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文献综述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楚地赋予其独特 的风格特色,正如《文心雕 龙•物色》所言:“然屈平所 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 江山之助乎!”屈原审美观 的丰富性体现了华夏文化不 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政治理想,即“美政”思想。 屈原深受先秦帝王观念的影响,对先王的崇拜思 想是屈原“美政”思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因子。 屈原的“美政”思想主要表现在重德、举贤、 明法三个方面。但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美政理 想未能实现,屈原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他人方式以 自绝。
引 类 譬 喻 故 善 鸟 香 草 以 配 忠 贞
︽ 离 骚 ︾ 之 文 ︐ 依 ︽ 诗 ︾ 取 兴
;
,
,
,
,
,
屈骚在“善鸟香草”、“灵修 美人”、“引类譬喻”时,经常 以美词作为修辞手段使用。 屈原选择的这些美词自觉或不 自觉地体现了他的审美意识,他 的赋作审美以“长”、“大” 为美,与《诗经》所代表的中原 文化颇有一致性
《离骚》植物学研究
姚小鸥、李文慧的《〈离骚〉的“坠露”与“落英”》针对学术史上争议较 大的两个词进行了训释,通过语法、词意的分析以及植物学上的考辨,充分说明 了这两种名物的真实意义,二者皆象征着屈原高尚纯粹的人格理想。另姚小鸥、 李拓的《〈楚辞〉中的桂与菌桂———兼论〈楚辞〉植物的考释方法》一文 更为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现代学者何天行否定先秦时代有桂与 菌桂的存在(文称“先秦无桂说”)这一说法进行驳正,列举了《战国策》、 《韩非子》、《史记· 货殖列传》等文献中有关“桂”的记载,又引用出土方书、 植物志等证明,“菌桂”与“桂”均是指樟科木本植物肉桂。 在结语中,作者还对楚辞植物考据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地。“高冠长剑”是 《离骚》中主人公形象的鲜明特征,张翙的《〈离骚〉“高冠”新解》认为,这 种装扮是楚国士服的特色,并不是奇装异服,但在诗中“高冠长剑”具有双重含 义,既指通神,又喻美德。
《楚辞》及《山海经》《淮南子》对照考
纪晓建的《〈楚辞〉〈山海经〉神话趋同的文化学意义》从文 化学角度考察了这两部典籍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它们其 中的神话材料既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趋同性,同时存在着众多 互释、互补关系。陈青远的《〈淮南子〉与〈楚辞〉神话比较》 对这两部同处于南方神话系统文化背景的典籍予以比较,认为 二者在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朱晓晖的《〈淮南子〉、〈楚辞〉 人物论》及徐崇亮的《〈淮南子〉〈楚辞〉五帝论》亦是从两 部典籍的不同角度予以对比关照。在比较研究的影响研究层面, 龚红林不仅关注到了屈原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意义,也关注 到了屈原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她的《屈原作品在朝鲜
此之外,屈原的“美政”思想融 会了黄老道家的养“精气”、名 辩家论名实、纵横家合纵抗秦以 及阴阳巫术顺四时大祥、交通人 鬼等多方面的思想元素,屈原的 “美政”思想达到了政治与审美 的结合。
贰
屈原自沉殉志的缘由
输 入 标 题
楚人对舜怀有的特殊崇敬之情, 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己和倾 诉对象,舜与二妃的凄美故事对于当时 身处困顿的屈原之选择自沉有重要影 响。最终,屈原用自沉悲壮地诠释了男 女君臣之喻。 屈原以“自疏”的心态来拒绝俗 世,坚守自我,又经“自疏”进行自 我对话,结束于“不容自疏”。
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一文提出,屈原作 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 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 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 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宋玉及相关问题研究
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九辩》开创中国古典 文学悲秋母题,而他的才气、风度亦被后世文人所称颂效仿。2011年度宋玉研 究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也有较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呈现。金翠的《宋玉〈九 辩〉之悲秋意象》主要从表达意象层面阐发悲秋主题。苏慧霜的《宋玉赋对 诗词赋中纪梦意象的启发与影响》一文关注到《高唐赋》中“昼寝梦境”的 描述手法对后世诗词赋创作的影响,至晚唐“高唐梦”由讽谏意义转变为蕴含 艳情色彩的意象。钟其鹏的《试论宋玉塑造美女形象的艺术创新———〈文选〉 研究之三》认为《登徒子好色赋》与《神女赋》中对美女形象的描写成功确 立了美女描写模式,即以集中的笔墨和先虚后实的写法来突出女性美,以人物独 特的行为方式与独特的意象来突出美女的个性,这一描写范式深刻影响了汉魏 六朝艳情赋以及后世小说中美女形象的创作。
谢
谢
您
的
观
看
阮艳萍《作为传播者的屈原——〈离骚〉作者的传播学分 析》同样综合屈原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特殊地位、社 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其长期且显著传播效果的原因进行 探讨。 程继红《与日月争光的千古悲音——论屈原赋的悲剧精神》 指出屈赋的悲剧价值既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 悲剧和精神的悲剧,此悲剧精神继承和开拓了《诗经》的 悲剧意识,并对我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唐祖敏《屈原 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
《 离 骚 》 中 的 审 美 意 象 及 情 感
抒情主人公前后男女性别角色的转换源于屈
原在艺术上有意识的创造,是委婉表达以
“男女喻君臣”、“求女”喻“求君”的比 兴手法的特殊情感的要求。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堪称经典,草木 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 征手法的使用,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 及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传统。
杨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略论屈原 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屈原思想受 到了诸子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并对屈原思想博 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Baidu Nhomakorabea
屈原词中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这一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诸子思想有千丝 万缕的联系:第一,屈原的“美政”理想中的 “仁政”思想、举贤任能思想及修德内省的思 想明显属于儒家;第二,屈原“美政”思想中合 汤、禹、文王一同赞颂的尚贤与能、仁爱和平 及巫鬼思想等,更多地源于墨家。第三,屈原 “美政”思想中依法度治国、名实参验、反对 朋党的观点,与法家有直接的关系。 除
——杨义《屈原诗学的人文地理分析》
曹继华《志在深情求索魂系悲愤远逝——从〈离 骚〉看屈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追求》从文化角度 探究屈原的文化人格,认为屈原除了追求美政、忠 君爱国之外,也具备儒家的求索精神与道家的远游 情怀。 何念龙《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 认为屈原给后人提供了有别于苏轼的士人范型,并 且从思想特征、个性气质、处世态度和方式以及 文学创作的内涵和风格等方面为读者昭示出与苏 轼的不同之处。
屈 骚
由屈原思想观念探究楚辞思想内涵
美 词
崔文认为屈骚精神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美政思想、特立独行、 爱国情怀与历史影响。
壹
由《离骚》看屈原的审美观念
《 楚 辞 章 句 》 序
飘 风 云 霓 以 为 小 人 ︒
虬 龙 鸾 凤 以 托 君 子
以 媲 于 君 宓 妃 佚 女 以 譬 贤 臣
恶 禽 臭 物 以 比 谗 佞 灵 修 美 人 ︐
输 入 标 题
“
如何看待屈原自沉
以刘安、司马迁、王逸等为主,赞其有 高洁,而另一派以班固等为代表,认为屈原露 才扬己,不知明哲保身之真谛。
”
彭红卫《屈原的自恋人格与成因新探》:认为贯穿屈原 人格始终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此种人格主要表现在自 我意识突出,创作追求标新立异,幻想完美主义,文饰自我 等方面,并在文中指出由于屈原的自恋人格根源于生辰的 迷信、对自身家庭的超值评价等,因此屈原在自我塑造过 程中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 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
田耕滋《“中正思维”与屈原对生命与道德统一关系的绝对 化》:认为“中正思维”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 思想,是导致其把自己的生命与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统一 起来的内在原因,也是使得他自己在道德责任被剥夺之后走 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叁
屈原词的文明成就
输 入 标 题
屈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把诗性文 明的开拓伸展到当时还处在原始洪荒的江南湖 湘之地,既把中原文明的历史理性精神渗透到南 方神话巫风的想象之中,又从南方神奇多情的想 象里拓展了中原典雅节制的诗学世界,从而为中 国诗性文明的博大和辉煌提供了一个与《诗经》 同等重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