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自体心理学读书概念

自体心理学读书概念

自体
• 自体指一个人自身内部真实的 、 固有的自己。包含两层意思 : 一个持久的、连续的主体和 变化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 自体与自我不同, 自体指对他 自己的体验所构成的主体, 自 我则指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是 一种非个人独有的、普遍化的 模式。 自体比自我更强调个体 的体验。
读书的设置
• 来报名这个读书小组的目标? 有些不理解、有确切 的答案或希望集体的力量促进读书。
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 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 师身上” 。 即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 、想法 、情绪等, 表现在与咨询者的关系上; 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
人的人际关系, 重现在咨询者身上。
一些关键的概念

counter- transference反 移 情
或一个人对他自己的 (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心理表象或概念
·
对象 (object)
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者直接的活动 。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 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
亲的乳房, 然后是母亲本人, 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他人或事物。
·
自身对象或称自体客体 ( self —object)
被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身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对象。
一些关键的概念

Disguised form隐蔽型精神障碍

精神病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兴奋躁动 、行为紊乱 、胡言乱语, 行为异常, 连眼神都显得不太对劲 。 隐匿性精神病人
虽然没有上述症状, 但突出表现为两大类别种症状 。第一类是个性异常 、神经衰弱 、情绪异常等, 患者容易性情大变, 如爱动者变静, 勤奋者变懒惰 。有的患者动不动就感觉疲乏 、头疼 、记性变差 、心慌 、失眠 、肠胃不好, 有的则容易发

解析自体、自我、自性

解析自体、自我、自性

自体与自我的概念名词对照:前伊底帕斯期——前俄狄浦斯期(Pre-Oedipal)神入——共情(Empathy)行动化——付诸行动(Acting out)寇哈特——科胡特(Kohut)前言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常常被引用的原则,就是彼此冲突的结构内容将会对我们的内省觉察产生冲击,而彼此和谐的结构内容就不会。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及其防卫机制》第—章)如果我们把句话当作我们思考的起点,那么我不禁要问,自体(self)的源起究竟为何?如果,一切都可以和谐地、无冲突地、无挫折地进行的话,自体有可能从一团混沌(ch aos)的自体一客体基质(参见注1)中产生吗?自体感(或自我意识)有可能在这种满足的状态中浮现吗?以上的这些疑问,似乎归属于所谓的精神分析之后设心理学范围,表面看来与临床上的现象并无直接相关。

但是,上述疑问却关系到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那就是从临床上的现象与经验出发,试着在治疗室中的冲突与疑问焦虑中,往返对照于分析理论观点而整理出我个人目前对自体的理解。

(注1:自体的出现,不同分析学派间上无定论,有的追溯至出生,有的追溯至子宫期间的生命。

但不管是弗洛伊德的原发自恋,克莱茵的次发自恋,或是科胡特的自体起源,共同的说法都包括最开始之自-客不分、或自体与环境和谐一致的融合状态。

)自体、自我(ego)与我(I)、自己(myself)等字词,对于非精神分析学圏的人而言,因为无法意识到这些概念之间的问题的冲突,所以无法清楚地辨别其中的差异:或甚至也没有这种必要,除非当自己真的意识到精神上的苦恼。

就像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我们不断地运用它们,但我们很少去仔细思考这些抽象概念。

除非是某个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一方面可能对这领域相关联的概念有着非比常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更清楚地意识到概念间的冲突与问题,或二者皆是;就像是物理学家,可能就会对时间、空间的探究充满了好奇。

而我作为精神科医师,同样也对这些包括在自体(self)概念下的问题与现象充满了好奇。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转移自体心理学 预览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转移自体心理学 预览
恰好的挫折,以及后期的诠释过程
密友转移
• 在治疗关系中,来访者需 要与治疗师产生相同感或 亲和感的连结反应。
• 案例片断: • 一杯水、一个小礼物
融合式转移
•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 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 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 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 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 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Bruce
• 自恋的暴怒,来自环境击、回避、木僵
• 技术:
• 潜意识到意识 • 过程:由恰好的挫折——创伤情结的脱敏
现代自体心理学的原则
• “分析师必须观察被分析者的行为,并对他 的联想开放地倾听,我指的是他必须抗拒诱 惑,不能将对病人的理解压缩成任何他所持 理论的先入为主的概念的僵化模型中
恰好的挫折:对转移的工作时机
• 自体创伤的造就 • 恐惧、愤怒、抑郁 • 自恋创伤的逐步活化过程
断裂和修复技术:情感的矫正经验
• 自体客体关系的断裂(非创伤 性的挫折)与修复,化解了对 过去创伤的恐惧感,构成了来 访者人格的适应性微结构
• 回溯技术
• 潜意识到意识技术
自体的重建
• 自体基础于恰好挫折的结构,由 自体客体对之共情的回应,通过 转变的内化作用吸收了自体客体 良好功能,自体是能够神入和接纳 自己的.然后也具有理解他人的良 好能力. 同时也可以形成自体的高内聚密 度,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并 有能力忍受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快 乐.
自体心理学 ——自恋与转移
从弗洛伊德开始回顾:何所谓神经症
• 弗洛伊德所定义的神经 症
• 神经症 • 自恋神经症 • 移情神经症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 Kohut(科胡特)创立 • 1913—1981
• 延续经典精神分析,深入人类的自 体感,协助自我意识理解和接纳潜 意识中困难的精神分析学派。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

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突破限制的内在力量自体心理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致力于探索人类内在的潜能与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挑战,而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途径,帮助个体从内心深处解构并超越这些限制。

本文将阐述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自我解构的关系,并探讨内在力量如何助力个体实现突破。

一、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自体心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

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在深处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境、适应环境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自体心理学通过对个体意识、个性、自由和爱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如何从内在引导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自体心理学与自我解构的关系在弗洛姆的观点中,自我解构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我解构是指个体审视和解构自身对社会角色、规范和期望的认同,摆脱一切对真实自我发展的阻碍。

自体心理学主张,个体应该超越外界期望和压力,通过深入挖掘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三、内在力量的意义与功能内在力量是指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的能量和能力,它们对个体发展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首先,内在力量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实现自我导向的生活。

其次,内在力量可以提升个体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最后,内在力量还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动力和支持。

四、如何激发和发展内在力量激发和发展内在力量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和途径:1. 深入自省: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内在力量。

2. 增强意识:个体需要增强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觉察,通过对情绪、感觉和思维过程的关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内外在冲突。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展开全文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有马侗领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心理学体系。

这个概念在马侗领所著《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有自体关系的概念可以看到,自体关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化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概念,自体客体在科胡特定义为,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而在自体关系心理学中,自体客体是指内化到自体内部的客体,这个客体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和自体结合建构成为心理功能,这个客体包括正性的客体和负性的客体。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自体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内化的自体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重要概念:一、发展阶段混沌期(0-6个月,会延续到1.5岁左右):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像在子宫里一样,当然孩子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一切都是交织着一起的,这个时期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心理发展一切原始材料,包括强与弱的两级。

脆弱期(6个月-3岁左右):婴儿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托管在父母身上,婴儿内心还很脆弱,对重要的抚养人极大的依赖,但这个时期孩子大量认同父母,内化各种心理功能。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心理学主张人类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内在的答案,而不是只依靠外部的因素来解决问题。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是由人类学家克尔凯郭尔(Carl Gustav Jung)发展起来。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世界,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智慧和能量。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类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调节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人们能够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路径。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体识别”,它指的是人们通过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本质和需要。

自体识别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也是探索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自体心理学也极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它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生理和认知反应。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了解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情感、信念和行为来优化这种互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成果和经验。

自体心理学还特别关注人类心理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些阴暗面,包括潜意识、压抑、冲突等。

它认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许多隐藏的情感和思想,它们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因素。

自体心理学主张要认真面对这些阴暗面,通过自体识别和沟通的技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这些情感和思想,消除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自体心理学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和成长,不仅仅依赖于自我认识和思考,同时还需要关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

自体心理学主张人类要认真探索这些背景,寻找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平衡,通过自我调整和发展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探索自我、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学科。

它认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身内在力量的产物,通过自我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独立而充满意义的人生之路。

自体心理学术语

自体心理学术语

⾃体⼼理学术语⾃体⼼理学术语⾃体:⾃体客体:⾃恋原欲:“⾃恋原欲”(narcisis-tic-libido),有的也指⾃我原欲(ego-Libido);⾃恋或⾃我原欲乃是⼀个很⼤的储仓,投资或投注出去的能量从这⾥出发,最终⼜回到这⾥。

⾃恋原欲对⾃我的投资乃是从孩提时代便已经存在的⼀种原始状态,以后⼜因为原欲的不断发散,这⼀现象遂被掩蔽⽽积存于最低层。

原始⾃恋:继发⾃恋:垂直分裂和⽔平分裂:垂直分裂⼤约是与个体的⽗母把个体当做他们夸⼤⾃体的⼀部分来知觉的,他们潜意识地利⽤个体来满⾜⾃⼰的需求。

他们可以因着⾃⼰的需要来夸张地回应个体的⾏为和需求,或者把⾃⼰的需要放在个体⾝上来得以满⾜。

可以分别举⼀个例⼦,⼀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孩⼦居然可以替⾃⼰做⼀些让⾃⼰烦⼼的事情,后来就打着爱的旗号来多次让孩⼦去完成这些可能超出他们能⼒的事情,完成后会夸张地赞扬孩⼦做得多么好;粗⼼⽽不神⼊的妈妈会在⾃⼰伤⼼需要安慰的时候,不管当时孩⼦在做什么,就去抱着孩⼦说:“别伤⼼,妈妈爱你。

”当⽗母采⽤这种⽅式来对待孩⼦时,孩⼦多半会因为不成熟的⼼智及与⽗母的依附关系,⽽调整⾃⼰并与⽗母的⼼理结构同调。

孩⼦会形成这样⼀种认识,只有迎合⽗母并满⾜⽗母的⼀些需要,才能得到⾃⼰想要的。

⽽孩⼦本⾝的需要是被扭曲的。

⽔平分裂,⼀般是因为孩⼦的需要被忽视、否认,或者缺乏⽗母的回应,⽗母否认的⽅式可以是采⽤羞辱的语⾔来表达的。

这其中隐藏的是⽗母回应需求⽅⾯的缺陷,他们缺乏这种能⼒来神⼊和满⾜孩⼦。

长期以来,个体会将这些需求压抑到潜意识⾥,⼀旦这些需求因为外界刺激想要冲破阻碍达到意识层⾯时,个体会因为既往的创伤体验⽆意识地再次⾏使防御⽽使其回到潜意识中。

科胡特说,⼀个⼈是由理想所前导,⽽为雄⼼所驱动,孪⽣所陪伴,每⼀个位置上⼀个⼈。

我们终⽣都在寻找三个朋友,⼀个在前,⼀个在后,⼀个在左右,换个说法,我们都在这三个位置互相滋养。

要想更好理解这句话,也许⽤设问“你是如何学会驾驶的?”来做⼼理评估极为有⽤。

自体心理

自体心理

自体心理学简介自体心理学简介类型:流派介绍作者:中国心理咨询网海因兹.柯胡,1913年生于维也纳,1938年得到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

之后他来到美国并把他大部分活跃的专业生涯都耗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在那里他是一位训练分析师及教师。

1964到1965年他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

虽然他拥有这些正统的分析凭证,柯胡后期的著作却在精神分析学界挑起强烈的反应和批评,由于他的理论越过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驱力模式。

和费尔邦、温尼可及玛勒的工作有很多相似性,柯胡的工作和客体关系理论共同享有一种对关系的强调以及对弗洛依德驱力模式的一种撤离。

这项对驱力模式的撤离以及他对自体的看法挑起了许多来自传统(精神分析)作者们的抗议。

他关于自体的心理学标定出新的理论和临床基石,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指出精神分析一个重大的新方向。

柯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出他关于自体的理念并继续不断修正他的理论。

到了1977年,他完全不再谈及力比多,只偶而提到自我和超我。

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意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柯胡并未彻底排斥该理论,而是赞同把它放在清晰界定的区域中来使用,诸如具完整人格的人的精神官能冲突上。

然而,由于家庭互动形式上的变迁,他觉得新的问题出来了而许多关于心理的领域并未被古典模式加以阐明(1977,pp.xviii,269)。

他的自体心理学解说了某些古典驱力模式未能加以解说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且对柯胡而言最是重要的是,自恋人格的领域。

他关于自恋人格的研究所做的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就像康伯格,柯胡把精神分析应用在比精神官能症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并且拓展了它的范围(cf.London,1985,p.96)。

然而,不只取代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柯胡还提出\"两种\"模式。

第一个提出的是广义的自体心理学,把自体放在中心地位。

他最根本的贡献即在此处。

较狭窄的是他所提的第二个取径,即保有基本的传统模式但稍微加以扩张,把自体含括在自我中而为其一结构(Kohut,1977,p.xv),类似于艾蒂.贾克生所发展的模式,也类似于当前美国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所接受的概念。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不足道的事过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 :以性错乱、反社
会和成瘾的行为为特征。 • 3、融合饥渴人格(merger—hunger personality) :以倾向于与他人有共
生,满足融合的关系,并会有压倒性地要求他人保持让自己随手可及 的距离等等为特征。 • 4、 逃避接触型人格(contact—shunning personality): 当受到关系亲密 者威胁时,以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自体的崩解和失落的感受为特征。
• 3.渴求镜像(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 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 愤怒后的见诸行动之间摆动。
沙盘工作案例: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的 镜映移情关系
理想化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理想化移情关系
• 理想化移情关系:病人渴望得到(治 疗师)力量、受到保护,觉得需要与 值得尊敬而有力的形象结合。。。可 以从治疗师得到鼓舞和力量。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薛伟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精神分析发展的源头
精神分析派流派发展树
精神分析的发展:从三到一到互 动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 情结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 单元
• 一人的主体性:自体心理学中的自体 与自体客体的重叠融合
• 互动建构:主体间学派
•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 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 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 恰到好处挫折......
• 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 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 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 由无数良性的回忆,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 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 内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 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 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反攻击态度凌驾, 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 力要求。

自体心理学(简版)(25页)

自体心理学(简版)(25页)

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
• 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 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形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共情能力、夸 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 久的注意与倾佩;权力欲。夸大、为我独尊和被赞赏的需要,是三 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 转变的内化作用是籍由恰好的挫折之后,所引起的婴儿内心动员曾经的自体客体记 忆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自恋,而慢慢发展出自体客体所具有的功能。
• 太多的爱和过度创伤都无法使转变的内化作用发生。 • 太多的爱导致调用记忆的过程没有机会发生,过度创伤导致个体根本没有能力去调
用记忆的经验。
在科胡特的分类学里,自恋障碍的分类:
• 1、自恋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忧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 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以性错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 为为特征。
Mirrioring 镜像
•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性反应,反射了自体的价值感,并逐渐 内化为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
• 这样镜像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 镜像需求被称为夸大表演欲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儿关于“我是完美且因
此你爱我”的意念。 • 镜像的自体客体回应并确认了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然意识。
• 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 自体的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的、而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简版评论作者:网路转载时间:2009年8月21日路径:首页 < 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自体心理学 & 主体间心理治疗标签: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 :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经典自体心理学

经典自体心理学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经典自体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
发展
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和演变,经典自体心理学不断与其他流派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 治疗方法。
02
CATALOGUE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自体的概念
01
特点
重视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强调自我 认知和自我理解,通过深入探索个体 内在世界来促进心理成长和治愈。
经典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的区别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区别
经典自体心理学更加强调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更注重对无意识的探索和解析。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虽然两者都强调个体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但经典自体心理学更侧重于个体自体的内在世界,而人本主义心理学 则更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深度放松技术,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自我反思
引导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探索内在体验 和心理需求,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表达
鼓励个体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促进自 我认知和情感宣泄。
行为实验
通过行为实验,帮助个体挑战自我限制和恐 惧,增强自我信心和适应能力。
治疗过程
初始阶段
02
重视实证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设 进行验证和评估。
03
关注跨文化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 典自体心理学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 以促进其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个体内心世界
咨询师运用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深入了解来访 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需要和动机,帮助来 访者认识自我。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引言概述:经典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个体自身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围绕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展开讨论,包括自体意识、自体价值感、自体实现和自体调节等方面。

正文内容:1. 自体意识1.1 自体意识的定义自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和经验的主观感知,涉及自我认知、自我形象以及对自身角色和身份的理解。

1.2 自体意识的发展自体意识的发展经历着婴儿期的针对自身需要的无意识自体性、儿童期的自我印象形成与自我批评、青春期的自我探索与身份建构以及成年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的认同等阶段。

1.3 自体意识的功能自体意识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感知自身的情绪和需求,并对外部环境做出适应和反应。

2. 自体价值感2.1 自体价值感的概念自体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主观评价和认同程度,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

2.2 自体价值感的形成自体价值感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尊、自信和自爱是自体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自体价值感的作用自体价值感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行为的积极性。

3. 自体实现3.1 自体实现的含义自体实现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自身的理想境遇和自我成就,以实现自己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3.2 自体实现的条件个体需要有清晰的目标、积极的性格特质、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条件来实现自体。

3.3 自体实现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自信心、积极情绪、动力和自主性等因素都会对自体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外部环境的支持和资源的获得也是自体实现的关键。

4. 自体调节4.1 自体调节的概念自体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和需求时,通过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来适应和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4.2 自体调节的策略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等调节策略来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提高内在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自体心理学》课件

《自体心理学》课件

发展历程:从精神分析学中分离出来, 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主要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 实现,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
应用领域: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多 个领域
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由科胡特提出, 关注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自体心理 学理论、自体心理学治疗理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 验和自我认知,而认知行为心 理学则关注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问题的根 源。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认 知行为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行为 和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内在体验和 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而发展心理学则 更注重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的影响的, 而发展心理学则更注重个体外在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增强自 我意识
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 系
体。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体原形是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具有自我认同感的自我形象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概念 自体原形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自体凝聚的过程:个体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 知和自我价值感
自体凝聚:指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和自我价值感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治疗的关 键。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有马侗领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心理学体系。

这个概念在马侗领所著《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内化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内化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重要概念:一、发展阶段混沌期(0-6个月,会延续到1.5岁左右):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像在子宫里一样,当然孩子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一切都是交织着一起的,这个时期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心理发展一切原始材料,包括强与弱的两级。

脆弱期(6个月-3岁左右):婴儿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托管在父母身上,婴儿内心还很脆弱,对重要的抚养人极大的依赖,但这个时期孩子大量认同父母,内化各种心理功能。

自恋期(3岁左右-6岁左右):这个时期,孩子表现为强烈的对自恋的需求,期待父母理解、欣赏与镜映来最终达成自我认同、自我欣赏的自我呼应的能力。

巩固期(6岁左右-12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继续保持自己内心的强大感,孩子的自体结构基本得到形成,但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下继续成长和稳固,并且发展成熟。

实现期(12岁及以后):这个阶段是孩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的青少年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逐步的去实现自己。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治疗师:他不该表现出尴尬,不做‘现实’的批判”
(这样的反移情焦虑,可能是源于治疗师担心被人至于 神坛之上,或基于现实焦虑,担心自己无法满足个案的 婴儿化渴望而让个案再次失望) 须” 他需要能够认可并鼓励这“脆弱的理想化触
(例:咨询室中的理想化转移):这一次治疗性对话 的重要成果,是病人再次体验了对父亲对他的需要 不敏感而导致的幻灭感,幻灭感一种值得被关注 的肯定而修复。
理想化的父母影像 :当夸大的自体无法完成,这样的 挫折会带来挫败和失望感,于是婴儿尝试将“觉得对完美和 力量转移到最初的对象,并通过与他们的关系——以此来维 持那种完美的全能感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当我感到绝望和无助时, 我可以依靠你的力量和关怀吗?)

理想化的失败 :当孩子过于突然并早早发现,自己不能指
恰好的挫折:
当父母不可避免地让儿童感到受挫,而这些挫折是 可以承受的,儿童就会将他们所欣赏的父母影像中 的理想化品质逐渐内化 (同时,恰好的挫折也有助于驯服和引导夸大性的 自体,让这部分自恋导入成熟的轨道——自体的抱 负心。)
共情的需要

自恋的需要包括了被尊重、被镜映、被理解、被严 肃对待等等。 同调的父母对子女需求的回应包括了平静、融合、 镜映、滋养,以及刺激性的反应。还有父母作为自 体客体所代表的更高形式的价值观与理想。 ——所有这些都会被内化为更高形式的自恋基础, 包括自我价值感、抱负心、积极接纳、创造力、幽 默。 (包括对性的渴望,共情的父母能够接受俄狄浦斯 期儿童具有性欲和竞争力这些出现。)
负面的治疗反应:
来访者在治疗中渴望获得自体客体的回应的同时, 也深深存在一种恐惧——病人深信期望中的自体客 体无法理解自己,而带来另一次幻灭的话,会使其 脆弱的自体不可逆的破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的客体 。
• 科胡特对于自恋的再定义: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 是自恋的。
• 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 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而且社会也 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 围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
• 镜映移情关系:是指病人对得到治疗 师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
• Mirroring 镜像 •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性反应,
反射了自体的价值感,并逐渐内化为自体 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 童的发展是基本的。这样镜像反应的结果, 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镜像需求被称为夸大表演欲的需求,因为 它们支持婴儿关于“我是完美的,且因此 你爱我”的意念。镜像的自体客体是一种 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 天然意识。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薛伟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精神分析发展的源头
精神分析派流派发展树
精神分析的发展:从三到一到互 动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 情结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 单元
• 一人的主体性:自体心理学中的自体 与自体客体的重叠融合
• 互动建构:主体间学派
不足道的事过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 :以性错乱、反社
会和成瘾的行为为特征。 • 3、融合饥渴人格(merger—hunger personality) :以倾向于与他人有共
生,满足融合的关系,并会有压倒性地要求他人保持让自己随手可及 的距离等等为特征。 • 4、 逃避接触型人格(contact—shunning personality): 当受到关系亲密 者威胁时,以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自体的崩解和失落的感受为特征。
• 过去若干年中,在Kohut的工作和对新生儿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精神分 析的主体间学派。
自恋的自体之发展
• 在生命最早期,自体客体起到情绪 共鸣作用。这时候自体相当部分 的情绪功能是内化自体客体的功 能建立的。
• 自体客体:是被自体经验为其自 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 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 。
• 科胡特(1913_1981):精神分析治愈本质演变的思考
• 精神分析历史表明分析治愈的本质是随着对于来访者的精神结构的认识加深而演变的。 • 古典学派的治愈本质:从无意识到意识 • 自我心理学派的治愈本质:自我对于本我领地的扩展 • 客体关系学派和人际学派:好客体的内化——包容和同理 • 自体心理学:自体客体的神入与自体的接触,在恰好的挫折导致的结构下,获得自体的
重建
自恋的古典神话传说
• 希腊少年Narcissu为自己在水中反映的美丽容貌所迷惑,因此日夜守 在池边,不饮不食不睡,终至于死。
• 众神怜悯Narcisssu,于是把他变成了水仙花。 • 弗洛伊德:对于自体(自我内在影像)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从里
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 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 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 弗洛伊德:同时由于自恋的人专注对象是自己,所以无法发展出移情, 所以无法分析。
自恋的现代神话传说
• 有人给这个古希腊故事加了一个有现代意味的续集:纳西斯死了之后, 有风从湖面吹过,风听到了湖水的哭声。风就问湖水,你是不是为纳 西斯的死伤心得哭啊?湖水回答说,纳西斯死我一点都不伤心,我伤 心的是,我再也不能在他瞳仁里看到我美丽的倒影了。
• 人人都自恋。 • 科胡特:自恋是“合法”的!
• 当生命发展阶段中,自体客体没 有足够的神入自体所需要时候, 自体就会产生暴怒、郁闷等。而 长期如此创伤,自体的发展就受 到障碍。而对自恋的需求就会病 态的反复表现在该个体的行为中。
自体和自体客体关系 及与客体关系理论单元的区别
自体心理学 关于自恋的精神病理学
• 在Kohut的分类学里,自恋的精神病理学包括: • 1、自恋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以忧郁、对微
自恋的重新定义
• 在对广义的自恋障碍的治疗成功经验中,科胡特发现了自恋的新内涵 • 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的自恋 • 健康的自恋:具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
需要 • 病理性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大来变得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
就会导致抑郁。
自恋的重新定义
• 科胡特:自恋的人不是没有客体,他们的客体是自体-客体。 • 自体客体:是被自体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自体心理学 Nhomakorabea历史地位
• 历史学家评论说,在新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如果没有科胡特对精神分析的贡 献,精神分析就将被其他学派淹没(比如人本主义或认知治疗)。
• 自体心理学成为精神分析的四大学派之一(其它三个是内驱力、客体关系和 自我心理学)。
• 他扩大了精神分析治疗的疾病谱,并且明确界定了弗洛伊德内驱力和自我心 理学的方向。
镜映移情相关问题
• 固着在镜像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 格型态:
•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 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 想和期待从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 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 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 别人吞没与摧毁。
科胡特对于理论的新思考: 自体三极与三类移情关系
• 自体有哪三极?如何呈现移情? • 人类共有的自尊抱负、理想、才智和技能的分享 • 自尊抱负=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的镜映移情关系 • 理想=理想化自体——与自体客体的理想化移情关系 • 才智和技能的分享=另我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密友移情
关系
夸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镜映移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