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1. 焉:用作助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赞叹、反诘、疑问等语气。

例如:子孙视之,比于赤子,焉能束书而不读?(《论语·为政》)——后人焉能忘此?(表示赞叹)2. 也:助词,表示句末语气,可译为“呢”。

例如:天下之士,不知何时止而不簧也。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名的学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停止过不说话。

(表示疑问)3. 以: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例如:累积成堆,所以不以工自名。

(《聊斋志异·促织》)——聚集在一起而成为堆,所以不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荣耀。

4. 因:用作介词,表示依靠、凭借。

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带着礼物来蔺相如门上谢罪。

(表示依靠)5. 于:用作介词,表示对象。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跟随他们,遇到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表示对象)7. 乎:用作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吗?(表示句中停顿)三、焉乎者也焉乎者也是中国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子结构,用来表示句末的语气。

其中,焉和乎是虚词,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者也则是助词,用来表示句末停顿,通常和焉、乎一起使用,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

例如:夫子與子路于陈。

(《论语·公西华侍坐》)——夫子和子路在陈国。

(表示疑问)今者项庄拔剑舞,士皆寂然,不有加亦。

(《项羽本纪》)——现在项庄拔剑舞动,士兵们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动弹。

(表示赞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澭之战》)——攻打不下来,包围又断绝,我们还是回去吧。

(表示反诘)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不是很快乐吗?。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虚词用法总结文言文翻译

虚词用法总结文言文翻译

一、助词1.者:用于句末,表示停顿,常用于句中停顿,以示强调。

译为“……的人”、“……的事物”等。

例:孔子者,圣人也。

(孔子,是圣人。

)2.之:代词,可代名词、代词、代句。

译为“的”、“它”、“他”、“他们”等。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所:所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所……的”。

例:所见皆可喜,所闻皆可感。

(所看到的都是令人喜悦的,所听到的都是令人感动的。

)4.者、所:二者可连用,表示“所……的人”或“所……的事物”。

例:孔子所教者,仁也。

(孔子所教的东西,是仁。

)二、介词1.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译为“在”、“于”、“对于”等。

例: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译为“用”、“因为”、“为了”等。

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用他自己的昏庸,去使人明白。

)3.于、以:二者可连用,表示“在……方面”、“因为……所以”。

例:吾志于学,吾学于孔子。

(我志向于学习,我学习于孔子。

)4.以、于:二者可连用,表示“在……方面”、“用……来”。

例:吾以吾学,教吾子。

(我用我的学问,来教导我的儿子。

)三、连词1.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译为“并且”、“但是”、“而且”等。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则:表示条件、结果、假设等关系。

译为“如果”、“那么”、“就”等。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且:表示递进、强调等关系。

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4.与:表示并列、选择等关系。

译为“和”、“以及”、“或者”等。

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四、叹词1.呜呼:表示感叹、惋惜等。

译为“哎呀”、“唉呀”等。

例:呜呼!吾友之死,吾将安归?(哎呀!我的朋友去世了,我该往哪里去?)2.噫:表示惊讶、感叹等。

虚词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虚词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句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例句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例句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例句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例句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例句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在这段文言文中,我们看到了虚词的运用。

如“而”、“乎”、“也”、“焉”、“之”、“其”、“于”、“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疑问等作用。

“而”字在这里表示顺承关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而”连接了“学”和“时习之”,表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乎”字在这里是疑问语气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表达。

“也”字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使句子显得更加完整。

“焉”字在这里是兼词,表示“在其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焉”表示在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之”字在这里是代词,表示“他”,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虚词翻译训练

文言文虚词翻译训练

夫文言文者,古之文章也。

其中虚词,虽无实义,然于句中,却起关键之作用。

故学习文言文,翻译虚词,实为必要之技能。

今试以数例,浅析文言文虚词翻译之方法。

一、助词之翻译助词者,文言文中无实义,而辅助实词构成句法之词也。

如:1. 者也,用于句末,表判断。

译为“……的”。

例:孔子者,生于春秋之际。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

)2. 所也,用于动词之后,构成所字结构。

译为“所……的”。

例:所念者,亲族也。

(所思念的,是亲人。

)3. 之也,用于实词之后,起到连接作用。

译为“的”。

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的乐趣,得之于心,寄托于酒。

)二、介词之翻译介词者,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空间、对象等关系的词也。

如:1. 于也,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译为“在……、于……、因为……”。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多。

)2. 以也,表示原因、手段等。

译为“因为、用、以……方式”。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无礼于晋国,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3. 于也,表示比较、限制等。

译为“比、在……之内”。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自己,则羞于拜师。

)三、连词之翻译连词者,文言文中表示句子之间关系的词也。

如:1. 而,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

译为“并且、但是、因而”。

例:君子之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的道,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遵循。

)2. 且,表示递进、让步等。

译为“并且、况且、而且”。

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而且,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3. 若,表示假设、条件等。

译为“如果、假如”。

例:若夫隐居以求其志,达则兼善天下。

(如果隐居以求得自己的志向,那么实现理想之后,就要兼善天下。

)总之,文言文虚词翻译,需根据上下文语境,结合词性、句法等,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理解文言文之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然而,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不断练习,方能游刃有余。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承接。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逐而得之(《促织》)(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结果。

可译为“因而”(有时“因”“而”连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何1、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用作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信陵君窃符救赵》)·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何乃”,表反诘语气,可译为“怎么竟”;表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在的将军尚且不能夜里通行,何况前任的将军呢]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4. 例句:孟尝君知其贤,而使将楚。

翻译:孟尝君知道他的贤能,就派他带兵去楚国。

5. 例句:夫战,勇气也;胜,智勇之略也。

翻译:战争,需要勇气;胜利,则需要智慧和勇略。

6.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7. 例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问那渠道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不断涌出的活水。

8.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10. 例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11. 例句: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12. 例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翻译: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难,想到危难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以上例句中,文言文虚词起到了连接、转折、补充等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更加丰富。

学习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为焉也以)班级姓名学号为(一)用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翻译: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翻译: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③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翻译:然后把天下作为自己的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

④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翻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翻译: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翻译: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作歌送给她。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翻译: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认为你知识丰富呢?”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且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二)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翻译:秦王本人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翻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为“为了”、“为着”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翻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翻译:(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一、助词1. 也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矣例句: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翻译: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人民,这是善。

”3. 之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的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二、连词1. 而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 且例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孟子说:“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且例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4. 以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三、副词1. 乃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且例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明白天命,六十岁能顺应自然,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3. 犹例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4. 乃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综上所述,文言文虚词虽无实义,但在表达句意、篇章结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是“之”。

作为代词,它可以代替人、事或物。

通常用于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X和XXX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XXX作战。

《曹刿论战》),“XXX,并杀两尉”(XXX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例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假如XXX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为助词,它有多种用法。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翻译。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

作为音节助词,通常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XXX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作为动词,它可以翻译为“到”或“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XXX?”(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

另一个常用的虚词是“者”。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于是XXX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

①《出师表》中提到,对于那些作恶违法的人或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由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②《为学》中说,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就算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也会变得容易;但如果不去做,本来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③《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XXX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的存在。

①《愚公移山》中提到,北山下有一个名叫XXX的人,他已经快90岁了。

②《隆中对》中提到,XXX这个人就像是人间卧伏着的龙一样。

文言文虚词整理加翻译

文言文虚词整理加翻译

一、文言文虚词概述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实在意义,但具有语法作用的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文意、掌握语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对文言文虚词进行整理及翻译。

二、文言文虚词整理及翻译1. 也(1)结构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2)代词,表示“这,那”。

例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

(《师说》)翻译: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能不深思熟虑、谨慎选取的原因。

2.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翻译:子路说:“卫君等待您来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须先正名。

”3. 其(1)代词,表示“他,她,它”。

例句:吾欲观其色,知其喜怒。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看看他的脸色,了解他的喜怒。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后,表示强调。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诫子书》)翻译:君子的行为,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4. 以(1)介词,表示手段、方法。

例句:吾以剑自随。

(《庄子·养生主》)翻译:我随身携带剑。

(2)介词,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是以吾言不可不慎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因此,我的话不可不谨慎。

5.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2)介词,表示被动。

例句:吾欲与子偕亡,子将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和你一起死去,你将怎么办?6.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犹如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有,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洁,讪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怀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爱莲花,喜爱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出名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坐享其成!④小学而大遗。

文言文虚词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及翻译

一、代词1. 其: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例句:子路,其为人也,善哉!(《论语·里仁》)翻译:子路这个人,真好啊!2. 吾:表示“我”。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 吾子:表示“您”。

例句:吾子其行乎?(《孟子·离娄上》)翻译:您要走了吗?二、介词1. 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短暂学习的效果好。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句:孔子以道破其邪。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用道德来破除邪念。

3. 于:表示比较。

例句:师旷之聪,不如聋者之聪。

(《孟子·离娄下》)翻译:师旷的听力,不如聋子的听力好。

三、连词1.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

例句:子路,其为人也,善言而寡信。

(《论语·公冶长》)翻译:子路这个人,能说会道,但很少讲信用。

2. 且: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3. 乃:表示顺承、结果等。

例句:吾欲之南海,乃告之于人。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于是告诉了别人。

四、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等。

例句:孔子之门人,七十有二。

(《论语·先进》)翻译: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者也:表示语气、强调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失败。

”3. 焉:表示疑问、感叹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总之,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掌握这些虚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翻译

一、助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2.者:用于句末,表示停顿,不译。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3.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感叹,不译。

例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4.矣: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例如:“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我听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5.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如:“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二、连词1.而: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且: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这些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乃: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用。

)4.虽: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让步关系。

例如:“虽千里之外,不辨青白。

”(即使相隔千里,也分辨不出青白色。

)5.若: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假设关系。

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至于那绵绵的春雨,接连几个月不放晴。

)三、语气词1.矣: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衣领,我心中的忧愁。

)2.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天,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对着愁眠。

)3.哉: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为焉也以)班级姓名学号为(一)用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翻译: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翻译: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③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翻译:然后把天下作为自己的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

④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翻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翻译: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翻译: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作歌送给她。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翻译: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认为你知识丰富呢?”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且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二)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翻译:秦王本人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翻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为“为了”、“为着”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翻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翻译:(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①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翻译:您替我献给他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翻译: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③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翻译: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翻译:这怎么办呢?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如姬对公子哭泣。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翻译: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三)句末语气词(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

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这正是鲁国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翻译: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以外再向南方远飞呢?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翻译: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翻译: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我在治理国家方面,也算是费尽心力啦。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翻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在哪里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二)代词。

1.用在动词之后,做第三人称,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翻译:尚且跟从老师而向老师请教。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翻译:距离现在修墓而安葬他们,那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翻译: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2.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可以译作“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翻译: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翻译: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了”,“啊”。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翻译: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翻译: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翻译:不通晓句读,又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前者)倒有人跟从老师学习,(后者)却有人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翻译: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翻译:它们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像水涡,高高耸立不知道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翻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4.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①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翻译: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翻译: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②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这也是逃跑啊。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翻译:(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②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的语气。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翻译: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翻译: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翻译:假使秦国的统治者也能爱惜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帝王,谁能够灭亡他的宗族呢?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5.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二)句中语气词。

1.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翻译: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翻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翻译:难道仅仅只是溺爱伶人(才有这种坏结果)吗?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翻译:穷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这块宝玉。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做比喻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翻译: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人。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凭着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翻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给乡里。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给秦国那块和氏璧。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翻译:于八月十三日在北京南城菜市口被斩杀。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到达泰安。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翻译:而我却因为捕蛇独能留存。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翻译:路平坦并且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②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翻译: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翻译:我与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翻译:樊哙侧举他的盾牌一撞。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翻译: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地方,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视着周王室的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