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0f93b936bec0975f465e2c7.png)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同样如此,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由于地区的差异,明显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风格差异一、前言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俗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1.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
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
2.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
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三、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深度,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d9641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f.png)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7篇)关于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在中西方民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这一课,在课程内容与形式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形式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西方音乐史》这一课的内容是从西方音乐史中获得的一些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和《古典音乐史》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而,使我更加深化了对《西方音乐史》的认识,以及西方音乐史中的一些内容,使我更好地了解了现在的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的基础知识和音乐艺术的思想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这个课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并结合古典音乐史的内容,使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西方音乐史》积累了知识。
在这个课中,我更加清晰地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它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更重要得是通过这个课的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方音乐史。
在这次音乐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有进一步了解,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内容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汉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以及它的形式和形式。
汉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68d56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1.png)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音乐史的不同和有趣的事实是人们讨论的议题,而中西方音乐史尤其是令人讨论的焦点。
从发展和影响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史的早期发展重点被称为单一的,而中国的音乐史发
展是复杂的。
首先,中西方音乐史的最大不同在于发展且影响他们各自音乐的文化背景。
西方音乐史是
宗教和欧洲国家和文明之间有机结合的成果,尤其是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这种历史
背景给西方音乐注入了一种古老而深刻的象征性。
中国音乐史则更多地受到中国哲学和古
代文化的影响,使它变得更加独特。
其次,中西方音乐在发展的方面也有差异。
从古代音乐的发展来看,西方的古典音乐一直
有较快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古典音乐则一直以传统的发展路线为主,缺乏新颖性和改变性。
这也反映在当今中西方新音乐市场上,西方新音乐比中国新音乐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并改变着大众对音乐的认识和接受观念。
最后,中西方音乐史的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音乐的受众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普
通大众和文化骨干;但在中国,音乐的受众往往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有很少的知识精英才会注意和接受新的音乐形式。
总而言之,中西方音乐史的差异显而易见,让人们深思。
西方音乐史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兼具宗教性和文化性,发展程度较快,受众也较为广泛。
中国音乐史受到中国的哲
学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发展缓慢,受众也较为狭窄,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和浓郁性仍令人
着迷。
因此,推动中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变革,在于深入研究各自音乐史,德慧兼备,以求对两种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df54fa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2.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是两个独特文化的音乐形式,两者感受截然不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有各自的特点,包括音乐的构成、演奏形式和歌词,每个元素都影响了音乐的整体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构成和演奏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节奏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这使得节奏轻松易懂,并且很容易跟随。
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绘画一样,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节奏更为复杂,多数乐曲没有明确的拍号,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情感和气氛的表达。
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通常是一群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统一的声音,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个人演奏者的独奏以及交互演奏,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歌词,中西方传统音乐的歌词也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音乐的歌词通常是讲述个人经历、情感故事或者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旨在呈现自然风景,戏剧故事或富有文化内涵的哲理故事,歌词歌唱的往往是抒发情感、感悟生命的情感。
在音乐表现上,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差异在于表达目的,西方风格通常强调演奏技巧、节奏感和音乐编曲;而中国音乐则强调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讲求气韵生动、超脱尘嚣、引导心灵共鸣。
总的说来,中西方传统音乐在感受上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清晰鲜明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特征,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听众。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情感寄托,强调表达内心的深层感受,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形式,传达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两个音乐文化都拥有着独特优美的魅力,各自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b3f70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4.png)
中西音乐史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中西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其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中西音乐史,我不仅拓宽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能力。
首先,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明白了音乐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体现了当时基督教文化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则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的思潮和对个体情感表达的追求。
与此同时,学习中西音乐史也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方式的差异。
中西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区别,这源于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而也使得中西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点。
其次,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领略到不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必然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诗、20世纪的爵士乐和摇滚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风格和音乐技巧。
同时,学习中西音乐史也让我认识到音乐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个时期都会有新的音乐形式和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人类音乐活动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因此,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音乐,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并欣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作品。
再次,学习中西音乐史让我在审美观念和音乐欣赏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中西音乐史,我逐渐接触到了许多优秀和经典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风格有了更明确和独到的认识。
我发现自己对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和美学意义。
此外,学习中西音乐史也培养了我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结构、形式和技巧,进而对其作出合理而独到的评价。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31f8e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7.png)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音乐观念、音乐风格等方面。
首先,在音乐形式上,中西方音乐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曲的形式通常以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较为规范的形式为主,乐曲结构较为严谨,音乐内容以和声为基础,追求对称、完美的结构。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较为注重的是以曲调为中心的民族音乐形式,而非对称结构,赋予了乐曲自由流动、富有变化的特点。
其次,在音乐观念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有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结构性,追求音乐的艺术小说性。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强调音乐与诗词、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演出。
此外,在音乐风格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的风格多元化,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多种不同风格,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主要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不同类型,各种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最后,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技巧和乐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器的种类较为丰富,涵盖了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等多种类型,演奏技巧相对较为复杂。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笛子、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使用较为广泛,演奏技巧注重于演奏者的技法和情感的表达。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形式、观念、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强调结构、个体表达,追求技巧和音乐的创造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整体性、集体表达,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追求音乐的自然流露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音乐形式在风格、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浅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76f3a3e81c758f5f71f678b.png)
浅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一、引言音乐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虽然现在的我们习惯了走到哪里都插着耳机,习惯了经常去KTV,我们不能否认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但是毕竟当代的流行音乐并不能作为音乐的典型代表。
《大学生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主要从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角度出发,介绍相关音乐的类别,器乐等。
让我在一定程度对一些高雅的音乐有了最简单的认知。
当我拿到音乐鉴赏的课本,看着课表上,满满的课,我就会想,音乐鉴赏这种非专业课程如果可以删掉该多好。
到教室以后就想坐最后排的位置,然后开始上网或者睡觉。
只是,会很不经意的被一种声音吸引,然后想要抬头看看,到底是什么呢,不管我在做什么,总是忍不住被吸引,忍不住抬头,忍不住惊叹。
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用他的与众不同,感染着周围本来散漫着的人,就是那句很熟悉的话,我们以音乐之名,来到这里,走到一起。
当我们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和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时,虽然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会清楚地知道那种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提到西方音乐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它的那种气势,音域很辽阔,场面很壮观,各种器乐都很精致讲究。
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一)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存在着巨大差异,追根溯源,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差异。
公元一世纪,耶稣诞生的那一刻起,基督教开始萌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仰。
基督教思想贯穿于整个西方文明史,西方音乐也深受其影响。
尤其是在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候,促进了以宗教为主题的音乐的发展。
所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比较鲜明的,会带很重的悲剧色彩或者是比较严肃的,场面也会很宏伟。
我们最直观可以想象到的就是歌剧。
绚丽的舞台,辽阔的高音,庞大的演奏,就是那种非常震撼的感觉,现场的感官效果非常的强烈。
而中国,自汉武帝始,儒学就是不可替代的正统,其中唐元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特殊性,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也一度盛行。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f2ec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1.png)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分析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固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让世界上的音乐风格千差万别。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是其中之一。
虽然两种音乐制度都是以调为基础的,但它们在其构造和表现上有许多差别。
在本文中,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读者对音乐类型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高与节奏模式是按汉字字音区划分的,而不是用弦或键盘把声音的高低划分成几个部分。
由此,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可以被分为打击、弹拨、吹管、拨管和弹击五种类型。
拨管乐器可以操纵一些音高变化,而其他乐器固定。
比如,古琴和古筝可以在音高上变化,使得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以及感情色彩。
这与西方音乐中定调和升降调并不太相似,因为西方音乐中,音高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钢琴或管弦乐的演奏,而排列成八度音阶。
无论乐器的类型如何,西方音乐排列的八度音阶都是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节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与西方音乐相比,主要是基于乐曲的旋律的音调,而不是基于强拍和弱拍的旋律。
以宋代的古曲对比之,其旋律主要是根据相关的诗歌或赋曲而形成的。
与之相比,西方音乐中的节奏规律是指在同等时间内,形成以强、弱拍的节奏,强拍常常落在节拍中的第一拍。
虽然两种音乐在构造和规律上有区别,但它们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向听众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音色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色,特别是以吹管和拨管乐器为主的音乐,较强的吸引力是由其独特的敲打和拍击技巧所构建的。
例如,二胡(一种弓弦乐器),的音色表现技巧十分出众,包括夹弓、走跳、颤音等。
同样,在传统西方音乐中,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等弦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
这些乐器不仅能够表达各种情感,而且能够在单独演奏时或与其他乐器结合时发出不同的音色。
最后,虽然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其对音乐的态度及其对创作和演奏的重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58f656312b3169a451a49d.png)
中西方音乐差异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
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
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e5a99e9172ded630b1cb69a.png)
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随之产生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国音乐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
西方音乐是理性化、生活化、程式化,且曲风严谨的。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从根本上了解其差异,我对此作了研究。
目的意义:从中西方音乐的形成、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其差异形成原因,从而更好的提高对音乐等文化的鉴赏力,加深自身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音乐文化内涵。
在各自的不同的发展氛围中,声乐艺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不同背景下形成的音乐文化艺术走向各异。
文章从音乐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派别的视角,通过学者主体、审美传统及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中西音乐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果展示:一、中国民族音乐(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内涵的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
所谓五声调式,是指宫、商、角、徽、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
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实在五声调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
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
浅析中西音乐差异
![浅析中西音乐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fb27dee941ea76e58fa0464.png)
浅析中西音乐差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中西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音乐审美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对立的,它们之间始终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西方人始终存有征服自然、驾驭自然、改变自然的强烈愿望。
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始终倾向于天人合一,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作。
因此,西方音乐主要是表现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于音乐所表现的主题;中乐则是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感受、领悟,倾向于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二)表现形式的差异音乐的线性特征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音乐以横向单声的音高“线”为表现主旨,显露出线性旋律的灵动气韵。
而西方古典音乐表现为对象的立体感,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
它通常会调动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一切手段,塑造对象的同时也可以把情感描绘的相当逼真和具体。
所以相对于中国乐器强烈的个性特征而言,西方音乐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乐器音色上有较好的融合性和渗透力,同时西方音乐在音乐体裁形式上多为大型的交响乐、协奏曲等,这样一来乐曲的音响也更为宏大厚实。
(三)音乐思维模式的差异季羡林先生指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
因此,在这样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属于情感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哲理性文化。
中国人偏好形象、直观思维,西方人偏好概念、逻辑思维。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人以“乐”为单位,思考“音乐的道理”,而西方人以“音”为单位,探究音乐如何构成。
综上所述,中西方音乐各有千秋,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西方音乐也有着它自己的情怀。
中西方的乐器心得体会
![中西方的乐器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6c52d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1.png)
中西方的乐器心得体会中西方的乐器心得体会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出去。
中西方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两大重要支柱,在发展历程和音乐特点上有着诸多不同。
在我多年的学习和演奏中,我对中西方的乐器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西方乐器在音乐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乐器以古筝、二胡、琵琶等为代表,其音色柔和悠扬,富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乐器注重的是音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通过技巧和演奏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而西方乐器以钢琴、小提琴、长号等为代表,其音色浑厚明亮,更注重演奏技巧的完美展示和音乐结构的严谨性。
西乐器通常需要乐手有高超的技巧和精准的指法,强调演奏的技术层面。
其次,中西方乐器在演奏技巧和乐谱方面也有差异。
中方乐器的乐谱通常以简谱或者数字谱为主,这种方式更加注重乐手的个人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中乐器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各种不同的弹奏和指法技巧,这些技巧对音乐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西方乐器的乐谱一般采用五线谱,要求乐手按照乐谱的规定来进行演奏。
西乐器的演奏技巧主要是通过音准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方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中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各有特色,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演绎出音乐的美妙。
再次,中西方乐器在音乐文化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乐器多用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和宴会乐器等场合,具有深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而西乐器则主要用于交响乐团、独奏和室内乐等形式,更加注重音乐的完整性和结构性。
中乐器的演奏通常以独奏和小合奏为主,注重的是乐器本身的表现力和个人的音乐修养。
而西乐器通常是在合奏中相互呼应,注重的是与他人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的力量。
最后,中西方乐器在乐器制作和演奏传承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方传统乐器多由手工制作,注重工艺的精细和音质的传承。
中乐器制作历史悠久,传统技艺独特,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魅力。
而西方乐器则更多采用机械制作,音色的调整和控制更加精确。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范文】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d770e25a8114431b90dd8be.png)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含蓄, 追求意境, 以抒情为主, 以为意境深远特征, 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意境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回味无穷, 或能让欣赏着感受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同, 但都成体系。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一) 音乐美学的本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如下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人与物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具有执着的特点,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时, 音乐自然会缺乏真情,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因此, 在西方音乐中, 技巧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感性, 乐感来了即可随手操琴抚上一曲, 将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若乐感没来, 也不必强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至今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和委婉、细腻清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一) 美感特征的比较在中国, 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 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22f853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57.png)
论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别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看法比较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泉。
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对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睦一致, 以“真”和“自然”为重。
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委宛 , 追求境界 , 以抒怀为主 , 认为境界深远特点 , 以委宛、淡泊、空灵为上品。
美好的境界能够给赏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耐人回味, 或能让赏识着感遇到心灵的升华。
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一样 , 但都成系统。
一、音乐美学的实质(一 ) 音乐美学的实质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整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实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以下定义 :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觉、音乐的条件。
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 人与物二者缺一不行 , 对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
而在西方 , 人要理解世界、掌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
(二 )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致使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别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拥有执着的特点 ,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达成作品时 , 音乐自然会缺少真情 ,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
所以 , 在西方音乐中 , 技巧据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侧重感性 , 乐感来了即可顺手操琴抚上一曲 , 将感觉表达的酣畅淋漓。
若乐感没来 ,也不用逼迫自己。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间自然形成的 ,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到现在的音乐。
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委宛委宛的表达方式 , 轻柔委宛、细腻平淡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1c558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0.png)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点:
1. 音乐风格和结构: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音乐通常注重和声和音调的变化,曲调比较复杂,而中方音乐则更着重于旋律和节奏感,曲调相对简单,讲究音乐的情感表达。
2. 艺术观念:中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艺术价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强调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方音乐则更关注音乐的生活性和民间性。
3. 器乐使用:中西方音乐器乐构成也有所不同。
传统西方音乐主要使用弦乐器、管乐器和键盘乐器,而传统中方音乐则使用弦乐器、笛子、二胡等民间器乐。
4. 音乐语言:中西方音乐语言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使用西方的音乐符号和音乐术语,而中方音乐则使用中文、数字和以唱名叫法的音乐记号。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是自然的,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c8badb16f8c75fbfc67db29a.png)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音乐教育。
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音乐教育方法。
我去过国外,对西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本文就我眼中的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显著差异来谈。
标签:学校;家庭;社会文化;音乐教育;差别在中西方都有音乐教育,中国的音乐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音乐方面棒在哪里告诉孩子。
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
一、学校的音乐教育1、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音乐教育是一种尝试音乐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灌输式音乐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音乐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音乐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音乐教育的差异:西方音乐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音乐教育。
刍议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
![刍议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5ed309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8.png)
刍议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摘要】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构成和培养方式、学习氛围和评价体系的不同以及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可以发现两种教育体系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对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上。
了解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对于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推动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教育、差异、历史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习氛围、评价体系、教育目标、发展方向、音乐人才培养、影响。
1. 引言1.1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中西方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音乐人才、传承音乐文化、提升音乐艺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提高其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其音乐表达和演奏技巧,促进其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人生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对个体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动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2. 正文2.1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就有音乐教育的传统,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被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才华。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会开始在修道院和教堂里进行音乐教育,音乐被用来赞美神圣。
而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也起源于古代的儒家文化。
在周朝,音乐被用于宴席和祭祀活动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475735f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d.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第一篇: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中西方传统音乐的不同感受简单的来说,人们通常认为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史料对希腊音乐的记载较少,所以中世纪是人们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起点,中世纪音乐与基督教音乐密不可分,可以说西方的传统音乐起源大部分受到了宗教音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音乐,以汉族为主体的音乐,商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而这些音乐带有祭祀,哲学的特色,也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来源于两者。
在发展上,从17世纪初的巴洛克音乐开始到现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音乐时期,印象主义音乐时期,新音乐时期以及现代音乐时期风几个阶段。
其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风格特点,可以说这段时间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都可称为当时所流行的一种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理性,程序化,曲风严谨。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于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完善丰富于辽、宋、金、明、清。
从王室贵族的大场合音乐逐渐到走向民间,从严谨的编曲到轻松的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一个通俗化,民间化,世界化的过程。
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音乐在起源和发展中都带有宗教特色,但是西方传统音乐似乎都是音乐家的事,以名人或则特定的表达方式为当时的时代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则趋于平民化,每段时期更多地民间色彩会加入到音乐中来。
中西方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音阶,基本上中国传统音乐声调为宫商角徵羽,一般有五至七声,很少转调。
而西方则是1、2、3、4、5、6、7七声,可以多至十二声,其中演奏时还有大量的转调。
也许是乐器的不同,中国传统音乐的每种乐器在演奏时不易混淆,各自分明。
而西方传统乐器音色平衡,大多数可以溶为一体,例如吉他在调音时可以利用钢琴的音阶。
在《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讲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感情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音乐差异实训报告
![中西方音乐差异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d11f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6.png)
一、引言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表达情感、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西方音乐在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开展了一次中西方音乐差异实训活动。
本文将总结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从中探讨中西方音乐差异的成因。
二、实训内容1. 收集资料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中西方音乐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化、音乐理论、音乐作品等。
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我们对中西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
2. 比较分析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中西方音乐进行了比较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音乐风格中国传统音乐以抒情、写意为主,注重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如古琴、古筝、二胡等乐器演奏的曲目。
西方古典音乐以交响乐、室内乐等形式为主,强调音乐的结构和形式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2)音乐理论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口授心传。
西方古典音乐则有较为完善的音乐理论,如和声、曲式、旋律等。
(3)音乐审美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韵味、气韵生动,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西方古典音乐则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美和情感表达。
3. 实践体验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我们观看了中西方音乐演出,并进行了实际演奏体验。
在演奏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西方音乐在演奏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三、实训心得1. 文化差异是中西方音乐差异的根源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形成,源于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音乐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西方音乐则受到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东方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
2.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中西方音乐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3. 音乐审美具有多样性中西方音乐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人类审美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
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
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
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
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
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
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
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
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
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
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
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
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
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
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
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
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
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文化则不然。
中国文化侧重生命享乐,而生命纯粹是个人一己之所有,享乐也只是个人感官的特权,故而其心灵结构是封闭的,它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证明,不需要第三者的认可,只要个人自己的真切感受便够了。
因为这个差别,所以中国人的心灵不像西方人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支撑着、证明着,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
比如学术研究,
西方是重在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并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验证、读者被说服中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中国则不同,它不重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这三者在中国学术中是可有可无、可强可弱的。
中国学术所重的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写出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结论,而全不作逻辑的推理或事实的论证这些中间过程。
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
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
而且,尽管有期望,却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学术著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
西方音乐的重娱人和中国音乐的重娱己,正是由此决定的。
重娱人,即重视别人的是否被娱乐,正是同西方学术的重视别人是否被说服相关联的;而重娱己,则是关注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切感受,这显然是同中国学术的自得自足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了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
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魅力,西方音乐有西方音乐的情怀,因此,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中西方音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通过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为我们呈上更大的听觉盛宴!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我们的音乐也将终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