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问题。本文具体讨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特征、可持续性、区域间协调等。
标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道路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克服一列经济社会和计划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者之间关系失衡所作出的理性抉择。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问题,而发展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而是期的、跨时空的、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可见,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征
首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于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遵循的思路:一是多重目标发展,除经济方面以外,还应包括如安全,健康,教育,就业,税收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评价方面。二是协调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社会经济内部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三是高质量的发展,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四是持久的发展,应保证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永久利用。通过以上的协调、合作和发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最小化。
其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展现特征。如技术化手段、绿色化生产等,这些手段的使用主要是造成外部性在成本和收益上的不同,从而从发展效果上就体现出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
再次,现实中的发展基本上都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属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核心原因——人口增长是非线性的。资源的耗减速度也是非线性的,否则必然造成代际资源配置不公。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必不可少的资源之间的可替代性和资源的代际转移,也表明了资源使用的非线性。技术进步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条件。技术进步的发展轨迹也是非线性的,呈几何级数变化,技术进步通常有一个加速度。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含义也包含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内部,并非整齐划一的、矛盾的各子系统运行机制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容许来自其内在结构中的非
和谐因素的存在。非线性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和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区域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体现也不是唯一的。以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我国资源现状来看,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来看,又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为主。这种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不但使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且使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就给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指标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显示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用适当的技术使可持续性能够展示出来。上世纪80年代初,生态经济学大大地拓展了可持续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生态经济只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显示手段,但是,此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视角。因此,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创造更多工具丰富显示手段。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偏好往往是不同的,各个国家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程度,采用相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较高层次,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持续性的生产、消费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加福利,可持续性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已经显化。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效用高而成本较低,因而发达国家显现出对可持续性的偏好。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历史给他们的选择范围有限,判断福利增加与否的标准仍集中在物质需求方面,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发展中国家进行清洁生产的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若采用与发达国家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会面临低效用、高成本的窘境,因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的偏好强些。那么,对可持续性显示的要求就不同,只有建立非常好的显示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间协调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身也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当对两种不同范围的公共品都有需求时,在受益范围小的公共品基本得到满足时,受益范围大的公共品才会受到关注。因而,各个国家必然先着手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在本国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后,才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逐步扩展到全球。可持续发展又是非线性的,这就表明一些国家可以率先接近或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从发展的程度来看,发达国家原则上会先于发展中国家进入可持续发展行列。尽管总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排斥局部的不可持续发展,但是只有全球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等各系统内部和系
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决定了各国在通往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必然会相互影响,走向联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捷径。发达国家无论从自身利益还是全球角度来讲,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其从对发展的偏好逐步上升为对可持续性的偏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支付,对利益进行再分配,才有可能使可持续发展均衡得以实现。发达国家利用资源的起点早于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生产和消费形成的负外部性效应总量超出发展中国家许多,理应付费,承担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使得转移支付成为可能。但是直接转移支付由于在发达国家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强有力的国际监督而难以实施或执行不到位。正外部性受益可用于直接支付不大可能全面付诸实施的情况,其可行性较高,本质上也是转移支付。因此发达国家应尽可能地承担正外部性经济活动,通过一种间接的正外部效应的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从而避开了国家之间收入转移这一敏感问题。事实上,每个国家都充当着“经济人”的角色,其外部性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对待可持续发展这个公共品,需要达成广泛的协议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章尺木,骆玲.《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5年第12期.
[2]张新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