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并发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分析
毛小琼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2(018)013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 (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总页数】1页(P64)
【作者】毛小琼
【作者单位】516100,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心电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J], 张艳娜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其并发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分析 [J], 向光录
3.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J], 陈恋
4.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J], 赵楠
5.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20例心电图分析 [J], 张向隆;饶邦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AMI合并心律失常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覃绍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急性期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尤其心肌梗死早期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甚至心脏性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正确的识别心律失常且处理方法得当是AMI治疗的关键部分。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⑴窦性心动过缓很常见,发牛率约9%~25%,占AMI相关心律失常的30%~40%,其多见于下壁AMI发生的第1h内。
大部分情况不需特别处理,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慢于4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并出现低血压或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症状者,应静脉推注(简称静推)0.6~1.0 mg阿托品。
如果已使用最大剂量的阿托品(2 mg),心动过缓持续存在,应建立临时起搏;⑵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和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研究显示,ST段抬高AMI病例中,AVB的发生率约7%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约5.3%;新出现AVB的患者相比原来即存在AVB的患者有更高的院内及远期的死亡率;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通常预示可能现完全性的AVB或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当出现传导阻滞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应静推0.6—1.0 mg的阿托品,每五分钟可重复一次直至达到预期的疗效。
异丙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因其有致心律失常性并增加心肌氧耗量,不推荐使用。
如果传导阻滞持续存在,应建立临时起搏。
MI后抗凝或溶栓治疗增加临时起搏的出血风险,故静脉路径的选择上股静脉优于锁骨下静脉。
如果传导阻滞持续存在(≥14天)应该考虑植入永久起搏器。
二.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⑴房颤房颤在AMI人群中亦非少见。
在TRACE研究中,STEMI合并心衰的患者约21%有房颤。
在STEMI急性期新发生的房颤多见于左旋支、右冠脉病变引起的心房梗死同时合并交感过度兴奋,左室或右室衰竭引起的心房过度扩张,或有基础慢性肺病,缺氧等情况。
对房颤的处理按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不同处理①对伴血流动力学紊乱或进行性心肌缺血的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应采取同步电复律;②对无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持续性房颤及房扑,建议控制心室率:a.首选B受体阻滞剂, 除非有禁忌证;b.静脉应用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10年回顾:附533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10年回顾:附533例临床分析刘国先;王景全
【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023)004
【摘要】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来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
结果提示,心律失常仍然是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却明显减少,而窦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应增多。
前壁心肌梗塞最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塞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不仅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泵衰竭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同样也与泵衰竭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3页(P371-373)
【作者】刘国先;王景全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0.6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J], 徐杰
2.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J], 李立
3.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附61例临床分析) [J], 宋心华;
4.镁离子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附40例临床分析)[J], 翟爱珍;张红梅;周利鹏
5.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附46例临床分析) [J], 王淑芳;刘智勇;马长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的一种危险的心血管疾病。
AMI 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危险的心脏病之一,可以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1.胸痛:AMI 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面或左胸部。
疼痛可以向左臂、颈部、下巴、背部和腹部放射。
2.气促:患者可能感到气促,呼吸急促,甚至口唇周围出现发绀。
3.恶心、呕吐、出汗: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4.疲倦:AMI 可能会导致疲倦和晕眩等感觉。
5.心悸:动悸感也是 AMI 可能产生的症状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以下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建议:1.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摄入足够的水分、戒烟、限制饮酒、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和管理压力。
2.控制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
3.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4.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坚持治疗。
(此处需表明不可自行更改用药方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下为判断 AMI 的诊断标准:1.症状:典型的胸痛、气促、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2.心电图:ST-segment 抬高、降低或倒置;3.血清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或心肌肌酸激酶等标志物明显升高;4.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阻塞的位置和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以下为 AMI 的常规治疗:1.卧床休息;2.给予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3.给予抗凝血、抗血小板和镇痛药物;4.心绞痛明显且无禁忌症的患者应接受心导管治疗或冠脉搭桥术。
此外,急救措施十分重要,应该在发现疑似 AMI 症状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按照医务人员的指令行动。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AMI 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心肌破裂、右心衰竭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AMI 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和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分析

1.院前急救 2.一般治疗(监测,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路,镇痛,吸氧,硝 酸甘油,阿司匹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阿托品, 饮食和通便等) 3.再灌注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直接PCI,补救性PCI) 4.药物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 洋地黄制剂,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等) 5.对左心功能不全,右室梗死和功能不全,并发心律失常、心衰 的处理,心房颤动:常见且与预后有关等。 6.二级预防
病例分析
入院查体:T:36.3℃,P:86次/分,R:19次/分, BP:112/70mmHg
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6导联ST段抬高0.1-0.2mv
入院诊断: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Killip I级 2. 胃出血
病例分析
初始用药方案
目的
药物
抗血小板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20%。
Ⅲ
重度心力衰竭
出现急性肺水肿,肺啰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 病死率35-40%。
收缩压小于90mmHg,尿少于每小时 20ml,皮肤 Ⅳ 出现心源性休克 湿冷,发绀,呼吸加速,脉率大于100次/分,病死
率 85-95%。
疾病简介
➢ 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3条中的2条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病例分析
患者:男,66岁,于2014年03月01日,因“胸痛10天”入院 现病史:该患者始于2014年02月19日晚23:00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
伴周身湿冷,伴大汗,疼痛持续不缓解,立即就诊于当地医院,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予溶栓治疗(具体不详)约凌晨4:00左右胸 痛逐渐减轻,临床考虑可能再通,但患者随即出现恶心、呕出大 量鲜血,予对症止血等治疗后出血量减少,转至我院消化科继续 治疗,对症治疗后现病情平稳,今为进一步治疗收入心内CCU。 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体重无明 显变化,排尿正常,大便正常。 既往史:平素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 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过敏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
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
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室早常见于AMI患者。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
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
AMI机械并发症的诊治

临床表现显著特征: 突发性 持续进行性的血流动力学恶化 游离壁破裂: 心包压塞 电机械分离 猝死 室间隔穿孔及乳头肌断裂: 新发生的全收缩期杂音 肺水肿 心原性休克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游离壁破裂
1.心绞痛,心包炎或胸膜肋 膜炎样胸痛
2.恶心,辗转反侧 3.低血压,心律失常,晕厥 4.猝死
(与室壁瘤相比)
临床表现
游离壁破裂 从手术的角度看— 两种不同的类型 1.渗出型:无明确破裂出血部位,血液缓慢聚集 2.爆裂型:有明确的缺损,大量出血 心包填塞
临床表现
室间隔穿孔
前壁梗死者易发生心尖部,下壁梗死者易发生于下后基底部 穿孔形态:解剖形态分为简单病变和复杂病变
简单病变—破口在左右心室是同一水平 复杂病变--左右心室间穿孔形态是筛状 窦道
1.新发生的全收缩期杂音, 有些病人杂音柔和,无震颤
2.顽固性肺水肿,右心负荷 加重体征
3.心原性休克
1.>5mm心包积液,心 包腔血凝块
2.可见到撕裂口 3.心包压塞
1.室间隔水平左向右分流 2. 右心负荷增加
1.右室氧分压增高 2.大V波
1.LV过度收缩 2.撕裂的乳头肌或腱索,瓣叶
脱垂 3.严重的二尖瓣返流
其周围可有出血 撕裂的心肌组织 更多为不规则,窦道样形态 下壁梗死伴室间隔穿孔者复杂病变更常见,手术修复更困 难,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 预后取决于穿孔大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受损程度
临床表现
乳头肌断裂: 部分或完全断裂,很少见,但是可以致命。 突发急性二尖瓣大量返流—左心无法代偿 断裂常发生于乳头肌前端或尖端 下壁MI后内侧乳头肌断裂较前壁MI前外侧乳头 肌更常见 右室乳头肌断裂不常见,可致三尖瓣大量返流 及右心衰 大约50%的患者为相对小面积的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05-19T17:25:24.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车琳[导读]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70-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很重要。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全部男性。
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5.3岁。
其中合并心律失常6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心电图检查:ST 段抬高型AMI者45例,非ST 段抬高型15例。
前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9例,单纯下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6例,非Q 波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电图表现3例。
1.2 治疗入院后即刻常规应用镇痛、阿司匹林、ACEI、钙拮抗剂等治疗,改善冠脉血供,积极控制充血性心衰。
对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除β受体阻滞剂外,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给予即刻和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莫氏Ⅱ型几乎都是前壁心梗的并发症,可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起搏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梗所致的Ⅲ度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内或结上损伤引起,逸搏节律通常较稳定,且大部分可恢复,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0.3~0.6mg/次,每3~10分钟1次(总量<2mg),阿托品无效可考虑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78例临床观察

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1 7 期
・
临床研究 ・
急性心肌梗 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 的 7 8 例 临床观察
黄 晓 艳
(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民医院 心电图室 ,内蒙古 兴安盟 1 3 7 6 0 0 )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 ( A MI )并发 心律 失常的 患者进行 临床观察 。方法 我 院收 治 AMI 患者 7 8 例 ,分为观 察 组 ( 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 )和对 照组 ( 未并发心律 失常的患者 ),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临床 资料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与 检测 , 观 察组 患者肌酸激酶 同工酶 ( C K- MB ) 、 血 清肌酸激酶 ( c K ) 、乳酸脱氢酶 ( L DH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S T ) 、0 【 - 羟 丁酸脱氢酶 ( H B DH ) 与对 照组 比较 ,差异无统计 学意 义 ( 尸 >0 . 0 5 ) 。7 8 例 患者 的心肌肌钙蛋 白 I ( c T n I ) 定性均为阳性 , 两组 患者的 c T n I 阳性率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尸 >0 . 0 5 ) 。7 8例 A MI 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有 5 0例 ( 6 4 . 1 % )。结论 A MI 患者可以同时合 并 多种类型的心律 失常 ,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 密切相 关,A MI 患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心肌酶学指标 定量、c T n I 定性 不能 准确鉴别 ,确诊 AMI 患者合 并心律 失常的主要方法心是电图检 查。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肌 酶学指标 ;心 电图
7 8例 急 性 心 肌梗 死 患 者 c T n I 均 为 阳 性 ,两 组 患 者 的 c T n I 阳性 率差 异不显察组心律失常类型 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 系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如果能及时处理和管理AMI合并症,患者的预后会大幅度提高,减少生命风险。
但是,治疗AMI并发症需要针对病因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应在了解气道、呼吸、心脏和神经系统生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处理并发症。
急性肺水肿的处理急性肺水肿 (Acute Pulmonary Edema,APE) 是AMI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血浆容量增加和肺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肺炎水肿和肺功能不良,早期AEP的症状通常是呼吸困难、饱满的颈静脉和水肿。
对于急性肺水肿的处理,需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 给予纯氧吸入,以确保氧气供应; - 使用双向呼吸机/呼吸机,将患者连续正压通气,提高患者通气量,并减轻其肺泡水肿; - 给予利尿剂,以促进排尿和减轻组织水肿; - 给予血管扩张剂,使劳累的心脏减轻负担并改善体循环。
心律失常的处理心律失常 (Arrhythmia) 是A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窦性心动过缓。
对于AMI后心律失常的治疗,需采取以下方法: - 给予必要的急救和复苏措施,如心肺复苏; - 药物治疗,如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和抗心律剂等; - 内科处理,如氧气治疗和补液。
心源性休克的处理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CS) 是AMI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CS的主要表现是血压和心脏输出量急剧降低、肾脏和内脏器官功能受损,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处理心源性休克,需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 紧急的机械通气和机械升磨治疗,以支持患者呼吸和氧合功能; - 进行血压管理和流量监测,给予升压药并控制液体;- 给予利尿剂调节内环境和补液; - 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结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和充分的协调,包括急诊医生、心内科医生、麻醉医生、呼吸治疗师等。
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处理

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处理作者:韩玉梅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摘要:心肌梗塞(AMI),又名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同时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目前有各种治疗药物有效的降低了AMI的病死率,但AMI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为充分认识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危害性,本文对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式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1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的AMI并发症,又称泵衰竭(pump failure),是由于心肌梗死造成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左室衰竭为临床常见类型,右室梗死时会出现右心室衰竭症状[1]。
当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湿啰音、第三心音和窦性心动过速时刻佐证患者开始并发心力衰竭,以这三个指标,可将AMI患者的心脏功能分为4级[2],见表1。
针对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痰为泡沫样[3]。
对应的并发症可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下:①心脏功能III级(即肺水肿)立即静脉注射利尿10~20mg。
②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由10Lg/min开始,每5~10 min增加一次剂量,常用量为10~60Lg/min,当收缩压降低为原来的10~20%,同时收缩压不得低于90mm Hg时,可停止给药,留待观察。
③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力衰竭急发期建议使用速效ACEI药物并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量[4]。
④急性肺水肿伴严重低氧血症者可给予人工机械通气治疗。
⑤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时,其具有急性、左室泵血不足、血压低下、少尿、肢端青紫冰冷、神志改变等临床征候群,应先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扩容等辅助药物治疗,当辅助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时,在维持辅助呼吸基础上给予介导治疗,依据具体病情再给予治疗,如严重低血压时可给予多巴胺治疗[5]。
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经过我院的细心和严谨的诊断发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占了绝大部分,总共为42例,占总例数的84%。
结果:心肌梗死患者以并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房屋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为主。
结论:动态心电图为诊断心肌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诊断工具,能提高诊断患者的准确率,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心电监护技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1]。
现将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分布区间42~80岁,平均年龄61岁。
经过我院的严格诊断和分析,全部患者均为心肌梗死,同时还合并有心律失常疾病。
通过医务人员的观察发现,50例患者的梗死部位为,9例患者属于前壁梗死,l1例患者属于前间壁,5例患者属于高侧壁,l0例属于下壁,7例属于下壁+右室,2例属于广泛性前壁,1例属于下+后壁+右室,5例属于下壁+后壁。
为方便研究,将5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然后分析总结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诊断方法:50例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都进行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诊断,然后综合临床资料和数据进行计算统计。
为出现错误和误差,全部的心电图诊断和记录均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小组进行。
急性心肌梗死的7种常见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的7种常见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而AMI并发症更是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AMI并发症是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
本文对AMI常见并发症做简单归纳整理。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A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缓慢性心律失常易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中,必要时需安装临时起搏器;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室颤)应给予直流非同步电复律,电复律难以纠正时应给予胺碘酮,之后重复非同步电复律,间隔时间必须1min,以减少心肌损伤。
同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持续性室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复律指征,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时可首选胺碘酮治疗。
对于心肌梗死后室颤或持续性室速超过48h者,有植入ICD指征。
对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选用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维拉帕米、胺碘酮等药物治疗。
心肌梗死期间窦性心动过缓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严密监护,大多数患者通常可自行恢复且不影响预后。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
AMI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
轻度心力衰竭(KillipII级)时,可给予利尿剂、硝酸甘油、ACEI/ARB。
应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使用硝酸甘油。
严重心力衰竭(KillipIII~IV级)时,如果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
治疗不满意者应注意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源性休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因包括:①AMI相关的左心室功能衰竭;②AMI机械并发症,包括急性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和心脏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③右心室梗死所致的孤立型右室心源性休克。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心排血量及灌注压,支持心功能,防止梗死延展,并尽可能缩小缺血、坏死范围,阻断恶性循环。
AMI后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传导阻滞:AMI者中的发生率:6-14%;预示住院时死亡率增加(早期死亡 率),可能与心肌的广泛损伤有关;对远期死亡率的影响不明
第22页/共35页
心动过缓时应用阿托品的治疗建议
• 阿托品:对AMI发生后6小时内的窦性心动过缓、溶栓治疗相关的窦缓及低血压 的治疗十分有效
第14页/共35页
• IIa类: 1.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时可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6-24小时后应停用,重新评估进一步抗心 律失常治疗。 2. 治疗首次室颤时,应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室颤复发。
第15页/共35页
• IIb类:对药物无效的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应采取更积极的方法来改善心肌缺血,如给予β-受体阻滞剂、 主动脉囊内反搏、急诊PTCA或CABG术。 或静脉给予乙胺碘呋酮,150mg/10min,1mg/min维持6小时,以后0.5mg/min维持
• 对于这类心律失常的处理是观察,而不是预防性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18页/共35页
• 荟萃分析: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的死亡率下降33%,但总死亡率有升高趋势,可能与心动 过缓和心脏停搏有关。
• 目前已不主张预防性地应用利多卡因 •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尚无预防性治疗的评价
第19页/共35页
β-受体阻滞剂
• 无心衰及COPD者, β-受体阻滞剂是降低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 • Atenolol:2.0-2.5mg/2min,10-15min内总量10mg • Metoprolol:2.5-5.0mg/2-5min, 10-15min内总量15mg • 终止治疗:达到心室率控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血供不足导致的心肌坏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
但是,AMI也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预见性护理是指在诊断或治疗前通过预测可能的结果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其分析。
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可表现为房颤、室颤、心室停顿等。
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需得到重视。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AMI患者心律失常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起搏器等。
然而,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因素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研究表明,心电图(ECG)是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
AMI患者在入院时应接受早期常规ECG检查,以便快速诊断AMI和相关的心律失常。
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各种ECG参数来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例如,ST段抬高、Q波、QRS时间、T峰时间等ECG参数都与AMI患者心律失常的风险有关。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快速掌握患者心律失常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外,研究表明,临床评分系统也可用于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比如,Killip分级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AMI的严重程度并预测心律失常的风险。
第一个Killip分级标准将AMI患者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第二个Killip分级标准将AMI患者分为四个不同类别。
此外,一些生化标志物也被用于AMI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
例如,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等标志物可以反映出患者AMI的严重程度,从而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心律失常的风险。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风险,医护人员可以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AMI晚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AMI晚期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吕立新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7(012)023
【摘要】1992年6月~1997年2月,我们对75例AMI晚期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随访1年,以探讨AMI晚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规律及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观察组75例AMI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男63例,女12例,年龄50~78岁,平均62岁;梗塞部位:前间壁12例,前壁16例,下壁19例,广泛前壁12例,高侧壁7例,前壁+下壁5例,前壁+侧壁4例。
【总页数】2页(P1075-1076)
【作者】吕立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紫杉醇联合卡铂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J], 仇玉兰;张玮;杨淑丽
2.术前应用TP方案诱导化疗后行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J], 柯柳杨;朱的霞;梁文胜
3.贝伐珠单抗联合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血清AFP、CA125及远期预后的
影响 [J], 张善存;张江霞;王云龙
4.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远期预后生存的影响 [J], 张仑;蔡金凤;张华
5.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远期预后生存的影响 [J], 张仑;蔡金凤;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12.5 mg,Bid
治疗组:
胺碘酮0.2 g,Qd,
对照组:胺碘酮0.2 g,3Tid
结果:两者均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 常的发病率,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3.1%和 94.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心血管事件 的发生,有助于症状缓解,联合用药组比单用胺碘酮 组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胺碘酮和门冬 氨酸钾镁;同时回顾性分析我科既往行急诊治疗的40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加用倍他乐克,比较两组的 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 (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颤发 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和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预后
快速型心律失常
4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种类 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停博 发病率(%) 50%~95% 30%~70% 10%~40% 15%~35% 5%~15% 5%~15% 0%~5%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缺血性
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患 者全身和心肌一系列生理紊 乱及病理变化,引发心律失 常
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
的识别和处理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可按这样的顺序治疗:
颈动脉窦按摩
静脉使用腺苷:1-2s内静推6mg,如果无效,1-2min后在静 推12mg,必要时可重复12mg 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每2-5min给予2.5-5mg,在10-15min内 总量15mg;或阿替洛尔:2min内给予2.5-5mg,在10-
与心衰有明确关系的快速房颤,可给西地兰0.2-0.4mg静 注,效果差时,2小时后可重复给予0.2-0.3mg的西地兰
总结
AMI可以并发各种 各样的心律失常,其中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引 起心脏猝死,故在治疗 AMI同时应积极处理心 律失常,从而为病人的生 命保驾护航!!!
16
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静脉注 射胺碘酮75~150 mg负荷量后续以1.0 mg/min持续 泵入6 h,然后以0.5 mg/min持续泵入共48 h, 静脉泵 入同时口服胺碘酮,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 第3周200 mg/d,维持1~4周. 结果: 显效30例,即持续性室速消失且24 h内心电监护无室速 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消失,24 h室早减少90%以上; 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心律; 有效20例,即室早减少50%以上,房颤病人的心室率控 制在100次/min以下;
15min内总量10mg;也可静脉用短效的B受体阻滞剂艾司洛
尔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第24卷第4期
静脉应用地尔硫卓:2min内静推20mg(0.25mg/kg),随后 以10mg/h滴注维持
采用食道调搏方法终止,可能较药物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者可用直流电复律或心房起搏治疗,同 时酌情升血压处理。洋地黄制剂有效,但起效较慢。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内容简介
1
AMI相关性心律失常概述 常见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
2
2
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演变及各种治疗手段应用过程中 均可并发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各种致死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主要 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一直 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3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种类
其它治疗:PTCA、CABG、AICD
3、心房颤动
心室率低于130次/分,无症状者,不需特殊处理 心室率130-180次/分,可选用胺碘酮注射(1-3mg/kg),
或异搏定5-10mg稀释后缓慢推注
心室率超快时(>180次/分),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药效差时需直流电复律(100-150J,可逐渐增加至360J)
(曾凡永. 临床研究,2012,48 (31):35.)
电复律: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伴心绞痛、肺水肿、
低血压(SBP<90mmHg),能量100J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利多卡因:50-100mg,静推,需要时每5-
10min追加,至负荷量300mg,随后静滴14mg/min维持。
2、胺碘酮:首次静注2.5-5mg/kg,缓慢注射, 续以0.5-1.0mg/min持续滴注
28例AMI后并发PSVT(n=8)或AF(n=20)患
者,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75~150mg)后,继 以静滴(0.5~1.0mg/min)维持,观察PSVT或 AF转复窦律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22例患者(PSVT8例、AF14例)用药后 24h内转复为窦律(78.6%).7例曾出现低血压, 均经用升压药或减少胺碘酮剂量后纠治,轻度 头昏6例,呕吐3例,静脉炎2例. 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发PSVT和AF临床疗 效良好,其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第24卷第4期
胺碘酮对于AMI合并室上速的作用?
李亚瑞,临床和实验杂志,2010,3(3)
彭建,陈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
(5) 梁德贤,李志文,河北医学,2008, 14(3) 刘名军,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9) 吴宝健,中国实用医药,2011,,06(9)
急性缺血 的直接作用
自主神经 活动改变
代谢产物 的影响
室壁张力 改变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再灌注
心肌局部的缺血损伤心肌再 次得到血供时促发心律失常, 源于再灌注损伤。
缺血心肌组织再灌注 时局部心肌组织结构、 电生理功能和心肌完 整性恢复不均
大量氧自由基 释放造成心肌 细胞损伤
大量钙离子进入细 胞内,细胞内钙超 负荷,易形成延迟 后除极
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235例,
治疗组(AVA):胺碘酮
室上性(AV)
对照组(AVC):普罗帕酮
室性(V)
治疗组(VA):胺碘酮
对照组(VC):利多卡因
结果:治疗组(AVA+VA)总有效率89.1%,而对照组 (AVC+VC)65.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时静脉注 射胺碘酮能有效予以控制.
2、室性心动过速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个或更多连续的室性早搏 心率>100次/分
持续时间<30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持续性室速
3个或更多连续的室性早搏 心率>100次/分 超过30秒或引起需处理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12
处理:
补钾补镁: 应维持血钾 4.5mmol/L以上,血镁在 2mmol/L以上。
窦缓、窦停、窦房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缓慢型心律失常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室内阻滞、心脏停博
重点客的筛选、分析
窦性心动过速
房早、交界区早搏、房颤 点客户的行动计划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 快速交界区心律
快速室型心律失常-------室早、室扑、室颤 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快速性室性心律 扭转室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