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长久之道的阐述与研究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7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7篇〕篇1:感悟道德经感悟道德经 -资料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③可名,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道”是在宇宙中存在的、可以控制一切的无形的力量。
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同牛顿的万有引力那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②常:恒,永久,通常。
③名:语言所表述或界定的对象、事情或事物。
④无:道法无常,亦无形,所以称无。
⑤有:天地间万物有形有态,所以称有。
⑥徼:边界,以示区别的意思。
⑦玄:玄妙,深奥莫测的意思。
译文:“道”是什么?假如说“道”是我们日常所知的“道”,那“道”原来是无名的,“道”从无名到有名,是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不可道到可“道”,的规律,也就是可“道”的“道”。
假如“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我们所要表述的那个“道”了。
名,假如可以用日常的词汇来表述“道”的理论,那就不是“道”所要说的宇宙万物了。
“无”,来自于天地的起,“有”表示万物的产生。
所以,要根据永久存在的“无”,来观察它的微妙,根据普遍存在的“有”,来观察它的界限区别。
无、有,这二者来自一样的头“道”,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称呼不同而已。
它们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奥莫测,玄妙无比。
玄妙而且在不断变化,是各种开展、宇宙万物的头。
感悟:第一章首先让我们理解“道”的虚实观念,分清文章中的各种称呼,以及文章中心主题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道”,不是道路的“道”,不可以简单去理解、对待日常存在的我们已经认识的“道”,也不可以把人世间可以看见的“道”与天地万物混为一谈。
前者告诉我们的是主观原意,后者告诉我们的是客观原意。
这里有一个思维与实际存在的区别,以及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决定意识,意识的结果在于行动。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长地久⑩。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⑪,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⑫,外其身而身存⑬,非以其无私邪⑭?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⑪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⑫身:自身,自己。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要点。
在将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道与德的基本概念。
正文部分将探讨道的含义与特点,德的内涵与修养,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还将分析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并总结《道德经》对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将强调老子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精义,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德、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实践、现代社会、思想、启示、重要性、哲学思想1. 引言1.1 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兩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的概念和观念;《德经》主要谈及“德”的内涵和修养。
这部著作共有81章,内容严谨、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老子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政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部著作曾被视为儒道二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涵深奥,对道与德的阐释也颇具独特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之一。
1.2 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该经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种类的无上原则。
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原则。
道具有神秘、玄妙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德则是个体在道的指引下所体现出的品德和修养。
老子认为,道德并重,德是由道而生,道决定了德的内容和价值。
德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各种品质,是个体在尊重、体现和践行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作者:杨君指导教师:吴媛媛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
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
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Jing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引言“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道,所行道也。
道德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张馨月学号2012102229老子的“道”的观点内涵深厚,《道德经》作为其思想的概括与总结,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法则。
并且告诉人们,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让人们通过顺应“道”来使人生变得更加顺畅与完满。
从道德经中收获“道”的智慧。
《道德经》里“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涵。
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首先从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虚无飘渺的,它不通过一个具体的形态出现,我们可以说出来的规律是不长久的规律。
老子用他的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道理。
因此“道”是不可以被主观的确定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但是,人总是难免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出现偏差和带有自身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主观判断给束缚住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随着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随时刷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到“道”的内涵。
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道”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性便蕴含于万物之中。
以水为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为什么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
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与此同时《道德经》还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
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5篇
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5篇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篇1)《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
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
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
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
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
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
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
现在人心不古。
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
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
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老子道德经第44章感悟和心得10篇
老子道德经第44章感悟和心得10篇《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作品,记载着他人生中朴素的唯物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研究有着巨大的帮助。
快来分享你的道德经心得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老子道德经第44章感悟和心得,希望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第44章感悟和心得篇1“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第44章感悟和心得篇2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
1.本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通过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
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老子》一书所讲述的内容便反
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背景探寻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
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
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
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
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 ”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
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学习《道德经》之观心修行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之观心修行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见]上一章,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一章,老子再次说到了[天地]。
那么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为了更好地体悟这一章,今天早上静坐的时候,当进入了深沉的空静之后,专注于观照这深沉的空静,然后再总体上观照这深沉的空静与观照的浑然一体,然后在保持这个总体观照的基础上,引入老子这一章的内容: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原来,老子所说的内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只不过再次换了一个角度来阐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为止,《道德经》1-7章,在笔者看来,老子的阐述从未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本身,再进一步,从未离开过老子已经与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说的唯一的内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与道合一的道心。
只是每一章所阐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这些章节皆属于《道经》是名副其实的。
可以设想,当老子在为关尹子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关尹子以及所有有缘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够像他自己一样见到道、认识道,合于道,成为一个拥有[道心]的生命。
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要表达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见到道,继而安于道、融于道、成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们,将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应用到了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修身等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可是对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读,却一直难以见到(也许是笔者太过于孤陋寡闻了吧)。
道家的各种气功修炼、仙术修炼、内丹修炼,对于《道德经》都非常尊崇,并以之为圭臬,但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解读和演绎不仅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我们内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奥的名词给埋住了,使我们更难以见到[道]的真面目了。
《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思想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其作者常被认为是老子(李聃),该书以独特而深奥的形式阐述了道家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概述1.道的概念:《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概念,视之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道是超越性、无形无象、难以言说又无所不在的存在,主张人们追求与自然合一。
2.自然无为: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来实现和谐与平衡。
认为过度干预和纷争只会带来破坏。
3.反思权势:批判权势和人类社会中的人为规定,强调回归朴素自然状态。
4.善用空间:尊重空间和距离,在应对问题时善于使用空间变化达到效果。
主张在安静、虚无的环境中寻找内心平静。
道德经的核心观点和篇章分析1.第一章:强调道的无名无形,视道为宇宙根本。
2.第二章:讲述了追随道的重要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遵从道。
3.第十章:提出了反思权势和社会规则,主张应该以朴素自然的方式生活。
4.第四十七章:强调融入自然和宇宙,摒弃功利和竞争心态。
道家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和谐发展: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内心修养:鼓励个体通过沉静内心、反思自我来寻找内在平衡,缓解现代社会压力带来的困扰。
3.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简约、朴素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远离浮华纷繁、追求真实简单的文化价值观。
结论《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及文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概念、观点和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从中汲取智慧,回归本真,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全文注释
《道德经》全文注释《道德经》全文注释老子的《道德经》为基础进行的创作,老子以无为、无我、自然之观点,阐述精深哲学的道家思想。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的全文注释吧!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道德经》 摘要与注解
道德经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翻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0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0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0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第九章【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0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0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老子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五篇
老子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五篇老子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最新五篇老子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
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
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
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
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
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
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
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
终于,我通过了考级。
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道德经第十九章读后感悟5篇
道德经第十九章读后感悟5篇道德经第十九章读后感悟篇1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
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
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
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
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
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
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
咬文嚼字品位•经典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O孙培淇(阜阳师范大学,安徽阜阳236000)【摘要】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著作《德道经》,其中包含无为而治、辩证法、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
然而世间流传的《道德经》并不是老子的原书,而是东汉学者王弼等人改编后的版本,即现在的通行本。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本课题将以帛书《老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原文中那些朴素的思想,从中找寻到生命哲学的奥秘、治国理政的方法、为人处世的智慧等思想。
【关键词】老子;马王堆;帛书;辩证法;哲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其抄写年代为公元168年,因其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故有学者称之为《德道经》。
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时就已分两种:道家传本道篇在前而德篇在后,法家传本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帛书《老子》应属于法家传本。
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世间流传的《道德经》大不相同,后者是汉末学者王弼改编后的版本。
帛书本应该更接近李耳的原著,所以比王弼本更有研究价值。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帛书《老子》的研究,其中深层的内涵和蕴藏的智慧正逐渐被发掘出来。
德道经首篇《论德章》主要阐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性质。
本篇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熊春锦《老子德道经译注》疏:德,昇也,上德是居道而用德,淳德尚未朴散成德的子系统,所以言其有德。
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疏:上德的人不表现形式上的德,所以实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熊春锦疏:下德状态,德朴散为五,完整性已经丧失,所以不言其有德。
李水海疏:下德的人不表示自己失掉德,所以实是无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熊春锦疏: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义则属于后天意识行为,需教化并自觉遵从才能恪守。
上礼同样属于后天智识系统的教化,如果没有上仁上义的支撑和信德的基础,就很难维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难长期守住。
道德经中关于恒的表述
道德经中关于恒的表述恒,是《道德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智慧,它指向一种持续不变、恒定不变的状态。
恒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各个章节中,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恒定不变的品质和态度。
恒的概念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就得到了明确的阐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它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恒的境界在于常无欲,以观察事物的妙处;常有欲,以观察事物的边界。
恒是道的本质,是万物的根源。
只有达到恒定的状态,才能洞察事物的真谛。
在《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到了“天长地久”。
这里的天长地久,也是恒的表现形式之一。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符合自然的规律,恪守着它们各自的本性。
同样地,人们在追求恒的过程中,也应该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能够持久、稳定地存在。
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说到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这里的安易持和未兆易谋,也是恒的体现。
恒的状态是稳定、持久的,是易于持守的;而在事物未出现之前,就能够预见并做好应对措施,是因为它们恪守自己的本性。
同样地,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恒的心态,不被外界干扰,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恒的概念还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这段话告诉我们,恒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以静胜牡,以恒的状态取得更大的胜利。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保持谦逊、恒定的态度,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就能够取得更多的支持和合作。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恒的品质和态度,就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道德经》中关于恒的表述强调了恒定不变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道德经》 中 长 久 之 道 的 阐 述 与 研 究
口郭琴诗 关立新
【 内容摘 要】 哲 学著作《 道德经》 以其极强 的文学性 , 多元抽 象的哲理恩辨 , 至今 广为传 承。作 为 中国本土道教 的开 山之 作 , 《 道 德 经》 从 社会 人生 、 自然演进 等方面 多角度 阐述 了道 家始祖 老子的 宇宙观 、 人 生观及 治世观 , 是我 国传统 文化 史中
和形 态 , 事物 因其 对立 面而 拥有 了生 存 的意 义 , 倘若 失 去 了 与之 相对 的事物 , 便无 所谓长存了 。
是什么 呢?《 道德经》 中第一章言 : “ 道可道 , 非常道”, 可见老
子 所 谈 的 道并 非 寻 常 意 义 上 的 道 ( 如道 路 、 方法 等 ) , 老子认
为“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 老子选用 道这个概
儒 家代表人物孟 子 也有此 类观 点 。孟 子 的《 生 于忧 患 ,
死于安乐》 一 文 中提 及 “ 人 则无 法 家拂 士 , 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国恒亡 ” 与老子 的矛盾对 立思想不谋 而合 。追 溯历史 , 华 夏古 国五千年文 明 , 曾经在 世 界上独 树 一 帜 , 然 而 近代 中国 却用血泪书写 了一 部屈辱 史 。曾经 的天朝 大 国 为何败 于 弹 丸小 国, 便是因为在 清王 朝关 上大 门之 时 , 沉溺 于 自己表 面 的繁荣 , 却看不见世 界 的发 展 。长 久 以来 没有 外部 的 忧患 ,
缺 乏 与之 相 抗 衡 的 对 立 国家 , 最 后 才 得 到 了 惨 痛 的 教 训 。 在
念来标示 自然 、 社会 和人生价 值 的本体 ” _ l J , 即“ 视道 为世界
之本原” 。在这里 , 我们 可 以将 “ 道” 看作“ 体” 的存 在 , 即宇 宙的本体 , 万 物之母 , 万 物生 发 之后 , 就 涉 及 到 了“ 用 ”的问 题, 这便是我们所 要谈 的求 长存 求发展的问题 了。
的一 颗 璀 璨 明珠 。在 老 子 思 想 体 系的 发 展 观 中 , 如 何 获 致 长 久之 道 的 理 论 , 对后世 文化 、 政治、 经济诸 方 面的发展
进 步均产生 了重要 影响。本文试从 多角度探析《 道德经》 思想 内涵 , 并结合 史实及其 现 实意 义对《 道德 经》中长久
系列处于对 立 面 的事象 , 揭 示 了 事 物 的 内 在 本 质 与 外 部 联
现实生活 中也 是如此 , 事 物 总是 因矛 盾而 长存 , 又 因没 有 矛 盾而缺失存在 的意义 , 渐渐走 向消 亡。当我 们认识 到美 的时 候, 才会有判断丑 的 眼光 , 然而 美丑 于对 立 之 中又有 着共 生 的关 系 , 在美学 中, 极致 的丑也可 以被视 为一 种美 的存在 , 平 凡甚 至低 于寻常 的外 观往往 也 可 以成 为美 的折射 。法 国著 名的雕塑家罗丹 的作 品《 欧米埃 尔》中的老 妓女痉 挛佝 偻皮 肤仿 佛生 了锈 的苍 老身 体 , 却带 有一 种 另类 的美 , 这 种 美产
之 道 的 具 体 内容 作 进 一 步 阐释 。
【 关键词 】 道德 经 ; 长久之道 ; 老子思想
【 作者简 介】 郭琴诗 , 佳木斯 大学人 文学院学生 【 通讯作者 】 关立新( 1 9 7 0~) , 女, 佳木斯 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 博 士; 研 究方向 : 中国传统 文化
系, 告诉我们事物生发存在于矛盾对立 之 中。《 道德经 》 第 十
八章 “ 大道废 , 有 义 ; 智 慧 出, 有 大伪 ; 六 亲不 和有 孝慈 , 国 家 昏乱有 忠臣” , 这 就是 说仁义是在道德 荒废之后 提 出的 , 虚 伪产 生于智谋权术 之 中, 亲情 淡 薄 中才 凸显 了孝慈 , 国家有 内忧外患之时才涌现 出了忠 臣, 也论述 了事物 的对立 统一关 有助于学生对药物理论知识 的记忆和理 解 , 并提高 学生 动手
能 力 及 发 现 问题 、 处 理 问题 能力 。院校护 理 学生 人数 较多 , 实验所用动物严重 不 足 , 很 多学 生没 有实 践 的机会 , 由 于 教
生于表层的丑 , 却 在这 特殊 的丑 之 中 凸显 出来 , 罗丹 所 要 向 人们呈现 的是老妓女 内心的痛苦 、 悲哀 或许又有 着难 以言说
一
、
《 道德经》 中长久的存在 形态
在老子宏观思想体 系中 , 关涉 面最 为宽 广 的便 是其所 蕴 蓄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 以辩 证 的观点来 看待世 界万物 , 最为典型 的便是《 道德经 》 第 二章 中关 于对立 事物 关系 的一 系列 阐述 , 这一章节 中 , 老子 通过 列举 有无 、 难易 、 长 短 等一
道家文化精髓《 道 德经》 , 凡五千言 , 涉及万事 万物之理 ,
语言玄妙 , 哲理深刻 , 是 老子思 想 的深刻凝 结 。“ 道” 是 老子 思想 的理论核 心及 其终 极存 在 , 那 么老子所 说 的道指 的究竟
系 。由此可见 , 《 道德经 》 中将矛盾对立 视作事物 存在 的方式
的无奈 , 这种美 蕴于丑之下 , 却 体 现 在 灵 魂 深 处 。 如 果 人 们
打下坚实基础 , 在今后 的临床 工作 中更 合理地 使用 药物 并对 患者进行正确 的用药指导 。
师人数偏 少致使实验课进行 实践指导 只能针 对一部 分 同学 ,
造 成 大 部 分 学 生 实 践 课 没有 任 何 的教 学 意 义 , 课后 也不 能认
【 参考文献 】
[ 1 ] 宋前流 , 冯小君 , 国 萍等. 高职 护理技 能型 紧缺人 才药理 学教 学 内容与临床需 求的调 查研 究[ J ] . 中国高等 医学教 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