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套话为什么能够一直存在_成石
官话套话为何源远流长
官话套话为何"源远流长"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不少官员使用官话时仍“情绪稳定”官话套话肆意蔓延早不在一天两天,仅在最近几年,针对“反对官话套话”的新闻就热过几次。
在2012年两会期间,“官话套话”成了众矢之的。
王岐山在参加山东团小组讨论就表达了对官话和废话的不满,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的开场白:“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就被王岐山打断,并直言“这些话全是浪费时间的”。
时间继续往前追溯,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重大问题决定》,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
而在2010年9月的中央党校春季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也强调了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的文风。
不过,虽然“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今天还在被不少官员和机构使用。
这点在《人民日报》的“令人反感官话”的调查中就有所反映,这条微博截至14日17时就被转发12266次,评论达到4380条,可见网友“共鸣”之深。
而《中国青年报》引用的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调查显示,有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
个别官员和机构在官话套话的使用水准上“屡创新高”《人民日报》刊载了一段来自普通民众吴俊平的感受,很好的描述了民众对官话的感觉。
对吴俊平来说最令人反感的官话和套话是:“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高屋建瓴”等。
而一“强调”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必须”就把工作扔到了脑后,一“提高”就想出了对付政策的对策,一“高屋建瓴”就讨好领导拍马屁已经成了模式。
不少官员们在这样的语境中变得麻木、保守和封闭,越发不做实事。
2012年12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了要求切实解决准生证办证难的通知,但随后记者采访时却发现,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要有儒雅风度,不要附庸风雅
要有儒雅风度,不要附庸风雅作者:宋志坚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3期阅读4:中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传统。
立德者,乃忠孝仁义之典范;立功者,乃安邦定国之梁柱;立言者,则是著书立说之哲人。
此三者有分别亦有交叉。
就说立功者与立言者——立功者(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武将,还是经伦济世的文官)未必都能著书立说;著书立说之人中却未必没有这种安邦定国的功臣。
汉之贾谊作《治安策》,这是职业行为;唐之元稹作《莺莺传》,则为业余爱好;司马迁发愤著《史记》,纯系专职;房玄龄领衔编《晋书》,却是兼差,仅从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看,房某这个“主编”并非虚衔。
至于孔明作《出师表》,韩愈作《鳄鱼文》,王安石作《答司马谏议书》,更与本职工作密切结合。
这都是单篇的文章,不少文集却正由这样的单篇汇集而成。
看看各类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便可知,有不少流传或曾经流传的书籍,无论经、史、子、集,还正出于当时的各级“领导干部”之手。
其中,有的是“专业干部”,有的却是地方以至中央之政要。
对于领导干部著书立说之利弊得失,很难一概而论。
领导干部著书立说有其优势。
他们的立足点高,接触面广,视野相对开阔,这有利于著书立说之时能有高屋建瓴之气势,又能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之弊;他们的阅历丰富,饱经磨炼,深知官场之曲折与深浅,知世论事,亦较能切中肯綮;他们在其位须谋其政,“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得“事事关心”,这更是探索社会变更与兴衰交替之内在规律,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发表自己见解的必要前提。
当然,这种优势是潜在的,并非只要是领导干部,便能意识到这种优势,并使这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领导干部著书立说也有劣势。
其中之一,就是忌讳较多。
有的话,一般人能说,领导干部就不便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原中央党校党务副校长高扬同志曾对我说,他写过十几篇有关党的建设与腐败现象的文章,都不宜公开发表,只能提供给中央领导作参考。
官员空话泛滥的原因
官员空话泛滥的原因作者:周云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02期现在流行公选、竞聘,一些人竞聘时言之凿凿,说得天花乱坠,就差承诺在任期内实现英特纳雄耐尔了。
但一旦这些准领导干部变成了领导干部,当初承诺就成了一纸空文。
再比如时下房价高企,公众怨声载道,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调控房价,似乎也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不曾做过这方面的承诺。
但这厢话音未落,那厢又在政府的主导下,一个又一个的地王诞生,促进房价由一个高峰走向另外一个高峰。
天长日久,官员的信用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社会也日益因此而付出着惨痛的成本。
诸如此类“信口承诺,言而无信,不见落实”的怪现状,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的当代症候。
数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糟粕不是短时期能够肃清的,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
当今很多官员的价值体系中,恐怕“为人民服务”并不占主导地位,“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才是主要内容。
面对公众,官员可以随意夸下海口,事后能不能实现,则不在考虑之中。
反正他心里清楚,不兑现承诺,也不会有什么责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领导和上级面前,官员个个都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对领导的承诺,有条件要兑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兑现。
官员这样那样的观念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官员也是人,他的观点,事实上是由立场决定的,而立场,又是由利益决定的。
现在很多官员习惯于对着公众讲假话、空话、套话,习惯对公众不诚信,是因为表面上,他们与公众有一致的利益、一致的立场,所以他们需要说一些符合公众口味的话。
但事实上,他们的利益的实现与最大化,并不由老百姓做主。
他们利益的实现,有时甚至需要牺牲公众的利益。
换句话来讲,他们与公众不是同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当中。
怎么样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呢?我们观察一下市场经济就知道,在商业生活中,如果两个主体之间签署了合同,那么就以合同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就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其实在政治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官话套话模板
官话套话模板一、什么是官话套话模板官话套话模板是指在官方场合中使用的一套固定的、规范的表达方式和用语。
它具有统一、规范、庄重等特点,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避免歧义,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官话套话的重要性2.1 提升表达准确性官话套话模板经过精心设计,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从而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模板中的用语经过审慎选择,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避免产生歧义。
2.2 增强表达的权威性官话套话模板在官方场合中使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使用官话套话模板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表达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而增强表达的说服力。
2.3 统一表达方式官话套话模板规范了表达方式和用语,使得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下能够保持一致的表达风格。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表达的效果,还能够减少因表达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混乱。
三、官话套话模板的使用方法3.1 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模板官话套话模板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分类,如会议、新闻发布会、庆典等。
使用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模板,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3.2 理解模板中的用语和表达方式官话套话模板中的用语和表达方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使用者需要对其中的用语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理解。
只有理解了模板中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正确地使用官话套话模板。
3.3 灵活运用模板官话套话模板是一种指导性的工具,使用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可以根据需要对模板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增强表达的效果。
四、官话套话模板的示例4.1 会议模板1.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我代表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汇报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本次会议的议程安排。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发表意见,为会议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4.2 新闻发布会模板1.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首先,感谢各位的到来!–接下来,我将向大家通报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官话”一词的来历官话次方言的划分官话方言的主要特点官话方言音档官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官话的源头与汉语同样久远,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通行范围南扩,基础方言东移。
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上古: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地缘性部落联盟进一步兼并,到秦汉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推动了方言的融合和共同语的形成。
先秦汉语的南北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
秦汉时期大体保持了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
但北方通语逐渐与长江流域的方言混同。
(2)中古:晋随唐宋。
北人不断南迁,南方逐渐开发,南北界限推至长江,并进一步向江南推进。
北方汉语以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
西周“雅言”-西汉“通语”-汉晋“北方通语”。
南方受中央集权控制统治较弱,南方汉语相对独立发展,并受土著语言影响,最终在东南一带形成了与北方汉语有明显差异的六大方言。
(3)近代:元明清。
北方汉语的基础方言继续东移至北京。
近代共同语正式形成并稳定下来:明清“官话”-民国“国语”-新中国“普通话”。
同时继续向地广人稀的东北、云贵等处扩张。
近代以前的北方汉语秦以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抑制了北方各方言的发展,而以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势则进一步加强。
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天灾人祸以及异族入侵联绵不断,京城几度迁移,京畿方言随之发生变化。
这就加速了北方汉语的演变和融合,以及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
西周便已存在的以东都成周(今洛阳附近)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雅言”,到西汉变成以京畿长安(今西安)的秦晋方言为基础的“通语”。
东汉西晋建都洛阳,又变成以洛阳话为基础的“北方通语”。
三国时,以洛阳、长安两京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迁天子西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
”“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
强者四散,嬴者相食。
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大规模的人口无定向流动使中原、关中一带的方言进一步混化。
文风不正成顽症 官话套话成通病 “党八股”花样翻新
文风不正成顽症官话套话成通病“党八股”花样翻新官员讲真话文风自清新核心提示:习近平同志近日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他要求官员切实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
社会对此反响强烈。
大家认为,改进文风的关键是领导要带头,要害则在改进作风上。
文风不正成顽症文风是个老问题,也是目前社会热议的话题。
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形象。
时至今日,当年毛泽东批判的“党八股”的八种表现不仅没有绝迹,而且时常乔装打扮、改头换面,品种繁多、五花八门,招摇过市、令人生厌。
举例如下:注水文章作报告写文章,洋洋洒洒、云腾雾罩,本来一二千字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硬是拉长到洋洋万言;五分钟就可以讲好的话,一定要短话长说拖它个把钟头,似乎不长就不足以显示水平。
讲的写的尽是些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废话,甚至假话,很少说新话、掏心窝子的话,言之无物,了无新意,缺少魅力,缺少风格,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
广告文章做了一点事情,或者想要做一点事情,唯恐天下不知道,便诉诸笔端,用大型词汇,往大的范畴上扯,往极端处用语,什么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啦,填空白创纪录啦,铺天盖地而来。
没有经验也要侃出一二三,没有典型也要靠“生花妙笔”来硬造,把个别的写成普遍的,把偶然的写成必然的,把自发的写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把计划写成总结,把设想写成现实。
更有甚者,为炫耀所谓“政绩”,不惜采用种种掩人耳目、瞒天过海的手法,欺骗领导,欺骗群众,欺骗自己,虚报数字,移花接木。
包装文章现在某些人的为官之道,第一位的是要搞好政治宣传和包装。
为此,就要频频使自己见诸于各种媒体,在公众面前打扮成很有思想很有能力的样子,以期引起领导注意、群众关注。
于是乎,便有个别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人,竟把自己几年中的讲话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并发文要求下级把它同中央和上级文件结合起来一块学习。
官话套话赖以生成的土壤
官话套话赖以生成的土壤
作者:本刊评论员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5期
诸如“高度重视”、“亲自视察”等等的令人生厌的官话套话之所以在官场话语系统经久
不衰,既和权力的浮躁有关,也和媒体一味跟风吹捧有关,根本原因则在于这种话语产生的土壤。
在一个官员进退去留全由上级领导决定的体制下,官员唯领导马首是瞻就是自然的,无视
群众的感受从而放言无忌也是自然的这种体制形成的文化只能是:向上负责胜过向下负责。
领
导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领导的话不论说什么都是“最重要的”,群众的
诉求不论是多么关乎民生都是“不重要的” 这种倒挂的权力运行图既和党的宗旨相悖,也和
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相左。
平时常看到类似的报道:一些地方出了大事故,甚至出了数条人命,当地官员不是如何进
行忏悔,而是大谈什么上级领导如何“高度重视”,如何“亲自指挥”等等,这种畸形思维就
是某些官员“惟上”心态的典型反映。
这样说来,解决官场话语系统官话套话经久不衰的现象,根本路径还是在于改革用人体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变“官管官”为“民管官”。
只有在人民对自己的管理者真正当家作主之日,群众的感受才会真正进入官员的视野,官员“准上”的问题才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时,
宣传工作中的“官腔发布成为习惯思维”和“无领导不报道”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空话、大话、套话、假话何以成为痼疾?
空话、大话、套话、假话何以成为痼疾?作者:肖立辉宋惠昌王兆贵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24期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这类“官话”成为一种衍续成习的病态宋惠昌: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作风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比如说,“文革”期间那套恶劣的“会风”、“文风”,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唾弃。
但是,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组成部分的“会风”、“文风”,真正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旧东西不是那么迅速、那么轻易就能被扫除掉的。
以“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为特点的“会风”、“文风”,远未绝迹。
肖立辉:“官话”因其为官场所广泛使用故名。
后来官话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官腔”,即官场中冠冕堂皇的门面话,或当官的找借口,冠冕堂皇地对群众敷衍或责备的空话套话。
在这里,“官话”指那些观点正确,但无实质性内容的空话、套话、大话、假话、废话。
虚而不实即为空,空而有序即为套,大话、空话、套话即使正确也是废话。
王兆贵:任何圈子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
话语系统的规则是内在的,隐性的,它并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强制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但在一些政府机关里,你如果不能与通行的话语规则保持一致,率性而言,口无遮拦,就会成为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异类,甚至会招惹是非、遭遇麻烦。
新进机关的年轻人,由于看不出机关的话语中还有“机关”,常常是惹人窃笑还不知就里。
因为这种潜规则在明面上看不出来,使得机关话语系统就像“虚症”、“暗疾”和“隐痛”一样,成为一种衍续成习的病态,很少有人能够不为其所困。
官场中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实质上是思想作风问题宋惠昌:如果我们认真挖掘这种官场话语的深刻根源,就可以发现,“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之所以成为痼疾,说到底是由于我们的那些“领导者”、“作者”缺乏基本的民主意识。
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发表讲话、撰写文章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很多,而人民群众和一般干部则水平低、知识少。
大量的事实说明,官场中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现象,实质上是个思想作风问题、思想方法问题。
“官话”为什么难改
“官话”为什么难改
作者:邓聿文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6期
官话套话为何禁而不绝?原因可能不外乎三种:一是如上所述,形成了路径依赖,随口说出来;二是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或不敢说真话、普通人的话、三是缺乏实地调查和独立思想,说不出来。
无论哪一种,背后往往是官僚思维,是僵化作风与权力惰性。
要克服官员们习惯性的“官话”流俗,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努力,就像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被舆论认为有个性的官员王旭明所言,“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但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改变“官话”背后那套对上不对下的官员选拔和任用制度。
王旭明也曾承认,要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实践起来非常难,因为在讲究纪律和服从的官场里,重要的是跟大家一致。
这样看来,只有官场的生态环境摆正了,官员们普遍对群众负责,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使用的这套过时的话语系统和规则,自然就没了市场。
中国式“官话”的泛滥,反映了老百姓选拔和监督政府和官员的权力还十分有限,这不是喊几句改变,或者出现几个个性官员就能改正过来的,也不是对官员们加以培训就能做到的。
它需要有个过程。
但作为第一步,应该允许官员说错话,或者说真话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假如连这点都做不到,大家就只能讲大话、套话、空话,永远正确的废话。
总之,中国式官话表现为一套“重复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通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它背后的根源,是干部选拔方式。
不把干部选拔的权力交还百姓,官话套话就不可能消除。
(摘自2013.01.19《北京青年报》)。
套话浅析
套话浅析套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套话出现之初是被大家认可的。
后来套话用得多了,就成了一种礼貌性的敷衍方式。
本文试从套话产生的历史溯源、现代社会的套话形成、套话产生的原因、套话的语言学阐释等方面,论述套话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标签:话语套话客套话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套话”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1)“常言道∕俗话说:……”(2)“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该和您说再见的时候了……”(3)“在……的指引下、在……关怀下、在……帮助下、在……支持下”(4)“隆重举行、前所未有的……”这些套话的使用,既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又不用动脑筋,一般还不会出错。
但这样的说法是否是人们愿意接受的,能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则另当别论。
一般地,说套话可能是因为被迫无奈。
比如走过场的发言,就可以用套话来应付。
因为这些套话可以张口就来,甚至达到不用动脑、顺口就说的境界。
另外,套话是明哲保身的最好选择。
二、套话形成的历史渊源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说套话,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持有贬责态度,但究其历史渊源,套话在产生之初是被人们认可的。
战国时期,很多想明哲保身的人都接受了“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教训,结果是不愿说话、不善表达的人越来越多。
不可否认,套话在产生之初是一种公认的、比较好的说话方式,能够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只是到后来频繁地使用,在任何相似的场合都说同样的话,交际作用就减弱了。
大家都在进行一种心照不宣的礼貌性的敷衍,使这些话本身失去了意义。
可以说套话是人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主动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或者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被动地“没话找话”。
三、现代社会的套话形成任何社交圈都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
话语系统的规则是内在的、隐性的,它没有明文规定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
比如在一些机关单位里,如果不遵守“圈内”的话语规则,口无遮拦,很可能会成为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异类,甚至会招惹是非、遭遇麻烦。
官话套话
会议隆重的,闭幕胜利;讲话重要的,鼓掌热烈;领导重视的,看望亲切;接见亲自的,进展顺利;完成圆满的,成就巨大;工作扎实的,效率显著;决议通过的,人心振奋;班子团结的,群众满意;领导微笑的,问题解决;事情瞩目的,会谈坦诚;反对强烈的,交涉严正;完成超额的,竣工提前;中日友好的,中美合作;节日祥和的,妇女解放;决策英明的,路线正确;扫黄彻底的,行动果断;形势大好的,观点赞同;气氛友好的,信心增强;粮食丰收的,抗洪英勇;干涉粗暴的,遗憾深表;措施得力的,成绩主要;法律公正的,上诉驳回;贯彻彻底的,理论高屋建瓴;政策鼓舞人心的大赛冲击;抢救及时的,损失惨重;设计合理的,技术先进;论证专家的,检测严格;运行可靠的,系统安全;特色中国的,失误难免;农业遭灾的,灾年丰收;江河不治的,大水发;团结紧密的,拥护一致;旗帜高举的,思想坚持;道路曲折的, 前途光明。
力度、理顺、出台、创新、创意、品牌、调控、定位、换位、取向、主线、分流、监控、层面、框架、架构、构建、启动、建言、打拼、拼搏、问责、挂靠、覆盖、涵盖、强国、接轨、维权、央视、申遗、质检、回馈、博易、瓶颈、共赢、双赢、测评、票决、硬件、软件、待业、下岗、切入点、软实力、软着陆、释放量、新台阶、能源化、荣辱观、新视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婚外恋等等。
有一部分是来自港台用语,如:整合、打拼、潜质、维权、建言、额度、解读、央行、选项、敬业、心气、心防、比对、媒体、智囊、愿景、策划、操控、共识、历练、团队、诉求、传承、掌控、认知、认同、热线、管道、民意、民调、公益、个案、另类、职场、人脉、新潮、社区、社团、外遇、举报、投诉、理赔等等。
还有一部分是原来旧有的老词赋予了新意或新用,如:机遇、举措、平台、权责、权益、权限、政绩、严峻、群体、职能、张力、机制、反馈、生态、把脉、打造、举荐、焦点、宏观、微观、强化、打磨、期许、疫情、格调、业绩等等。
宏观调控、依法治国、高度重视、形势严峻、信息共享、理性决策、方方面面、与时俱进、长治久安、忧患意识、历史检验、良性互动、说三道四、浮出台面、换位思考、拓展空间、主动作为、强势群体、弱势群体、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休克疗法、整体素质、良好势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协调发展、知情明政、议政建言、参政议政、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民主氛围、自身优势,民主评议、社会听证、决策咨询、社区自治、村民自治、舆情收集、执政兴国、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水平、执政能力、人才强国、统筹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完善政策、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持续发展、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取得实效、治安防控、上下联动、左右链接、反映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等等。
钟山区四小小学语文知识 闲说“官话”小学语文知识闲说“官话”
闲说“官话"“官话”,顾名思义就是指官员们说的话,就是指官场上流通的话。
用今天的话说,官话就是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所讲的普通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官话也称作“官腔"。
官腔通常是指官场中的门面话,即当官的找借口,冠冕堂皇地对群众敷衍或责备的空话套话。
比如“这个人官不大,但官腔十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操官话属于语言形式,打官腔属于语言内容,形式和内容混为一谈,这显然是搞错了。
但把操官话和耍官腔划上等号,说明群众对官僚作风十分反感。
社会生活告诉我们,讲官话的官员未必耍官腔,耍官腔的官员未必讲官话。
“官话”一词,,始见于明朝人张位所著的《问奇集》中。
其名称通行于明清两个朝代。
明清两朝,官员有回避制度,即本人不得在家乡为官。
官员无论在京城做官还是到外省做官,如果说家乡话,别人不易听懂,这样就会影响工作,所以客观需要迫使他们学说大部分人都能听得懂的官场上通行的话——官话.这种官话以什么语音为标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明初建都南京,官话大概跟南京话差不多,后来明迁都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就变得和北京语音差不多了.直至清末官话更名之前,官话的语音标准虽然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人们往往把北京话以及和北京话比较接近的方言都看成是官话。
这样官话又有了“蓝青官话"的称说,“蓝青”比喻不纯粹,人们将夹杂着别地口音的北京话,如“西南官话"、“西北官话”、“下江官话”等皆称之为“蓝青官话"。
说官话,起初只是官员们的自发行为.明确规定官员必须把官话作为公务语言,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公元1728年的某一天,雍正皇帝召集朝廷一批高级官员,专门对官员率先使用官话问题发出了训谕。
他指出:官员每每异地任职,不讲官话而用乡音会使得官民上下语言不通,老百姓不能明白长官之意,于是“吏胥从中代为传述”,“添蚀假借,百弊丛生”,“事理之贻误者多矣”。
他要求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的场合,如上殿陈奏、宣读训谕、审断词讼以及作为百姓参与公务活动,必须使用官话,“不得仍前习为乡音”。
古代雅言通语官话缘何没有普及
古代雅言通语官话缘何没有普及来源:人民论坛网原标题:古代官话缘何没有全面普及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方言,在不少典籍里都有记载。
《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说文解字·叙》:“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并吞六国,统一天下,需要规范文字,提出“ 书同文”的政策,否则公文难以理解,政令无法推行。
“书同文”消灭了文字异形现象,却统一不了语音,也就是说汉语方言分歧仍然存在。
社会的发展,国家或民族的统一,必然需要产生一种超越方言之外的共同语。
那么,我国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如何形成的?古代共同语的普及程度如何?古人要走上仕途,是否须掌握共同语?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雅言。
最早的共同语称作“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地方言交流,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使用雅言。
语言学家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注:“'雅言’指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雅言的产生,是由于各地区、各诸侯国交际需要自发形成的。
关于雅言的形成时间和基础方言,文化学者朱正义认为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是以王畿所在的关、洛一带的方言为基础,以镐京音为天下“正音”。
①语言学家李新魁认为西周至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方言是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方言,也就是说,周代仍然继承了商人以殷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原共同语。
②无论哪一种说法,雅言都是共同语最早的形式,其产生是现实生活客观交际的需要。
在方言各异时代,由于雅言的通行,各诸侯聘使往来,宣达辞令,周游列国,纵横捭阖才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从西周开始,在正式交际场合就要使用当时通行的共同语。
通语。
西汉扬雄作《方言》,在体例上仿《尔雅》,《方言》中有“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等名称,“通语”等指的是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
东晋郭璞对《方言》作注时也常常使用“通语”名称,如有“今通语”“北方通语”“四方通语”等。
官话、套话、废话何以长盛不衰
官话、套话、废话何以长盛不衰
秦关
【期刊名称】《决策探索》
【年(卷),期】2009(000)021
【摘要】@@ 官员"变话"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一些政府部门正在努力从传统管制型政府过渡到服务型政府,使官民关系由过去的"命令与服从"型开始转向可商议、有妥协的互动模式.
【总页数】1页(P13)
【作者】秦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打住:官话套话
2.《人民日报》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
3.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愚上、骗民、欺己,失掉公信、民心、良知
4.官话、套话、废话何以长盛不衰
5.媒体该对官话、套话、废话负多少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官话试读
官话试读作者:老愚来源:《领导文萃》2010年第03期做官的人说的话叫官话,但官员们之间说的话,却难以归于一宗。
本文所论及的官话,指的是官员们对官场之外的人说的话,有三个要素:经常说,随口说,一定会说。
日常交往之中,人们常常会打趣官员道:可不要说官话啊!言下之意,希望听到真心话。
官话的特征,琢磨起来,大致带有如下几点:一是严肃;二是空洞;三是虚假;四是可笑。
“你是替谁说话?共产党还是老百姓?”河南一局长义正词严,质问曝光别墅事件的记者。
把一个选择题推到你面前,在共产党与老百姓之间,政治正确的记者一定会选前者,脑袋糊涂的就选后者。
这个质问的要害在于,官员认为,一个吃意识形态饭的人,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态度:我是代表共产党,站在我的对立面,隐藏着不言而喻的危险。
这也是一句判断是否自己人的江湖暗语,这个自己人,一定不是老百姓的人。
他要从维护稳定、捍卫党的利益的高度出发。
在此类官员的潜意识里,两者是根本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
他们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处理自己跟老百姓的关系。
他们只能代表自己,但为了庄严与神圣,他们给自己的利益起了一个好名字:党的利益。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就是党,他们以党自居,给予自己无限的权力和权利,在执政党与老百姓之间扎起了一道防火墙。
所以,应对这个问句的最佳回答是:哪有那么严重啊?我只是混口饭吃罢了。
受伤群众情绪稳定一般见于灾难报道。
已经成为必有的配件。
这句话的意思,表面上看是一个陈述句,似乎在确认某种事实,而事实上,是一个祈使句:但愿他们都做良民吧!千万别闹事啊!这个向上级交代的句式,容易引起非议和嗤笑。
可问题是,谁又能发明一个更高明的句式替代它呢?出了事还情绪稳定,恐怕离神经病不远了。
但在官员眼里,不稳定才不正常,他极有可能采取非常措施,让害群之马归于平静。
所以,在特殊情况下,老百姓必须保证自己情绪稳定下来。
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必有的总结语。
此句式隐含弹性,还未把群众看成捣乱分子,给你戴一顶“不明真相”的帽子,让你难受。
谈谈“官话”
龙源期刊网 谈谈“官话”作者:易中天来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20年第05期中央的话语就是官话,也就是国语。
官话之所以叫官话,是因为只有在官员当中,这种民族共同语才推行得开。
这也不奇怪。
想那时一般民众守着祖上传下来的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谁也不轻易往外跑,没什么对外交流的需要。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會说土话,就足以打招呼、走亲戚,拿鸡蛋换油盐酱醋的了。
要想让这些普通老百姓都学会“普通话”,不比让黄河水变清容易多少,也没这个必要。
有此必要的,是那些必须得在外边跑来跑去的人。
这些人,一是官员,二是走江湖的。
走江湖的,天子呼来不上船,中央政府历来管不了,管得了的只有官员。
再说官员不管也不行。
官员如果也说方言,皇上问起话来,也如同鸡同鸭讲,那还成何体统?事实上,官场如无共同语,则政情无法通晓,政令也无法通达,那可真是国将不国。
比方说,将军带兵打仗,问部下前方有没有敌人。
明明有,却答之以“乌”,将军以为“无”,岂不糟糕?因此,做此官,就不但要“行此礼”,还得“说此话”。
清廷更是明文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做官就更谈不上。
这下“南蛮鴃(jué)舌(比喻语言难懂)之人”可就惨了。
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学官话。
中国的中央政权,从来就在北方。
元、明、清三朝,更是连续在北京建都。
所以官话基本上就是北方话,甚至是北京话。
说吴语、湘语、赣语的还稍好些,闽、粤、客家,和北方话的距离相去何止以道里计?结果便难免说得不三不四,南方人听着像北方话,北方人听着又像南方话,谁也听不明白。
(摘自《大话方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标题系编者所拟)。
作文教学中的“官话”现象审视
作文教学中的“官话”现象审视作者:马冬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7期摘要:“官话”作文是指学生作文当中出现的拔高作文主题、语言表达套路化、作文情感虚假化的现象。
在言必高尚,文必积极的作文中,学生们已然成了官方代言人。
作文教学要基于现状,分析“官话”作文出现的原因,跳出伪成人化、套路化的假象,回归被遮蔽的作文真性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官话”;自由言说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31-01一、现状呈现——学生作文中的“官话”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这些作文教学理念提倡的是将作文从集体共名的宏大叙述中解放出来,将大写变成小写,将共性变为个性。
但实际上,美好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无力妥协使作文教学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
“官话”作文的存在便是一个例子。
“官话”作文是指学生作文当中出现的拔高作文主题、语言表达套路化、作文情感虚假化的现象。
学生的独特经验,对世界的朦胧的感受,刚刚对世界敞开的真挚的内心在“官话”的生产空间里按照统一的标准被切割成一篇篇充斥着“假、大、空”的样品作文在语文考试的市场上兜售。
“官话”成为了学生作文之隐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作文立意强调大公大爱、格调高尚的官方情感。
叶圣陶就中学生的作文立意问题曾指出,作文要立诚,作文所要说的是学生心中的积蓄而非代他人立言。
现在的作文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们越过了自己生活的世界,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充满崇高和神圣的表达空间。
语文作文审题要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是“情感积极、思想健康”。
教师们耳提面命地让学生崇拜着高大却空虚的精神偶像,体会着神圣但飘渺的的空洞情感。
学生的生活和成人世界有一段距离,他们还没有如此崇高的精神感受和情感需要向整个社会表达。
“套话”的由来
“套话”的由来
国文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套话”一词本人查证了辞海和词源,但均无建树。
套话在官场流行恐怕非常久远.只是没上辞书罢了。
古今某些当官者把套话似为看家本领和护身符,讲话必拿稿.拿稿必重复。
比如:高举……;认真……;领导重视……;这样的话无官不讲,无稿不写,没讲错也没写错,可就是用处不大。
老百姓对官场上的套话更是耳熟能详,
【总页数】1页(P60)
【作者】国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9.9
【相关文献】
1.从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套话看套话的时间性 [J], 向瑜;王林
2.板子都打在“套话作文”上是否矫枉过正?——质疑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对套话作文的评判 [J], 钟峰华
3.“中国形象”与套话再造:《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叙述比较 [J], 强若兰
4.“中国形象”与套话再造:《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叙述比较 [J], 强若兰
5.《兼满汉语满洲套话清文启蒙》的满汉对音
——兼论清代满汉对音的几个侧面 [J], 竹越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月25
07
然有人要用再不放点鞭炮,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是会失传的观点来反对。
不过这也太令人费解了,春节难道除了鞭炮以外就没有其他内容了。
我们对丢失了用毛笔写春联的文化不着急,却对5000年前由迷信产生的事着迷,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现阶段,“鞭炮一律禁放”可能依然会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但有关部门至少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抬高价位,指定燃放地点等方式减少燃放鞭
炮的人数。
不过我想,如果雾霾天气不断降临,那种喘不上气的憋屈感一定会激发越来越多人的环保意识,到时候也许让你放,你都不会放了,因为没什么比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更正视地下水污染
□ 李 非
今年年初各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极度担忧,近期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集中关注则进一步加剧了大家的这种担忧。
许多公众在互联网上爆料称,一些地方的企业为减少治污成本和躲避检查,通过打高压深井、挖渗坑的方式,将工业废水和污水排入地下。
这一卑劣的破坏环境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唯GDP 至上,依然是“重发展轻环境”,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清洁的地下水也难逃厄运,全国能喝上干净、放心的地下水的地方越来越少,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受到直接威胁。
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的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些受污染的地下水与地表水污
染明显不同,恢复和治理起来非常困难,一旦被污染,耗时漫长。
地下水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对地下水污染,应引起全社会的正视。
一方面,政府部门别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挂在嘴上和印在纸上,要切实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发展更要“青山、蓝天、净水”。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要担负起责任,严格执法。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就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监管部门要依法严格查处地下排污的行为,增加企业
违法成本。
另一方面,应支持和鼓励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放开环保公益诉讼,让大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环境,使企业地下排污行为无处可遁,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愿景,官话套话为什么能够
一直存在?
□ 成 石
除了“假、大、空”,从存在的方式看,官话套话还有一个更能体现其本质的特点:它就像臭豆腐,虽然周围的人闻起来臭熏熏,可是吃的人却常常能够嚼出味道来。
1月8日,《人民日报》通过微博发出征集令,广征“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不到三天时间,这条微博就有一万多人转发,评论达4000余条。
结果发现许多使用率、曝光率很高的官方用语都“中标”,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竟都落网。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一万多名网友参与,可见民意对官话套话的普遍反感。
但就是在民众普遍反感的大
环境下,官话套话这块臭豆腐硬是在一些地方、部门泛滥了许多年,可见它的生命力之强,对有些人的诱惑力之大。
经常说官话套话的人从这块臭豆腐中嚼出的“味道”其实叫利益。
有人说,官话套话泛滥反映的是官员的能力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官员选拔机制足够完善的话,能力不足的官员应当及时被淘汰;有人说,官话套话泛滥反映的是官员的作风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官员评价机制足够完善的话,利益选择会促使官员们改进作风。
说到底,官话套话是一个社会官场生态、利益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官话套话泛滥终究是体制缺陷下的蛋。
其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反感官话套话的人却对官话套话无可奈何。
既然官话套话泛滥是体制缺陷下的蛋,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官话套话泛滥的局面就得弥补体制上的缺漏。
如,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监督的权利,改变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脸色的官场生态。
可是,体制的完善往往意味着根本利益的调整,利益的掣肘却常常让许多地方的反官话套话行动变得十分形式主义。
在许多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堵围墙圈住一大片荒地,里面杂草丛生,围墙外面却写着“珍惜土地,提高用地效率”的标语。
这其中的况味值得深深品味。
其实,本来无所谓官话套话,当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刚喊出来时,我们都激动过。
只是现在它们与实际、实干脱节久了,才被当作官话套话的。
不知“珍惜土地,提高用地效率”这样的标语什么时候又会变成公众眼中的官话套话。
可见,体制缺陷和懒于“挖根”的惰性、惯性是官话套话得以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