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模式

合集下载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引言:兰州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我们有必要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兰州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1. 重污染源:兰州市工业结构以化工、冶金、能源等重污染行业为主,这些行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固体问题严重,直接导致大气污染的加剧。

2. 交通尾气排放:兰州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导致尾气排放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此外,道路施工、燃油质量不佳等问题也进一步加重了交通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3. 道路扬尘:施工、运输、道路修建等都会导致大量的扬尘,这些扬尘颗粒物污染了空气,使兰州市的大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4. 兰州地理条件:兰州位于干旱地区,缺乏降水,空气湿度偏低,自然条件下大气污染易于积累和扩散。

二、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建议1. 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应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污染物排放。

2.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减少重污染行业的比重,促进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3. 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倡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同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减少拥堵现象。

4. 加强道路扬尘管理:加强对施工、运输等行业的扬尘治理,建立完善的扬尘管理制度,并对施工车辆和建筑工地进行强制性排放控制,减少扬尘的产生。

5. 积极开展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的大气污染事件,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

6.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污染的绿色技术和设备,提升兰州市的产业技术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

7. 增加生态绿地建设:增加兰州市的绿地面积,建造城市公园和植被覆盖区域,提高兰州市的空气湿度,帮助净化大气。

CUACE模式在兰州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中的检验订正

CUACE模式在兰州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中的检验订正

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 诸多不便 , 引起政府 和公众 的广泛 关 注 , 使 空气 质 量 预 报 研 究再 次 成 为人 们 研
究 的热 点之 一 … 。2 0 1 3年 国务 院 印发 了 《 大 气污 染 防治行 动计 划》 ( 国发 [ 2 0 1 3 ] 3 7号 ) 明确 要 求 “ 建 立 重 污染 天气 空气 质 量监 测 预 警 体 系 , 妥 善 应 对 重 污
K a n g ,WA N G Y u h o n g ,e t a 1 .T e s t a n d C o r r e c t i o n o f C U A C E i n A i r Q u a l i t y F o r e c a s t i n L a n z h o u o f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 J ] .J o u na r l o f Ar i d M e t e o r o l o g y ,
城 市之 一 , 但 自开 展 业 务 以来 对 C U A C E 的 模 式 预
染天气” 。目前京津冀 、 长三角 、 珠三角等 区域许多
何 金梅 , 刘 抗 , 王 玉红2 , 张培 燕
( 1 . 甘肃省气象服务 中心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2 . 甘肃省酒泉市气象局 , 甘肃 酒泉 7 3 5 0 0 0 )

要: 利用 2 0 1 4年 9月—2 0 1 5年 8月环境保 护部 对外发布 的兰州市 6种污染物 实况监 测数据 , 对
正技术 , 制作全国地( 市) 级以上 , 京津冀 、 长 三角和 珠三 角县 级 以上 3 4 2个城 市 的 6种 污染物 浓度 和 空
气质 量指 数预 报 指导 产 品 。 中 国气 象局 乌 鲁 木 齐 沙漠 气象 研 究 所 于 2 0 1 3年 1 1月 完 成 了对 C U A C E

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2 . .1 PM 1 .1 1 o
( .兰州 大学资 源环境 学 院 西部环 境教 育部重 点实验 室 ,甘 肃 兰州 700 1 300; 2 兰州市 环境保 护局 ,甘 肃 兰州 70 0 ) . 30 0
摘 要 : 据 兰州 市 2 0 2 0 根 0 2~ 0 9年 的城 区大 气污染物监 测 结果 ,分 别对 可吸入颗 粒物 ( M 。 、二 氧 P )
2 1 大气 污染现状 .
2 1 1 大气 污染物 浓度年 际变化 . .
表 1 3种 主要 大 气 污 染 物 年 均 浓度 统 计 表 ( gm ) m /
20 02年 20 03年 20 04年 20 05年 20 06年 20 07年 20 08年 20 09年
与信 息 中心 和技术 创新 中心 的重要 角色 。为把握好
监 测站 2 0 2 0 0 2~ 0 9年的 常规监测 数据 。 12 数据处 理 .
收 稿 日期 : 0 0—1 —2 21 1 6 基 金 项 目 :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0 7 0 7 ;兰 州 市环 境 保 护 4 8 15 ) “ 十二 五 ” 规划 项 目。
I 兰州市P 。 O2 O。 t1 1 M. 、S 、N 年均浓度变化
结 合表 1 、图 1可 以看 出 ,2 0 0 2~2 0 0 9年 8 a 中 ,兰州市城 区 P 年 均 浓 度 变化 可分 为 3个 阶 M。 段 :其 一 ,P 年 均 浓 度在 2 0 2 0 M。 0 2~ 0 5年呈 现 明 显 的逐 年 下 降 趋 势 , 由 2 0 0 2年 的 0 19 g 1 .9 m / I T 下
环境 科 学导刊
ht:/ hkd.i .r.n 2 1 ,3 ( ) t p / jxkye ogc 0 1 0 2 s

兰州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报告

兰州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报告
图2城市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
兰州市要想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要落实到实处,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上,重中之重,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城市环境保护,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考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分析和把握城市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因势利导,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发现和捕捉城市保护环境的有利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双赢”。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才会有相应的物质保障。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相平衡,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首,保护自然,改善自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尊重自然的本质,实现与环境的共生,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
第四,强化噪声控制。1、交通噪声控制严格执行《兰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强化交通噪声管理;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解交通压力。2、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加强对娱乐场所、商业网点、饮食业户等主要社会生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和区域审批,整治沿街商饮娱乐网点的音响喇叭等扰民噪声源。3、建筑施工噪声控制严格落实夜间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大建筑施工噪声违法查处力度,新建改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高考、中考等敏感时期严禁施工。
兰州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摘要:兰州作为大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考虑,致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文着重分析了兰州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 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提出建设生态型环保城市的观点、对策和设想, 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阐明了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

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

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1. 引言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是甘肃省省会。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兰州市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本文将从气象角度出发,对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

2. 气候特点与大气污染关系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带,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造成了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与其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首先,兰州市的气温变化大,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困难,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兰州市内积聚。

其次,兰州市全年降水量少,多为蒸发性降水,这样一来,大气污染物不易被降水清洗,增加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程度。

3. 地形地貌特点与大气污染关系兰州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对其大气污染问题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兰州市地势较低,被群山环抱。

这种地形特点容易造成兰州市的地理性污染,即污染物在山谷、山间不易扩散,积聚于空气中。

同时,兰州市地面广泛分布大量沙土和裸露土壤,风吹扬尘现象相对较为严重,这也导致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加剧。

4. 工业污染与大气污染关系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经济中心,拥有大量的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许多工业企业排放大量的颗粒物、有机物和气体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兰州市的气候条件下不易扩散和清除,从而导致了大气重污染。

其次,兰州市的工业活动也增加了能见度低、大气浑浊的情况,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5. 交通污染与大气污染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兰州市的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兰州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兰州市的气候条件,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不易扩散和清除,导致了大气污染情况的加剧。

此外,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6. 生活污染与大气污染关系兰州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大量的生活活动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的问题。

家庭、商业、餐饮等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烟尘、VOCs等污染物排放增加了兰州市的大气污染程度。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防治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兰州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的防治与管理活动。

第三条扬尘污染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计划。

第二章防治责任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第七条运输单位在运输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时,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防止物料散落造成扬尘污染。

第三章防治措施第八条施工现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设置围挡,防止扬尘扩散;(二)采取覆盖、固化、绿化等措施,减少裸露地面扬尘;(三)施工现场出入口应当设置车辆冲洗设施,防止车辆带泥上路。

第九条道路保洁应当采用机械化清扫、洒水降尘等低尘作业方式。

第十条裸露土地应当进行覆盖或者绿化,减少扬尘污染。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扬尘污染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扬尘污染防治情况。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扬尘污染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举报,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一)未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或者未按照方案施工的;(二)未采取有效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三)运输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的。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探索研究改善兰州大气质量的新途径

探索研究改善兰州大气质量的新途径
的产业 和能 源结 构 、 脆 弱 的 区域生 态 环境 等影 响 , 兰 州
解决。
第二 , 多重 政 策 叠 加 , 机 遇 非 常 难 得 。当 前 , 兰 州
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 多年来在全 国空气污染严重城
市 的排名 中是 十 大 之一 。但是 , 2 0 1 3年 的 1 月份 , 全 国大面 积 出现 了雾 霾 天气 , 而 兰州 市 的优 良天 数 达
市环保工作面临的是前所未有 的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 期 。国务院《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的意见》 , 进

步完善了环境经到 7 9 . 7 %, 全年优 良天数 2 7 0天 , 优
良率 达到 7 3 . 9 %( 2 0 0 1年 优 良天数 1 1 9天 , 优 良率 为
进 治污 责任 的落 实 。
满期待。环境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 、 经济 问题 , 而且是
社会 问题 、 民生 问题 。我们各 级 党 委 、 政 府 一 直 强调 发 展要 以人 为本 、 要提 升 老百 姓 的幸 福 指数 , 让 城 市有 一 个好 的环境 , 让 群众 呼 吸到新 鲜 的空气 , 这是 最 基本 的
大形势下 , 环境质量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促 进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直接影响到 招商引资 、 项 目落地和产业 发展 的方方 面面。要实现 “ 做大做强做美兰州 ” 的 目标 , 兰州市首先就要把环境 保护放在“ 做美 ” 兰州的突出位置 , 把大气污染治理好、 把城市形象塑造好 、 把发展 环境 营造好 , 为转型跨 越、 率先崛起奠定 良好的环境基础。
途径。
划》 “ 三区十群” 4 7 个重点城市之一 , 在政策 、 资金等方 面给予大力支持 ; 省委 、 省政府 对兰州 的发展寄予 厚 望, 提出了“ 做大做强做美兰州” 等一系列新要求 , 特别

兰州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的污染特征、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

兰州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的污染特征、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

兰州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的污染特征、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兰州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的污染特征、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近年来,兰州地区的大气质量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本文将探讨兰州地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兰州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表现为高浓度的PM2.5和O3。

根据监测数据,兰州市大部分时间内PM2.5浓度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而O3浓度则存在较高水平的潜在风险。

这种高浓度的PM2.5和O3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夏季。

其次,PM2.5和O3的形成机制在兰州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城市扬尘等。

兰州地区是煤炭消费大市,大量的燃煤排放成为PM2.5的主要来源。

此外,机动车数量增加也导致了尾气排放的增加。

夏季气象条件的不利对流、长距离输送和局地循环等,也可导致大气污染物的积累,进而形成高浓度的PM2.5。

O3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光化学反应。

兰州地区夏季气象条件的不利对流和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为O3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始排放物质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VOCs)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O3。

其中,燃煤、汽车尾气和工业活动是NOx和NMVOCs的主要来源。

PM2.5和O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O3的存在会加剧PM2.5的形成与积累。

O3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将PM2.5前体物质转化为细颗粒物。

另一方面,细颗粒物的存在会影响O3的生成和光解反应。

细颗粒物可以吸附或反应氮氧化合物和有机物,从而降低O3的生成效率。

为了解决兰州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应综合考虑PM2.5和O3的形成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首先,要加强大气污染源的管控,减少燃煤排放量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量。

其次,需要改善兰州地区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体系,减少城市扬尘和交通拥堵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高浓度的污染事件。

近十几年兰州空气污染变化及治理建议

近十几年兰州空气污染变化及治理建议

近十几年兰州空气污染变化及治理建议孙文杰;刘明;尹勤;仝纪龙;黄忠伟【摘要】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是西北的工业重镇,长期以来都面临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兰州市采取了各种有效治理污染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论述从气象条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兰州空气污染的原因,并应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对兰州市2001至2014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了兰州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明显好转,空气污染指数API、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是负数,各个数据参数随着时间推移都呈现下降趋势;兰州市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明显增加.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具有季节变化特点,冬春两季污染严重,夏秋较轻.近十几年,兰州冬春两季的API浓度明显下降,夏秋API 变化不大,应该加大对冬春两季的治污投入.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来对兰州市未来空气质量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兰州市API和SO2浓度已经达标,其余污染物也基本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标准.最后,对兰州市未来污染治理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6(045)010【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兰州;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变化趋势【作者】孙文杰;刘明;尹勤;仝纪龙;黄忠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6.10.002空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的通知【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兰政办发[2015]213号【发布部门】兰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5.07.27【实施日期】2015.07.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的通知(兰政办发〔2015〕213号2015年7月27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已经2015年5月25日市政府第100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责任,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甘肃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适用于本规定。

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政府职责第四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的职责:1.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使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

2.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3.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05•【字号】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第10号•【施行日期】2014.02.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第10号)《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11月15日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袁占亭2013年12月5日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有效控制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清扫保洁、固体物料运输和堆放、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园林绿化等活动中或者裸露泥地等场地中产生的空气颗粒物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

本办法所称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是指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水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空气颗粒物的物料。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扬尘污染防治遵循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是本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制定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和道路清扫保洁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扬尘污染的环境监测、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负责工业企业和锅炉房堆煤场、渣场等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城市道路临时挖掘占用施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30•【字号】甘政发[2013]93号•【施行日期】2013.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9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有关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全省大气环境质量,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新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抓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措施,用环保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效益、获补偿”的原则,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采取绿色信贷、脱硫脱硝电价、排污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政策措施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使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机制逐步向经济政策调控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关于请求国家扶持治理兰州城区大气污染的建议

关于请求国家扶持治理兰州城区大气污染的建议

建议背景兰州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据国家环保总局全国城市环境和综合整治2004年度报告,兰州市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1毫克/立方米)0.72倍,空气质量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排位靠后。

造成兰州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理气候因素。

兰州地处河谷盆地,周边环山,大气对流差,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等大气污染物不易消散,加之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春夏季沙尘严重,扬尘约占总悬浮颗粒物的64%以上。

二是产业结构因素。

兰州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是能源结构因素。

兰州能源主要以煤为主,城区年耗煤约445万吨,占总能耗的76%左右。

特别是到冬季,分布在市区的上千台燃煤供暖锅炉全部启动,污染排放量随之猛增,大气质量极差。

四是城市建设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特别是集中供热管网、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加重了城市污染。

建议内容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彻底治理大气污染的“123计划”,即从2005年开始,一年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将现有2600辆公交运营车辆全部实现油改气;二年完成出租车改造,将全市6500多辆出租车全部实现油改气;三年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将现有1107台(5337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实现煤改气。

“123计划”共需投入资金21亿元。

由于兰州地处西部落后地区,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清洁生产的改造费用较高,地方政府和企业无力投入。

因此,建议国家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兰州大发展。

专家点评大气污染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成为制约兰州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严重威胁着200多万市民的身体健康。

治理兰州大气污染,改善兰州大气质量,是加快兰州发展的迫切需要;让市民呼吸上清洁的空气,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

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发布部门】兰州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1990.04.28【实施日期】1990.04.2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1989年11月18日兰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990年4月28日甘肃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防治烟尘污染第四章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辖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本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科学研究,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农机、航运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一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市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履行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对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市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及本省、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制度,做到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25•【字号】兰政办发[2013]105号•【施行日期】2013.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2013】10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4月25日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兰州煤炭专营市场主体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大治污方案”,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整合规范煤炭经营,使煤炭市场监管有序化、常态化,根据《兰州市煤炭监督管理条例》和《兰州市煤炭经营市场清理整顿实施方案》,结合我市煤炭经营管理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及问题目前,全市具有煤炭经营资质企业72户,其中近郊四区56户。

全市年消耗煤炭约1400万吨,其中西固热电等三大电厂消耗600万吨,工业企业消耗450万吨,民用取暖锅炉消耗300万吨,餐饮业和居民生活消耗50万吨。

全市煤炭经营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煤炭市场散乱,大多数煤炭堆场靠外租或挂靠经营,上规模的市场少,尚未形成经营规范、储存设施及配送网络完善的大型专业化市场;二是市场经营无序,有资质与无资质企业并存,优质煤与劣质煤混杂,使污染治理难度加大;三是煤炭市场监管不到位,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清理整顿、处罚、查扣以及路口查堵、电厂用煤监管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安排部署,以提高全市大气质量为目标,以煤炭经营集中管理和定点管理为抓手,建设运营有序、设施优良、管理规范的煤炭经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为美化优化全市生活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分类施策成效显著,科学依法持续推进——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分类施策成效显著,科学依法持续推进——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治中长期规划 , 制定 了切实可行的《 兰州市创建国 家环 境保 护 模 范城 市 工 作实 施 方 案》 , 2 0 1 3 年 制定 《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 ( 2 0 1 3 -2 0 1 7 年度 ) 》 , 确定了在2 0 1 3 -2 0 1 7 年的5 年间将继续实 施7 5 项工作举措 , 进行科学治污 , 力求从根本上彻 底 解决 大气 污染 问题 。经过 各方 面艰 苦 努力 , 兰州 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国家环保部称兰州是“ 全 国环境 空 气质 量 改 善最 快 的城 市 ” , 突破 性 地 摘掉 了 多年 来 “ 世 界 上 大 气 污 染 最严 重 城 市 之 一 ” 的 “ 黑 帽子 ” 。兰州市 在环 境 污染 治理 过程 中的探索 、 创 新 与实 践 ,为 全 国大气 污染 治理 问题 提 供 了宝 贵 的方 法 与经 验 。 主要做 法 甘肃 省 以及 兰 州 市对 兰 州 大气 污 染 防治 工作 既有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 , 又有 中、 微观层 面的具 体办 法及 措施 ; 既有 明确 的 目标 方 向 , 又有 详 实具 体 的工作任务和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 ;既有在管 理上 的创新 , 又有相应 的制度保 障; 既有全 面的统
杜 绝超 排 放标 准 和超 总量 控 制 指标 排放 污 染 物行
《 兰 州市 大气 污 染 防治 总体 工 作 方案 》 中 明确 提出: 至2 0 1 5 年, 全市 燃 煤 电厂 综合 脱 硫效 率 达 到 9 0 %以上 , 主 城 区削 减 生 活 燃 煤 1 5 0 万吨; 综 合 脱 硝效率达到7 O %以上 ,烟尘排放浓度低于2 0 毫克/
《 甘 肃行 政学院学报) 2 o 1 5年第 2期
甘肃发展论坛

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引言: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业活动与交通运输的增加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PM10是细小颗粒物的总称,直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分析兰州市PM10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促进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与关注,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一、兰州市PM10污染变化特征1. 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对兰州市近十年PM10浓度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M10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在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PM10浓度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冬季和春季,雾霾天气频繁出现,PM10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增加显著。

2. 季节变化特征从季节尺度分析,兰州市PM10浓度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冬季和春季是PM10浓度升高的高峰期,夏季和秋季则相对较低。

这与能见度降低和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特点密切相关,也与大气稳定度、风速等气象因素有关。

3. 空间分布特征兰州市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特征。

主要工业区、交通节点和城市中心区域PM10浓度较高,而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相对较低。

这与工业排放和尘土扬尘等人为因素的分布密切相关。

二、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兰州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活动,其中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成为PM10污染的重要来源。

煤炭、化工等产业的排放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并导致PM10浓度上升。

2. 交通尾气排放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兰州市的交通尾气排放不可忽视。

尤其是城市繁忙的道路和交通枢纽,车辆密集排放加剧了PM10污染。

3. 扬尘污染兰州市位于干旱地区,风力较大,尘土扬尘现象较为常见。

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和农业耕地等都是扬尘污染的重要来源。

4. 地理气候条件兰州市地处盆地周边,地理气候条件限制了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湿润的东南风很少吹到,大部分时间都是干燥的西北风,导致污染物在市区内积聚。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津梁、赵伟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津梁、赵伟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津梁、赵伟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31•【字号】兰政办发[2007]69号•【施行日期】2007.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张津梁、赵伟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兰政办发[2007]6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现将省长助理、市长张津梁同志和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在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省长助理、市长张津梁(2007年5月18日)同志们:这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来我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环保任务。

会上,印发了《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表彰了全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同志莅临今天的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是对我市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赵伟民副秘书长充分肯定了近几年兰州市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市贯彻全国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下面,就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充分肯定近五年来我市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模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消除“心肺之患”的兰州模式——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兰州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享有“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美誉。

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先天痼疾”影响,过去十多年间兰州一直都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

为消除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党政同责,科学施策,铁腕治理,全民行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打赢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突破性地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模式”。

一、主要困难和工作进程(一)“先天”受特殊地理地貌、不利气象条件、脆弱生态环境制约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呈明显的半封闭巨大哑铃型,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市区位于黄河河谷盆地之中,北有白塔山,南面是皋兰山,两山对峙;市区东西狭长,约30千米,南北最窄处仅2千米左右,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明显的盆地地形导致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

兰州市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逆温、干燥、无风、光照强。

市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但蒸发量却高达1800至2200毫米,超过降水量6倍,干旱威胁严重,加之兰州市及周边生态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形成沙尘暴和浮尘天气。

兰州市为盆地地形,常年多偏东风但风速小,平均风速仅0.94m/s,年静风天数达50%以上,导致逆温层天数多,年最高逆温层天数达280天,且逆温层厚度大,混合层厚度小,冬季尤为严重,12月逆温层厚度可达700m以上,逆温层强度可达l.2℃/100m,且一日持续时间长达18h以上。

(二)“后天”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及机动车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兰州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第二产业是兰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7∶60。

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兰州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与同为西北首府的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占比29%)和呼和浩特(第二产业占比28%)相比,第二产业占比仍较大。

兰州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料上游工业为主。

2015年,兰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重工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达67.2%。

工业企业中,兰州市“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相关污染防控压力较大。

煤炭在兰州市的一次能源供应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达75%。

兰州市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市总量的86%,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个行业为主要行业,所占比重约为42%、16%、9%、8%。

从大气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电力热力生产的煤炭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较其他行业清洁,但兰州市电力热力生产所消费的煤炭比例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约70%)。

兰州市煤炭在其他相对污染控制措施较弱的行业使用量较大,给城市空气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加之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排放,是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

近年来,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幅超过10%,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70万辆,此外每天过境车辆超过11万辆。

兰州市受地形条件限制原有道路建设不足,单位道路里程机动车拥有量高达560余辆/公里,远高于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城市。

兰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迅速。

2015年房屋施工面积418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4%,比2013年增长40.9%。

“十二五”末兰州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到1119.74公里,道路面积1958.16万平方米,道路长度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13.44公里。

同时,道路建设仍在不断加速。

这些工程的施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加大了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的负荷,给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负担。

(三)兰州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历史进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以前。

这一阶段以“多方努力、成效不彰、攻坚畏难”为特征。

尽管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了“蓝天工程”等治理措施,但空气污染治理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

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按优良天数排名,兰州市多年都排在全国后三位,特别是2009年,排在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

这使许多人对大气治理产生了“人力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的想法,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2013年。

这一阶段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以“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成效显着”为特征。

从2012年起,兰州市实施燃煤锅炉“双清零”行动,打响兰州市大气污染攻坚战,先后实施“十大”污染治理工程、网格化管理、督查问效、驻场监察等管理机制创新,取得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突破,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显着的改善。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以“污染治理法制化、治理措施标准化”为特征。

2014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制定了《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扬尘污染管理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体系。

2015年,组织编制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及责任追究办法》,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立。

二、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一)党政同责,高位推动领导重视、上下结合。

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新部署和中央领导新指示,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转变观念,践行“两山理论”,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难题来破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省委书记王三运2011年底来甘肃工作后,高度关注和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提出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整体战。

他先后对大气污染防治批示指示26次,进行12次专题调研。

省上还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下,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高层次的“一把手”工程,坚定了兰州市干部群众齐力治污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11月,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到兰州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专门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更三个改变”的判断:治污的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要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落实比纲领更重要,要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问责比激励更有效,要改变只有布置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

自此兰州市全面打响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部门协同、转变观念。

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兰州市成立了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实行“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亲自督导、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和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态增容等5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生态建设局牵头负责,市直36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府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抽派骨干力量驻市环保局办公全面参与相关工作。

“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改变了环保局居于市政府弱势地位的尴尬局面,环保部门借助这一工作模式,能够充分调度、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共同投入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战攻坚战。

在党委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各级部门转变观念,逐渐加深了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的认识,消除了四大顾虑,强化了兰州市人民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必胜信心。

一是通过科学认识大气污染的成因,消除了“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

二是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有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抛开了“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

三是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环保法》,明确企业责任,打消了“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

四是积极开展政策风险评估和舆论引导,运用财政补贴,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解决了“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

统一思想,党群联动。

兰州市各级部门和人民群众一起,逐步统一思想,树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六心”。

一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为兰州大气治污注入坚定信念。

二是市委市政府的“恒心”,为兰州大气污染工作开展提供了持续保障。

三是上级部门的“关心”,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搭建了广阔平台,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多年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极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为兰州市开辟了工作的绿色通道,并先后给予7亿元的资金扶持。

四是干部群众的“同心”,为兰州治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五是老百姓的“舒心”,给兰州市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治污提供了强大动力。

六是各类新闻媒体的凝心,为兰州治污进行了“正能量”的宣传。

(二)创新机制、明职追责创新管理机制。

省级层面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实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专项工作组”模式,实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兰州市全面公开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开展了全国环境审计试点、排污权交易、插卡排污、航拍取证、工地扬尘智能监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等创新性工作,推进了政府向社会购买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化建设工程。

进行驻厂管理。

在冬季采暖期,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多、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管理,根据空气质量控制要求实时对每个污染源的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