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作者:金艳霞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关键词】:审美;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审美差异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中西方音乐的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摘要】:摘要: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中国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为前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差异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中西方音乐作品审美特点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西方音乐中乐段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音乐中乐段的比较分析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方音乐的交融与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就音乐而言,中西方的音乐风格、演奏形式、乐器类型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中,乐段作为构成整体音乐的基本单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中西方音乐中乐段的比较分析进行浅谈。
一、中西方乐段的定义乐段,顾名思义,是构成音乐的各个组成部分。
虽然在不同的音乐体系中,乐段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乐段是由若干称为小节的基本单位构成的。
在西方音乐中,乐段长度较为固定,通常由2至8小节构成。
而在中国音乐中,乐段长度常常较短,可能只有2或3个小节,也可能更长,达到6或8小节。
二、中西方乐段的特征1. 节奏中西方文化对节奏的理解和表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段的节奏常常比较规则,节拍强调明显,乐手在演奏时往往需要严格按照节奏来划分乐段。
而在中国音乐中,乐段的节奏往往比较灵活,尤其是在打击乐和弦乐中,乐手通常需要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表现出乐段的节奏感。
2. 和声在西方音乐中,乐段的和声部分通常都是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的。
和声的使用可以强化乐曲的整体感,使得不同乐器之间的声音更加协调。
而在中国音乐中,和声的使用常常是比较简单的,通常由几个音组成,甚至有时只有单音。
这种和声的简单性有时可以给乐曲带来更为自然的感觉和空灵的意境。
3. 旋律旋律是乐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乐段的旋律常常比较线性,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和起承转合的结构。
而在中国音乐中,乐段的旋律往往比较曲折,尤其是在器乐演奏中,通常需要乐手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出旋律的曲折感。
三、中西方乐段的比较1. 节奏感从整体上来看,中西方乐段的节奏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节奏感强调明显,通常根据节拍和拍子进行划分。
而在中国音乐中,节奏感更多地依赖于乐手的感觉,有时也需要根据音乐的情感要求来进行调整。
可以说,西方乐段的节奏感比较规律,中国乐段的节奏感比较自由。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浅谈中国与西方音乐差异的原因为了引出讲要论及的中西音乐差异,我想先列出两首风格差异极大,但吟诵的内容相同的歌曲。
分别是描述罗密欧与茱丽叶故事的英文歌《Romeo and Juliet》,另一首就是唱诵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中国传统音乐《梁祝》。
严格来说,一首是现代流行乡村音乐,一首是历经百年传诵不衰的音乐,不能拿来相提并论。
不过,我们单从歌名、及它们各自对爱情悲剧的表述,我们大概能发现中西方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首先,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是悲壮的,贯穿故事的应是仲夏的电闪雷鸣。
而梁祝故事,给人的感觉应是缓和而时时参杂凄凉的,有如春季的雨,细细的但春雷一炸,及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在对待相同故事有不同感受的基础,中西方产生的相应的音乐就有所区别,这是第二点。
即,西方产生的那首乐曲紧凑的节奏,也会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更接近于追求和谐的境界,也即人们经常会从西方音乐中找到“天籁之音”的感觉。
而中国产生的乐曲的节奏则多变,相对西乐有些杂乱无章。
其中一些民乐的独奏,比如胡琴、琵琶、筝等乐器的独奏,给人一种虚无、就像是漂在空中的感觉。
通过这两首音乐的比较,一面进一步谈谈中西音乐差异产生的原因。
要了解中西音乐产生差异的原因,得先从中西方的历史文明说起。
一、中西文化产生的背景西方文化是在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海岸文化。
但是的小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征服以海洋为主的自然,和向自然、邻国争夺和扩展。
随着这个文化的扩展的发展中心的变化,必然综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于是在文化上就表现了民族性、吸收性、综合性。
而在扩张过程中,英雄及神的力量为他们所赞颂,并在后来逐渐成为欧洲宗教文化的基础。
音乐的展开性、动力性,一开始就适应着这种海岸文化的总要求而表现出来。
相反,中国是个农业国,政治上是高度的封建。
以汉族文化为主、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相对向内的农业文化,一开始就变现出封闭性,在音乐上表现为节奏的收拢性和结构功能上的起、承、转、合,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是完整、定局的体系,后期如何发展、变化,均在这原则上进行。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音乐史的不同和有趣的事实是人们讨论的议题,而中西方音乐史尤其是令人讨论的焦点。
从发展和影响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史的早期发展重点被称为单一的,而中国的音乐史发
展是复杂的。
首先,中西方音乐史的最大不同在于发展且影响他们各自音乐的文化背景。
西方音乐史是
宗教和欧洲国家和文明之间有机结合的成果,尤其是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这种历史
背景给西方音乐注入了一种古老而深刻的象征性。
中国音乐史则更多地受到中国哲学和古
代文化的影响,使它变得更加独特。
其次,中西方音乐在发展的方面也有差异。
从古代音乐的发展来看,西方的古典音乐一直
有较快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古典音乐则一直以传统的发展路线为主,缺乏新颖性和改变性。
这也反映在当今中西方新音乐市场上,西方新音乐比中国新音乐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并改变着大众对音乐的认识和接受观念。
最后,中西方音乐史的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音乐的受众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普
通大众和文化骨干;但在中国,音乐的受众往往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有很少的知识精英才会注意和接受新的音乐形式。
总而言之,中西方音乐史的差异显而易见,让人们深思。
西方音乐史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兼具宗教性和文化性,发展程度较快,受众也较为广泛。
中国音乐史受到中国的哲
学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发展缓慢,受众也较为狭窄,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和浓郁性仍令人
着迷。
因此,推动中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变革,在于深入研究各自音乐史,德慧兼备,以求对两种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浅谈中西方的音乐教学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的音乐教学的差异作者:杜文婷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4期【摘要】现在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学习深造,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更是如此,在他们的看来,西洋乐器本身就是国外的,外国老师对这些乐器的演奏风格的把握的更加准确,但是这真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学习的真实目的吗?到底外国和中国在学习音乐方面有什么不同,本文通过比较国外和中国的音乐教学来看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
【关键字】音乐;教学;中国;国外;音乐教育的差异【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随着出国留学越来越容易,很多人都选择出国留学当“海归”,许多音乐爱好者更是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纷纷到国外学习音乐,中国和外国的音乐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代表哪一方的教学就是好的,哪一方的就是錯的,教学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国有句话叫“因材施教”,毕竟国外的思想和文化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感觉音乐的感觉是一首曲子的灵魂。
在国外的专业课上,老师上课很注重演奏者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在他们的眼里,不管你的技巧怎么样,只要你弹出来的音乐可以很好听,可以打动听众,那么这首曲子就是很成功的,在他们看来,乐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毕竟天生乐感好的人还是少数,最重要的是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只要你倾注感情去演奏这首曲子,就可以打动听众,他们觉得音乐其实是可以带动技巧的,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技巧问题,再拿出来单独练;中国老师在课上是首先要求技巧,然后再要求音乐的感觉,所以中国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技巧练习,在老师们看来,技巧是弹奏音乐的基础,如果你没有技巧,即使你有再好的乐感都没办法把曲子弹好,乐感是建立在技巧之上的,所以这一方面中国和国外的教学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音乐线条音乐的线条就是曲子的框架,如果没有线条,这首曲子就像是一盘散沙,国外的老师很注重音乐的大线条和气口,就像人说话一样,如果说了很长的一句话,就需要呼吸一下,气口可以让下一条旋律线条有准备的出现,老师不在乎你的曲子里有错音或者是小的失误,只要大的音乐线条上是好听的就可以,处理的比较随意;中国的老师就很注意小的细节,他们会先认真处理大的音乐线条里的每一个小线条,包括一些错音和小的错误,然后再去注意大的旋律线条,对曲子的处理更加的严谨。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本文分别从中西音乐的起源、发展道路以及中西方传统思维和艺术审美的观念比较入手,浅谈其相互间的差异及其影响。
中国音乐“源于本土”多为宗教性音乐;西方音乐源于希腊,宗教信仰仪式和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音乐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便形成了对线形的偏爱;西方逐步确定了调式调性、复调、和声等系统理论及系统的演唱演奏方法;中国音乐特点为:五声音阶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语言、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
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乐器乐队的组织、演奏技术的成熟以及作曲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标签: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审美一、中西文化内涵的比较文化是人类的根本特征,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一条具有历史和性格的通往江海的河流。
音乐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样式。
陶玛在《文化变迁中音乐的纯洁性》一书中将音乐描述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并由该文化的成员们所实践,它是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所勾画的一种文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不断深入的交流,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音乐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正因为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决定音乐,音乐反过来促进了文化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中西方在其文化传统,诸如语言、哲学、文学、宗教、造型艺术、地理、社会环境等,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同,与其音乐以深刻影响和紧密联系。
因此,谈到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则必然涉及音乐与其文化背景和诸因素的比较。
东西方由于其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其价值观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西方文化是工业文化,是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即注重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
它以感性为本体,把理性融入到感性中。
浅谈独具特色的中西方音乐文化——评《中西音乐比较》

题 ,而游 移 不定 含 蓄神 秘 的 中国音 乐 则更 具有 动 态
美 感 。 它 不 可 以诉 诸 理 论 观 念 , 悟 性 以及 感 觉 才 是 主
广
告 ・ 书
评
浅 谈 独具特 色 的 中西 方音 乐文化
评《 中西音 乐比较》
鉴 于 中西 方文化 的差异 , 中西 方的音 乐发展 也 是 差异 万千 , 各有 风格 。 受 中 国儒 家文化 的影 响 , 中 国传 统音 乐都是 通过 内心世 界 的 变化 来表达 的 , 并通过 对 自己 内心世 界 的不 断 改善 来表 达 对 外部 世界 的观 点 和看 法 。它的指 导思 想 , 就 是 中国传 统 思想 中的 天人 合一 . 而 不是 西方的 开放 思想 。这是 由中西 方文化 差 异 决定 的 . 中西方文化 在 其社会 背景 、 形 成历 史、 民族 传统 等 方面有较 大差异 . 所 以 中西方音 乐也 存在 着很 大 的差异 。由管 建华编 写 的《 中西音 乐比较》 ( 2 0 1 4年 1 1 月 由南京 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出版 )一 书是 比较音 乐 学领 域的 一部 理论新 著 。 编者将 比较 音 乐学的观 点 与 理论 运 用到《 中西音 乐比较》 中, 全 面 并且客 观地 分析 了 中西方 音 乐的文化 背 景、 演奏 特征 以及 学术研 究价 值; 同 时, 也 对 欧洲音 乐中心理 论进 行 了批判 , 对 中国
心
,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文 化 .中 国音 乐 文化 拥 有 更 为 深刻 的底 蕴 .这 种 结果 是 民族 与 文化 的差 异 所造 成 的 。西方音 乐 以深刻 程度 来体 现其 深度 . 而 中国音 乐 的 突 出特 点是 深 邃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 思维 中表 现 出 的思想、 观念 、 情 感 以及 彰显 的主 题 . 中 国音 乐更 多 的是 体 现 一种 自身对 音 乐的领 悟 ,通 过 聆 听后 的直 观 感 受去描 述 音 乐 ,更 具 有 主动 性和 多样 性 。静 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同样如此,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
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明显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风格差异
一、前言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俗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1.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
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2.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
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三、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深度,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
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韵味而言。
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邃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是主题之外的审美特质。
在审美的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
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世界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所以西方艺术重再现和重摹仿。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西方人大不相同,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所有的事物处于变化之中,既不可能又无必要描述客观事物,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
从体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的绝对音乐和纯音乐。
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
音乐从古代到,绝大多数的音乐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力度。
中乐以深度胜,深而有力,属于阴柔之力;西乐以强度胜,强而有力,属于阳刚之力。
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音乐不仅不追求音响的效果,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
在乐曲的织体上,西方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的纵横交错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中国音乐的织体是作横向线形的延伸、展开,旋律抑扬起伏,能无声进入人的心里,起到西方音乐无法达到的效果。
乐器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音乐的不同。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中国民族乐器
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在配器与乐队组合上,西方音乐多采用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中国音乐的演奏多采用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以发挥乐器的独特音色。
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
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
一个注重“情韵”,一个注重“和谐”,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音乐差别的根本所在。
四、结束语
在现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既不能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地推崇标榜中国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先进成果。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中心都是在的发展中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西方音乐的中心论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正确的、没有过时的。
西方音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音乐,有许多值得我国音乐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只是模仿西方音乐的架构,还要抓住其精髓。
中西方音乐应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达到两者的共同发展。
:
[1]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