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念和规则学习的教育含义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四章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的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
(2)智力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
(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
(2)远程学习。
(3)机器学习。
(4)学习科学.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
(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念与分类2、概念的学习3、规则的学习4、概念与规则学习的教育含义第一节知识的概念与分类一、知识的概念(一)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分类心理学家安德森在1976年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其中,程序性知识还包括一种策略性知识。
梅耶(1987)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的含义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例如历史事实、数学原理、观点信念都属于陈述性知识。
三、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系统和图式形式来表征的。
(一)命题和命题网络命题是从逻辑学和语言学中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语联系而成。
在心理学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由两个成分构成:论题和关系。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命题网络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结构。
奎廉和科林斯提出了一个语义知识表征的层次网络模型,认为语义知识是以层次结构贮存的。
(二)表象和表象系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除了命题和命题网络,我们的长时记忆中还存在大量以表象表征的形象性的陈述性知识。
表象是指头脑中呈现的某些事物的具体形象。
Paivio(1975)提出了双重编码说,认为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可划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利用表象编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物的信息。
1975年,Paivio 通过一个精巧的实验证明了长时记忆中确实存在视觉编码,即表象和表象系统也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三)图式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组块。
现代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鲁墨哈特(1977)提出了图式的四个特点:图式含有变量;图式可以相互嵌套;图式可以在各种抽象水平上表征知识;图式所表征的是知识而不是定义四、陈述性知识的分类根据概括程度和复杂程度,陈述性知识分为:☞符号,也就是各种事物的名称和标记;☞具体事实,是指非概括性命题及其网络组织;☞概念和抽象事实,是指概括性命题;☞有联系的论述组成的事实集合等类型前两类可成为简单陈述性知识,后两类成为复杂陈述性知识。
《教育心理学》概念掌握的分析
“掌握”⼀词,⼀般是指理解、巩固和应⽤。
关于概念的掌握,可作如下的分析。
(⼀)概念掌握的性质概念的掌握也就是获得了⼀定事物的概念。
概念既是由符号或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事物,则概念的掌握就是获得了按⼀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进⾏反应的能⼒。
如⼉童掌握“球”的概念,就是他获得了球的关键特征:⼀般是圆形;⽤于游戏和运动。
前者可以被观察到,后者则是在使⽤中才显现出来的功能。
球,除关键特征外,还有⽆关特征,如球的⼤⼩、颜⾊、质地等。
关键特征决定事物的分类,⽆关特征则否。
所以,概念的学习有两个⽅⾯:⼀是关键特征的认识;⼆是分类根据的理解。
此外,凡概念都有例证,球,有肯定的例证,⼀切包含该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如篮球、⾜球等就是。
⼀切不包含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就是否定例证。
柚⼦、西⽠就是球的否定例证,对此能作出区别,才算掌握了球的概念。
所以,掌握概念实质上是获得了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关键特征与⽆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因此,如叫⼉童把球拿出来,⽽他也能做到时,这并不能说他已具有球的概念,因为他拿的是代表他所说过的特殊的球。
但如果给他看⼀个他没有见过的球,他能说出“球”来,还能将外形似球⽽不是球的物体如柚⼦从球中分出来,这时才能说他掌握了球的概念。
据此来设计试题,以检查⼉童掌握概念的程度是必要的。
(⼆)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奥苏伯尔认为,⼉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他分析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形式所包含的不同⼼理过程,也阐述了概念形成之所以不能作为学⽣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的道理。
1.概念形成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法抽取⼀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如学前⼉童获得“叔叔”这个概念,就是在他们实际接触爸爸的弟弟中,随着⼤⼈告诉他们要称呼为“叔叔”后,逐渐形成的。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术语
x
t
v0
v
a
第二章:位移(空间) 时间 速度 (初末速度) 加速度之间 的规律。
这些概念或者规律就是所说的图示。但是对于不同情况下 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有了后面的同化顺应与平衡。
认知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等丰富和完善 已有的图示。 同化是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 同化 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物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的五个量都会 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有规律的匀变速运动。志愿知道五个量中 的个,通过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可以把推出之后任意时刻的 位置速度等运动信息。
二、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其他分类
– 学习过程
•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 ①动机阶段。 • ②领会阶段。 • ③习得阶段。 • ④保持阶段。 • ⑤回忆阶段。 • ⑥概括阶段。 • ⑦操作阶段。 • ⑧反馈阶段。
– 学习结果
• ①言语信息。 • ②智力技能。 • ③认知策略。 • ④动作技能。 • ⑤态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 的基本规律学科。它在物理教学中同样渗透着指导意义,不 仅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并且可以提供各种 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但与此同时,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在具体运用过程 中需要我们很好的用心理学知识去诠释。 以下选取了在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中觉得很有指导意义 并且在自身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的几组教育心理学术语。
四、编码与组织策略应用于物理教学
组织编码策略在高中力学部分应用: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 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 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 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 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 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 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 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陈述性知识学习
2.概念的构成 1)概念名称:指用词给概念的命名; 2)概念定义:指用语言描述概念时,明确界定的 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 3)概念实例:指概念可知觉的实际例子,包括肯 定例证(正例)和否定例证(反例); 4)概念特征:指某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属性, 也称为关键属性。
3.概念的类型 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初 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奥苏伯尔);可以分为具 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加涅),具体概念只经 过一次抽象,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是直接从具 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定义性概念要经过二次 抽象。 根据概念定义的严格程度,也可以把概念 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另外还有其他的多 种分类,如容易下定义的概念和难以下定义的 概念;准确概念和模糊概念等。
第二,概念同化: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 的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 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 (二)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概念一旦获得以后,就可以在知觉水平和 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 握概念,在教学上应注意或采取以下方面:
1.以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有关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3.正确运用正例和反例 4.运用变式和比较,消除“标准图形”的一)命题及命题网络 1.命题:是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 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关系一 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论题一般是由 名词和代词表达,因此,命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是: 主词+系词+宾词 如小明给小英一本书。 命题用句子表达,但命题不等于句子,命 题只涉及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人在长时记忆中 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 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 组成命题网络。因此,命题网络就是由若干个 彼此联系的命题所组成的网 。 (二)图式 J.R.安德森认为“对于表征小的意义单元,命题 是合适的,但对于表征我们已知的有关的一些 特殊概念的较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组合,命题 是不合适的”。我们把人对事物的有关属性组 合而成、知识储存的方式称为图式。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规范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规范学习8.1复习笔记一、规范学习概述1.规范、规范学习的含义(1)规范的含义规范,是指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而社会行为的普遍性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使得规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规范具有广泛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依据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方式,可分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②依据适用范围,可分为:大型群体规范、小型群体规范。
③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可分为:政治规范、经济规范、社会生活规范。
④依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成文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
(2)规范学习的含义规范学习,是指的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实质就是通过对规范的内化形成对外部行为的调节。
①规范学习的两个过程:a.通过活动不断地将现实规范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b.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②规范学习的发生:规范学习不是自发发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实现的。
③规范学习的内容:规范学习通过规范自主活动的反复实践,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一体化结构,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经验,包括规范的认知学习、规范的情感学习、规范的行为方式学习三方面的内容。
2.规范学习的特点和作用(1)规范学习的特点①情感性。
情感反映了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区别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在规范学习中,情感过程渗透认知学习和行为方式学习的所有方面,没有情感,就没有规范的内化。
②约束性。
规范不仅约束学生的认知与评价,还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
但是规范学习的约束性并不完全是强制性的,规范学习的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合的体现。
倡导性规范重在唤起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禁止性规范重在制约个体不合理的欲望与冲动。
③延迟性。
规范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教育心理学》(莫雷版)教学课件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
(7)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关键词: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认知领域学习心理; 3.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心理 4.品德心理; 5.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此外,科学趋向的教学论进入教育心理学也成为一种趋 向。关于在教育心理学中应否列入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等方面内容还存在不同意见。
第二章 学习理论
• 本章知识要点 • 1、掌握学习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学习
事例; • 2、了解学习的不同标准的分类; • 3、掌握与熟悉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4、了解元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 重点 学习理论 • 难点 元学习理论 •
进入
第二章 学习理论
• 第一节 学习概论 • 第二节 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元学习理论 • 本章复习思考题
– 中国:
•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荀子:“教学相长”
– 西方:
• 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 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阶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1.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4.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要映象。
它是来自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PPT课件
动物的学习
• 习惯化学习 • 模仿学习 • 印痕学习 • 联想学习 • 推理学习
狭义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 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 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内容上:动物仅掌握个体经验;
人掌握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 2.方式上:动物的学习是自发的过程;
• 人物:笛卡儿;康德;彪勒
• 观点:将个体心理机能或学习机能的获得归因于先 天或遗传,否认后天的经验、实践的决定作用,违 背的唯物论反映论的基本原理。
– 机械唯物论的经验论
• 人物:哈特莱;穆勒
• 观点:人的心理机能或学习机能是来自后天经验, 但却无法科学地解释后天的经验是如何使主体形成 高级的心理机能。
行为的先天成分及成熟在个 体生活中的作用
行为的后天成分在个体 生活中的作用
最低级的动
最高级的动
物生命形式
物生命形式
行为成分与动物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按学习水平分类 • 信号学习 • 刺激—反应学习 • 连锁学习 • 言语联想学习 • 辨别学习 • 概念学习 • 规则学习 • 解决问题学习
第三章:学习概述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
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 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2.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 3.学习会引起思维或行为的持久变化. 4.行为的变化并不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
(二)学习机能获得的外部活动内化理论
– 曼德勒的符号类似物理论
• 观点:机体在外部行为的过程中,内部会产生一种对外部行为 的复写或复现表象或符号类似物,以后它可以离开外部行为而 单独提前出现,从而使机体能通过此来指导、控制行为。(符 号类似物就是思维)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1)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个体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即经验。
随着经验的不断获得与积累,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地形成与发展起来。
②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是内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
但由于心理结构是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依据个体的行为变化来加以推断,并最终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
③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
生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心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学习属于心理适应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适应得以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外在表现。
(2)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①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②行为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此,可以将学习定义为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2.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答:(1)信息加工观点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是在对问题情境
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突然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一种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由 动作、映像和符号三种表征构成;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即 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 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上升到概念和原理的时候,才能自由迁移 和运用,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 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 现。
(二)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 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 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 过程。 学生学习的两个特点: 1、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避免许多曲折与错误;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比自学 更有效率;
2、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
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强化物: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 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 化。 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 化。 (个体行为的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 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 强化的形式: 1、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即时优于延时) 2、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部分优于连续)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潜 力好人人的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 习的自主性等。其学习观如下: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 助; 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局部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时课数及期限。
3、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开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文化等。
4、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则。
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安康的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6、个体开展的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开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开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7、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综合课程也被称为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9、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根底上,为实现* 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10、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展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外铄论:认为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概念和规则学习的教育含义
一、概念学习的教育含义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什么?现在心理学家的回答是不仅在于获得知识,而且在于"学习如何学习",即学习获得知识与运算思考的方法。
而掌握概念乃是学习运用思考方法,发展理智思维的开端。
为什么学校教育要发展理智思维必须从概念学习开始?这是因为概念学习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知识的简化作用
众所共知,世界上的事物,至为繁多,完全学习,不仅极为累赘,而且也不可能。
单就颜色来说,据光学家估计,就有七百万之多。
科技发展至今天,知识激增,毕其一生的精力,也难穷尽其万分之一。
可是应用概念便可减少事物的复杂性,而且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化。
根据事物的特性分门别类,就简化了学习的对象,认识各方面关系,有组织有秩序,使事物系统化,学起来省时、省力,符合学习上的经济原则。
如纸、笔、砚、墨,通过对它们特性的认识,找出分类的根据,形成"文具"这一概念。
火车、轮船、飞机等特性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交通工具"这一概念。
所以概念是以简单的语词概括复杂的内容,经济、明确,便于应用。
布鲁纳指出知识的适用性,学科的基本结构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其适用性越广。
所以,原理与态度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如"物质"的概念,包括世上存在的一切客观
事物,学龄儿童在课堂学习中,不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去获得初级概念,只需用少数的实例对他们的全部经验加以概括,通过语言的指导,用定义的方式,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二级概念,并为继续学习规则、原理奠定了基础。
有语言结构的概念,价值是它们都是一些具体的参照物,用概念就可以辨别和概括纷繁众多的事物,使它们得以简化。
因此,学习概念是以少胜多的认知策略。
(二)知识的扩充作用
一个概念,既然是包含了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众多事物在内,则只要知道其中的任何一种事物,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而推知具有类似性质的众多事物。
可见,概念不仅可以简化,便于学习,而且可以扩充知识,促进学习。
课程论者主张"基本结构"的学习,主张必先具有"囊括性观念"的意义,其主旨全在于此。
这在科学知识上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如心理学方面,当学生知道了刺激、反应和中间变量等概念,就不难了解学习过程、行为表现和品德培养等问题。
在生物学上,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而所有细胞都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最外层是细胞膜。
一个生物如此,一类生物也如此。
所以掌握了生物的基本构造单位,便可了解一切生物的细胞组织。
科学知识是以各种命题的形式出现的。
任何命题,包括原理、规则、定律等在内,又都是以概念为组成因素。
所以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的核心。
概念不仅具有具体参照物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将思想及表达从事物环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都可扩而广之。
由概念的连锁形成了规则,用语
言去表达命题形式的知识。
人们一旦掌握了概念,就很容易学到大量的知识,并可用言语交流的方式传递极其多样、没有止境的知识。
这乃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事实。
二、规则学习的教育含义
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规则常与原理、规律相联系,从而组成了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如定义的规则(定义概念)、与语言有关的规则(发音和语法结构)、科学原理性的规则(四则运算规则)等。
其教育含义如下。
(一)形成认知策略
定义的规则是规则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定义概念就是一个把对象和事件加以分类的规则。
学到定义概念就是学会一个分类的原则,就可以将它用来识别这个类别的任何事物,识别体现一种关系的某些东西。
学校里的许多学习都是学习规则,可以把学习一门课程的一个规则看作是一个等级,其中学习最复杂的规则必先要求学会一些较简单的规则,较简单的规则又要求学会一些定义概念,定义概念又要以学会一些具体概念为基础。
因此,学习等级代表了一套系统的有组织的规则和概念,它们的学习有渐增的特征。
一个简单的特定规则的获得,有可能迁移到复杂的较高的规则学习中去,所以每学会一个新的规则,就增加了个人的智力技能或智慧力量,使这些学会的规则,越来越具有综合的可用性。
所以人类智力的发展、认知策略的形成,是由于学习许多特定的规则所造成的,而它们又将参与更复杂和更为综合的智力技能的学习。
渐增学习的作用最终将导致认知策略的形成。
(二)调节合理行为
学会一个规则,也是使有规律动作成为可能的能力,受规律控制的行为是合理的行为。
定义的规则,使定义概念合理地进行;分数的除法规则,使其运算合理地进行。
受规则控制的行为与一般较简单的动作的区别,还表现为学习者能用一类动作(如加法)来反应一类刺激物的任何情境(如个位、十位和百位的加法)。
这样使人们的行为可以有规律地进行。
于是,一个规则就是能使个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一种推断的能力。
这里,言语描述规则是必要的,当规则学习表现为一种能力时,规则的言语陈述就可能从记忆中消失了。
真正把规则学到手,不仅能作出言语陈述,而且能调节合理的行为,形成一种按规则行事的能力。
科学性的规则学习如此,伦理性的规则学习也如此。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事实。
规则学习的迁移,最终将落实在创造性地解决极其多样的问题的行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