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布隆斯基

合集下载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虽然时间不过百余年,但是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有许多深刻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著中也蕴涵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裴斯泰洛奇(J.H.Pestalizzi,1746-1827)、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等更是提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观点和主张。

为了让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1、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作出适当的评价;2、能陈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3、能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能列举教育心理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任务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

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家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何为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

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

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

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

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

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

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

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

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赫布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赫布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赫布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赫布”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赫布【生卒】:1904—1985【介绍】: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

生于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切斯特。

早年在达尔豪西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

因对弗洛伊德感兴趣而考入麦吉尔大学学习心理学,1932年获硕士学位。

193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拉什利,翌年随拉什利转入哈佛大学,于1936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做助研工作。

1937年为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研究人员。

1939-1942年转任奎恩斯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1947年为叶克斯灵长目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

1948年起任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历任系主任、校长等职。

1975年退休后为名誉教授,留任校长职。

1952年任加拿大心理学会主席。

1960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其主要成就是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理学理论,提出“神经回路”、“神经节”以及“相位序列”等概念说明经验对神经冲动传导的影响,特别是因对神经突触的影响而助长或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组织论模式为学习和记忆提供生理学基础。

其理论的根本点是认为神经元可以因学习而彼此发生机能上的联系。

首创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说明正常的刺激环境对维持正常的心理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还提出智商分数并非学业成绩可靠的预测者,团体智力测验的可靠性不如个别智力测验。

共获8个荣誉博士学位。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沃伦金质奖章。

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着有《行为的组织》(1949)、《心理学教程》(1958)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试图理解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一、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鼻子闻到气味等。

感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步。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时,不仅仅是看到它的颜色、形状,还能意识到这是一个苹果,这就是知觉的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指我们会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来感知;选择性使我们能够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出关注的对象;理解性让我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感知的对象;恒常性则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二、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在 025 2 秒之间;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在 5 秒到 1 分钟;长时记忆则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不忘。

记忆的遗忘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

他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影响记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方法、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位置等。

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间接性是指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概括性则是指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则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本文将总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和生理学的交叉领域,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2.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多个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术。

三、主要流派和理论1. 结构主义:强调通过分析心理现象的结构来理解心理活动,早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布拉德福德·特区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2. 功能主义:关注心理活动的功能和目的,重视行为对适应环境的作用,威廉·詹姆斯是功能主义的主要创始人。

3.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当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将心理过程简化为刺激和响应的关系,约翰·华生和伊万·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

4. 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和知觉对于理解和解释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乔治·米勒和乔治·艾利斯是认知主义的重要代表。

四、记忆与学习1. 记忆的分类:记忆可分为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它们在时间跨度和容量上有所区别。

2. 记忆的过程: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其中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形式,存储是将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检索是将存储的信息提取出来使用。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看学习等,它们描述了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机制。

五、情感与动机1. 情感的种类:情感可以分为基本情感(如喜怒哀乐)和复杂情感(如爱、恐惧、幸福等),情感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密切相关。

2.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推动行为和活动的力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解释了人们行为的动机来源。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9、熊哲宏(2002):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熊哲宏(1995):皮亚杰哲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21、郭本禹主编(2003):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 22、J. 福多(2002):心理模块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3、张世英、赵敦华主编(2002—2003):《世界思想家译丛》。 北京:中华书局。 第一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 《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弗洛伊德》、《杜威》、 《维特根斯坦》。 第二辑:《荣格》、《波普》。
②、Edna Herdbreder:

③、墨菲(G.Murphy):

2、 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 始: ——罗伯特· 华生(R.I.Watson):心理学史走向专业化研究的主要推 动者 ①、成立组织:

1960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心理学史: 一个被忽略的领域》 1965年产生了APA第26分会——心理学史分会 1965年,Akron大学建立了美国心理学历史档案馆, 华生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
成绩考核方法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占总成
绩的30﹪ 2、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占总成绩的70﹪。
1-绪 论
本章内容共分四节:
——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
温馨提示
心理学是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 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和人性奥秘的努力。
(二) 心理学中的永恒问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发展:弗洛伊德。

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

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

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

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

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记忆一记忆及其类型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3、记忆的主要类型1记忆对象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2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4、记忆表象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二记忆系统三遗忘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遗忘的种类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3、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思维一思维及其类型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3推理3、科学概念的掌握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3注意“变式”的使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三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4个体的经验水平: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势的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技能一技能及其特点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二操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三智力技能的形成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力一能力及其类型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3、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二智力及其测量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2、智力测验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四能力的发展变化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职业差异3种族差异●动机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2需要的种类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动机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3动机的功能①启动机能;②维持功能;③导向功能.4动机的分类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二学习需要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三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情绪一情绪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的分类1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应激.3、情绪的性质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1情绪的产生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2情绪的表达①面部表情;②身段表情与手势;③言语表情.二压力、情绪与健康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2压力的来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人格一人格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3、人格的结构1气质①什么是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神经系统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多血质相对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型;胆汁质相对于兴奋型强、不平衡型;粘液质相对于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弱型相对于抑郁质.2性格①什么是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二人格的形成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5、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一心理健康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3、心理健康的促进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二心理咨询1、心理咨询的实质1什么是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①理解支持原则;②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①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①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性别角色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①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①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2、自我意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①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接纳自我;③努力改善自我.3、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4、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的危害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2考试焦虑的成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3考试焦虑的矫正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D.脑神经、脊神经
D、A
17、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 A.扣带回 B.中央后回 C.中央前回 D.角回
18、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
抑制
(D)反射
C、C
19、以下说法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请指出是哪一个 ( )。 (A)冯特、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代表。 (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魏特海墨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 (D)华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2、关于心理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B 心理是被动的反映 C 心理就是意识 D 心理是人脑机能
BD、AD
3、斯佩里所做的“脑割裂”实验证明了( A 左利手的人布洛区在右半球 B 右利手的人威尔尼克区在右半球 C 左利手的人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D 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站优势
信号系统: 区别人与动物的条件反射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A、外抑制 B、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C、消退抑制 D、分化抑制 E、泛化
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 基本形式
3、相互诱导
A、负诱导
B、正诱导
C、同时性诱导
D、相继性诱导
14、一个神经元的( )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
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
A.树突
B.轴突
C.胞体
D.基因
C、B
15、人的神经系统包括( ) A.脑和脊椎 B.大脑和小脑 C.脑神经、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6、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6.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7.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0.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

心理学基础1

心理学基础1
抽象:是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去认识同一类的所有事物。
(三)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的方式分: 1、动作思维:是指根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形象思维:是指以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的表象来解决
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依赖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
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3、回忆和再认
再现:是信息的提取过程。又分为再认和回忆。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能识别,能认识。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现 的过程。 4、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正确的再认与回忆。它是与保持相反的 过程。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
▪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刚刚能引 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 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最小 刺激量。
常见的感觉现象
▪ (1)感觉的适应 ▪ (2)后像 ▪ (3)感觉的相互作用 ▪ (4)联觉
二、知觉
(1)同个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是自己向往的东 西。
(2)幻想是指向未来的,不和创造活动相联系。
五、 思 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是指它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的认
识事物。 概括性:是指思维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 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 (W.Wundt)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科学心理 学的开端。从那时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越来 越受到重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布鲁什林斯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布鲁什林斯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布鲁什林斯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布鲁什林斯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布鲁什林斯基【生卒】:1934—【介绍】:俄罗斯心理学家。

1953年师从鲁宾斯坦。

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心理学专业。

1965年获副博士学位。

1977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71年任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1975年起领导思维心理学研究所,1984年起主持跨学科的思维心理学研讨会。

1981-1987年任《心理学问题》杂志副主编。

1989年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90年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任最高仲裁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2年任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委员、纽约《苏联心理学》杂志顾问。

同年当选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

1991年任教授。

主要研究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心理基础,主体、个性和思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提出新的系统观点和将人作为主体进行研究的连续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将思维作为活动和连续预测过程的理论,发现新的顿悟类型,即瞬间顿悟,揭示解决任务时对话对思维的依从性,分析新政治思维的心理方面,提出非传统的智慧活动理论,并对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主体活动观点和符号观点作系统对比。

1992年获鲁宾斯坦奖金。

着有《思维的文化历史理论》(1968)、《思维心理学和控制论》(1970)、《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1979)、《思维和预测》(1979)、《思维:过程、活动、交往》(1982)、《思维和交往》(1990)、《主体心理学》、《维果茨基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布季洛娃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布季洛娃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布季洛娃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布季洛娃”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布季洛娃【生卒】:1909—【介绍】:女。

苏联心理学家。

1956年起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高级研究员。

1972年起任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主要研究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

主要理论观点:(1)认为谢切诺夫的论敌卡维林虽不反对心理学与生理学及一般自然科学结盟,甚至站在心物平行论的立场上,即不否认物质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一系列过程而存在,但坚决反对唯物主义把心理理解为脑的机能、脑的活动的产物,批评他表面上把心理学说成真正的科学,但其立场是唯心主义的。

(2)认为谢切诺夫的《脑的反射》提出心理过程的总图式,把人的个性的一切高级现象均归为脑的反射概念,把反射归于运动,这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也为对人的个性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石。

(3)提出别赫捷列夫对谢切诺夫的图式加以进一步发挥,认为他提出不仅要研究肌肉反射,且要研究有机体的任何其他应答性反射(心血管反射、分泌性反射等),因这些反射也可能是脑的反射的外部表现。

(4)认为切尔巴诺夫的观点对社会心理学具有特殊意义。

提出他从维护唯心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把心理学分为两部分,即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本身。

社会心理学应在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而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经验科学,独立于一般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外。

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承认社会心理学存在的权利,却以心理学的另一部分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代价。

着有《谢切诺夫关于感觉和思维的学说》(1954)、《俄国心理科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1960)、《苏联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1972)、《俄国科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车尔尼雪夫斯基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卒】:1828—1889【介绍】:俄国文艺评论家、美学家、作家。

毕业于彼得堡大学。

1855-1862年领导《现代人》杂志。

主张认识来自感受,现实生活是最高真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和艺术的试金石。

提出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生活。

认为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条件派生出社会生活的美学问题,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与生活理想的观念紧密相联。

认为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主要特征是一种温柔的喜悦。

美感和视觉、听觉不可分离。

人的美感与其他感觉一样,在延续性和紧张程度上都有一个正常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欣赏者的生理和心理就会产生厌倦。

同样,美感的鉴别力、敏感性和对完善的渴求亦有其限度。

美感渴望满足,但不苟求,它寻求好的东西,即使现实中的美有严重缺陷。

虽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但在艺术的功用上,强调艺术的三大社会功效: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

认为就本性而言,文学艺术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达者,是“生活的教科书”。

艺术不仅反映现实、再现现实,且能改造现实,作家、艺术家应对生活作出积极反应,以推动生活进步。

着有《生活与美学》、《现代美学概念批判》、《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

心理学基础--知情意

心理学基础--知情意

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印度狼孩卡马拉
第二节 心理过程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 过程,即是信息进行加工 处理的过程,由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等认知要素构成。
1.概念
(一)感 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一)感 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皮肤觉 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4、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二、根据知觉对象,可以把知觉分为()、()、()
学习目标
掌握: 1、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的概念 2、记忆的分类;注意的品质 熟悉: 1、记忆的过程 2、思维的分类 了解: 1、想象的种类
1.概念
(三)记 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形象记忆
动作记忆
2.分类
(三)记 忆
(2)按记忆时间分类
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 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印象 又称永久记忆,是指信息 又叫操作记忆,是保持在 在头脑中持续一瞬间的记忆。 存储超过1分钟以上直到多年, 1分钟以内的记忆。 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储存的时间极短,0.25-2秒 储存时间短 容量大 长时记忆容量非常大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 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1)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面部、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身段表情
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体语”。
手势(gesture)是一种重要 的身段表情,它通常和言语一起 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3)言语表情
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布隆斯基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布隆斯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布隆斯基
【生卒】:1884—1941【介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

1907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历史文学系。

后在莫斯科女子中学讲授心理学和教育学。

1913年起任教于莫斯科大学。

1921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国家学术委员会科研教学组委员。

曾师从切尔巴诺夫,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积极反对切尔巴诺夫的唯心主义心理学,与科尔尼洛夫等人共同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坚决反对将心理学视为精神科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生物科学。

亦反对自我观察,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即观察和实验。

同时亦强调人的所有形式的活动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性,科学的心理学只能作为社会科学而存在。

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同社会关系紧密相联的有意识的行为。

反对把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否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并强调在历史发展中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后主要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20-30年代成为儿童学的代表人物。

其学说未辩证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着有《科学心理学概论》(1921)、《儿童学》(1925)、《心理学概论》(1927)、《记忆和思维》(1935)、《小学生思维的发展》(1935)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