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了解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X于生活中的现象。
2.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打算)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 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 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了解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探究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测,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 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兴旺,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局部,所以人们不信任他们两人的说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实验演示
通过简单的实验,如用篮 球模拟地球的形状,让学 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结果, 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视频播放
播放有关地球形状的科普 视频或纪录片片段,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 形状和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地球形状 的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
究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或APP进行辅助 教学,如虚拟实验室等,让学生在互 动中体验和学习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地球 形状的资料和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 视野。
05 实验活动设计与 实施
实验目的和原理介绍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的 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 作能力。
练习题类型及难度设置
填空题
考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基 本特征的记忆和理解。
判断题
通过判断正误,进一步 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
选择题
提供多个选项,考查学 生对地球形状相关知识
的综合运用能力。
拓展题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设 置一些综合性、拓展性
的题目。
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
01
02
03
04
审题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明确 题目要求。
作业量适度把握原则
控制总量
0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控制作业总量,避免过多
过难的题目给学生带来负担。
分层布置
0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鼓励实践
03
在作业中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地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懈的探索。
重点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板书
地球的形状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T球体.
回顾本课所学
建立知识体系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 是球体这一概念,但是他的这种概念仅是因为他认 为球是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的,而/、是根据任何 客观事实得出的。
后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 认为: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孤形 的,给出了地球是球体的或近球体的第一个科学证 据。
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地球是 球体或近似球体: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 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到的 新的星星。
古埃及人更相信神灵,认为大地是身披植物斜卧的 男神,天空是一位由大气之神托着的女神,太阳神 每天乘船在大空中往来穿行。
与中国天圆地方有些类似的就是古印度人了,他们 认为世界存在干^个倒直的碗上,碗卜是大象,大 象之下是乌龟,而世界整体上又被眼镜蛇围绕,这 首尾相衔的眼镜蛇就代表着水。
古代人最初往往会凭借直觉想象,甚至创造出各种 各样的神话传说,来表达他们对于地球形状的揣 测。那时人们的这些认识都是没有依据的猜想,是 不科学的解释。
探索二: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1: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 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小纸片、双面胶、地球 仪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球的形状”是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是模拟地球的模型,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自然现象、天气和季节的知识,对自然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形状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地球是一个平面或者圆盘的阶段,对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
2.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3.准备与地球仪和经纬网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并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作用。
同时,讲解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和经纬网模型,尝试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4)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地球的形状,这是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课本第14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如圆形、正方形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的概念。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的形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判断题
-地球的形状是正方形。(错误)
-地球的形状是圆形。(错误)
-地球的形状是椭圆形。(正确)
-地球的形状是三角形。(错误)
2.题型二:填空题
-地球的形状是_____。
-地球的赤道比两极_____。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来了解地球的_____。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证明地球形状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核心素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地球科学素养,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球形特征,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运动。
3.素质层面: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科学课充满兴趣。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课堂纪律良好。但在自我约束、自律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较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课外,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可能不够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第6周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地球的形状。
2.探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怎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地球的球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地球仪。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材解读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这个常识,学生都知道,所以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明确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
这是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中毋庸置疑的一个观点。
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生活阅历中的观察和实验,也比较难让学生发现地球是球体的这个认识。
就像古代人没有这种科技力量,他们也无法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因此本节课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体会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带来的影响。
在古时候科技力量薄弱时,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猜想。
可随着观察,古代人们发现原有的猜想或认知,无法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产生了认识冲突,提出新的假设。
学生模仿古人,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是否能得到生活现象一样的结果。
可是打破原有根深蒂固的认知,科普一个新的认知,是需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直到麦哲伦环球旅行、人类通过卫星在外太空拍摄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才被所有的人们所认同。
同时,本节课也藏了一条暗线,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认识到地球是球体,更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本单元教学内容多数都是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这4个板块开展的,并且每个探究实验一次科学建模。
因此每一节课都是从聚焦生活大问题开始,进行疑模、设模、建模、研模、拓模。
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发现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科普读物、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
所以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没有目前科技的时候,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古代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根据课外读本,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对古人的猜想与神话故事有一定了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他们来说,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仪图片3.实验材料(如彩球、绳子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是一个平面。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要素。
3.操练(15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模型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地球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下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以上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剩余时间可用于学生作业和教师辅导。
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利用地球仪模型进行了导入。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然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1.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观察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地球形状的概念。
(3)地球仪的认识和使用:学会使用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举例:介绍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地图、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
(1)地球的不规则形状: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难点解析: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以及实际观察,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不规则形状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避免部分学生过于被动。
3.针对教学难点,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4.加强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于他们复习和巩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地球的基本形状;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常见现象和实例;3.地球仪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特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爱护地球的意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科书,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的直观感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从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二、问题与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
【提示】
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
【分析】单性花指的是一朵花上只具有雌蕊或雄蕊,而两性花指的是一朵花既具有雌蕊又具有雄蕊。
9.某农夫发现果园有许多昆虫,于是喷药杀虫,结果虽然昆虫全死了,但这一季果实产量是历年最差的,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答案】果树一般进行异花传粉,昆虫采集花粉和花蜜同时也能为其传粉,昆虫大量死亡,传粉效果会大大降低,从而使产量下降。
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回答
认真听
思索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讲授新课
一、探索
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回答。
B.材料用途分析
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板屏模拟月球
C.实验过程
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
D.温馨提示
注意: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
E.实验发现
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或者圆弧。
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便形成了月食。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并且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地球的其他特征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圆形或椭圆形。
但是,他们对地球形状的具体特征,如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卫星图片等教具。
2.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
3.制作地球模型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特征,如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用地球仪和卫星图片来说明地球的形状特征。
5.拓展(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写一篇短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天体,但对其真实形状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学生能通过实例和图像,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地球仪。
3.实例和故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地球形状的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故事,以及地球的引力、卫星拍摄的照片等实例。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片是否符合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1.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方形的。
()
2.地球是太阳的一颗天然卫星。
()
3.站在海边向远处看,首先看到的是船帆。
()
4.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
5.地球和月球、太阳一样都是球体。
()
6.“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
四、拓展提高: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2、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3、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
五、作业布置
查阅相关资料,哪些具体的科技活动能证明地球是圆的?独立完成
阅读资料
课堂检测
拓宽知识面
培养查阅资料能
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
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
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初步经
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古人观测条件下的认识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来推理和解释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探究(30分钟)1.教师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用小球模拟地球,用灯光模拟太阳,用纸板模拟月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推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教师让学生模拟海边观察船只和月食的情境,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麦哲伦航海旅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影响。
三、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以及模拟实验对地球是球体的观点的证明。
四、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行星的形状,以及人类如何认识其他行星的形状。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和历史情境的营造,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能够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推理和解释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行星的形状,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2.模拟实验。
教师用大球代表地球,船模代表船只,小球代表太阳,正方体代表地面,手电筒代表太阳光线,呈现影子的屏代表地面上的影子。
教师让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船只在海上的影子,发现影子是弯曲的,这就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有曲度的。
3.解释结论。
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船只在海上的影子是弯曲的,结论就是地球是球形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实验中,教师用具体的物品代表地球、船只、太阳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同时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宇宙和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材料(小球、灯、白纸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提醒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形状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出课题。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讲述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等观点。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会有不同的地球形状认识呢?3.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实验一: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的行驶情况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块平面木板,以及一个小船模型。
将小船模型分别放在地球仪和平面木板上,模拟船在海洋上行驶。
让学生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情况。
实验二:月食现象模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圆形小球(代表地球)和一个小球(代表月球)。
用手电筒照射圆形小球,模拟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将小球放在手电筒和圆形小球之间,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学生观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食”现象。
4.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呢?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两极半径等。
3.6《地球的形状》教案
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材解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曲折又漫长的,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最早人为地球是方形的,即“天圆地方”,这种认识能解释一些人们看到的现象,然后也出现了很多无法解释的难题。
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逐渐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这一观点,本节课我们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面对复杂而抽象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怎样剥茧抽丝,运用简答的材料来完成抽象问题的模拟实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图片、视频等已经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但缺少对结论的思辨。
通过本课,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从新思考这一问题,并通过猜想、预测、实验、总结等过程,逐步深入的探索科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二、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解释、描述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三、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求索,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思考。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人们的不断的去探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模拟实验的内在设计思路,能通过实验结果思考及推理。
难点:培养抽象问题具象化解决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船模、塑料球、手电筒、立方体、球体、白板或白纸(屏)。
【教学过程】一、聚焦1.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那么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球体)2.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是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生活中、与人交流中,善于倾听,这是一个固定的结论,那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较落后,那时候的人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呢?3.今天就让我们重走古人探索地球的旅程,和他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教案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
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
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
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
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
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6 地球的形状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的曲折过程。
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
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
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在课上,各小组在做
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
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
所以这节课对地
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
讨论、检查、得出结论。
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
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
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
学生的互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