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力”与“运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学会计算不同情况下力所做的功,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状态变化以及简单机械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功”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其计算方法和应用尚不熟悉。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观察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开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2)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原理解释简单物理现象;(3)掌握功率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4)通过学习功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身,回归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
通过这种策略,学生在面对难以理解的新概念时,能够先将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
详细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作用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力对物体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公式:W=Fs。
3. 功的单位:焦耳(J)。
4. 功的性质:标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理解功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恒力做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恒力做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米尺。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推导功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3)介绍功的单位及标量性质。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2)根据实际情景,求解物体的功。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Fs3. 功的单位:焦耳(J)4. 功的性质:标量5.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力F=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求该力对物体做的功。
(2)一辆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功率P=4kW,汽车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a=2m/s²,求汽车在3秒内行驶的距离。
2. 答案:(1)W=Fs=10N×5m=50J(2)W=Pt=4000W×3s=12000J,s=W/(F×t)=12000J/(4000W×3s)=1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功。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1章第1节,内容为: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功。
2. 掌握功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故事,如“拉车爬坡”。
2. 讲解功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5. 单位换算:讲解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拉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的木箱。
(2)重力为15N,上升高度为3m的物体。
答案:(1)50J(2)4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教案二至教案五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的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部分也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实例。
2. 技能目标: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斜面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名学生沿斜面向上推小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推小车?力对小车做了什么?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F=1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时,力所做的功。
解:W=Fs=10N×5m=50J(2)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5N和F2=10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2m时,各力所做的功。
解:F1的功:W1=F1s=5N×2m=10JF2的功:W2=0(因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3.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力F=15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3m,求该力所做的功。
(2)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8N和F2=6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时,各力所做的功。
4. 知识拓展:介绍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功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W=Fs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力F=2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求该力所做的功。
初中物理功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道具:如哑铃、弹簧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力推车却推不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推车的力没有做功。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强调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举例说明:用手推墙,手对墙施加了力,但墙没有移动,所以手对墙没有做功。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力对物体做功表示力对物体能量的改变,如推动物体使其运动,或克服摩擦力使物体移动等。
四、练习与讲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拓展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了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与能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实例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如力、位移等,具备了理解功的概念的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上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功”的概念,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衡量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具有能量转化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已知的力学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训练学生整理、归纳、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物理现象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八年级功物理教案5篇

八年级功物理教案5篇最新八年级功物理教案5篇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学生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功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功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板书:第一节功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4、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
最后归纳小结: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初中物理 功 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引起学生对功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功的概念和重要性。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示意图,详细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教师强调功的单位和量纲,并与其他物理量进行对比说明。
Step 3: 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高度和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计算物体下落时的功。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计算过程,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Step 4: 计算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功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2. 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并相互讨论和纠正。
Step 5: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加深对功的理解。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及时批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情况下的功的计算方法,如斜面上物体的功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关于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关于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通过数学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一、进行新课1.力学中的“功”(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
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
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功一、功”(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3)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单位:焦耳(J)。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中夹角θ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形成过程。
3. 运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水桶,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和移动距离对功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功的计算公式。
3. 讲解: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重点解释夹角θ的作用。
4. 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功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功的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运用。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功的计算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其他功的计算方法,如曲线运动中的功。
2. 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
3. 探讨功的单位焦耳的由来和历史。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简单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的物理意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提起物体时,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各物理量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计算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所做的功。
(2)计算斜面提起物体时,力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1)在直接提起物体和斜面提起物体时,哪种方式做功更多?(2)如何计算摩擦力所做的功?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情况下力所做的功,并计算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例题及解答4. 随堂练习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直接提起物体和斜面提起物体时,力所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已知摩擦系数和物体的质量,求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直接提起物体时,功 = 力× 距离;斜面提起物体时,功 = 力× 距离× cosθ。
(2)摩擦力所做的功 = 摩擦力× 物体移动的距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应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为什么爬楼梯比坐电梯更消耗体力?如何计算爬楼梯所做的功?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设计。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功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物理中的“功”的概念为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及其与物体能量变化的关系。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对于“功”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物理问题中的功。
(2)了解功与能量转换的关系,明白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
(3)掌握如何通过物理图像和实际案例来分析功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工具,如尺子、弹簧测力计等,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利用实验、观察、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中“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此外,还需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位移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功”打下了基础。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这个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兴趣和引导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4)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价值观;(5)通过学习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处适当降低难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
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板书设计
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