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编打印版
1第一章 绪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以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需要: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了需要就会产生求得满足需要的动力即动机。
兴趣:人对事物、世界好奇而进行探索认知的需要。
世界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决定人行为的基本方向。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个体认识世界、获得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想)。
情绪过程:个体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态度(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即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内在的心理现象,也研究人外在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有时也叫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测量和分析来揭示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2 :①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②研由联想,分析梦境。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他们以无意识得形式:①创始人:华生;后期是斯金纳;②研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
对教育的影响:开发了行为矫正技术,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对今天的教学改①奈塞尔1967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诞生;②采用与人类在某种活动上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解释人类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
高中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电子档
47、简述迁移的种类。
48、简述迁移的作用。
49、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5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1、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52、简述如何进行促进迁移的教学。
53、简述知识的类型。
54、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55、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5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92、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9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94、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95、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9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97、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98、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99、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00、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7、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2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
3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3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3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单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
心理意识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
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马斯洛概念:教育心理学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概念: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答: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和学的现象。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概念: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简答: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简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注意以下四点: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③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④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个要素和3种活动过程)5种要素:学生:知识的主动吸纳者。
学生这一要素影响教育学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群体的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
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媒体: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环境:学生所接触道德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物质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照明座位等。
而后者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
3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反思过程反映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三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完整版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
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
具体概念和定义 概念
加涅提出,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 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 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
“蜜蜂是鸟,鸭不是鸟。” 是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概念; “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 脊椎动物。”是关于鸟的科 学解释。 “四边形”是初级概念; “平行四边形”是二级概念
具体概念如“上下”;定义 概念如“物理中力的概念”
克莱蒙特调查研究
注:错误概念往往不简单 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 成的错误,它常常与日常知觉 经验相联系,根植于一个与科学 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有时,它 恰巧是科学界以前所主张的观点;而 且,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 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优等 生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概念的表征
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
由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
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内容简介]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如何有效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潜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材施教是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来的,不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因此,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基础。
本章先讨论影响教学效果的几种重要的心理差异上的变量,然后讨论优生与差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最后将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模式。
本章重点:心理差异(包括认知差异、专门领域知识上的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与教育、优生与差生的比较、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等。
本章难点:学生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二、人格差异与教育三、性别差异与教学第一节 心理差异与教育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不同教育方法。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心理差异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在各种心理差异中,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无疑与实际教育联系最为密切。
这里从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构造、认知风格三个方面讨论认知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在教学效果上的相互作用。
(一)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一般认知能力,也可称之为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
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教即会;有的学生的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
关于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定量研究,现将这些结果总结如下。
1.一般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知能力实际上总是能预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种观点已被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层次上的研究所证实。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0 岁 1岁
3岁 6、7 岁 11、12岁 14、15岁 25岁
65岁 以后
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二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三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的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 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指把知识技能以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 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是教师以学生和自身的活动为思考对 象,对学生和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 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 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二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三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的准备 (二)关于关键期
一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基本特征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二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 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 (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内容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形成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节动机与学习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
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第二节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加涅关于学习观点 1、学习的实质:
后天经验而引起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 3、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4、学习的阶段及教学设计 5、学习的结果 四、评价
第八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人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 2、需要层次论 3、自我实现论: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
续重视。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一)已有观点 1、心理教育学观点 2、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3、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桑代克、奥苏贝尔 (二)界定 ▲ 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二、研究任务 ▲ (一)关于学的方面 1、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2、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3、阐明学习的过程 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二)关于教的方面 研究学习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观点: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 结构。
一、认识学习观
二、结构教学观▲
三、发现学习▲
学习主要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 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 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第三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六、撰写总结报告▲
1、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3、前言 4、研究方法 5、结果与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与附录
第四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一、学习的理念回忆说 代表:柏拉图
观点: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 过程。
二、学习的官能训练说 代表:沃尔夫
观点:学习的实质就是加强和训练各种 心灵官能。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五)流畅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产 生的数量越多,思维流畅性越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1、用词的流畅性; 2、联想的流畅性; 3、表达的流畅性; 4、观念的流畅性;
46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六)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认知 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集中全部精 力解决问题时,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 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终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
(2) 动机是个体创造能力的核心
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引发某种行为之后,会积极、努力 地采取行动,直至满足需要,完成动机目标。
49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内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1.动机对个体创造力发展影响
(1)动机
关于动机的表述,不同的着眼点会有不同的表述。泰
勒等人认为:“动机……被心理学家一致地认为是一个过
4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新颖性 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 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创造性活动 联系在一起,其思维结果具有新 颖性。
4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二)敏感性
是指具有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 造性观念的把握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感受性。 独特新颖观念就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像一 位陌生的客人”来到思想者身边,思维的敏 感性就是这位“陌生的客人”,富有创造力 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和文化是认知 发展的重要媒介。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教师或成人 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 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发 展。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 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 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信息加工理论与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视为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 和提取等加工过程,强调认知的主动性和策略性。
认知发展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 同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特点。
工作记忆与认知发展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容量和加工 速度限制了个体的认知表现和发展水平。通过训练和提高 工作记忆能力,可以促进认知发展。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 习方式,培养多元化学 习能力。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表现:智力障碍、情感行为障碍、 学习障碍、自闭症等。
01
教育对策
02
04
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 辅导服务。
05
加强家校合作,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的 教育支持和关爱。
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制定个 别化教育计划,提供特殊教育支持。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 课件
目录
• 教育心理学概述 • 学习心理 • 认知发展 • 情感与动机 • 个体差异与教育 • 教师心理
0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 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访谈法•内涵:•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3、教学经验总结法•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3、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教学与心理学思想的早期结合–中国:•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三、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三、成熟时期(60s—70s)–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内容趋于集中•(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四、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本章复习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学习理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学习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学习事例;•2、了解学习的不同标准的分类;•3、掌握与熟悉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了解元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重点学习理论•难点元学习理论•第二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论•第二节学习理论•第三节元学习理论•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学习概论•一、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内涵: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内涵: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
•第三,学习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第四,是指向未来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一)加涅的学习分类•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加涅(R.Gagne,1916- )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
1965年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把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
•(1)信号学习。
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学会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概括性的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
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学习。
•(3)连锁学习。
即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序列。
•(4)言语联想学习。
也就是言语的连锁学习,即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
•(5)辨别学习。
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识别反应。
•(6)概念学习。
学会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刺激作出同一的反应,亦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学习。
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8)问题解决学习。
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
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六类分为两类,即:•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知策略: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率的方式•(4)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二)奥苏贝尔的分类•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三)我国的分类•1、潘菽的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1)知识的学习。
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学习。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2、冯忠良分类•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1)知识学习。
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学习。
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
•(3)社会规范的学习。
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试误说;•(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一)Gestalt 的完形理论;•(二)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基本观点–关于学习实质•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关于学习规律主律一:效果律主律二:准备律主律三:练习律副律一:多重反应律副律二:心向与态度副律三:联结转移律副律四:类化反应律副律五:选择反应律•(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