑。
此说纷纷扬扬传播了数百年。
近数⼗年来,随着不少机构和收藏家对处州窑场烧造产品明确以龙泉窑名之,弟窑之名很少有⼈沿⽤。
⽽哥窑之名经久不衰,留下了⼀定数量的瓷器产品,哥窑,将成为永恒的名称。
南宋哥窑五⾜洗⾼9.2厘⽶⼝径18.8厘⽶上海博物馆藏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哥窑者很多,只是局限于窑址未发现,对哥窑瓷器的研究很难有突破。
但由于龙泉窑窑址发现了不少具有哥窑开⽚特征的瓷器标本,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历史上众说纷纭窑址就在龙泉。
南宋官窑贯⽿瓶⾼12.8厘⽶⼝径3.2厘⽶⾜径5.2厘⽶⼀九五⼆年青浦区重固镇⾼台任仁发家族墓岀⼟上海博物馆藏此瓶原定名为“哥窑”,后经研究⽐对改为“官窑”,可与下图南宋哥窑贯⽿瓶相对⽐南宋哥窑⽶黄釉投壶式贯⽿瓶那么,这种判断是不是正确?龙泉确实是哥窑瓷器的产地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客观的⼀⾯,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客观的是,龙泉⼩梅⽡窑路、溪⼝⽡窑垟等青瓷窑址岀⼟了具有开⽚特征青釉、⽶黄釉的⿊胎、⽶黄胎瓷器标本和窑具,这些标本的岀现,表明龙泉窑确实烧造过这样的产品。
因此,过去所说的「龙泉哥窑」或许是存在的。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摘要:介绍了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两个常用术语,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瓷器。
一、术语解释紫口铁足:宋代龙泉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往往在口部边缘的最薄处隐约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而足部无釉处呈现出铁红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这是因为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灰色,即“铁足”,胎骨还原作用较弱而有一层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现灰黑泛紫的“紫口”。
金丝铁线:对宋代传世哥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专有称谓。
传世哥窑瓷器的釉层肥腴,开细碎片纹。
纹路分两种:一种是釉裂形成大开片的黑色纹路,俗称“铁线”;另一种是釉裂形成小开片的金黄色纹路,俗称“金丝”,合而即有“金丝铁线”之美称。
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坯体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冷却的过程中釉因收缩率大而开裂。
----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二、故宫博物院藏品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
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
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
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二、国家博物馆藏品哥窑贯耳瓶,宋,高11.5厘米,底径4厘米,双贯耳,长颈,鼓腹,圈足。
通体施釉,肥厚莹润,呈现出哥釉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造型小巧端庄,古朴敦厚,精美可爱,十分珍贵。
三、近照图片展示南宋龙泉窑黑胎梅子青釉鬲式炉紫口故宫博物院藏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弦纹三足炉南宋龙泉窑黑胎梅子青釉鬲式炉铁足。
宋代瓷器名窑
宋代瓷器最著名者有哥窑、汝窑、官窑、定窑和钧窑五大名窑。
哥窑哥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且性能坚实,一般较重。
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主要以釉色取胜,釉色以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 豆绿,米色为主。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尤其开创了以纹片为装饰的先河,特点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或重迭有冰裂纹,或呈细密小开片(俗称“鱼子纹”)。
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沈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铁足紫口”,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
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然而哥窑是否存在仍待更多证据.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
清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弟叫章生二,弟窑则又称龙泉窑。
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哥窑哥窑简介: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青釉弦纹瓶哥窑青釉弦纹瓶底部哥窑青釉弦纹瓶,宋,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
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
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
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
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鱼耳炉底部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
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
造型古朴典雅。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断代宋代哥窑的鉴定
断代宋代哥窑的鉴定古玩元素网带你进入古玩行!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瓷,是青瓷的一种。
最迟从元代起,哥窑已被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然而,这只是从文献意义对哥窑的一个定位。
从传世和出土的情况来看,也确见有实物留存。
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哥窑的确切窑址至今尚未找到,或者说尚未被确认。
一种说法是在龙泉大窑附近的溪口一带;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的凤凰山一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鱼耳炉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对龙泉的大窑一带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些有开片的黑胎青瓷器。
从而,引出两种意见:有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说的哥窑瓷,即所谓“琉田哥窑”;也有人说,这种制黑胎用的紫金土系由杭州运来,所做的应是仿官窑之作,而非哥瓷,哥瓷应是另有生产之处。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官哥不分”之说。
这种争议,一直到现在也未有定论。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对于哥窑的产生,也有种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即所谓章生一、章生二的哥、弟两窑之说。
仔细推敲,这种种传说,均有附会之嫌,不足为信。
总之,对于哥窑的发生,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不管哥窑的窑址尚待确认,还是哥窑的发生尚待研究,世问留存了不少宋代哥瓷以及后世仿宋哥瓷的实物,这却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重要的还不是前者,而是如何准确地去识别它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八方碗(底部)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儿个方面去进行鉴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
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
流落到民问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
因此,在收藏哥窑瓷上,千万要克服侥幸的拣漏思想,因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场儿乎可以说是无漏可拣的。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哥窑青釉弦纹瓶(底部)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窑官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一般指南宋官窑器。
南宋官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艺术饮茶风行的现状,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成为厚釉青瓷。
在装饰上创造性地运用“开片”、“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
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
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
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
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
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
这种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称为“紫口铁足”。
典型的官窑器,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
釉层中还攒聚着的重要特征之一。
官窑器物除了碗、盘、瓶、洗、沪外,仿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
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
由于修内司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有的古陶瓷学家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产品,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定窑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
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
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于下白。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分析
隋唐时期
三彩仕女像 (唐)
三彩马 〔唐〕
宋朝时期
中国陶瓷工艺进展到宋代,到达了炉火纯 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最为著名 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在造型设计 上,宋代特别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 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 仿古铜器的造型。
青花把莲纹盘 (明) 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明) 斗彩与点彩、加彩一 起统称为“五彩”。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引进的一种 技法,为清官专用瓷器品种。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
明清时期
粉彩九桃天球瓶装(清)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根底上, 受珐琅彩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
陶与瓷的区分
类 别
原料
温度(摄 氏度)
釉
无釉或底温釉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
原始陶器
《变体鸟纹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和自然
形两种。此件彩陶由抽象化的鸟形变化 而成,黑白相间、阴阳双关、疏密有致、 律动的弧线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原始陶器
《波浪形纹瓮》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 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外表 打磨光滑,纹饰动感猛烈。
夏商周时期
《灰陶双耳兽瓶》 商
这件陶器没有刻意的纹饰,但在制作 过程中自然留下的纹饰使器物外表显得丰 富多变。
《灰陶蓝纹鼎》 夏
这件砂质灰陶高29厘米,外表拍 印斜横肌理蓝纹,是这一时期最常见 的装饰手法。
南宋官窑
1992年,在郊坛下窑遗址上建立了杭 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该馆是中国第一 座在古窑基础上建立的窑瓷专题博物 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自成立以来,进 行了多方面陶瓷研究技术,基本恢复 了官窑瓷传统制作工艺,可以组成小 规模生产工作
宋代(北宋 960-1126 ,南宋)是我国陶瓷业发 展史上的 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 1127-1280 年,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 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 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 大的消费城市。 据浙江省文管会 1956 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 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 的 " 修内司 " 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 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 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北宋官窑是北宋大观、政和间官府在汴京(今河 南开封)设窑,称为官窑。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 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一。 官窑意指由官方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 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 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官窑产品 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 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 没落了。
1950 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窑瓷作了批 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 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 1976 年,南宋官窑 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 1978 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 1986 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 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 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 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 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 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 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 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 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 中荣获银牌奖。
艺术鉴赏工艺美术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7.2厘米
《碧玉龙》高26厘米
《佩玉》 《玉佩饰》商
《 玉 琀
》
长188厘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1.1千克 《金缕玉衣》
《 翠 玉 白 菜 》 长
厘 米
18.7
《白玉桐荫仕女图》清
漆器:
是我国古代又一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 工艺美术。漆器具有轻便、光洁、耐 用、防腐、美观等特点,尤其进行装饰 时不受太多限制,即可获得较理想的 艺术效果。 汉代和元代的漆器取得较高水平。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更加繁多,主要 以青花、粉彩、珐琅彩为主。
粉彩始于康熙,至雍正时期最为发达,烧制温度为700℃左右。
《 粉 彩 蝠 桃 纹 橄 榄 瓶 》 雍 正 4150万港币
.
,
,
,
,
父五绘
子种有
有社凤
亲会凰
君 臣 有 义 夫 妇 有 别 长 幼 有 序 朋 友 有 常
:
关 系
君 臣 、 父 子 、 夫 妇 、 长 幼 、 朋 友 五 伦
唐代陶瓷中,北方邢窑的白瓷和南方 越窑青瓷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 面.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 品种. 其中最著名而有代表性的是越 窑,被称为“诸窑之冠”. 陆羽的《茶经》评价为:“越州上”, 因它“类冰”,“类玉”,瓷青则茶色 绿.
《 青 釉 凤 头 龙 柄 壶 》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是我国白 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 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釉色洁白如 雪,造型规范如月,被称为
明朝的拙政园,取“逍遥自得,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 山水聚散,景随步移。
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要建筑,它四周环水,景色秀丽,主要
宴请宾客和四面观景之用。里面有一块大匾,上刻“志清意远”, 取古人诗词“临水使人志清,登高使人志远”之意。
蔡暄民的收藏传奇(下)
5961民间藏趣A true collector must be refined over time. Cai Xuanmin, a true collector, has grown attached to collection for more than 50 years. Due to a chance that resulted from his previous endeavor, he started the path of collection. From his points of view, his collections would be inevitably accepted by both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sooner or later.家学渊源真正的藏家必是日积月累练成的,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有今天的成就。
我有近50年的收藏经历,而且有家传。
我的爷爷蔡镜泉是前清秀才,搞书画收藏的老一辈西泠印社社员没有不认识他的,位于钱王祠的杭州第一所私塾就是我爷爷办的。
他平时的主要职业就是教书,但是业余搞书画收藏。
外界不知情的藏友以为我对瓷器收藏特别钟爱,其实我对书画也很着迷,早年对书画非常爱好,收藏的数量也不少,近现代和古代的有1800多幅。
书画收藏为我在古陶瓷鉴定方面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的观念就是:学,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来学。
“师法乎上,仅得其中;师法乎中,故为其下”,所以我一直认为,老师必须拜最好的。
收藏之初我学收藏是20世纪70年代初跟一位名叫熊之理的师傅学的。
他眼光特别好,特别是看书画的眼光很厉害,人家说“一尺鉴真伪”,他是半尺,拉开一角,他就知道真假。
他当时就告诉我:小蔡,你要是学古玩鉴定,就必须先懂书画鉴定,如果你不懂书画鉴定,到一定的程度你上不去,那么你最多是一个古玩爱好者,不可能成为大家。
这个理念在我的一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 蔡暄民近照2. 厦门金砖峰会展品:清乾隆豆青釉大肚尊(一对)121973年,我从兵团回来后,被分配到街道办事处当干部,当时我管辖的地区就是杭州最早的一个民间古玩市场,叫迴龙庙茶室。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古代一流瓷瓶
古代一流瓷瓶南宋龙泉窑青磁长颈瓶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北宋定窑划花莲纹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定窑划花莲纹长颈瓶(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口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隋白瓷长颈瓶隋代丰宁公主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2厘米隋褐釉模印人物长颈旋纹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唐白瓷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唐白瓷长颈瓶国家博物院藏△ 法王寺二号地宫发掘图片白釉长颈净瓶唐白瓷长颈瓶登封市法王寺2号塔地宫出土《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持表对菊”金定窑白瓷长颈瓶长颈族是来自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仅存的人数不足200,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缅甸他们被称之喀伦族。
与缅甸第三大民族克伦族相似,女性都是要带着铜环生活的。
长颈族一直以来都是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才会有如此称号。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长颈瓶大英博物馆藏南宋修内司窑青瓷长颈瓶南宋官窑青磁八角瓶南宋修内司官窑长颈瓶(整体) 大英博物馆藏哥窑青釉弦纹瓶南宋官窑青釉长颈瓶(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官窑青釉长颈瓶(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白釉花口长颈瓶白地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东京· 出光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奈良· 大和文华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牡丹纹长颈瓶金时代黑釉褐斑线条长颈瓶北宋-金时代白地褐彩长颈瓶东京富士美术馆白地黑彩牡丹纹长颈瓶东京· 町田市立美术馆白地黑彩草叶纹长颈瓶北宋-金时代吉州窑白地铁绘唐草纹瓶元代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冲引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侧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南宋至元吉州窑梅纹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南宋至元吉州窑海水纹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观书沉吟”项氏墓出土明万历青花梅兰竹纹长颈瓶清早期黑釉长颈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早期黑釉长颈瓶(底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雍正白釉暗刻龙纹直口长颈瓶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雍正白釉暗刻龙纹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雍正天蓝釉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雍正天蓝釉长颈瓶(底部款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青花龙纹长颈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青花龙纹长颈瓶(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漳州窑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仿哥釉莲瓣纹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哥窑贯耳瓶
时间:2015-02-04 15:21:02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中国有瓷国之称,无论古今瓷器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在宋代有五大名窑分
别为:哥、汝、官、定、钧,就数哥窑没有确定窑址,所以缺少地下考古物的
依据,于是造成了宋代哥窑器的鉴定难度。
同一件东西,各路专家说法迥异,
使藏家无所择从。
据说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皇家哥窑传世品还需重新认定。
宋哥窑器的神秘莫测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藏有一件宋哥窑炒米黄釉贯耳瓶的残件。
该器高11.5厘米,腹径7.5
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厘米,瓶颈长7厘米,口沿旁有两只直筒形贯耳。
底足露胎且低矮,修饰规正。
从露胎处可见胎体致密薄匀,呈紫黄色。
通体内
外施深米黄釉,釉色温润,蕴含宝光,犹如凝脂。
黄褐色小开片深达胎体,开
片呈斜开状。
釉内气泡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如同聚沫攒珠。
不少气泡因近千年
的土蚀,已成破洞,洞形滚圆,蚀洞之内还见土斑,可见非人工化学腐蚀。
南宋贯耳瓶器型秀巧,结体合理,长长的颈部竖于球状腹部,两个贯耳分
挂口沿两旁,对称美更添其丽质。
据说此种贯耳瓶是被皇家富宅的主人用作游
戏的投掷器,在一定距离内拿一根小木棒朝瓶掷去,看谁投入瓶内次数多就算
谁赢。
图中贯耳瓶的底部中央恰巧有一大破洞,很有可能是古人多次将小木棒
投进瓶内造成的。
而两只贯耳估计是穿缚绳索后将瓶悬离地面之用,这样投掷
木棒时不会将瓶碰翻。
历来有官、哥不分之说,此贯耳瓶残件也有内行者说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器。
此说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近年杭州凤凰山修内司官窑被发掘,有专家认为修内
司官窑即是苦苦寻觅的哥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