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

合集下载

gps测量仪原理

gps测量仪原理

gps测量仪原理
GPS测量仪是一种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来测量位置、速度和航向的仪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GPS系统:GPS系统由一组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和地面控制站组成。

卫星向地面发射定位信号,接收器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自身的位置。

2. 测距原理:GPS测量仪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测量从卫星到接收器的信号传播时间,然后乘以光速即可得到距离。

至少需要接收到四颗卫星的信号来进行三维位置测量。

3. 定位算法:GPS测量仪使用一种称为“三角测量法”的算法来计算自身的位置。

该算法利用接收器与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关系,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并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计算位置坐标。

4. 时钟同步:GPS测量仪中的时钟非常关键,因为定位精度与时钟的同步程度有关。

GPS测量仪会通过接收卫星的时间信号来进行时钟同步,并校准自身的时钟误差。

5. 数据处理:GPS测量仪会收集并记录卫星信号的时间和强度等信息,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处理单元。

数据处理单元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位置、速度和航向等测量结果。

综上所述,GPS测量仪利用卫星定位和三角测量原理,通过
测量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强度等信息,来计算位置、速度和航向等参数。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GPS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GPS通过接收来自至少四个卫星的信号,并从中提取出卫星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然后通过计算这些信号传播到接收机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确定出接收机的位置。

具体来说,GPS卫星发射的信号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接收机接收到卫星信号后,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可以计算出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由于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接收机的三维位置坐标(经度、纬度和高度)。

另外,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球本身形态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还会存在误差。

为了消除误差,接收机会接收到多个卫星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计算,最终得到准确的位置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GPS接收机通常会接收到来自至少四个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这些信号传播到接收机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确定出接收机的位置。

同时,GPS 还可以提供速度、时间等其他信息。

由于GPS定位精度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测量等领域。

除了GPS,还有以下常见的导航方式:陀螺仪导航:这种方式常用于航空、航海和地面车辆等领域。

陀螺仪导航通过高速旋转的陀螺仪来感知方向,并利用加速度计和磁力计来修正误差,实现精准导航。

惯性导航:这种方式基于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等信息,计算出物体的速度、位置和姿态。

惯性导航系统需要初始对准,即确定初始位置和方向,然后通过积分运算得到连续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激光雷达导航:这种方式利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测量物体与周围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信息,实现导航。

激光雷达导航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常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

视觉导航:这种方式利用摄像头或图像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或视频信息,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识别和跟踪路径、标志等,实现导航。

视觉导航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但计算复杂度高、对环境光照条件敏感等缺点也需要克服。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地理勘测、车辆定位等领域的定位技术,它利用卫星进行测量,并通过处理获取所需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

而在实际应用中,对GPS测量数据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GPS测量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定位计算、平差处理等几个方面介绍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一、数据采集1.卫星信号接收在GPS测量中,首先要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

接收机会从卫星发射的信号中接收到卫星的定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卫星的位置、精确的时间、卫星健康状态信息等。

一般来说,接收机至少需要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才能进行定位计算。

2.观测数据记录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会记录下所接收到的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卫星的位置、接收机自身的位置、接收机时钟的误差等信息。

二、数据预处理1.数据筛选在接收到的观测数据中,会包含一些干扰数据和误差数据。

这些数据会对接下来的数据处理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掉那些明显不正常的数据。

2.伪距观测值转换接收机接收到的是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而我们想要得到的是距离信息。

因此需要将接收到的到达时间转换成伪距观测值,即信号在大气层中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乘以光速。

三、定位计算1.单点定位计算通过接收到的伪距观测值,接收机自身的位置信息,卫星的位置信息等数据,可以进行单点定位计算。

单点定位是指在未知参考点的情况下,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信息。

2.差分定位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大气层的影响以及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等因素,单点定位的精度可能不够高。

因此需要通过差分定位计算,利用已知位置的参考站的数据对接收机的数据进行校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四、平差处理1.数据平差在进行定位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观测数据和参数,这些数据和参数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一致。

为了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进行数据的平差处理,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调整。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引言:在现代测绘领域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GPS的应用广泛,从普通消费者使用的导航设备,到高精度测绘工作中的地理数据采集,都离不开GPS。

本文将介绍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一、GPS测量数据的收集GPS测量数据的收集需要使用GPS接收器。

选择一个合适的GPS接收器非常重要,它应具备以下功能:1. 多频率接收:多频率接收器可同时接收不同频率的GPS信号,以提高接收器的性能和测量精度。

2. 实时差分:实时差分技术可以通过接收参考站的信号纠正GPS接收器的误差,提高位置测量的精度。

3. 数据记录:接收器应具备数据记录功能,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需要对接收器进行初始化设置。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坐标单位以及数据采样频率等参数。

一旦设置完成,接收器即可开始接收卫星信号。

在实际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阻碍GPS信号的物体。

例如,高建筑物、树木、山脉等地形会降低GPS信号的质量。

因此,在选择采集点时,应选择开放地带。

同时,采集时应尽量保持接收器的稳定,以避免测量误差的产生。

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处理GPS测量数据的目的是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

下面将介绍两个常用的GPS数据处理方法。

1. 伪距法伪距法是一种基本的GPS测量原理。

接收器通过测量从卫星发射的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根据接收到的多个卫星信号,可以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伪距法需要考虑误差来源,如大气延迟、钟差等。

这些误差可以通过实时差分技术和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修正。

2. 载波相位法载波相位法是一种更精确的GPS测量方法。

它不仅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还测量信号的相位差。

通过对相位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位置信息。

然而,载波相位法的处理较为复杂,需要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

因此,它通常用于高精度测绘工作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gps测量基本原理

gps测量基本原理

gps测量基本原理
GPS测量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来确定一个接收器的位置。

GPS系统由一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
用户接收器组成。

首先,GPS系统中的卫星通过发送信号来广播自己的位置和
时间信息。

这些信号到达地面上的接收器,接收器通过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计算卫星与其之间的距离。

接收器同时接收并处理至少四个卫星的信号,然后使用三角测量原理来确定自身的位置。

通过比较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接收器与每个卫星之间的球面上的交点。

多个卫星的交点交叉在一起,确定了接收器的位置。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GPS系统还使用了精确的时钟和差分
GPS技术。

精确时钟对于精确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至关重要。

差分GPS技术使用附近的基准站的位置信息来纠正接收器位
置的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总结来说,GPS测量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接收器与卫星之间
的距离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这是通过接收卫星的信号,计算信号传播时间并使用三角测量原理来实现的。

同时,精确时钟和差分GPS技术也是提高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九章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九章GPS测量数据处理

最终的解算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基线向量 整数解(或称固定解)。
Xi XCi
Q Q
i
XCi XCi
ˆ 0i
不过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认为整周未知 数无法确定,而无法求出该基线向量的整 数解。
T ˆ 0次最小 T
F f , f ;1 2
ˆ 0最小
ˆ 0次最小
F f , f ;1 2 是置信水平为 1
倍为搜索半径,确定出每一个整周未知数的一组备
选整数值。
2、从上面所确定出的每一个整周未知数的备
选整数值中一次选取一个,组成整周未知
数的备选组,并分别以它们作为已知值,
代入原基线解算方程,确定出相应的基线
解: X i X Ci
Q Q
i
XCi XCi
ˆ 0i
3、从所解算出的所有基线向量中选出产生单 位权中误差最小那个基线向量结果,作为
dd ( f ) 为频率f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 v f 为频率f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残差(改正数);
为观测历元t时的站星距离;
ion 为电离层延迟;
trop 为对流层延迟;
f 为频率f的载波相位的波长;
N m,n f
为整周未知数。
2基线解算
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平差的过程,平 差所采用的观测值主要是双差观测值。
V 为观测值的残差;
P 为观测值的权;
f 为自由度,即多余观 测数。
数据删除率
定义
在基线解算时,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于某一个阈 值时,则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粗差,则需要将其删 除。被删除观测值的数量与观测值的总数的比值, 就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
实质
数据删除率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GPS原始观测值的 质量。数据删除率越高,说明观测值的质量越差。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地理位置测量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测绘、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测绘技术。

一、GPS测量数据的收集GPS测量数据的收集是指通过GPS接收器获取卫星信号,并记录下相应的测量数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GPS测量数据收集步骤和注意事项:1. 装配GPS接收器:首先要将GPS接收器正确安装在测量仪器上,确保接收器能够良好地接收卫星信号。

一般来说,GPS接收器应放置在高处,远离障碍物,以确保接收到的信号质量稳定。

2. 搜星与定位:打开GPS接收器,通过搜索卫星信号进行定位。

接收器会自动搜索周围的卫星,并计算出当前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在定位时,要注意避开金属物、高建筑物、植被密集区等可能干扰信号的环境。

3. 数据记录:接收器定位成功后,相关的测量数据会显示在接收器屏幕上。

这些数据可能包括经纬度坐标、高程值、卫星数量、信号强度等信息。

此时,可以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接收器的记录功能自动保存。

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收集到GPS测量数据之后,接下来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GPS测量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校正:由于环境干扰等因素,收集到的GPS测量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数据处理之前,需要进行数据校正,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常见的数据校正方法包括差分定位、相对定位等。

- 差分定位:差分定位是一种通过对比基准站和移动站的测量数据,来消除GPS测量误差的方法。

基准站是一个已知位置的GPS接收器,它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获得测量数据,并将其与已知位置进行比较。

移动站则是需要进行测量的地点,它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获取测量数据,并与基准站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

- 相对定位:相对定位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的GPS测量数据,来推导出目标位置坐标的方法。

论GPS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优化方式

论GPS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优化方式

论GPS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优化方式。

一、GPS测量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预处理GPS数据预处理包括了资料收集、数据筛选、数据校正、数据过滤、数据插值等步骤。

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数据校正,由于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遭受导航信号、地球大气层、接收机时间、传输媒介等干扰,导致GPS采集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因此需要对GPS数据进行校正。

数据校正包括了数据预处理、误差模型建立、误差分析和校正方法等步骤。

2、数据处理GPS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了基准的选择和建立、数据分析和拟合、解算算法和数据融合等步骤。

基准的选择和建立是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明确使用的基准坐标系,例如WGS84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等。

数据分析和拟合是指采用数学模型对GPS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方法。

解算算法与数据融合主要是指将GPS数据与其他信息进行融合,例如地图数据、气象数据、传感器数据等。

二、GPS测量数据处理优化方式1、信号接收优化GPS信号接收优化是指改善信号接收的操作和环境,例如改善接收机本身的性能、选用合适的天线、改善接收机自身的环境、减少信号干扰等。

2、误差模型优化误差模型建立是将误差分为多个部分,例如常数误差、轨道误差、大气误差、接收机误差等,然后对各部分误差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模拟和处理。

误差模型的优化一方面是对误差模型进行精细化建模,另一方面是通过分析误差来源和数据特性来对误差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

3、算法优化GPS数据处理算法的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减少计算量,提高算法计算速度和鲁棒性,改进算法的精度和可靠性,例如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非线性滤波问题。

4、数据融合优化数据融合是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信息综合起来,以提高得到的GPS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并提高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数据融合的优化可以通过改进融合算法、改善数据质量和改进数据采集的设计等来实现。

5、差分处理差分GPS是基于两个接收机之间的同步观测数据得到相对的精密定位,其可以有效地消除接收机和卫星的共同误差,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在GPS静态测量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GPS测量的原理、仪器设备、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以下是关于GPS静态测量技术的总结:一、GPS测量原理: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系列卫星、地面控制站和接收器组成的系统。

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然后利用信号的传播时间差和卫星位置信息来测量接收器自身的位置。

二、仪器设备:GPS测量仪器主要有GPS接收器和辅助设备两部分。

GPS接收器负责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测量结果,辅助设备包括天线、三角架和数据记录器等。

三、测量方法:在GPS静态测量中,主要有单基线法和多基线法两种方法。

单基线法是通过在两个或多个点上同时观测卫星信号,然后计算其间的相对位置差异;多基线法是将待测点与控制点形成一系列基线,通过观测基线上的卫星信号来计算待测点的坐标。

四、数据处理:GPS测量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编辑、数据平差和网络优化等过程。

数据编辑主要是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修正;数据平差则是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点位坐标的最优解;网络优化是将所有待测点的坐标进行整体优化,以提高整个测量网的精度。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稳定的观测环境:避免在多建筑物、大树等高影响信号接收的地方进行观测,以确保接收器能够正常接收卫星信号。

2. 观测时间和间隔:一般来说,观测时间越长,测量结果的精度越高。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控制观测间隔,以保证接收器在每次观测时都能够接收到相同的卫星信号。

3. 多基线测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多基线测量,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

在进行多基线测量时,需要注意基线之间的角度要尽量大于30度,以减小误差的传递。

4. 数据处理:对于GPS测量数据的处理,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可以采用先验信息和其他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5. 结果评估和报告:对于GPS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编制测量报告,将测量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进行展示。

GPS静态测量技术方案

GPS静态测量技术方案

GPS静态测量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方法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GPS静态测量技术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形变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GPS静态测量技术的原理、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GPS静态测量技术原理GPS静态测量技术是通过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利用接收机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解析,从而获得地面测站的三维坐标信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卫星信号接收与处理: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通过解码和处理获取卫星的轨道信息和钟差信息。

2.伪距测量:接收机利用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光速计算得到测站到卫星的伪距。

由于信号传播受到大气层折射、多路径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伪距存在一定的误差。

3.载波相位测量:与伪距测量相比,载波相位测量具有更高的精度。

通过观测载波信号的相位变化,可以得到测站到卫星的精确距离。

4.差分定位技术: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通常采用差分定位技术。

通过在已知坐标的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建立差分关系,消除公共误差源(如大气层折射、卫星钟差等),从而提高流动站的定位精度。

三、GPS静态测量技术方法根据观测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GPS静态测量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静态相对定位:在两个或多个测站上同时安置接收机进行长时间观测,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测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该方法精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高精度大地测量和形变监测等领域。

2.快速静态定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如几分钟)对测站进行静态观测,通过快速数据处理方法获得测站的近似坐标。

该方法适用于工程测量等需要快速获取结果的场合。

3.实时动态定位(RTK):利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实时传输观测数据和差分改正信息,实现流动站的实时高精度定位。

《GPS测量原理》课件

《GPS测量原理》课件
《GPS测量原理》PPT课 件
# GPS测量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具体定位的导航和定位系统。本课件 将介绍GPS测量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意义。
导言
- 什么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义和原理。 - GPS的作用和意义:解释GPS在航海、空中交通、地理测量等各个领域的 重要性。 - GPS的应用领域:介绍GPS在导航、农业、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GPS数据处理
1 GPS数据处理的基
本工作流程
2 GPS数据处理的软
件工具
3 GPS数据的分析和
应用
简要介绍GPS数据处理 的步骤和流程。
介绍常用的GPS数据处 理软件和其功能。
说明如何分析和应用处 理后的GPS数据。
结束语
- GPS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GPS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 GPS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展望GPS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学习GPS的重要性:强调学习GPS测量原理的意义和益处。
GPS测量方法
点位测量
介绍使用GPS进行点位测量的 方法和步骤。
相对定位
解释相对定位原理和实际应用 场景。
绝对定位
说明如何使用GPS实现精确的 绝对定位。
GPS测量误差
1
定位误差来源
列举影响GPS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2
如何减小GPS测量误差
提供减少误差的方法和技巧。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常见误差及其影响
分析常见的GPS测量误差,并解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GPS系统组成
GPS卫星
描述GPS卫星的组成和运 行方式。
控制段
介绍控制段的作用和功能。

GPS测量原理与数据处理

GPS测量原理与数据处理

绕s轴顺转角度s使s轴的指向由近地点改为升交点。 绕s轴顺转角度i,使s轴与z轴重合。 绕s轴顺转角度,使x轴与s轴重合。
第13页/共59页
3.2 卫星无摄运动
用旋转矩阵表示如下
x s y R ( ) R ( i ) R( ) 3 1 s s z s
于GM的倒数。
Ts2 4 2 3 as GM
GM n a3 s
1/ 2
假设卫星运动的平均角速度为n,则n=2/Ts,可得
当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确定后,卫星运行的平均角速度也随之确定, 且保持不变。
第6页/共59页
3.2 卫星无摄运动
2、无摄运动的描述
(1)a 轨道的长半径 es 轨道椭圆偏心率
第8页/共59页
开普勒轨道参数示意图
z
卫星
赤道 地心
fs s
升交 点
近地 点
i y
春分 点
轨道
x
第9页/共59页
3.2 卫星无摄运动
3、真近点角fs的计算
在描述卫星无摄运动的6个开普勒轨道参数中,只有真近 点角是时间的函数,其余均为常数。故卫星瞬间位置的计算,
关键在于计算真近点角。
m
bs
第30页/共59页
4.2 GPS卫星信号
4.2.1码及码的特点
1、二进制数与码
码:用以表示各种不同信息的二进制数及其组合 比特:一个二进制数 数码率:在数字化信息传输中的每秒钟传输的比特 数
2、随机噪声码
随机噪声码:码元的出现无规律,不能复制
第31页/共59页
4.2 GPS卫星信号
3、自相关系数
由此可得真近点角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测量数据处理8.1.1 GPS测量数据粗加工的两个部分GPS测量数据的粗加工包括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流两部分内容。

大多数GPS接收机采集的数据记录在接收机内存模块上。

在数据通过专用电缆线从接收机传输至计算机的同时完成数据的分流,以将各类数据按照类别特性归入不同的数据文件中,数据传输和分流未作任何实质性的加工处理,只是存储介质的交换。

不同接收机的数据记录格式各不相同,难被同一处理程序所用,因而传输至计算机的数据还需解译,提取出有用信息,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文件,其中最分主要的是生成四个数据文件;载波相位和伪距观测值文件、星历参数文件、电离层参数和UTC参数文件、测站信息文件。

(1)观测值文件,这是容量最大的文件,内含观测历元,C/A码伪距、教波相位以(L1/L2)积分多普勒计数、信噪比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伪距和毅波相位观测值。

(2)星历参数文件。

包括所有被测卫星的轨道位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任一时刻的卫星轨道上的位置。

(3)电离层参数和UTC参敬文件,电离层参数可用于改正观测值的电离层影响,UTC参数则用于将GPS时间修正成UTC时间。

(4)测站信息文件。

其中包括测站的基本信息和本测站上的观测情况。

例如:测站名、测站号、测站的概略坐标、接收机号、天线号、天线高观测的起止时间、记录的数框量、初步定位结果等。

8.1.2 GPS测量数据的预处理GPS测量数据的预处理的目的在于: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检验,剔除粗差,删除无效无用数据;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将各类接收机的数据文件加工成彼此兼容的标准化文件;GPS卫星轨道方程的标准化,一般用一多项式拟合观测时短内的星历数据;探测并修复整周跳变,使观洲值复原;对观测值进行各种模型改正,如大气折射模型改正。

预处理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因而是提高GPS测量作业效率和精度的重要环节。

8.1.3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计算经过预处理后,观测值作了必要的修正。

GPS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GPS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GPS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定位系统(GPS)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导航系统、地图定位还是位置服务,GPS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想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除了信号接收和卫星定位之外,数据处理方法也十分关键。

本文将探讨GPS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处理GPS 测量数据的重要知识。

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

GPS信号通过卫星发送到接收器,接收器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记录下来。

然而,原始数据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噪音、误差等干扰因素,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

1. 时钟偏差校正GPS接收器的时钟通常未能与卫星的原子钟完全同步,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准确计算接收信号的时间差,需要对时钟偏差进行校正。

2. 数据滤波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异常值,如干扰信号、信号丢失等。

为了减少这些异常值对数据的影响,可以采用滤波方法,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

二、数据解算与定位数据收集与预处理之后,需要进行数据解算与定位,以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

1. 数据解算通过对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解算,可以计算出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并确定卫星位置。

常用的解算方法有最小二乘法、Kalman滤波等。

2. 静态定位静态定位是指在静止状态下进行GPS定位,通过对多个卫星的信号进行解算,可以获得接收器的三维坐标信息。

静态定位适用于建筑物测量、地壳运动等领域。

3. 动态定位动态定位是指在运动状态下进行GPS定位,该方法适用于车辆导航、航空导航等场景。

通过不断接收卫星信号,并结合加速度传感器等辅助信息,可以实时计算出车辆或飞行器的位置。

三、数据精度评估与误差分析在进行GPS测量时,数据精度的评估和误差的分析至关重要。

只有了解数据的精度和误差来源,才能更好地应用GPS测量结果。

1. 精度评估通过与地面控制点或其他精度更高的测量方法进行比对,可以评估GPS测量结果的精度。

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

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

第一部分GPS静态测量第一章GPS静态测量基础一、GPS静态测量基础在GPS测量中,最常用的静态定位模式是相待定位。

所谓静态定位指的是:在进行GPS定位时,认为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接收机天线的位置相对于地球保持不变;而在数据处理时,则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量。

而相对定位则指的是在进行GPS定位时,多台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采集同步观测数据;在数据处理时,则利用这些同步观测数据,计算出向步观测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坐标差/基线向量)。

其具体观测模式为多台接收机在不同的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时间从几分钟到长年不间断不等。

接收机测定在观测期间到卫星的伪距和载波相位等观测值,并记录在相应的存储器中。

观测结束后,将观测值下载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一胶包括基线处理、网平差、坐标转换和高程转换,最终求出高精度的网点坐标。

在GPS测量中,静态定位一般用于高精度的测量定位,如各种等级的大地网、工程控制网、变形监侧网等。

二、GPS接收机分类GPS测量型接收机一般可以根据其能够跟踪、处理的GPS卫星信号频率的数量分为单频和双频两大类。

1.单频GPS测量型接收机接收信号:GPS导航电文、C/A码、Ll载波。

接收机特点:(1)一体化接收机:包含带有显示灯的GPS接收机、天线、内置电源。

(2)分体设计:包含天线、GPS接收机、电源分体设计的配置。

可以配置手持计算机设置或阅读参数信息。

2.双频GPS测量型接收机(双频GPS脚量仪)接收信号:GPS肥导航电文、C/A码伪距、P码伪距、L1载波相位、L2载波相位。

接收机特点:(1)一体化:包含带有显示灯的GPS接收机、天线、内置电源。

可以配置手持计算机设置或阅读参数信息。

(2)分体设计:天线、GPS接收机(内置电源、带有显示灯或显示器)分体设计。

第二章GPS静态测量工作的流程一项GPS静态测量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测前准备、外业实施和数据处理第一节测前准备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立项、技术设计、实地踏勘、设备检定、资料收集整理、人员组织等。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27页/共90页
定位结果的表示方法
单点定位确定的是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位置。大地测量中点的位置常用大地纬度B,大地经度L和大地高H表示,也常用三维直角坐标X,Y,Z表示。 相对定位确定的是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因而可以用直角坐标差ΔX,ΔY,ΔZ表示,也可以用大地坐标差ΔB、ΔL和ΔH表示。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33页/共90页
基线向量网的无约束平差
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时,需要引入位置基准,引入的位置基准不应引起观测值的变形和改正。引入位置基准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网中有高级的GPS点时,将高级GPS点的坐标(属WGS-84坐标系)作为网平差时的位置基准;第二种方法是网中无高级GPS点时,取网中任一点的伪距定位坐标作为固定网点坐标的起算数据;第三种方法是引入合适的近似坐标系统下的亏秩自由网基准。一般采用前两种方法。 1. 误差方程的列立(1/2)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24页/共90页
4. 双差固定解与双差实数解
理论上整周未知数N是一整数,但平差解算得的是一实数,称为双差实数解。将实数确定为整数在进一步平差时不作为未知数求解时,这样的结果称为双差固定解。短基线情况下可以精确确定整周未知数,因而其解算结果优于实数解,但两者之间的基线向量坐标应符合良好(通常要求其差小于5cm)。当双差固定解与实数解的向量坐标差达分米级时,则处理结果可能有疑,其中原因多为观测值质量不佳。基线长度较长时,通常以双差实数解为佳。
GP 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12页/共90页
权的确定(1/8)
如果同一历元,还同步观测了另一颗卫星Sk,则同理可得:
在上面的法方程式中权P应如何确定?各观测量是相互独立还是相关?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 单差观测量的相关性 由单差的定义可知:观测站T1、T2,与历元t同步观测卫星Sj的观测量之差为:

GPS差分定位的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方法

GPS差分定位的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方法

GPS差分定位的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方法GPS差分定位是一种常用的定位技术,通过正确处理GPS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并利用差分修正,可以提高定位的精度。

本文将介绍GPS差分定位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分析其精度问题。

一、GPS差分定位的原理GPS差分定位是基于GPS信号的接收机和参考站之间的相对测量差异来实现的。

它利用参考站接收到的真实位置和GPS接收机接收到的位置信息之间的差异,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误差,并进行修正。

数据处理是GPS差分定位中的关键步骤。

首先,接收机会接收到来自GPS卫星的信号,并计算出其接收到信号的时间。

然后,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与参考站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

二、GPS差分定位的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差分定位之前,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对信号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时间同步,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2. 数据差分与修正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与参考站接收到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通过差分计算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误差。

这一过程包括计算接收机和参考站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接收机的位置误差,并进行修正。

3. 数据处理与解算在进行数据处理和解算时,需要使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这包括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等数学方法,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准确性。

三、GPS差分定位的精度分析GPS差分定位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天线的位置和姿态误差会对定位的精度产生影响。

接收机的接收能力也会对定位的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GPS卫星的位置精度和时钟精度也会对定位的精度产生影响。

卫星的几何配置和可见性也会影响定位的精度。

此外,大气延迟和多路径效应等因素也会对定位的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算法也会对定位的精度产生影响。

不同的算法和处理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准确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GPS_RTK测量方式及其原理

GPS_RTK测量方式及其原理

GPS_RTK测量方式及其原理GPS_RTK(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同时使用基准站和移动站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GPS_RTK在土地测量、建筑施工和导航等领域应用广泛。

1.单站RTK测量:单站RTK测量是指只使用一个移动站,通过与基准站接收的GPS信号进行差分处理,从而得到高精度测量结果。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实时获取位置信息的应用场景,如导航和车辆跟踪等。

单站RTK测量的原理是基于GPS系统的差分定位技术。

移动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之间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包括卫星轨道误差、大气延迟和钟差等。

通过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无线通信,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数据经过差分处理后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利用这些差分数据对自身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2.无站RTK测量:无站RTK测量是指利用多个移动站和一个或多个基准站同时进行测量,从而实现相对静态或时变的高精度定位。

无站RTK测量适用于需要精确掌握多个测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应用场景,如地形测量和建筑施工。

无站RTK测量的原理是通过多个移动站和一个或多个基准站之间的差分定位技术。

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数据经过差分处理后发送给所有的移动站,移动站利用这些差分数据进行位置计算,从而得到相对静态或时变的高精度定位结果。

移动站之间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交换差分数据,提高整个测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3.网络RTK测量:网络RTK测量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基准站和一个或多个移动站进行测量,通过互联网连接不同位置的基准站和移动站,实现高精度定位和数据传输。

网络RTK测量适用于需要在大范围内进行测量的应用场景,如道路巡航和城市规划等。

网络RTK测量的原理是基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将不同位置的基准站和移动站进行连接。

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数据经过差分处理后发送给互联网上的服务器,移动站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器,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差分数据进行定位计算,从而实现高精度测量。

详解GPS测绘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

详解GPS测绘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

详解GPS测绘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导航和定位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GPS测绘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技术。

一、GPS测绘技术的原理GPS是通过利用地球上空的一系列卫星进行定位的技术。

它的原理可以用简单的三个步骤来概括。

首先,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确定自身的位置。

这些信号经过大气层后,到达地球上的接收器。

接收器会通过测量从不同卫星发射的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自身与卫星的距离。

接下来,接收器会收集多组卫星距离数据,并使用三角测量的原理来计算自身的准确位置。

通过将接收器到卫星的距离与知道卫星坐标的距离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

最后,GPS接收器会使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进行纠正,该模型考虑到地球的自转以及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信号传播速度受到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校正,可以提高GPS的准确性。

二、GPS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GPS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设定基准站在进行GPS测绘之前,需要先选定一个已知位置的基准站。

基准站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已知的,它将作为参考点来校正测量结果。

基准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测量区域的特点进行决策。

2. 安装GPS接收器接下来,需要将GPS接收器安装在需要进行测量的位置上。

接收器通常会放置在一个固定的架子或三角架上,以保持稳定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

同时,接收器需要能够有足够的视野,以接收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信号。

3. 数据采集一旦GPS接收器安装好并正确连接到电源和计算机等设备上,可以开始启动接收器,并开始采集数据。

接收器会自动搜索可用的卫星,并通过接收它们的信号来确定自身的位置。

此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取决于卫星信号的强度以及可见的卫星数量。

4. 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这通常涉及到使用专门的软件来解析和分析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响观测值的因素
– 卫星钟差 – 卫星信号通道延迟 – 大气传播延迟(包括电离层与对流层的传播延 迟) – 接收机钟差 – 接收机信号通道延迟
GPS测量中偏差的处理
• 参数法
– 作为参数引入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 差分法
– 采用差分观测值模型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 测定法
– 直接利用仪器进行测定
• 模型法
卫星轨道数据质量的影响
• 卫星轨道数据的质量
基线向量的偏差 基线长度 卫星轨道偏差
dD dX D d
精度 ~160cm ~7ns ~10cm ~5ns <5cm ~0.2ns <5cm ~0.1ns <5cm ~0.1ns 延迟 实时 实时 3h 17 ~13d
卫星轨道高度
数据类型 广播 超快(半预报) 超快(半实测) 快速 最终
基线解算结果的内容②
• • • • • • • 数据删除率,采样率,数据剔除准则 星历内容综述,健康标志信息 进行的数据预处理措施(如对流层模型) 观测值改正数(残差Residual或RMS) 结果统计检验结果 整周未知数的确定结果 解的质量综述
第五节 基线解算阶段的质量控制
基线质量控制的目的和内容
基线解算 工具:基线计算软件(功能模块) 。 结果:GPS 基线向量解。
是否完成所有观测和基 线解算。

四个阶段: 1. 数据传输 2. 格式转换(可选) 3. 基线处理 4. 网平差

网平差 工具:GPS 网平差软件(功能模块) 。 结果:点坐标、基准转换参数及相关统计 信息。
测 量 数 据 处 理 的 流 程
– 适用范围
• 对质量要求严格的应用
基线解算模式
• 多基线解/时段模式
– 基线选择方法
射线法(左)和导线法(右)
基线解算模式
• 多基线解/时段模式
– 基线解结果
• 基线向量估值
Bi bi ,1 bi ,2
d bi ,1 ,bi ,1 d bi ,2 ,bi ,1 DBi ... d b ,b i ,m1 i ,1 d bi ,1 ,bi ,2 d bi ,2 ,bi ,2 ... d bi ,m1 ,bi ,2
• 算法
–周跳探测和修复或处理能力的高低 –模糊度确定算法效能的高低 –解的稳定性
基线解算函数模型需顾及的问题
• 几何关系
– 定义:接收机天线与卫星天线的相位中心在地心地固
系下的几何关系
– 特点:影响函数模型
• 观测值偏差
– 定义:观测值中所含偏差 – 特点:影响观测值本身
基线解算函数模型需顾及的问题
第五章 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
内容概要
• 概述
–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 – GPS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演示
• 基线解算
– – – – 基线解算的模式 基线解算的基本数学模型 基线解算软件的使用 基线解算的质量控制
• 网平差
– – – – – 网平差的类型及作用 网平差的基本数学模型 采用GPS技术建立独立坐标系 网平差软件的使用 网平差的质量控制
软件处理
基线结果 质量检验
合格

不合格
结束
基线解算结果的内容①
• • • • • • 解的类型(三差解,双差解,固定解,浮动解等) 观测值类型(L1,Inon-Free,Widelane) 不同系统下的输入、输出坐标 接收机的相关信息(如序列号等) 坐标分量估值的标准偏差 所有坐标参数(包括整周未知数参数等)的相关矩阵或方 差-协方差阵 • 卫星几何形状的信息(如RDOP值等) • 信号跟踪记录(数据记录时间、卫星、通道、信号质量等)
– 特点
• 数学模型严密,能反映出同步观测基线间的统计相 关性 • 避免了结果在几何上的不一致性 • 数学模型和解算过程复杂,计算量大
– 适用范围
• 高精度定位、定轨
第三节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基线解算的处理流程(数据处理软件内部)
– 数据预处理 – 建立数学模型 – 确定基线向量的浮动解 – 确定整周未知数 – 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
• 坐标(基线向量) • 整周模糊度 • 天顶方向的对流层延迟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确定基线向量的浮动解
– 直接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 – 模糊度为实数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确定整周未知数
– 通常采用搜索算法,确定模糊度的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
– 适用范围
• 一般工程应用
基线解算模式
• 单基线解/基线模式
– 基线解结果
• 基线向量估值
bi X i Yi Z i
T
• 基线向量估值的方差-协方差阵
X i 2 d bi Yi X i Zi X i
X Y
i
i
X Z
bi ,mi 1
...
T
• 基线向量估值的方差-协方差阵
d bi ,1 ,bi ,m1 ... d bi ,2 ,bi ,m1 ... ... ... d bi ,m1 ,bi ,m1
基线解算模式
• 整体解/战役模式
– 解算方法
• 一次提取项目整个观测过程中所有观测数据,在一 个单一解算过程中同时对它们进行处理,得出所有 独立基线。
– 周跳发生频度高,将会影响周跳探测及周跳处理算法 的效能
• 受包括多路径在内的干扰效应影响程度
– 干扰将影响观测值的准确度
观测几何条件的影响
• 卫星数量
– 卫星数量多,对基线解算有利
• 卫星分布
– 卫星分布均匀,对基线解算有利
• 观测期间卫星位置的变化
– 观测期间同一卫星位置变化大,对模糊度/基线解算有利
第一节 概述
GPS网及其布设
• GPS网
– 采用GPS技术布设的测量控制网 – 由点、基线向量构成,或许还会含有其它类型的观测 量 – 目的:确定点的坐标,消除几何上的不一致性,使点 的精度均匀
GPS网及其布设
• GPS网的布设
– 重复设站
我国2001年公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中对不同等级网的平均设站观测次数(观测时段数)的要求
– 在数学模型中将模糊度固定,重新解算基线
影响基线解算结果质量的因素
• • • • 观测值的质量 观测的几何条件 卫星轨道数据的质量 数据处理的模型和方法
观测值质量的影响
• 精度
– 越高越好
• 采样率
– 采样率高,有利于进行周跳探测,但考虑到存储容量 和计算负担,静态测量最高不要超过5秒
• 周跳发生的频度
相对指标④
• RATIO
– 定义
RATIO RMS次最小 RMS最小
– 实质
• 反映了所确定出的整周未知数参数的可靠性,该值总 大于等于1,值越大,可靠性越高。 • 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既与观测值的质量有关, 也与观测条件(卫星星座的几何图形的分布和变化) 的好坏有关。
相对指标⑤
• RDOP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数据预处理
– 目的
• 获得干净的观测值
– 过程
• • • • • • • 数据传输和解码 数据标准化 数据筛选和编辑 接收机钟差估算 差分观测值或线性组合观测值形成 基线向量近似解估算 周跳探测、修复或标记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
• 建立数学模型
– 包括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 通常为双差模型 – 模型参数通常包括

• 半绝对指标
– 特点:能用于判定基线是否不合格,但不能用于判定基线是否合格 – 指标:同步环闭合差
• 绝对指标
– 特点:可用于判定基线是否合格 – 指标:独立环闭合差,复测基线较差
相对指标①
• 观测值的参考方差(Reference Variance)
– 定义
ˆ0
观测值的 残差
V T PV ˆ0 f
• 影响几何关系的因素
– 卫星位置及姿态:姿态用于将轨道数据的参考位置
由卫星质心改化到天线相位中心
– 测站位置:受地球固体潮、大气负荷潮、海洋负荷潮
影响
– 天线高:在GPS静态测量定位的观测过程中,接收机
天线高保持不变
– 卫星及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物理特性:天线
相位中心的偏移和变化
基线解算函数模型需顾及的问题
• 基线质量控制的目的
– 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提供合格的基线向量结 果。
• 基线质量控制的内容
– 质量评定
•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对基线向量结果的质量进行评 估,发现质量差(不合格的基线)。
– 质量改善
• 通过数据处理手段,提高基线向量结果的质量。
评定基线质量的指标
• 相对指标
– 特点:仅具参考意义 – 指标:观测值的参考方差,观测值残差的RMS, RATIO,数据删除
子类型 轨道 星钟 轨道 星钟 轨道 星钟 轨道 星钟 轨道 星钟
更新 每日 4 次 每日 4 次 每日 每周
采样率 每日 15min 15min 15min 15min 5min
数据处理模型和方法的影响
• 数学模型
–函数模型能否准确反应观测值之间、观测值与待定参 数之间的关系 –随机模型能否准确刻划观测值的精度及误差相关的特 性
观测值的 数量
相对指标③
• 数据删除率
– 定义:在基线解算时,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于某一
个阈值时,则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粗差,则需要将其删 除。被删除观测值的数量与观测值的总数的比值,就 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
– 实质:数据删除率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GPS原始观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